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张海迪成为一种道德榜样。
谁是最可爱的人(2)
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拼搏”二字。袁伟民以一贯强调的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铸就了一代体育人的典范。从亚洲第三到五连冠,女排所贯彻的那种任何时候都不遗余力、兢兢业业,任何时候都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战无不胜的法宝。
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顽强拼搏的代名词。“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女排表现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引领时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朦胧诗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年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学子们中间席卷而过。他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痛彻心腑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
朦胧诗与当年的新诗潮运动,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成为80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80年代是一个充满迷惘的年代。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国人,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于是,人们选择了文学。通过文学,人们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赖宁(1973…1988)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少年楷模,英雄少年。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
赖宁对祖国、人民和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地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因此,全国各地号召青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崇高精神。
从1988年开始,到整个90年代,全国各处提倡“学赖宁,做好事”的精神,赖宁成为继雷锋之后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但是今天,知道赖宁的人越来越少。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一度被视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纷纷从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被摘下。赖宁的献身精神遭到了异议,因为在今天,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人们所提倡。但我认为,作为精神象征,赖宁应当是青少年永远学习的楷模。
第一代追星族
电视的普及,让人们熟悉和记住了越来越多的演员和歌手,直接加速了偶像的传播速度。人们不再用“唱歌的”、“演员”来称呼出镜率高的娱乐公众人物,而是开始称呼他们“明星”。“偶像”这一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形成,那时候的“偶像”有崇拜的意味在里面,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性公众人物。
70年代人早期的偶像是内地影视明星,他们的形象常出现在软皮本中的彩色插页中,挂历画中,镜子背后的图片中……这种偶像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因为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平面渠道接触他们。那些扎着红头绳小辫、脸上涂一层红红的胭脂粉、嘴唇抹得鲜红的漂亮村姑和一身军装、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知识青年形象,固定在人们的脑海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一度让人们对偶像的热爱从心底爆发出来。原先的乡土明星开始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港台明星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装扮、举止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形象更符合人们追求的方向,更时髦,更潇洒。一时间,也引得无数追星者们开始效仿明星,从装扮到行为举止。明星照开始满天飞,贴画、挂画、名信片,甚至衣服上也出现了明星图像,照相馆也趁机推出明星照来招揽顾客。人们与明星们的距离越来越靠近。
70年代的孩子对新兴偶像的认知和变换是巨大的,过程却又是短暂的。只要有新的银屏人物出现,就会有新的影迷追随,“追星族”也从此产生。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起先总是懵懵懂懂地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吸引。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阳刚的男人气质,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角色终于找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至于男生,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尽管他们仍然对精灵鬼怪的翁美玲,美丽大方的冯程程,温柔善良的幸子,活泼可爱的小鹿纯子等人心怀恋慕。高仓健、阿兰·德龙、许文强,当然也有霍元甲、郭靖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的偶像也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那个年代,我们对偶像的态度是纯粹的喜欢与崇拜,他们就是时代的坐标、心中的英雄。
刘德华是哪个班的
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简陋的中学,很多村里的孩子读完五年制或六年制小学后就要“背井离乡”到镇上或是县城才能继续念初中。学校宿舍一般由旧教室改造而成。十多张木床,一盏昏暗的电灯就构成了一间大宿舍,混合住着高低年级学生和几只免费居住的老鼠。条件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获得了自由。伤感的时候独自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琼瑶”,哭得唏里哗啦;兴奋的时候召开“卧谈会”。
寝室“卧谈会”历史悠久,其内容永远是男生谈女生,女生谈偶像。它的成功召开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那可是个学习型年代,经常召开了一半被幽灵般的老师们扼杀。那时候的老师们精力充沛,上课拖堂,熄灯后还要在寝室外抓人。
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正是“四大天王”横扫歌坛的时候。一次“卧谈会”上,班上几个女生又重谈起了老调,天王刘德华。一个刘德华的超级歌迷又开始发表歌迷感言了:“刘德华,人帅,歌动听,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另一个接住她的话茬说:“他就是你心中的白马王子!”寝室其他人群起而攻之。“嘭,嘭嘭!”突然,传来几声有力的敲门声,大家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屏住呼吸钻进被窝,想逃过此劫。结果班主任还是进来了,“你,你,你!”点了几个名,把几个女生叫出去。
“女生要自尊自爱,洁身自爱……”一通教诲自然是难免的。结果是写检查,班主任说:“要交代清楚刘德华是哪个班的,跟他到底什么关系。”说完,扬长而去。第二天,发表感言的女生的家长也被叫到学校,班主任怀疑她有早恋倾向。
从此,女生宿舍的“卧谈会”中又多了一个讨论话题,那就是老师们对偶像的认知应该与学生们同步,以免造成笑话。
第四章卡拉永远OK
加里森敢死队 《血凝》中的剧照 《精武门》中的剧照 我一直认为,天下最美的歌就是童谣。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故乡的童谣。小时候的故事,至今让人忍俊不禁,闭着眼,就像回到了童年,那歌谣,仿佛就在耳边。“小老鼠呵,上灯台……”
故里童谣
我一直认为,天下最美的歌就是童谣。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故乡的童谣。
小时候的故事,至今让人忍俊不禁,闭着眼,就像回到了童年,那歌谣,仿佛就在耳边。
“小老鼠呵,上灯台……”
在故乡,童谣是雅称,我们称曲儿,教童谣叫教曲儿。童年的孩娃,家家都是一大群,所以大多的家中的娃儿就像鸡呀狗呀地带。孩子一天到晚在泥里土里折腾,折腾累了,便聚在一起说曲儿。说对了,拍拍手,说不对便争执不休,有时候还会斗鸡般地争,争来争去还会动手动脚。
村里有个五奶奶,每当争得不相上下的时候便会不约而同跑到她家中问。这时候,五奶奶往往会拎着小凳坐在皂荚树下教曲儿。
“月亮亮,黄又黄,开开后门洗衣裳。”
五奶奶用没牙的嘴,慢声慢气地说,孩娃竖起耳朵静静地听,唯恐掉下半句。
五奶奶没儿没女,一个人过。一个人事少,便会领着孩娃玩。她肚里好像一肚子曲儿,老也讲不完。
“小胖礅,坐门礅,哭着喊着要媳妇……”
五奶奶教完曲儿问娃儿们:“要媳妇不要?”
“要”
“要媳妇干啥?”
“要媳妇能做花鞋。”
“还能干啥?”
“不知道啦。”
“憨子,要媳妇还能暖脚头。”
“噢,恁好呢,那冬天可不冻脚啦。”
“就是,”五奶奶神秘一笑说,“乖娃,你想要谁当媳妇。”
“要俺三姑,俺三姑长得好看。”
“您三姑可不能要。”
“为啥?”
“乱辈呢。”
这时候,五奶奶就会发出由衷的笑声,那笑声震得皂荚叶乱颤,震得童年中多了许多让人回味的梦。
童年的故事是一生永远的财富,而今,进了城再也寻不回那些让人难忘的东西。现在城里的孩子再也不会想唱那些老掉牙的歌谣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呀,你是我终生寻梦的地方。
“小老鼠呵,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童音·儿歌·童谣(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一首轻快温暖的歌,夏天姐妹几个在屋前竹床上纳凉,冬天姐妹几个就钻在一个被窝里玩时,都唱这首儿歌。
一些儿歌,有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弄清楚它的意思,就能轻松地哼唱出来了。像《上学歌》是很多人生命中的第一首歌曲,后来被调皮的男生们改成“背着炸药包,我要炸学校”。踢着石头,唱着歌谣,无忧无虑。
“星期天的早上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儿排成行,队长一吹哨,冲进垃圾箱,破鞋子破袜子捡了一大筐。”常在做早操老师整队吹哨的时候,队列中的小男生开始小声嘀咕着了;自习课上,如果有人不小心放了一个屁,全班有一半人会异口同声地喊:“谁放的大屁,震动了大地,大地的人民,拿起了武器,赶走了大屁,保卫了大地。”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童谣唱出了儿时的乐趣。有的童谣是早期父辈们流传下来,在摇篮中就听母亲哼唱的;有的源于长辈家长们的即兴发挥。文学功底好的高年级学生捉弄人时常常也会随口编来一些词句,这种童谣马上就会在学校中传开。经典的童谣往往不止一个版本,不同版本使用不同方言,大致内容一样。
《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