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充当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的前线记者,而且为许多媒体牵针引线,提供素材。非典过后,在人们开表彰会的时候,我们的编导却在精心的编辑自己的纪录片,当这部名为《地坛医院60天》的纪录片播出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和这部纪录片同时播出的还有我们同时拍摄的一个胡同居委会和一个警察小分队的非典故事。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敬佩的眼光,当然也没有高收视率,我们只是履行了一个纪录片栏目和一个纪录片人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尽可能地完整真实地纪录事实真相,尽可能专业艺术地再现现实的面貌。如此,我们就必须牺牲时效性,如此,我们就必须花费更长的周期,如此,我们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因为我们是一个纪录片栏目。从创办伊始到现在,这一点我们一直非常清醒。
前世今生
上面讲的这种现象,可以大体上概括一个纪录片栏目的特征,同样也道出了我们栏目的某种价值取向。结合央视一套节目改版,原《纪录片》栏目改版为《见证》栏目,除了延续一贯的纪录片品格外,新改版的栏目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与新闻节目制作中心的《亲历》、科影制作中心的《发现之旅》开始共同经营这档晚间纪录片栏目。自2003年5月播出以来,栏目运行已经一周年了。就我们一年来的实践来看,基本上是在尊重纪录片创作规律和尊重栏目运行规律之间找平衡。一个栏目的改版通常是创新的契机。“一个晚间纪录片栏目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栏目最初的创新动力,从宏观的角度,根据纪录片的特性,我们确定了“记录时代进程”的宗旨。力图通过“真实就是力量”这样的理念,培养核心竞争力,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发掘栏目创造力,通过超越栏目化的思考,积淀媒体影响力。作为尝试,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两部10集纪录片《房子》和《与汽车同行》,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住房和汽车正在改变中国。围绕住房和汽车,中国人又经历了什么,历史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两部纪录片从中国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的角度,勾勒出中国跨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很难说我们完成的很好,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毕竟填补了两个极其重要的空白。我想说的是,这样的选题应该是超越栏目化的特别制作。再比如,从年度整体规划上,我们固定年初制作播出《年度记忆》,以农历甲子为单位,回顾历史上的这一年。年末制作播出《影像年鉴》,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中国时代变迁进行年度备忘。既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流变,又涉及民间生活的潜移默化,也同时涉及思想观念的细微脉动,目的是用影像见证中国变革的轨迹。所有这些选题没有一种超越栏目化的视野,都很难达到它所应有的深刻和精致。
《影像史记》 快意恩仇与忍辱负重纪录中国20年(6)
纪录片的栏目化运作一直以来是困扰我和我的同行的一个大问题,去年我曾专门写文章道出了我的诸多困惑,(参见《现代传播》《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一文)当然,我所理解的纪录片概念要宽泛得多,在我眼里,纪录片代表的是现实观察、历史真相、媒体立场、主题思考和民间话语,而与娱乐化所要求的刺激、噱头相去甚远。年初,凤凰卫视新年度推出的一档节目《凤凰大视野》,引起我的注意,这完全是一档超越栏目化运作的节目,它所有选题及其所起到的作用,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佐证,超越栏目化的命题也就逐渐清晰。这就是说,纪录片应该对涉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重大问题发言,必须站在国家大台或者代表华人媒体来进行发言。当然,提出“超越栏目化”的命题,并非要否定栏目化在中国电视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频道专业化和节目栏目化的改革与实践,中国的电视传媒才确立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是因为各个专业频道的相对独立和运行,依托各个栏目自身的建构与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和格局才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电视媒体的繁荣与强势。栏目是一个电视媒体的基本单位,没有名牌栏目的频道,是很难赢得观众的。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栏目只是电视节目的一个形式因素和结构因素,电视形态是有穷尽的,特别是遵循影视艺术规律的形态是有穷尽的,真正的创新永远是选题和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纪录片的栏目化方向似乎是徒劳的。对纪录片而言,栏目化很难说不是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由定位、由风格、由模式构成,在这样的束缚下,纪录片失去的很可能是特有的视野和力量,减弱的很可能是艺术感染力和作品意识。按我的理解,纪录片是一个频道的封面文章,是一个电视台的宏观思考,是一个国家媒体的影像记录。再细一点分析,纪录片是代表媒体立场所进行的一周的“特别关注”,是每月的“特别策划”,是年度的“特别珍藏”。而所有的这些努力并不是一个栏目所能承担的,一个栏目只有怀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超越心态,才能体现出纪录片应有的大气和视野。
鉴于纪录片集《时间的重量》无论从运作模式还是创作形态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2003年一年来的操作经验,2004年我们决定再次组织全国优秀纪录片导演,创作50集纪录片《时代的面孔》。“变迁”作为主题词,贯穿了《时间的重量》的全篇,《时代的面孔》将再次强化“变迁”的概念,并将时间跨度扩展到20年、30年甚至50年,更加生动地表现共和国的历史和现实变迁。“前世今生”,将是我们的主要表现模式,所谓“前世”,就是有历史影像基础,“今生”,就是现在的故事。《时代的面孔》将首次依托电视纪录片语言,对“老照片”进行规模化的影像重审与重构,在一定的时空与心理距离之外,截取不同时间段上的历史切片(时代),放大照片链接的时间与空间,发掘出潜藏其中的个人体验(面孔),还原一种属于个人的历史记忆,照亮尘封的历史细节。可以预见,这样的规划和这样的表现,无疑是一种构建民族影像志的有益尝试。
影像志
就我的理解,栏目的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影视叙述语言,旧有的三大形态:新闻、娱乐和教化,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电视发展趋势,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细,由此诞生的人物专访、焦点分析、现场连线等类栏目,已经在充分挖掘了影视这种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应有潜力,将平面媒体所特有的滞后性,广播媒体所缺乏的视像传播,一一超越。对电视而言,纪录片作为一种成熟的影像叙述语言,是适合做大文章的,本质上,应该超越栏目化的束缚。我们有责任为观众提供观察现实的历史视角,提供书写历史足可参考的真实影像。纪录片所面对的是整个时代。站在更高的角度,透视历史和现实中国。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这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得关键时刻,正因为如此,变化之剧烈、转型之迅猛、牵涉面之广,可想而知。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剧变,便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所有纪录片的选题都应该从此出发进行思考。只有把这些变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我们才不至于在纷繁的表象面前变得迷惘而再次失去方向。纪录片探讨的真相只有一个,那便是:一百多年来,虽然历经曲折,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到人民共和国的民主自由,这一“历史之河”无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流淌,而且不可逆转。只有把变化同时放在现实中、放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日常悲欢中来考察,我们才能在认清方向的同时更加清醒,而不至于走向虚妄。作为媒体的职责,那便是:尽可能将真实的情状显示出来。从整个电视形态来看,只有纪录片具备这种艺术表现的基础。
《影像史记》 快意恩仇与忍辱负重纪录中国20年(7)
1934年至1948年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拍摄了一百多部纪录电影和科教电影,这些教育电影倡议人是蔡元培,主持拍摄的人叫孙明经。这是已知中国电影史最大规模的纪录片拍摄,然而,至今中国电影史却对这些影片几乎没有记录,胶片也在文革中沦落。幸运的是,最近这些电影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露面。这些珍贵的电影保存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情影像,而从电影拍摄到今天的70年又是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时期,因此,我们策划拍摄30集纪录片《跨越70年的国情报告》,以孙明经主持拍摄的电影为起点,以今日现状为终点,记录中国70年国情变迁。“真实就是力量”,这是我们提出的口号,一年来新改版的《见证》栏目始终在追求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度写真,通过纪录片特有的独特观察和体验,真正描摹出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画卷。努力通过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客观、平实、深入地为转型期的中国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同时凭借系列化操作,配合性播出,为中国电视节目奠定深厚的知识和思想背景。选择纪录片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愿意“用我的真实面对你的真实”,因为真实是心灵自由的前提,因为真实是一切负责任的思考和决策的前提。我们希望与观众一起见证我们时代的真实过程,一起重温我们历史的真实演进,共同体悟关于生命和生活,关于人与事的真实感受和启迪。
我们正在拍摄的系列片《乡村印象》选择了10个中国农村进行定点观察,每个村子将拍摄2…3集纪录片。以建国以来的关于农村的大事件为背景,以具体的村庄故事为叙述对象,勾勒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境遇。中国面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全球最多的农民。但同时,他们又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困境是“三农问题”。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乡村所做出的牺牲是有历史定论的。在改革二十多年的历史上,农村的变革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大潮。在当前中国的剧烈变革中,乡村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状态。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的思索。纪录片要做的是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是一部描绘我们故乡的纪录片,这是同情地理解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纪录片,同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寻根。我们将“历史”定位为关键词:传奇,无论是光荣与梦想,还是荣辱与成败,都延续着代与代之间的传承,都渗透着悄然发生的变迁。我们的一个真正的主题是寻找“传奇和现实之间的关联”。当历史的传奇烟消云散的时候,现实是一个什么面貌。现实可以作为历史的注脚,历史同样可以作为现实的镜子。我们要下的功夫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立伟大的联系,寻找戏剧性冲突。农民和土地,将成为我们一个年度持续关注的主题,我们可能没有明确地将三农问题说透,我们甚至只是讲了若干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但我们可以还原一种残酷的真实,营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也许纪录片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经常揣摩这样一句媒体广告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对我们《见证》栏目来说,我希望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晚点入睡,并且在子夜时分看到我们拍摄的纪录片。我们也不奢望第二天人们会议论昨天晚上看到的故事,只是希望那些故事会让人们想到和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人,想到要为社会和国家做点什么,一些感触,一些信心,和一些冲动。如此而已。
《影像史记》 快意恩仇与忍辱负重影像的暴力:战争与人(1)(图)
直播战争 3月20日9时,是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拉克最后48小时通牒的大限。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陈晓楠和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准时坐在了演播室。他们身后的电视画面是巴格达的夜景,那里灯火通明,宁静异常。阮次山压抑不住内心的期待:“我们是在等待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有准备、有时间、精心策划的一次电视直播。那一时刻,美国的CNN、英国的BBC等各大传媒几乎全部将镜头对准了巴格达。 一年前,人们第一次领略了直播的震撼力,三架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第一架撞击之后的很短时间,摄像机就架在了远处的楼顶上,没有人料到很快有第二架和第三架。人们无意中看到了一场灾难的直播现场。全球所有人都被残酷的画面惊呆了。在此后的一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