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尼雅-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蟪扇耍苏庑┣猓貌坏桨镏D赡蔚掳投粢腔峋×Τ扇饧碌模玫降恼獗是谱陨硪不岢杀兜卦鲋怠D鞘保晕依此稻腿缤让诖笤执竽阎械纳窳橐话恪5保ǘ樱┧髌浞泊锟四曷⑵拗螅廊徊蝗盟肟R挪头挚谋厩不嵋虼宋鲋怠N颐侨崭匆蝗盏氐却潘劳龊突倜稹H绻枰甘常痛硬撇心米咭磺踔炼顾匕伞S郑何乙雅煞独嚷砜巳ザ鼗腿∪鲼晗隳遥馐俏易约焊愕降模颜庑晗隳医桓人胶螅庑晗隳曳治宸荩渲腥莨樗髌浞泊锟耍环莨榕锟耍环莨槟4诵判从赾yrdsun王十三年trmych月。”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21节 丝绸之路(2)

    信中提到的中国局势动乱、洛阳毁于大火、当朝天子逃亡的历史事件,孟凡人先生考证为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动乱发生于西晋惠帝在位的时期,战乱长达十六年之久(公元291年~公元306年),从这封文书上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等活动,也直接地受到了影响。    
    与中国出口西域、中亚地区丝绸等物品同时,精明的粟特商人不失时机地将西域和中亚所盛产的毛纺织品以及香料等物舶入中国。由于农耕文明鄙视其它类型的文明,把它们看作是野蛮民族,再加上中原和南方地区缺乏毛皮类的原料和纺织技术,中国一直不擅长毛纺织品的生产,而且对此的需求也一直不大。    
    中国的内乱并不能够彻底阻断贸易。虽然像信中提到的那样,在洛阳和蓟城地区,冒险深入的粟特商人被打劫、杀害,但是依靠着一二个世纪(可能还更早)以来逐渐在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塔里木盆地——甚至在成都地区建立的中亚移民聚落的帮助,一支支像这样的商队不间断地往来于“丝绸之路”上。    
    在敦煌,肯定存在这样的据点。这也是吸引着中亚商旅停靠的原因之一。佛教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早在此前一百余年,中原的皇帝和士大夫也已经了解到有关佛教的信息。除了佛祖的信仰之外,还有起源于波斯本土、后来传播到粟特人当中的信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中国人称拜火教)和摩尼创立的宗教——摩尼教(后来被中国人称作明教),都被这些艰苦卓绝的跋涉于沙漠山地之间的商旅们信奉为保护神。    
    敦煌前方的路途依然遥远,虽然,来自自然界的挑战加剧了,但是远离中原的战火,对商队来说也许还更安全一些。我们不知道这支驼队的命运最后如何,因为这些书信似乎是被有意识地掩藏了起来,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猜测,他们可能是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劫难,或者是惨死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了……    
    这样惨烈的事情在这条古道上不一定是司空见惯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的动荡,可能使一些地方土匪猖獗,殃及到了商旅们的身上。    
    这支粟特商队的命运,在事隔一千七百多年后,已经难以知晓了。让我们假设,他们的灵魂最终安息在了故乡的土地,在这场可怕的劫难之后,凭借对祆神的信仰,在定居于敦煌的粟特同胞的帮助下,他们逃脱了厄运,踏上了西出阳关的旅途。    
    在玉门关没有遇到检查,这座大名鼎鼎的关城虽还完好,但因为中原局势的动荡,守卫的军人已经撤回了,所以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城堡,守关军人们使用过的陶碗之类的器皿还在。城堡的大门,在当年军人撤出时曾经封闭了起来,现在被往来的商队打开了。这昔日的关防,不啻是一座舒适的旅店,商旅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借宿。    
    粟特人在这里住宿了一晚,天一亮便启程了。前方还有更为险恶的路途在等待着呢。    
    接下来的路,大致上是沿着疏勒河流域通行。最初的几天,沿途还不断地有泉水可供饮用。在驼队的右侧,一条不很高大的山脉一直陪伴着他们。再往前行,便进入了令人敬畏的“白龙堆”。    
    在中国史书里,关于这片著名地形的记载,曾引起很多人的恐慌。这就是今天地貌学家所命名的“雅丹”地貌——风蚀地形。对于初次涉足的人来讲,它所造成的感官上和心灵上的震撼,的确是极其强烈的。不过,随着历练的增加,这种恐惧感也逐渐消失了。    
    经过了“白龙堆”的艰难路段之后,再走几天终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水草地。这是蒲昌海或盐泽(罗布泊古称)的北岸,海子还在很远的地方。草地对行旅来说是充满诱惑的陷阱,但对于这伙老于旅途的商人来说,他们深知沼泽的危险,所以只挑选草地与北方山地之间的地带行走,这样可以保证水源和骆驼吃的饲草,也起到向导的作用。    
    终于看到了楼兰城,这是他们离开敦煌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有人的绿洲。屈指算来,已经十六七天过去了。    
    楼兰是座很大的城市,周长有三四里。它的城墙虽然有些残破,但是依然高大雄伟。城内外矗立的几座佛塔,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远处就可以看到了。    
    粟特人在楼兰停留了几天,一来是休整,补充一下给养,二来是与当地人交易。在城市里有很大的市场,经营从关中甚至成都等地买进的丝绸、铁器,还有本地和其它地方制造的木器、毛布、香料等物品。    
    此时距离西晋朝廷的内乱已经十多年了,原先设在城里的负责管理西域事务的西域长史府,也已经撤回了。居住在西南面的泥城的鄯善王统治着楼兰。城中的居民,除了本地人外,还有一些汉人以及少数的月氏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了。    
    对粟特商人来讲,前面的路途还很遥远。所以,他们尽量不去理会当地的事情,几天之后便又出发了。    
    在接下来的旅程,他们沿着海子西岸行走了一段,之后转入西南方向,十多天后抵达泥城。这是座更为繁华的城市,城池也比楼兰为大。城内城外伽蓝林立,香火旺盛。他们在这里停留了两天,乘机卖掉了一些当地紧缺的货物,然后再购进一些本地的产品,像当地木匠制作的木器。这是鄯善一门发达的手工业。    
    未来的一个较为漫长的旅途,都是在鄯善的土地上进行了。这是个和平的国度,又值秋天适宜的季节,所以商人们大大地松了口气。回想一路上的遭遇,令人担忧的事,莫过于中原的战乱了。如果中原的朝廷垮台了,也就意味着中国内地的更大规模的战乱时代的来临。除了他们自身的安全问题,还会波及到原先他们可以进到丝绸等货物的产区,也将受到战火的蹂躏——这意味着今后生意的艰难,他们不得不去面对可能发生的现实,去寻找新的货源……    
    他们计划停留的下一站,是位于鄯善国西部边境的一个叫做“凯度多”的地方,汉语里把它译成“精绝”。这是鄯善国内最为繁荣的地方之一,原先是一个不大的小邦,后来被东面的鄯善兼并了。    
    自泥到精绝的这一段路程,马行起来比较迅速,大约只需要七八天的时间;但驼队走起来就慢许多,一般来讲,需要走二十天左右才能到达。    
    鄯善王对精绝的治理比较高明,他主要靠任命当地的一些有势力的人物,委任他们以官职,负责管理本地的人民。国王还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检查税收和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而且,他还下令全国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或行政——包括日常民事上的纠纷等麻烦,可以直接上诉他本人来裁决、处置。    
    我们可以想象这支驼队走进精绝绿洲的情景:在大沙漠秋天的夕阳下,伴随着叮咚作响的驼铃,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缓缓地进入了这个巨大的聚落。他们在绿洲东面的沙丘上,已经看到了聚落中央的堵婆,还有在林海中闪现的一座座庭院,成群的羊在草丛中移动。炊烟袅袅地上升,在晴空中与阳光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一幅绿洲黄昏的景观……    
    就在这支商队之前不久,可能是晋朝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290年在位)统治的时期,天下仍然是太平的,百业兴旺的局面对中亚的商人们来说是最期待的事情。晋武帝统治的能力很强大,晋的势力一直达到了塔里木盆地。那时对于往来的商旅、使者,由政府发给一种“过所”,即来往边境地区的通行证,目的是起到保护和管理的作用。    
    有一位来自中亚大月氏国的人,姓支名柱,可能是月氏国的商人,往来于晋和月氏之间,经营丝绸贸易。他按照当时流行的入华外国人的习惯,用他祖国的汉译译音取作本人的姓氏,也就是“支”。他的名字可能是汉语,或许是听取了他在中原或河西一带的汉人朋友的主意,而顺着姓氏取了这么个名字。    
    支柱是个中年男人,年龄49岁,中等身材,皮肤较黑——这些特征都是在他的“过所”里记录下来的。在同时出土的其它几件“过所”文书中,还有关于“大目”、“有髭须”等的记录。这些描述很容易令人想象那些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胡人”俑,还有史书里的记载,他们正是具有这种“深目高鼻”和“虬髯”的形象的。    
    有可能,在尼雅遗址保存下来的这种“过所”,是由当时设在楼兰城里的西晋西域长史(管理西域事务的军政长官)颁发的。因为在尼雅遗址出土的这种“过所”,都出土自同一间房屋的废墟中(斯坦因编号为N。V的第xv号房间),与一批属于西晋朝廷和凉州下发的公文一起出土。    
    那时,设在楼兰的代表西晋朝廷管理西域的长史府,采取汉文木简和纸张文书并行的方式向鄯善等地方下达命令。其中有一批文件是追捕罪犯的,下达到了位于西方的精绝。还有西晋皇帝颁布的诏书,经过一路的传达,也到达了尼雅。    
    支柱的模样不会引起从楼兰到精绝的当地人的奇怪,因为在楼兰的西域长史营中,就有一些出身“胡人”的士兵。从楼兰遗址故城出土的汉文文件,里面记录过一些“兵胡”,有姓支的,情况应该与支柱相同,大致上都可能是从中亚的大月氏来到中国的“胡人”,为中原的朝廷服务。    
    支柱在西域“南道”经行的时间,正是晋武帝司马炎统治的时期。他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史书上盛赞他的治下是“太康之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离,西域重回中国的怀抱。最受益的就是往来于丝绸贸易路上的中亚商旅了。    
    支柱从楼兰出发,带着西域长史发给的通行证——“过所”,一路上风尘仆仆、畅通无阻地来到了尼雅河。此时将都城设在今天的若羌到米兰河绿洲一带的鄯善国,已将其西部的几个河流绿洲兼并到了自己的属下。在这些绿洲征服区,鄯善王将它们划分成了一个个的“阿瓦纳”(卢文写作‘avana’),或者可以不恰当地译作“州”,由国王派出的“州长”(卢文写作‘cojhbo’)及其它主要官吏——例如负责征税的“税监”(卢文写作‘sothamga’),代表国王驻守于各地。他们与当地的有财势的人物一起,组成了这些绿洲社会的统治阶层。    
    在一千六百多年后,支柱等人的“过所”被斯坦因从尼雅遗址里挖掘出来了。这样我们也就了解到了这位名叫支柱的大月氏人的情况。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22节 走马观精绝

    现在的精绝或凯度多人,已经记不清他们的祖先了。年纪大的长者,还记得小时候听他们的父辈祖辈讲述过的一些故事,是关于他们生活的这个大沙漠的神圣性、泉水祭祀以及南方的山林的,但是对他们自身的来历,却几乎没有涉及,人们知道的很少。    
    这是个沙漠中的绿洲小社会,大约有五六百户人家,人口在三四千左右。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沙漠南道的各大绿洲。向南方沿着河水上行,多半天的路程可以到达尼壤;再沿河床上行四天左右的时间,可到达山地的戎卢人那里。戎卢人可能就是精绝的卢文书里多次提到的“山地人”(parvata),是个性情剽悍的族群。这可能是山民的秉性,因为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需要不时地冲下山去抢掠,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用品,甚至包括人口在内。山地人的这种活动,令世代居住在富庶的绿洲冲积平原上的性情温和的精绝人和尼壤人感到恐惧和忧虑。    
    精绝人的东方邻居,依次有莎者(sacha,位置在安迪尔河流域,距离四百里),且末(calmadana,车尔臣河流域,距离一千里),泥(kuhani,在若羌河流域,距离一千四百里)和楼兰(kroraimna,罗布泊西岸,距离二千里)。在公元三四世纪,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