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沉浸在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中。“好吧,也有道理。”黄远被折服了。事实上,这样安排也确实证明是最惬意的。黄远一家人与这位异域嘉宾一道,同包当年在鸭绿江畔常吃的饺子;时值中秋,黄远和家人又陪彼得一道观赏了泉州民俗——中秋良宵争吃月饼的游戏。在游戏中,彼得当时说他简直成了“电影中的快活少年”!他们每天形影不离,欢声笑语,谈个没完。在近处,他俩游了德化、厦门;还结伴远游,先后游了桂林、广州等地,一切费用全由东道主黄远支付。另外,他们还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热情接待,彼得当时真是高兴极了。
在广州临别时,黄远回忆说:“他才口吐真言对我说:‘英国的亲友个个都反对我来东方,似乎这里是个蛮荒的国度。他们甚至和我打赌,说我住不到三天,就会折回英国。’”“但你看,” 分手前彼得笑道:“我不但住了2l天,住满了公司给我的假期,如有可能的话,真还想再住半个月!”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彼得·F·罗利的传奇故事(3)
罗利返英后,为了把这次不同寻常的万里访友经历与感受,传达给英国的广大读者,曾几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此,英国军方的刊物也曾一一予以转载、登出过。此外,他还以返回英国的“民间大使”身份,举办过中国讲座,让更多的英国公众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与面貌。与之相呼应,黄远也在国内一些报刊上撰文,记叙了他与彼得早年结为好友,几十年来,互相一直眷怀不忘,亲如手足。两人所撰写的文章分别在中、英两国的读者中留下了美好印象,一时间成为人们所广泛议论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远已接近耄耋,彼得也已离古稀之年不远,两人都一同步入了暮年。黄远多年来在心窝里总有一件事一直不能释怀,这就是他总想再邀彼得重来,一道同登长城,相伴共赏兵马俑,否则就觉得是一种缺憾。因此他曾多次信邀;彼得同样也心中想念再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结伴与黄远同游,共赏中华的古迹,并且表示还要带上自己的夫人。他在信中说:“我决心叫我的妻子也要看上一眼西安的秦俑和北京的长城”。他本来在1997年的9月份就准备出行,但突发的疾病却使他的愿望未能实现。
一年之后,彼得已恢复健康,而且这年又恰值他到中国第一次与黄远会晤的十周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于是他便携妻子一道东来,来访的路线是他原先与黄远一起构想的,即经北京、西安,先看中国的雄伟古迹之后,再到泉州。11月10日,他乘坐的波音737客机在晋江机场着陆。十年一度又重逢的两位历史老人,再度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人松开拥抱的双臂后,彼得当即向妻子芙妮达介绍说:“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要是当年没有他,我就不会有今天!”
为了使彼得夫妇住得更惬意,黄远再次把客人安置到自已家中。他们在一道忆旧论今,黄远特为彼得准备了往日他在战俘营常听到的《白毛女》唱片,彼得在听的过程中,两眼泛着泪光,神情宛如重新回到过去的时光。两家人又一起包饺子,重温往日两人度过的生活……他们结伴在泉州、惠安、厦门的鼓浪屿四处游览,先后访问了泉州的名刹开元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遗迹伊斯兰神墓,观看了泉州的旧城改造工程,在鼓浪屿日光岩泛舟,登清凉老君岩,瞻仰民族英雄戚继光雕像……。
两位老人的传奇故事,引起多方面关注。黄远原工作的泉州第一医院、华侨大学、当地志愿军离退休战士、与黄远一道随军南下的服务团战友、泉州幼儿园等社会团体先后接待过彼得伉丽。《泉州晚报》、《石狮城消息报》、《福建省宣传半月刊》以及远道而来的河南省电视台等新闻机构,闻讯均作了跟踪采访,或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报道,或拍制成有历史厚度的记录片,在中英交往史上留下了感人的难得资料。
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彼得都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话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感情。在华侨大学欢迎会上,彼得谈他与黄远当年相识的过程,非常具有感染力,青年学子们对当年的志愿军形象产生了深刻印象。在南下服务团和志愿军退休战士欢迎会上,彼得深情地说:“我是半个中国人,我要用有生之年为英中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还要邀请我的老朋友黄远到英国作客。我要让我的后代记住黄远,记住中国。可以说没有黄远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孩子们。”半个月的泉州生活,在彼得伉俪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是永难忘怀的。
黄远和罗利的感人故事,成为中英关系史上值得传颂的佳话。(摘自郭维敬著《第一等战俘营》)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爱德温·尼克松,你在哪里(1)
1953年3月初,一个晴朗的早春清晨,在北朝鲜东海岸元山港附近公路上,一辆军用吉普车沿海岸线向北疾驰,车中除驾驶员外,有一位年岁较长的参谋及我,奉命去第三兵团(东海岸指挥所)指挥下的朝鲜人民军某部领回一名美海军飞行员俘虏。空中一直隐约传来美空军战斗轰炸机进行扫射轰炸的机枪炸弹声,两边田野及山坡上大部分仍被耀眼的皑皑白雪复盖,冷冽清新带有大海咸味的寒风穿透薄薄的帆布车蓬,傍晚抵达东海岸兴南城市郊外朝鲜人民军某部。人民军的参谋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一架美海军飞机被高炮击中,引擎起火停机,迫降于积雪盈尺的稻田中。飞机翻了个筋斗,侥幸未爆炸,飞行员摔了出来,负轻伤。几名战士端着枪一吆喝,这个飞行员就举双手交出了手枪。据初步了解,他驾驶的是一架美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刚至朝鲜执行了约一个月战斗任务就被生俘。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接收了这名叫小爱德温·A·尼克松(Edwin Allen Nixon Jr。)的美国海军准尉飞行员,循原路乘吉普车返回兵团司令部。我忘不了初见他的印象:瘦高个子,穿着深兰色紧身飞行服,面部有轻微的伤,前额还贴着一大块胶布,走路一瘸一拐,腰还伸不直,背部有挫伤,神情沮丧。
这件事情非比寻常。志愿军一个较高级指挥机关,兵团司令部,派人驱车到几百公里外下属人民军某部押回这名军衔不高的美海军飞行员,籍以了解情况,是有它特殊的原委。
此时,朝鲜战争已经打了两年零七个月,板门店停战谈判也谈了将近两年,毫无实质进展,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志愿军在沿38度纬线整个前线,已构成以坑道为主的防御体系,并经过1952年10月底上甘岭战役的考验,美韩军在这条钢铁阵线上不能前进分毫,整个朝鲜战场正面形成对峙僵局。
以结束胜利无望的朝鲜战争为竞选筹码而上台的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声言:“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美国军界当时提出面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坚固的正面阵地,要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最有效方法莫过于利用海、空军优势,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进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领导专门小组,制定了“8—52”作战计划,设想通过陆、海、空全面攻势,推进至元山——平壤一线,其中包括地面部队合围性攻击、大规模两栖登陆和从空中、海上对中国境内目标实施袭击。
针对上述美国进一步实行更大规模军事冒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志愿军侧后北朝鲜腰部实施两栖登陆的可能性,毛泽东在1952年12月16日签署的《关于朝鲜战局的分析和应采取的方针》文件中指出 “单就朝鲜战场的军事行动做估计,敌人从正面向我较坚固的纵深工事施行攻击的可能,不如向我后方两侧进行登陆作战的可能性大。”志愿军传达了毛主席战略估计以及上级各项反登陆作战措施,并同朝方商定,作了部署调整。全军展开思想动员、工事构筑、物资准备以及临战训练,东、西海岸部队具体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反登陆作战准备。毛泽东指出:“我们有了准备,敌人就不敢来,即使来了,我们也不怕。”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爱德温·尼克松,你在哪里(2)
正是在上述情况下,爱德温·尼克松准尉驾驶的美F9F—2喷气战斗机被击落了。爱德温·尼克松隶属美海军“菲律宾海号”( The Philippine Sea)航空母舰上的第9舰载机大队。这艘航母系于1952年12月15日驶离美国西海岸,经夏威夷、日本,于1953年1月31 日至朝鲜海域。俘获尼克松准尉对于分折判断美军是否正在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准备有一定参考价值,因此兵团司令部决定重点讯问这名飞行员。
在一间朝鲜老百姓低矮草屋的土坑上,我和小尼克松准尉同吃同住大约10天之久。首先,军医给他认真检查了脸、背、腰部的灼伤及扭伤,上了药膏及换了纱布、绷带,并按时让他服药,他的情绪开始好转。为了使他增加营养,迅速痊愈,每餐炊事员给他特别做了大米饭、馒头,不时还有猪肉和鱼罐头。他十分诧异地看到我和警卫战士们在一旁蹲在地上吃高梁米饭和咸菜疙瘩。有时也让小尼克松和我们同吃盐水花生米,炒土豆片,或碰到“改善生活”,和我们一齐吃大白菜炖猪肉。此外专门给他弄来了一点白糖、香烟,这是我们难以见到的“奢侈品”啊,是从美空军“绞杀战”轰炸封锁重围下,后勤同志冒着牺牲流血的危险好不容易运来前线的。爱德温·尼克松是个飞行员,他完全懂得这是何等的优待。小尼克松大难未死,他对于他的生命、生活,还有在美国的家庭更加眷恋珍惜。他不时从身上掏出皮夹子,把爱人照片、夫妻合影再三浏览,也递给我看,话题自然地谈到他的经历。在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到伤亡的前线战争环境中我和尼克松的邂逅十分使人难忘,我们之间渐渐变得熟悉起来。
爱德温·尼克松被俘时24岁,美国海军预备队准尉,军号552869。1929年1月3日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后一直居住于该地。父亲是医生,母亲及当时16岁的妹妹在家。尼克松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11月加入美海军航空兵,任命为准尉,1952年4月获飞行徽章,8月开始F9F…2舰载机飞行训练,1952年8月结婚,同年12月随美“菲律宾海号”航母离美,1953年1月31日至朝鲜海域后,在2月份1个月中执行了24次作战任务,1953年3月1日在轰炸北朝鲜东海岸元山附近一座桥梁时被击落。最使尼克松梦魂萦绕的是他已怀孕的妻子,他估算预产日期在1953年9月1日左右。他希望早日能被后送到鸭绿江边的战俘营去,一旦战后释放返美,能平安与爱妻和即将出世的婴儿团圆。
通过护理和良好休息,爱德温·尼克松身体已经完全恢复。3月中旬,我们将他安全后送到鸭绿江边的战俘营去。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签字,山清水秀的朝鲜半岛重新恢复了美丽宁静。 停战后不久,8月5日交战双方开始遣返战俘,迄至9月6日朝中方面将遣返的美方战俘全部遣返完毕。
事有凑巧,在这期间,有一天,我打开收音机,远东美军广播电台(Far Eart Net work)从东京播报了一条新闻说:“今天,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海军准尉爱德温·尼克松走过中朝一方的分界线,被遣返回美方。爱德温·尼克松流出喜悦的泪水紧紧拥抱在板门店交换战俘现场等待他的年青妻子和在妻子怀抱中他还未见过面刚出世的婴儿……”我听后也为之高兴。因为曾经受伤并被俘的小爱德温·尼克松已与其妻子婴儿欢聚,并又遂其心愿安全返回美国去了。
算来,当年的小尼克松准尉今年应该74岁,已上了年纪想必还健在吧?而那个婴儿,“小小尼克松”也已经快50岁了。
现在,且让中美人民友谊的和暖春风越过重洋,捎去远方的深切祝福。
爱德温·尼克松,你在哪里?
(本文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参谋涂寿鹏老教授的一段回忆录)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松树常青,友谊长存(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与中国领导人共同签订并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从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而詹姆斯·温纳瑞斯同中国人民建立友谊,却早在五十年代初中美两国兵戎相见于朝鲜战场的时候。
温纳瑞斯原是美陆军第2师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