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第二架和第三架。人们无意中看到了一场灾难的直播现场。全球所有人都被残酷的画面惊呆了。在此后的一年里,不同角度的撞击画面被反复播放,人们的直觉是,这像一部无需特技合成的美国大片。 那一次,凤凰卫视几乎一夜成名,它临时中断了所有的节目,虽然是一次毫无准备的直播,但凤凰面无惧色,赤膊上阵。好在他们有最好的华人主持,中英文俱佳;他们有最好的评论员,学识渊博、反应敏捷。凤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在许多大陆的家里只能收到凤凰的声音,而没有画面,许多人一直在“观看”这个屏幕上只有雪花的频道,因为凤凰在现场,它在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那一天,世界许多电视台被无情的抛弃了。 CNN在十二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就曾孤注一掷,事前以3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6部卫星电话,在整个海湾战争期间人们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基本上来自CNN。在当时,即便是CNN也没有条件进行全程、全景和全方位的战争直播。 12年后,CNN在巴格达一家饭店设立了一台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拍摄,同步传回总部,美国的fox、MSNBC、美国的BBC、加拿大的CBC等各专业新闻频道也是24小时处于直播状态。 这一次,凤凰铁了心将再下一次赌注。 布什没有让这些电视人失望,他言必行,行必果,大限过后一个小时,导弹直扑巴格达。 硝烟破坏了巴格达美丽的夜色。 人们坐在电视机旁,知道此时此刻,战争正在身边进行。 10时45分,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含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他说: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然后转身离去。 这是一次世界最短的新闻发布会 这是美国人的性格,自信或者说是自负,简洁或者说是目中无人。 严格而言,这已不是新闻,电视已经告诉了人们一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影像的力量因为其残酷的真实,因为其实时发送,因为其蒙太奇的效果被无限的扩大着。全世界的人像坐在教室里听一堂军事案例分析课。最有名的军事专家、武器专家、战略分析家、国际问题专家、中东专家排队等在电视台的演播室外。 人们侃侃而谈。 电视编辑选择最煽情的音乐,所有的画面在音乐中慢动。 报刊很快在探讨收视率问题。有分析说央视四套收视率上升二十八倍,并痛惜广告部门策划不利,在最初的几天里至少损失了1200万元。说凤凰准备充分,在大家休息的时候,广告就扑面而来。 我注意到凤凰的广告是一种烟草的特约。 人们也知道一枚导弹是多少美元,甚至测算出一架B52战机相当于10万辆宝马车。 人类的冷静近乎残忍。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电视上的字幕是战争第十天。我不想讨论人类的劣根性,讨论鲁迅当年深恶痛绝的“看客”心理。我甚至相信,因为观看电视,感受它的威力和无处不在。因为看到一个叫闾丘露薇的弱女子独闯巴格达而深深感动。她脏且乱的衣着、头发,她疲倦而执著的眼神,在风沙遮日的巴格达显得如此美丽。像当年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没准许多青年会选择电视。因为它是那样有力量。 1939年的纽约市,离曼哈顿14公里的弗拉兴草地,有一片野草茂密、蚊虫滋生的沼泽地。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与搭建工作,斥资1亿5600万的世界博览会这天下午即将开幕。这一年的博览会主题是“明日的世界”,展览项目包括一个占地约3个足球场的未来小镇、会抽烟的电子机器人、供自动汽车安全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等等。在所有的展览品当中,对人类今后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的莫过于电视,而美国无线电公司这天将借着博览会开幕礼的现场直播展示这个最新的科技产品。
《影像史记》 快意恩仇与忍辱负重影像的暴力:战争与人(2)
开幕礼下午12时30分举行,吸引了大约50万人出席,展览场地熙熙攘攘,讲台周围更是拥挤不堪。此外,有数千名纽约市民虽然无法前来,却通过美国无线电公司设在曼哈顿总部大厅及一些商店的电视目睹了开幕礼的过程,观赏美国的首个电视广播。该公司所属的国家广播公司行政人员和一些富豪也在家中装置了电视,准备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下午12时30分,首先出现在电视荧光屏上是博览会的三角尖塔和圆球标志,摄像机扫过开幕现场,然后把焦点转向游行队伍。对美国无线电公司新产品感到好奇的纽约市市长拉瓜狄亚,突然走到电视摄影机前,对正镜头微笑,使不少人都吓了一跳。罗斯福总统也亲临现场致开幕词,成为第一位接受电视广播的美国总统。
美国无线电公司总裁大卫•;萨尔诺夫(Da…vid Sarnoff)在致词时说:“我带着谦恭的心情宣布一个新艺术体的诞生,它将对社会各阶层造成重大的影响。这门艺术将成为动荡不安世界的希望之光,我们必须善用这个创造潜力无限的新艺术以造福全人类。”
2004年 3月22日下午,美国军方破例允许了直播了一场乌姆盖斯尔的一场战斗。这种官方许可的直播类似于当年的战斗特写,显然是针对全世界特别是美国观众的。这场人类的打斗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打斗。
我发现我很快被持续的直播搞得疲惫不堪,,对那些“枯燥”的伤亡数字已经感到厌倦。死亡已司空见惯,战略布署、派兵布阵也仿佛在下棋,对此我索然寡味。
《海湾风云录》
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样“冷静”,我要探讨影像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
我的频道锁定了窦文涛的“海湾风云录”,这一档让我这个专业工作者兴奋的节目。它的创意令人叫绝。我给它起的名字叫“影像评书”。窦文涛口若悬河,巧舌如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与传统评书不同的是,老窦把刚刚拍成的画面进行了加工、编辑,从影像说起,围绕影像展开话题,点评影像,影像参与故事,灵活穿插,妙语连珠。
比如沙尘暴的宗教意味,比如战俘的人道主义对待问题,美战俘飞行员的表情、形象容貌一一点评,比如萨达姆的出现是真是假、扑朔迷离,评书进行了影像鉴别。比如美兵的动作、表情、形体语言,都成了他的话题。分析萨达姆和布什的个人经历,印证“性格即命运”的古老话题,由二者的年轻时的影像进行分析,萨达姆是一个倔强坚毅、心黑手辣、志向高远的斗士,他坚忍不拔、毅志超群、独断专行;而布什则由花花公子到大国总统,其实可以从他演讲时的小动作窥见其轻佻的性格,想拈搓手指、摇摆身体、沾沾自喜,美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样人的手里。两个这样的人碰在一起,除去格斗还有什么选择?
老窦最得意之作是将布什与妻女在一起欢乐的画面与刚刚失踪的19岁的美国女兵照片交叉剪辑,又配了一首约翰•;丹弗的歌“take me home”。
这档节目是一个充分挖掘影像信息、揭示影像力量的典型案例。
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就自认“深受其害”。当时,电视把残酷的越战赤裸裸地呈献在家中的男女老幼眼前,从而激发了当时的抗战情绪。而这个向普罗大众传递第一手战争资料的媒介,也无形中给予播报人影响舆论的力量。当时CBS电视新闻红人瓦特尔•;克郎凯特(Walter Cronkie)从越南实地采访回来后,毅然改变原先支持这场战争的立场。
许多人因此相信,美军最终撤出越南,和电视影响力不无关系。
这股威力可从1960年美国首次举行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看得出来。口若悬河的尼逊,就是因为形象不及年轻俊秀的肯尼迪讨好,而在那次的总统竞选中落败。然而,从收音机收听他们的辩论的人却认为尼逊理直气壮,稳操胜券。
在这次战争的前前后后,新闻战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影像作为工具,在这场战争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萨达姆”真实影像经常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伊拉克电视台,讲话、开会场面、巡视、总统的微笑和手势成为战争的鼓动手段。美国一直不相信或者不让人们相信出现在电视里的萨达姆是真实的。要么说是提前录制的,要么论证是替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伊拉克已经或者早就意识到总统影像的极端重要性。
战事的双方都站在电视里,强与弱(强悍与贫弱)、进行与对抗。整个世界是中立者,人们围在格斗人的周围指手画脚,谴责的声浪足以盖过隆隆的炮声,但就是没有人挺身而出——中国人叫“拉架”。
“不信你看”——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真实、直白,写历史需要史实和史眼,看图说话讲故事,需要的是对影像的细读和敏锐。
比如一则记者闾丘的报道,窦文涛让大家注意记者身后混浊、黄色的天空,从混乱的行军画面抓拍到士兵一个有意思的动作,甚至从世界各大媒体寻找有意味的照片,还有处处体现灵感的地方是用电影《地道战》分析伊军战术,用《黑鹰26小时》看民兵打下美军飞机,用《教父》比较萨达姆的性格和表情动作。
影像丰富的信息给了窦文涛无数的灵感,他用影像说话,他说影像细节,他从纪录片和新闻片中发现戏剧性因素。他从开战以来,一直再仔细的阅读从前方发回来的影像,然后进行有趣的编辑。我知道,他背后有一个小团体在做这个工作,但没有他不行。这个人得有“眼睛”还得有“嘴巴”,只有这样影像才能活起来。
这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既有体育解说的现场感,又有历史评点的深刻性,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本性的考验和展示。在一场战争面前,渴望和平的人类是如此的无能,当联合国失去作用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来制约一个国家的行为。
《影像史记》 快意恩仇与忍辱负重三峡影像志(1)
我们只有一个三峡
据地质学家考证,长江三峡的形成经历了四千万年漫长的岁月。
地球只有一个三峡。
公元2003年6月1日,我们目睹了一个千万年从未有过的巨大变迁。长江三峡大坝在15天内蓄水到135米。从这一天开始,长江三峡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35米以下的数千城镇消失在水面以下,近百万人口迁移。大自然四千万年造化所成的长江三峡景观,在瞬间被人的力量改变。
人们用“沧海桑田”四个字形容山河的巨变。而要体会这四个字的份量至少要经历几千万年。
半个世纪前,喜欢写诗的政治家用豪迈的诗句描绘了一个宏伟的梦想:“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许多人对毛泽东的这句诗耳熟能详。公元2003年6月1日,我们将见证这个梦想的实现。三峡,长江最奇峻、壮丽的腰身,也是长江最有性格的部分。它雄奇诡异、惊险莫测、激越飘荡。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充满险滩、恶水、沉船、死亡与抗争的地方,一切由险峻雄奇而来的故事都将嘎然而止。他的白浪滔天、它的剑气如虹,都将化为天水相接,烟波浩渺的一汪平静。
从一百年前三峡大坝的设想第一次被孙中山写进《建国方略》,到50年前,喜欢畅游长江的毛泽东再次提出了这个宏伟构想。此后,争论一直持续了40年。
人们以中国特有的方式描述了三峡工程的历史:“一代绘蓝图,二代定决策,三代筑大坝”。这个凝聚了中国几代人心血的浩大工程已经展露出它的雄姿。
按计划,三峡大坝最终完成将经历17年。对于四千万年而言,这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是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对自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绝无仅有的巨大改变。下面这组数据被世界誉为人类的奇迹:
三峡水库总面积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淹没陆地面积六百三十二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二十一个县市,淹没耕地二十五万七千四百万亩,淹没两个城市、十一个县城,一千七百一十一个村庄。库区受淹没影响人口共计八十四万六千二百人,淹没房屋总面积,三千四百七十九万四千七百平方米。一百七十五米正常蓄水位高程,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总库容的巨大水体,将改变三峡业已存在了千百万年的自然形态。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意味着怎样的改变。天若有情天亦老,永远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地的容颜,那些长江岸边沿袭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形态,那些薪火相传数万年的文明血脉,那些祖祖辈辈生死于斯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