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儿个我就是当庭打死你,也没人敢说我做得不对!”
评点:在家法之类的内部法大于国法的时代,宪政和共和是不可能有生长的土壤。
3、(外国使节在慈禧面前重申外交只认“光绪”二字)
慈禧:“大清的臣子们呢,你们就看着洋人这样欺负我吗?”
众臣:“奴才们无能,致使太后受辱,奴才们万死不能辞其咎也。”
慈禧:“我要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报仇!我要洋人死!”
评点:对独裁者来说,最大的侮辱不是自己国家主权沦丧,更不是百姓苦难,而是个人权力被削弱,是可忍,孰不可忍?
4、(庚子年准备向十一国宣战,许景澄等人死谏)
慈禧:“把他们给我拖出去,乱棍打杀。”
“我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向洋人宣战。战争结果,尚未可知。如果战后,江山社稷仍然不保,诸公今日都在这里,应当知道我的苦心,不要归咎我一个人,说什么皇太后断送了祖宗三百年天下。”
评点:独裁者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即使带来了国破家亡,也是因为其出发点是好的,所以不应被责备,不应负责任。
5、(战败后《辛丑条约》签定,赔银子四亿五千万两,慈禧终于从八国联军要惩治的名单中划掉)
“这份条约,没侵我主权,没割我土地,只要咱的银子,虽说多了些,咱也只好量我中华之物力,给人家就算了。”
“连我都杀了,他们找谁要银子去?”
“我那件寿礼服,李鸿章给我要回来了吗?”
评点:在独裁者的眼里,只要自己的权力没有削弱,只要自己的豪华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其他什么老百姓的生活,国家的财政都是小事,君不见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制裁稳如泰山么?反正萨达姆之类自家的日子照样过得奢华。所以我们能理解老佛爷的逻辑,事关自己面子的寿礼服,远比那4亿两银子重要。
6、(慈禧回銮,要求下午两点进北京,分秒不能差,袁世凯找李莲英对表)
李莲英:袁大人是以太后的表为准呢,还是以袁大人的表为准呢?
袁世凯:当然是太后的表准。普天之下,只有太后的表是准的!
李莲英:很好!袁大人这样想,必是前途无量。
评点:领导永远是正确的,此种理念是官场混的诀窍。领导人不仅治国之术高于一般人,就是其他方面都是天才,如小金还是农业专家,萨达姆是写小说的文学家,斯大林是语言、哲学、历史专家。领导人任何东西,只能是最好的。
7、(大参案失败后,瞿鸿玑和学生吴毓昌对话)
瞿鸿玑: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评点:许多像瞿鸿玑这样的读书人,天智甚高,世事洞明,可就明白不了最简单的道理,以为一身正气满腹经纶就能匡正天下。路线是最重要的,说白了就在乎你是否跟对人。表面上王朝是在儒家的理论、堂皇的诰谕下运行,实质上是在大伙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下运行。如果谁相信反腐败不能涉及到谁,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谁就是傻蛋。你听话,就会让你放心地腐败;你不听话,才会反你的腐败。道德的烛光,管个屁用?
8、(李鸿章送给慈禧一只会叫“老佛爷万寿无疆!”的鹦鹉)
慈禧:难得李中堂于这些小事这样上心。
李鸿章:太后之事无小事。
慈禧对着光绪:皇帝听见没有?李中堂这话才叫见识!唉,可惜咱中国像李中堂这样的忠臣太少了!
评点:独裁者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包括拉屎拉尿。泡女人那是为了放松放松,更好地治理国家;听戏那是为了关心文化的发展。慈禧应当知道,这种讨上司欢心的“忠臣”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只是做起来,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已,心思都是一样的。
(待续)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评点《走向共和》中老佛爷等之精彩语录(三)
(起0B点0B中0B文0B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53:00 本章字数:2105)
15、(慈禧试穿六十寿典的礼服,宫女嘀咕衣服是不是拿倒了)
宫女甲:往常的龙凤图案都是龙在上,凤在下吧?
宫女乙:可这衣服明明没拿倒呀,莫非是图案绣倒了?
慈禧:你们在那里嘀咕什么〉让庆王爷看看不就得了?
庆王:衣服没拿倒,图案也没绣倒,应该是凤在上,龙在下。
李鸿章偷偷看到凤在龙之上,身体微微一震。
李莲英看到李鸿章表情,为了报李光昭案的仇,射出暗箭:“怎么,李中堂瞧着稀罕?”
慈禧解围:“你这个小李子也真是,人家李中堂又不是裁缝,他怎么有闲心管你这些事儿。”
——点评:几句对话,就把老大之精明和淫威,宠臣的投机拍马、太监的阴毒险恶、能臣的矛盾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太监之所以牛比,是因为他离主子最近,最能揣摩主子的心思,他可以就一点细节给你穿小鞋。所以太监得罪不起,现在没有太监,但是有精神被阉割的贴身秘书,你照样得罪不起;庆王这样的宠臣,只要谁有奶谁就是娘,管他规矩不规矩;而李鸿章这样的能臣,虽然也投主子所好,但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的汉族读书人,心里还有那么点纲常名教之类的东西,凤在龙之上,就是阴阳易位,太上皇实际权力于凌驾元首之上他能接受,可在公开的礼仪也在元首之上,——过去是体现在出巡的依仗、起居用品的规格、死后的谥号等等的差别,(现在就是排名先后和保卫措施等差别了)就有点太过了。但慈禧和皇上没有任何差别甚至高于光绪,死后的谥号也用了22个字,这就违反了儒家最根本的理念,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产生了宪法危机。——所以他有点惊慌。
16、(李鸿章和庆王向慈禧请示能否向日本开战)
慈禧:到底和小日本打不打这一仗,你们是来问这个的吧?
李鸿章和庆王:太后圣明。
慈禧:那我也实话告诉你们,我心里没底。。。。思来想去,只好把这难题交给皇上和你们了,也就是说,怎么着对付小日本,由皇上全权处理!。。。。。不过呢,还是那句话,六十大寿,无论如何不能碍着了!
庆王:奴才体会圣意是不想打喽?
慈禧大怒:混账!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打了?不是说,一切交给皇上做主嘛!
李鸿章:臣已知太后圣意,谨领懿旨。
————点评:此番对话可见慈禧之威,庆王之愚——难怪后来被袁世凯卖了还帮着数钱,直到袁指示段其瑞逼宫,要求宣统逊位才醒过来。以及李鸿章之滑。在皇权社会,老大总是这样,风险是不能担的,但权威是总是要的;责任是不用负的,但果子是应该摘的。所以,有些领导的心思,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就看你有没有这悟性。比如说,领导的公子在外面强奸民女给人抓了,你为了讨好领导,去问领导:老大,要不要我想办法把公子给捞出来?那你就傻到家了,这不是把领导逼到墙角吗?领导也许还会说,一切找法律办事,但会恨你一辈子。如果你偷偷地把事摆平,领导知道了,兴许还会批评你,下不为例。外面有报纸吵吵嚷嚷,没准领导还会像那么回事地给你个处分。但是别急,你得好日子在后头。
17、(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京街头两旗人对话)
旗人甲:我家主子说,和倭寇这一仗打输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把李鸿章也打垮了,对咱们满人有好处。
旗人乙:这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李鸿章垮了对咱们满人有好处呢?
旗人甲:弄糊涂了吧。。。。。。。。
————点评:专制社会,家的利益、小集团的利益总是重于国家利益。满蒙贵族集团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意汉族大臣的力量过于强大。当年日本人全面侵华后,不是也有人高兴吗?
18、(马关条约签定后,李鸿章在全国的声讨中暂时开缺,荣禄入阁,前去拜会)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办洋务也好,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实在在放手办理过?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无有其实,不揭破不戳穿还可以敷衍一时。好像一间破屋子,靠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也可以用纸片把它裱糊得明净光鲜。即使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修补,还可以对付一阵子,如果遇到风暴袭击,这纸糊的屋子自然真像败露,不可收拾,我这个裱糊匠又有什么方法?又能负什么责任呢?
————点评:专制腐朽的国度,僵化的制度,没落的统治者,就是有几个出色的能臣干吏,又有什么用呢?无非裱糊的技术高那么一点点而已,只能做四处灭火的救火队队长,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19、(甲午战败后,袁世凯背叛了李鸿章。但为了谋操练新式陆军统兵官的职务,前来求李鸿章)
袁世凯:世凯想谋那个操练新式陆军统兵官的位置,可太后老佛爷放出话,非你老人家开口,她谁也不给。
李鸿章:贼娘!你还真有脸说出来?当年老子带领淮军打苏州城,李秀成在那里经营多年,城墙修有几丈厚,我看你的脸皮比苏州的城墙还厚。你不光脸皮厚,心也黑,手也毒。。。。。。
——点评:不皮厚心黑手毒,怎能成大事呢?最后李鸿章还是帮了老袁的忙,就是看中了他这三项在当时满朝人物中,绝对是全能冠军,所以撇开个人恩怨。李鸿章真为国着想呀。
(待续)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从鲁迅的一 场行政诉讼谈民初法治氛围
(起5W点5W中5W文5W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54:00 本章字数:2814)
民国14年11秋天(1925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场有名的行政诉讼。原教育部佥事鲁迅(周树人)向平政院起诉当时的以章士钊为总长的教育部,要求法院撤销教育部对周树人的免职令。
这场官司以鲁迅全胜而告终,今天再来回顾这场近80年前的行政诉讼,颇有意味。
1925年初,因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不满北洋政府教育部所派遣的校长杨荫榆的种种行为,于1月18日召开紧急会议,发动“驱杨”运动,宣布从即日起不再承认杨为校长。爆发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波”。
当时兼任女师大教师的鲁迅等人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这一正当要求,并在媒体上著文对杨等人治校以来种种黑暗行为予以揭露。自然引发了和教育部最高长官章士钊的矛盾。
鲁迅和章士钊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最开始无非是文学主张之争,鲁迅等人主张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而章士钊等人以“维护国粹”为名,攻击白话运动。相互之间爆发了笔战。当时鲁迅等人的主要“阵地”是《京报副刊》、《晨报》、《语丝》等刊物,章士钊等人以《甲寅》为“阵地”。
上司和下属之间因学术主张不同而发生争论,这在民初时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双方都是有名的学人,若章士钊明目张胆利用权力,来整肃和他“笔仗”的下属,必定在舆论上失分,因此章士钊虽心怀对鲁迅的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在女师大“驱杨”运动中,鲁迅数次替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这依然没有违背当时有关公务员的法律法规,章也抓不着把柄。
章士钊于8月6日在国务会上提请停办女师大,将北京女子师大改组为国立北京女子大学。7日,消息传出,群情激昂,女师大学生拒绝“解散令”,成立校务维持会。8月10日,北女师师生在《京报》上发表了《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紧要启事》,提出了“驱章”,启示称:“章士钊欺内媚外,摧残教育,”“若章士钊在部,敝校与教部完全脱离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