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腋芯可辖ㄖ房危惺笔前凑粘睦匪承蚪玻庋菀装盐罩泄糯ㄖ⒄沟穆雎纾且灿邪床煌ㄖ嘈汀⒆ㄌ饨驳模热缱沤补沤ㄖ淖靶藓妥笆巍�
记者:近年来您和陈志华、李秋香老师合作的一系列古村落建筑的书,不仅在建筑界引起关注,有的还颇为畅销,引起很多读者关注,也引发一股不小的古村落图书热,您怎么看这种现象?“乡土瑰宝”和其他古村落、乡土建筑的书有什么不同吗?
楼庆西:大家爱看这方面的书,和现在城市生活有关,城市建筑雷同,生活压力也大,所以大家想知道以前中国人住的是什么样子,要找到那份乡土乡情,自然喜欢这方面的书,有的还能当旅游参考书。现在出的书也不少,三联书店、知识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都有成套的书,我想这些书出来对促进人们认识乡土建筑是有好处的。有人专门做古村落摄影,出的一些书还是不错的。我们因为是建筑专业,所以出的书不仅有照片、文字,还有测绘图,我们的书是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仅是给普通读者看,还希望能给建筑专业的人以借鉴。
乡土建筑调查:十五年研究历程
记者:大家很关注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图书,那在学术界,乡土建筑研究是否也变得热门起来了?你们1989年成立乡土建筑小组时只有3个人,是什么魅力让你们研究了十五年呢?
楼庆西:搞乡土建筑的不少,大学像同济、天大都有研究乡土建筑的人,再有就是很多其他学科的人对乡土建筑、乡土文化有兴趣,比如民俗学、民间文化、社会学的都有从不同角度研究的,特别是现在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对这个方面涉及的也比较多。但是也不热门,我们研究组现在只增加了一个博士,现在四个人。我们也想扩大,但是真正有志于这个研究的还是不多。因为这个工作清贫,现在建筑上最赚钱的是搞设计,都去搞设计了。
说起古代建筑,故宫、天坛等官式建筑可以说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技术的最高成就。可是我们长期是个农耕社会,乡村不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占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相应的乡土建筑也是我们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综合产物,一是有历史价值,建筑记载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对于研究建筑、研究农耕文化、宗法制度、地方经济形态都是重要的参考。二是有文化价值,和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很生动,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环境。三是现代人进行创作还可以借鉴,对于如何民族化、地域化是有参考的。所以我说这是研究的一个富矿,值得研究一辈子。
楼庆西:发现乡土建筑之美(2)
记者:你们去过很多地方调查乡土建筑,有没有什么地方印象特别深刻?
楼庆西:我们跑的地方其实没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村一个村去调查,十几年也就十几个地方:浙江永嘉楠溪江、安徽黔县关麓村、山西西文兴村、福建安贞堡村、福建石桥村……因为这些建筑保护好的地方多数都是在边远山区里,到那些地方路不好走,我们坐车、调查都是学校出钱,条件有限。经济发展快的比如温州都没有了,拆得快。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让我们激动的建筑,有的地方虽然整体不怎么样,可是有一个两个细部就很精彩,那种美今天还是让我们感动。我们的工作不是现场看看就结束了,而是现场两礼拜,回来三个月,因为有大量资料要整理研究。
记者:你们的研究潜在的有一种现实关怀在里面,就是要记录和保留这些文化记忆,可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一方面乡村人进城或者开始城镇化,另外一方面乡村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很多乡土建筑都废弃了,很多人都说应该保护乡土建筑,在您看来有什么好的策略可以保护多元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呢?
楼庆西:建筑这个东西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必然有改变,比如说你看这个窗户很美,可是农民最讨厌这个窗户,因为它不透光、通气也不好,有钱了他肯定换玻璃窗,你要是住在里面也会这样。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有些特别有价值的,现在保存状况还好的应该保护,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国家没有钱,也没有条件保护,但是应该保存记录。
建筑史研究:跟随梁思成的脚步
记者:听说今年三月您发现了一篇林徽因先生的论文《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林徽因先生这篇文章是研究敦煌边饰的,那您后来研究建筑装饰是不是直接受她的影响?
楼庆西:对,是《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我在资料室查资料的时候在一堆图纸中发现的,装在牛皮纸袋里。梁先生去世后,林夫人把有关建筑方面的东西都放在建筑系资料室,可是这篇以前没有人注意到。已经出版的《建筑师林徽因》已经刊登了这篇论文。当年我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建筑史,就在旁边帮他们画图、摄影。林先生在建筑方面最感兴趣的就是建筑和传统工艺品上的图案装饰艺术,我受到影响自然就开始往这方面研究。从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建立说,研究乡土建筑也是当年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开创的,抗战时他们就调查过农村建筑。
记者:那现在和梁思成先生那个时代比,乡土建筑研究有什么新的突破吗?
楼庆西:我们这个学科是研究历史,不能说有什么突破,要辨别类别、分清年代,可以说是发现了新东西,但是没办法像物理学、生物学那样有什么大突破。80年代以来当然有发展,就是研究的领域更大了,每一个方面研究得也更深入了,研究的书也多了,但是有些书很玄虚,我看不懂,陈老师看了也说不懂。梁先生他们做学问是深入浅出,研究的问题很难,但是讲出来很简单,可是现在有些书还没有研究进去,写出来已经玄妙晦涩得很,我叫这是“浅入深出”。其实建筑是最生活化的,你就住在房子里,对建筑有自己的认识。
记者:您不仅研究、出去调查,还自己摄影,我们可以不管那些纷繁复杂的建筑构件名称,单单欣赏照片上的美就让人心醉,那您是怎么开始摄影的?
楼庆西:建筑摄影没有什么奇妙的,就是要真实地记录,不能变形,如果变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是艺术创作了。1952年我从建筑学院毕业以后,跟随梁思成先生编建筑史,他们调查的时候我就画图、拍照。这个是我的工作。我摄影都是用最普通的照相机,文革以前不用说,80年代主要用佳能,那是佳能厂到清华举行展销会,我们一个教研组买两套,我就一直用。后来为了出画册,又买了哈斯曼大相机。我还买了数码相机,现在还没有用过,因为年龄大了,手抖,不习惯。我们拍照讲究真实,比如这个窗户,在书上看上面雕刻这么漂亮,其实我们去的时候很脏,我们和学生用小刷子洗干净,铺上自己带去的白纸照相。这么一照农民也知道值钱了,现在老有文物贩子买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是做研究的,就算喜欢,我们也不能买。
爱生活,爱行路,爱河童
爱生活,爱行路,爱河童
《河童旅行素描本》
《窥视印度》
作者:妹尾河童
版本:三联书店,2004年10月
定价:18。00元
□书评人姚媛
妹尾河童,日本当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
“过去经常和玉村丰男先生通电话……由于他白天要到田里,所以大多不在家,只要抓对时间找到他,我总会先学猪叫跟他打招呼,很高兴对方也跟着用逼真的‘噗——噗——’声回应,‘好吗?’‘嗯,很好。’‘在画图?’‘还有个展。’等等,猪言猪语也能通,就这样互叫了大概有一分钟之久。”
看到这里,大笑不止的我死心塌地地爱上了这本《河童旅行素描本》的作者——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何许人也?
用喜欢数目字的大人话来说,1930年妹尾河童生于神户。1954年自学成材,开始从事视觉设计,后以舞台设计身份崭露头角。此后活跃于戏剧、歌剧、芭蕾舞、音乐剧、电视等表演艺术领域,为日本当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曾获纪伊国屋演剧赏、山多利音乐赏、艺术祭优秀赏、兵库县文化赏等众多奖项肯定。
看罢三联出的两部妹尾河童作品集——《河童旅行素描本》、《窥视印度》——之后,顿时觉得这样中规中矩的介绍,实在不适合这个人,这个宛如再次来到地球的小王子一样童心炽烈的人。
妹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这样热衷于收集各个国家不同的生活用品。表面上看,各国的生活用品平凡而不昂贵,并无什么特别的收藏价值,但是这样人间烟火气息浓厚的物品,反而更能体现出各国不同的文化特色,更能让读者感觉到河童透过人间浮华表面的那一份洞察与热忱。说起来,其实《河童旅行素描本》改成《万国杂货铺》才比较适当,从印第安水车到意大利的火车便当餐盒,从丹麦的捕鼠器到香港的地铁车票,从形状、图案、用途到对象本身的典故,妹尾河童均一一付出无比的专注与热情,纳入自己的囊中,同时深深地看进了物的最细节最内涵里;眼界之广博、多元与涉猎之深,令人惊奇。
但是他却不会有一般收藏家的吝啬,有趣的是,他经常会做“在世的馈赠”。也就是说,他的收藏品,只要写上“给某某,河童”,在他去世之后,这一样收藏便会属于那个人所有。
他也是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窥视狂人。在韩国,曾经因为诡异的涂涂画画被警察抓起来讯问,但也因此有了一系列的窥视丛书,《窥视印度》便是其中的一本。
写作旅行札记,是在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脑筋急转弯活动,是让人着迷却又着实危险的。写作的人常常犯下浮光掠影,知旅游手册而不知生活,知异国风情而不知其根底的毛病,妹尾却不同。他是那种如果你说某个地方不好玩,自己一定要去试试看的人。最最难得的是,他把那些旅行生活中的不愉快,轻描淡写地以诙谐的语气写出,反而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生活经验。比如人人都要经历的出租车司机宰肥羊事件,他却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并不会一味地谴责谩骂。再比如大家都说印度的水不好,食物不够卫生,果然他也腹泻了,但是他却能够一笑了之。当时年过花甲的他一个人在印度旅行两次,一路走一路画,整本书不只有灵动的文字,也有美丽的手绘素描插画,使得一个活生生的印度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所以说,那样的介绍实在是折辱这样一个妹尾河童,于是擅撰了一篇妹尾小传,聊供一笑:“妹尾河童,现年七十有余,热爱生活,是周伯通一样的老顽童,拥有像杀不死的蟑螂小强一样的强烈好奇心,是个十足的窥视狂和收藏病晚期患者,喜欢涂涂画画,有独门的鸟瞰式窥看秘技,最擅长和世界各国的当地人打成一片。拿手的美食是名叫扁炉的火锅料理。”
海岩的伪“煽”
海岩的伪“煽”
《煽》
作者:海岩
版本: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
□冯俊杰
古来一字书名就少。一字难以解释清楚作者的立意,也容易混淆。不是特别自信自个儿的书精妙,不怎么用这种形式。但现在图书策划日渐新奇,一个“煽”,成了海岩新书的名字。单说名字真正是包装得水平到家,可惜浪费了这样一个好名字。全书都是选摘警句杂烩而成。
从书里面选摘警句结集出版的多了去了。但也要看你内容到底够不够精辟够不够警醒。近点的,韩寒虽然少年文字,思想水平不高,但文字玩得很有钱钟书钱老先生的三分神韵,出的《毒》,句子要么能逗人一笑,要么能叫人拍一拍桌子。远点的,好出警句的古龙,确实妙语如珠,前人说不出的,后人叹为观止的,俯拾皆是。《煽》里的内容,实在是良莠混合,但三七开都不到。好坏数量差别也太不成比例了,陈词滥调看得人腻味。真的,我就觉得那些个句子,啥也没煽动。论爱情,无非是“最高明最动人的爱,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粉饰和矫揉造作的”,“男女之间是没有友谊的。要么是爱,要么什么都不是”,“男人常常同时喜欢多个女人,而女人大多一个时期只喜欢一个男人”。这样的中文系大一女生都写得出的话,海岩居然也挑出来重新入书。
少得可怜的些许亮点,集中在《说官》、《说事》两章里。看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