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谁都不愿意甘冒风险而为他人带来好处。如果是这种情况,智猪博弈便无法形成。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要摆脱大家都无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让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作出现象上的让步。实际上,让步的这一方,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谦让了。
但他不是无原则无目的的让步,绝不像孔融让梨那样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自自己理性的盘算和对期望值的估计,然后才采取看似让步的举动的。这样一来,别人看来你是让步了。因为表面上是如此的,而你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基础上,打破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期望。这看似愚蠢,实则智慧至极。
在智猪博弈里,利用他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智者是最大的受益人,因为他不必付出什么劳动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对手心甘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动。
由此看来,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态度———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结局必然是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尽管人们只希望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无害,并不想对他人有利。
反过来说,“智猪博弈”毕竟是有前提条件的。在生活中,不管是先发制人还是“智猪博弈”中的后发制人,不过是一个策略的选择,而非根本的原则分歧。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在博弈论中,就要先分析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把风险留给对手,把获益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
总而言之,在博弈中既有先动优势策略,也有后动的优势策略。至于在具体的博弈中究竟是选择先动还是后动,都是由博弈参与者的各方具体情形所决定的。
《生活中的博弈论》第二部分“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
“智猪博弈”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也不乏其例。很多企业的一般员工甚至中层管理者工资、福利也不算低,但依然缺乏工作能动性,不能创造优异的绩效,很多事情还要亲力而为。
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创造价值。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公司都是如此。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制度和流程的重要性,以及不好的规则对公司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规则的设计者应清楚、慎重地考虑规则制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破解。
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智猪博弈”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说有两个:食物数量、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
那么,如果改变这两个关键条件,“搭便车”的现象会不会杜绝呢?
首先来看看减量方案。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也就是5个单位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小猪去踩踏板,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踏板,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嫁衣裳,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两只猪去踩踏板,这个制度的设计显然是非常失败的。
其次再来看看增量方案。食物是原来的两倍分量,也就是20个单位的食物。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抢着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因为对方不可能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应有尽有的天堂,当然它们的竞争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这个制度的成本提高了一倍。在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就可以得到所需食物的情况下,两只猪自然都不会有多少动机去增加踩踏板的数量。这个制度的设计明显激励作用不足。
最后再来看看移位方案。考虑到问题的关键是移位,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因移位而产生的几种改变方案:
1.移位并减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2.移位并增加食物投放量。正常情况移位用不着增量,大猪小猪都会去踩踏板。如果适当增量,成员会快速成长,小猪会长大,大猪会出栏,效益就会增长。不过需要把握成本增加的度,适当的增量更符合组织与个人的需求;
3.移位但不改变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去踩踏板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踩踏板。如果把踩踏板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智猪博弈制度规则的改变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就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案,对员工积极性调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足够多的激励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企业实行职工全员持股的方案,结果如第二个方案一样,人人有股但没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
同样的,企业在构建战略性激励体系过程中,也需要从目标出发,设计相应的合理方案。
首先,根据不同激励方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
其次,根据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选择相关激励方式,并明确激励的对象范围和激励力度。
扩而大之,从整个社会来讲,自身需求大的群体,比如现在媒体经常提及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才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的主力。
换句话说,要迅速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需要有一个自身具有很大消费需求的群体,并且需要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种改变方案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方案中降低了取食的成本,在现实中,也可以等同于增加了对取食者的奖励。
《生活中的博弈论》第二部分企业战略与“智猪博弈”
价格竞争作为市场经济实行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起着独特的作用。但在一些行业除了大中型的公司以外还同时存在着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小公司。那么在两个企业实力存在差距又面临价格竞争时,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其所选择的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智猪博弈”的结果依赖于大猪的行为。如果小猪去踩踏板,大猪当然乐于等待在食槽旁吃掉9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小猪等待,那么大猪将先去踩踏板再跑回来以获得相当于4个单位的猪食,这总比空着肚子等待要好。
对小猪来说,情况非常清楚,无论大猪如何行动,它最好是等在食槽旁边。因此这个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每次都是大猪去踩踏板,小猪先吃,大猪再赶来吃,只有这样大猪小猪才可以共同生存。
在实力悬殊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策略也是这个道理。在商业竞争中,如果公司是弱小的一方,则可以选择如下策略:
首先是等待,静观其变。允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开拓本行业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自己的品牌定位在较低价格上,以享受主导品牌的强大广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
其次是不要贪婪,妄图将“大猪”应得的那份也据为己有。只要主导品牌认为弱小公司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会不断创造市场需求。因此公司可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引起不了主导品牌兴趣的较小的细分市场,以限制自己对主导品牌的威胁。
如果公司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在行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则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要接受小公司。作为主导品牌,加强广告宣传,创造和开拓对行业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不要采取降价这种浪费资源的做法与小企业竞争,除非它对公司形成了真正的威胁。正是小企业采取的低价格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涌入;
其次对威胁的限制要清楚。如果小企业发展壮大到了构成威胁的程度,大公司就应该迅速作出进攻性的反应,并且让小企业清楚地知道它们在什么样的规模水平之下才是可以被容忍的,否则就会招致大公司强有力的回击。如果小公司知道对它们的限制,也就不会再有兴趣超越这种限制。
当然“大猪”“小猪”的共同生存是有条件的。“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公司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市场上私人标签(Private label,非品牌产品)的软饮料质量虽低劣,但价格很便宜,因此仍然能够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最初能够容忍这些私人标签软饮料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威胁是有限的。
可没过多久,一家主要的私人标签软饮料供应商Cott公司通过挑衅性的定价和较高的质量,从一只仅有较低市场份额的地区品牌的“小猪”,成为一个拥有1/3市场份额的、与两大可乐公司旗鼓相当的竞争者。
此时,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通过降低价格这种进攻性的战略行动,抢占了私人标签软饮料的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包括Scott公司在瞬间土崩瓦解。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智猪博弈”模型对两个规模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的竞争对手之间价格战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竞争双方应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认清自己真正的利益所在,避免残酷的价格战的发生。两个地位相去甚远的对手,最终会达到和平的生存模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生活中的博弈论》第二部分证券市场中的“智猪博弈”
金融证券市场是一个群体博弈的场所,其真实情况非常复杂。在证券交易中,其结果不仅依赖于单个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场条件,也依赖其他人的选择及策略。
在“智猪博弈”的情景中,大猪是占据比较优势的,但是,由于小猪别无选择,使得大猪为了自己能吃到食物,不得不辛勤忙碌,反而让小猪搭了便车,而且比大猪还得意。这个博弈中的关键要素是猪圈的设计,即踩踏板的成本。
证券投资中也是有这种情形的。例如,当庄家在底位买入大量股票后,已经付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如果不等价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亏损。
所以,基于和大猪一样的贪吃本能,只要大势不是太糟糕,庄家一般都会抬高股价,以求实现手中股票的增值。这时的中小散户,就可以对该股追加资金,当一只聪明的“小猪”,而让“大猪”庄家力抬股价。当然,这种股票的发觉并不容易,所以当“小猪”所需要的条件,就是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的猪圈,并冲进去。这样,你就成为一只聪明的“小猪”。
从散户与庄家的策略选择上看,这种博弈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对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处理,都需要金钱与时间成本的投入,如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等。
一旦已经付出,机构投资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弃的。而中小散户,不太可能事先支付这些高额成本,更没有资金控盘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猪的等待策略。等到庄家动手为自己觅食而主动出击时,散户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户投资者与小猪的命运有相似之处,没有能力承担炒作成本,所以就应该充分利用资金灵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优势,发现并选择那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或可能坐庄的股票,等着大猪们为自己服务。
由此看到,散户和机构的博弈中,散户并不是总没有优势的,关键是找到有大猪的那个食槽,并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形成时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