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也是一个艰辛的旅程,虽然,军中装备着指南针,一路上,也有东平郡出生熟悉当地环境的士卒做向导,他们仍然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每天晚上都在沼泽或者山林中过夜,为了轻装前进,帐篷什么的全留在了后面,只能露天歇息,吃的也是干粮,不能生活做饭,如此难熬的日子,也多亏那些老兵的以身作则,以及神官每晚振奋精神的洗脑演说,这才没有造成士气低落,军队溃散。

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穿越了层层艰险,绕过整个巨野泽,沿着济水沿岸秘密前行,进入曹州,来到了定陶城附近。

从王世充那里,得知徐世绩部离开白马,濮

曹州奔袭而来之后,孟海公将兵力紧缩,外围的小城弃,将兵力集中在冤句,定陶,以及自己坐镇的济阴三座大城。

虽然将兵力紧缩,孟海公却并非盲目地命令军队后撤,而在撤退之前,就动员民夫将尚未完全熟透的夏粮收割入库,全部运回济阴,将那些城池的人口全部押送回后方,只给徐世绩留下了一座座空城以及一大片荒芜的土地。

孟海公知道,徐世绩部轻装而来,给养所带必定不多,再加上郑军驻扎在白马,紧守黄河一线,截断了夏军的后勤粮道,因此,他才下达了这个坚壁清野的命令,虽然,这命令被大多数当地人认为不近人情,引来怨声一片,将他前些年营造的好名声破坏殆尽了,他仍然没有半点犹疑。

果然,他这一招正好打在徐世绩的软肋之上。

五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每天的粮草消耗也是如此,然而,对在别人的地盘作战,身后又没有补给的徐世绩来说,这五千人马每天的粮草消耗并非一个小数目,眼看军中的存粮和草料一天天减少,却找不到补给,徐世绩外表虽然镇定,内心却极其的焦虑。

若是这一仗打不好,他就不要想获取高畅的信任了,打了败仗回去,被打入冷宫都是小事情,最怕的是他徐家会因此而大祸临头,虽然,高畅不可能因为自己在没有后勤供应,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吃了败仗就砍自己的脑袋,只是,一不小心得了什么重病而亡却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徐家家族的兴亡系在他一人的身上,所以,这一仗断不容有失。

不管是夏军,还是瓦岗军都是军纪严明的部队,只是,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军纪这东西就不好说了,徐世绩和白斯文商议之后,两人达成共识,决定就地取粮。

然而,当他们进入曹州(济阴郡)之后,沿途瞧见的竟是大开着城门空无一人的城池,以及燃烧着的麦田,粟米地,粮食可以说是颗粒皆无。

徐世绩见状,只好命令部队疾行,朝济阴方向疾奔而去,部队尚有半月的余粮,他希望在粮尽之前能够攻下济阴,然而,在济水岸边,他们遇见了孟海公军的阻击,河面一块舢板都没有,所有的船只都被孟海公军搜刮到了济水南岸。

见无法过河,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孟海公军隔着济水比拼耐心,徐世绩调转兵锋前去攻打济水北岸的冤句城,冤句城守将早就有所防备,在城池下挖掘了无数道壕沟,要想清除壕沟,靠近城池实施强攻,光是填平这些壕沟就需要花费好几日的时间,等部队填平壕沟和护城河靠近城墙强行攻打时,部队的粮草多半就耗尽了。

徐世绩有些一筹莫展,面对对方铜墙铁壁的防守,他找不到办法。

看来,只能往东平郡方向撤退了,一路烧杀劫掠而去,有可能支撑到和鲁郡方面的部队会合,只是,东平郡方向的战场一直鸦雀无声,鲁郡的友军现在究竟在何处呢?

就在徐世绩走投无路之际,刘兰成派出的使者来到了他的军营,带来了刘兰成部的最新动向,他们已经攻下了定陶城,现在正沿着济水往济阴进发,希望徐世绩部能够沿着济水东进,与刘兰成部会合,共同攻打济阴。

听到定陶被刘兰成攻破的消息,徐世绩又是欣喜又是惭愧,欣喜自然是部队的粮草供应有着落了,不需要打败仗了;惭愧自然是因为这个战果乃是友军创造的,他只是平白分到了一些战功。

刘兰成之所以能攻下定陶,一半靠运气,一半也是因为徐世绩军的动向吸引了定陶守将的注意力,他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在西面和北面,只是在东面和南面留了不多的兵力,刘兰成的部队是乘着夜色从南面靠近的,定陶南门面对的是济水码头,守城的士兵一直以为夏军是从北面和西面而来,根本就没有想到一只夏军居然从水路杀来,因此,措不及放之下,被刘兰成乘夜攻入城中,一举夺下了定陶城。

原本,夺下定陶之后,刘兰成想用船只把军队运向济阴,装扮成定陶方面的援军,然而,这需要徐世绩部队的呼应,只有徐世绩猛攻济阴,孟海公才会相信刘兰成的部队是定陶方面的援军,可惜,这个时候,徐世绩的部队正在攻打冤句,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大胆的冒险计划。

八月上,刘兰成利用船只将徐世绩军运到了济水北岸,对济阴城形成了围攻之势。

第八十章 江南攻略

月十八日,秋高气爽,云朵在蓝色的天幕下自由飘荡光和煦地从空中洒落下来,照耀在江都郡的山川大地之上。

陈稜站在江都东门的城楼上,望着城外的那片山岭,神情忧虑。

秋天已经来了,东南风渐消,西北风渐起,满山的枫叶也被秋霜慢慢染红了,在那一片中秋的红叶林里,忽隐忽现地飘扬着数十面旌旗,在秋风的吹拂下,随着满山的红叶徐徐飘荡,敌军东海李子通的中军大营就驻扎在那片山岭中。

在那片山岭西坡下相当宽阔的地带上,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同样在秋风中起伏,如同海边的浪潮。

从山坡到江都城的护城河,是一片棚户区,乃是一个城外集市,有着许多客栈,商铺以及住家,在棚户区外,是一大片的水田,而今,水田内的稻子早就被城外的敌军收割干净,那片棚户区也在敌军的第一次攻击中被烧了个精光,只余下了一地残垣断壁。

陈稜,隋庐江襄安(今安徽省巢湖市)人,字长威,庐江大族陈家嫡子,庐江陈家为南陈时期就有不少子弟出仕为官,隋灭南陈之后,陈家由于见机得快,早早就投了大隋,故而得到了保全,杨广继位之后,重视江南士族,陈稜的官运也就一直一帆风顺。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陈稜任虎贲郎将,610年(大业六年)与张镇周率万余人,由义安(今广东省湖州。大业十三年)任右~死杨广率领禁军北上后后,陈稜占据了江都(今江苏东北)。

陈稜虽然占据了江都,却无法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他周围。尽是强敌。只因相互牵制。只好任其占据江都,却也限制其势力,使其无法向外扩张。

在江都地西面,曾经把陈稜打了落花流水,丢盔卸甲的杜伏威和辅公佑率领江淮军驻守历阳郡,江淮军兵强马壮,骁勇善战。陈稜兵锋不盛,对着杜伏威又有心理阴影,因此根本不敢向西发展。

在江都的东北面,李子通盘踞在海陵,据有东海,钟离等郡,牢牢地卡在了陈稜北进的要道,不要说陈稜本没有北进的雄心。就算他有。也过不了李子通这一关。

李子通这人,在江南的名声虽然没有杜伏威强悍,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最初。李子通只是一个小人物,在长白山的变民军中混饭吃,因其待人宽厚,仗义疏财,故而得到了部下地认可,没多久就聚集了万人,长白山地变民军被张须陀击溃时,李子通率领残部渡过淮水,来到了南方,投效在杜伏威门下,后阴谋反叛杜伏威,想要火并杜伏威,吞其部属。

李子通地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惜最后出了点差错,没能杀死杜伏威,只将他重创,后杜伏威在部署的护卫下,逃出了重围,两人因此结下了深仇。

虽然,李子通没有能杀死杜伏威,也没有能完全吞并其部属,然而,他却占据了杜伏威的地盘,东海,钟离等郡皆归旗下,自称楚王,兵锋极盛,号称有十万众。

不能向东,向北和向西,那就向南,可惜盘踞南方的也是一个陈稜惹不起的大人物。

沈法兴,隋湖州武康(今浙江省。人,世为郡豪强,拥有宗族数千家,杨广在位时,任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郡守。618(隋末恭帝杨义宁二年)以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得精兵六万,攻据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县,位杭州。、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位镇江市东南

江都虽然繁华,城墙高大,物产丰富,然而,现在却是孤城一座,陈稜驻守江都,就像一个穷汉守着一堆金子一样,终有一天会被别人夺去,于是,为了自保,他先是向东都洛阳称臣,王世充篡位登基之后,他又改换门庭,向关中李唐称臣,可惜,李唐和他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并不能对他形成真正的支持。

杜伏威,沈法兴,李子通三人都对江都有野心,然而,先动手地却是沈法兴,为了占据江都,他决定先击败李子通,吞并其地盘和部众。

当时,沈法兴自称梁王,建都毗陵,拥兵十万,占地数郡,自认为长江,淮河以南的地方,他只要用手一挥就能平定,因此,他先挑起了战事,向东海李子通发起了进攻。

然而,由于他重用宗族,性情残忍,对不是沈家的将领刻薄寡恩,动辄杀戮镇压,将士

过失,就立即斩首,因此他的部属对他离心离德,心

这样的军队又怎能打胜仗?

果然,在和李子通的东海军交锋时,沈家军一败涂地,不但没能攻城略地,反倒将自家的地盘送了不少给李子通,李子通见沈法兴只是纸老虎,于是放下心来,准备攻打江都。

李子通包围江都之后,陈稜见势不妙,分别送人质给沈法兴和杜伏威,请求他们的援助,他之所以同时向两人求援,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地打算。

他地计谋非常简单,就是想用江都为诱饵,吸引杜伏威,沈法兴,李子通三人在江都城外大战,最好能三败俱伤,这样,他陈稜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最初,他的计划实行得非常顺利,杜伏威和沈法兴都害怕李子通夺下江都之后势力大涨,都派出了大批军队前来援救,其中,江淮军是由杜伏威亲自领兵,沈家军则由沈法兴的长子沈纶率领,兵力足有五万人。

可是,到了江都城之后,两军却没有会合在一起,共同向东海军发起进攻,而是相隔数十里扎下了营寨,互相观望起来。

杜伏威驻军在清流,沈纶驻军在扬子。

杜伏威也好,沈纶也好,都想得到最大地好处,付出最小的代价,为了陈稜去和东海军拼命,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何况,两个人对彼此都互有猜疑,都认为自己的盟友靠不住,在战斗时千万不能将后背交给对方。

再加上,两个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只要自己驻军在此,威胁着李子通的侧翼,李子通自然不敢放心大胆地强攻江都城,时间一长,粮草接济不上,东海军自然只能选择退兵一途。

的确,杜伏威和沈纶虽然没有向东海军发起进攻,李子通仍然觉得芒刺在背,前有坚城,后有强敌,他一度也有退兵的打算。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首席幕僚毛文深向李子通献计。

首先,李子通率领大队人马向海陵方向撤离,做出退兵的假象,以此来迷惑杜伏威和沈纶,然后,暗地里用招募而来的长江以南的勇士,伪装成沈纶的军队于深夜袭击杜伏威的军营,让杜伏威对沈纶产生误会,认为沈纶在李子通撤军之后想独自吞并江都,故而向他发起攻击。

杜伏威是一个非常勇悍的将领,指挥作战也有一套,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在战术的细节上他不是很在行,以往,有他的好兄弟辅公佑在一旁辅助这个缺点倒还不明显,而现在辅公佑留守历阳,杜伏威身边竟是些勇将,缺少谋臣,因此,极有可能会上当。

待其上当,和沈家军交战之后,我军在突然回师江都,一举攻占江都,那时,江淮军也好,沈家军也好,见大势已去,也只能退兵了事了。

李子通认为毛文深的计策非常不错,于是,依计行事。

杜伏威的营寨受到带有江南口音的军队的袭击后,他大怒,认为是沈纶所为,于是,也率领军队向沈纶发起了攻击,逼迫沈纶将大军后移,远离了江都,双方彼此对峙,注意力不再放在江都。

这时候,李子通突然率领大军西返,回师江都城下,杜伏威和沈纶自顾不暇,不敢轻易转移兵力,害怕被对方突袭,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东海军重新将江都包围。

八月十八这天,就是东海军重新包围江都的日子,这一日,站在城楼上观察东海军阵营的江都守将陈稜明显地感受到了秋天来临的气息。

在西北风的猛烈吹拂下,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