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逼浣ソ诟丛泳桑怯肫浞⒂锾锔骰瓜嗷ゼ涫笔逼鹱琶芮写俳饔玫模淮艘灰蚬吠矗灾劣诮穸匆选I缁嵘钏枨械娜嗣侵淝橥ㄒ馊冢驼庋ソス└似淇赡芴跫�
六、然在人类生活上所以有语言开出来,实为其情感发达远非一切动物所有之故。例如犬马之属亦时有些微喜怒哀乐之情可见,但岂得若人之大哭大笑激昂慷慨乎?唯其情感发达有力,乃有其代表的声音冲口而出。最初之语言,殆不外激近叫喊,彼此如唤,高兴欢呼,悲啼泣诉之类也。此特见发达之情感,则导因理智之提解放于动物本能。情感者人心之波动也;唯其能静,斯其所以能动。
七、语言始于情感之动,而其完成则在意识思维上。应知基本重要的是在语言的涵义,是其运载着的知识和情趣。语言涵义也,知识情趣也,都是意识所有事。意识活动实就是未发出声音的语言;语言即是以声音表出的意识活动。人们各自的意识唯赖语言而得彼此交通;没有这种交通,即无从构筑起社会,并赖之以进行协力生产、共同生活。
八、但语言寄于声音,而声音旋灭,不能行远,不能传后;于是又代之以图象、形式、符号为主的文字,俾济其穷而广其用。社会交往由此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均大为开拓便利。社会关系因而更加密织,社会范围因而日趋广阔,尤其是经验知识累积传递于后,社会文化连续发展,随以继长增高。
九、学术讲飞大约即盛行于文字载籍之后;此非数千年来以至今日之局乎?所谓〃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甚历程如是如是。盖文化之云,即指人类生活(衣食住行以至种种)脱离自然状态而言;亦只有脱离自然状态而依后天文化以生活,人乃始有别于动物;然非资于社会,其又何从成就得文化耶?
十、于是继续自然发展史正在演进着人类社会发展史;在社会发展史上浅化之民以视文化较高阶段的人,其机体和心理试精察之均未可比同⑴。
注:
⑴未开化之民或浅化之民在机体生理上头脑心理上皆见其不同于社会历史久远文化高深之民,如颜面躯干之表较多毛即其一例。他如头颅、如指纹皆有可分别证验者。至于智虑情感更不相等;但论品行则不一定耳。前于第一章曾说过人心在社会发展史中随有其发展,吾书将于后文一陈其所见。
第九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
身心之间的关系如何?此在人类而外其他生物以至动物似都不成问题的。盖从广义以言心,心与生命同义,有身即有心(回看第四章),身心殆无可分也。然如生物进化史之所昭示,动物以其好动乃若有心可见,尤其是脊椎动物进至于高等动物,头脑发达颇著见出有心意来。如前第五章之所叙说,头脑发达的动物,其活动发自头脑,在活动上俨若有知、有情、有意者。然在第六章第三节不又言之乎,虽在高等动物仍囿于种族遗传的本能生活,其知情意一贯而下,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颇似一通电流,机械即行旋转者然;但在人类却大不相同。人类生活既进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其在感情方面既可以大哭大笑,亦复可以喜怒不形于外;其行事既可持之以恒,一贯不移其志,亦或动念隐微,终于嘿尔而息。身心之间非定一致。特别是人有自觉的内心生活,时时感觉自己矛盾冲突。许多宗教家且贱视此身,抑制其来自身体的要求,实行禁欲主义。是故动物的活动虽发自头脑,头脑却完全为其自而服务,曾不离乎身而有何活动可言,即难以离其身而言其心。身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类而外所不必置论者,独于吾人却必一为论究在此焉。
于此,就要追问:此身心之出现分岐以至矛盾冲突者究从何而来乎?
夫所谓心者,不外乎是生命活动的表现耳。从生物进化史看去,总是心随身而发展,身先而心后,有其身而后有其心。正为生物界各有机体的组织构造千态万变其不同,其生命活动的表现乃从而种种不同。头脑发达的动物即是在其机体构造上有此一部分集中地翘然发达起来,形成全身活动的总枢纽,为其种种活动所自发;浑括地说,心以身为其物质基础;重点突出地说,心的物质基础又特寄乎头脑。心与脑的关系密切所以被人强调者,正为此也。今问身心由何出现分歧,自需要寻究身与脑、脑与心,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如何如何而后乃得分晓。兹试为条分缕析说之如次。
(一)身脑原为一体,脑不过是身的一部分,同为生命活动所资借的物质条件。生命非有形之一物,浑然不可区划;可区划的是生物有机体。从生物进化而来的人身,正是伟大生命的创造物,头脑的特见发达不过此创造中的一突出点,当然不会失其浑整统一。相反地,正为了人身内外活动进于高度的浑整统一,乃有此人脑的创造。把脑和身区划为二来说,只为说话一时方便。
(二)何以说人脑的创造出现,正为了人身内外活动的高度统一呢?须知生命本性不外是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争取其活动能力的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再自由;而其道则在活动上分工而集权(回看第四章及第六章第四节)。只有不断地分工而集权,活动力乃得不断地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再自由。此一原理不唯在生物界有机体的组织构造上随处可见,尤其著见于人身,抑且见之于人类社会间。──人类社会正亦是循由此一原理而发展的;这里且不谈。这里要说的,即是从分工而脑与身开始若有两极分化的情势。那就是:特见发达的大脑皮层主管着吾人整体性对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活动,而与此身维持其机体内在一切生理(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等)机能日夜不停地活动,另由植物性神经系统经管其事者两下分工。前者被称为高级神经活动,而后者──兼括此身某些对外简单反射动作──则概称为低级(以其处于低级部位故)。前者说为动物性过程,后者说为植物性过程(以其为植物生活之所同具故);亦或说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一若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于大脑中枢之外者,其实固仍受大脑的调节和影响(见第五章),非能外也。正唯人身内外活动有此高度统一,吾人乃得有灵活自由强大的活动力;然而这却从全身神经系统有所分化而来。
原来不可分的脑和身,就由此而被分开来看、来说了。
(三)如上说明了脑和身所以被分开说的事实由来,再进一层阐明心和身被分开说的事实由来如下:
心何为离于身、离于脑而被特为指说耶?人身(脑在内)是客观世界一活物;说活物,谓其为生命活动之所寄,而凡是物都存于客观。然吾人之有心也,却从其存乎内者而言之,即所谓主观世界是已。客观世界指吾人所知觉和思维的外在一切,即于此知觉思维的同时,基于意识自觉而主观世界以成。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无疑地两面相关不离,然既不能混合为一,又不能抹煞其一,势必分别来讲了。历来学术界对于心身二者趋向着分别探讨,那就是分为心理学的研究和生理学的研究。除生理学家对于人身(客观世界一活物)大致仍依从通常自然科学治学方法外,心理学家一向趋于用内省法(虽亦参以某些实验)分析意识活动;所谓心理学,曾经一时几乎就是意识之学,其故在此。
(四)很明显,心之分于身与脑之分于身,原只是一事而非二;不有大脑皮层之特见发达,高级神经低级神经之分工,何从有人心之高出于其身乎?心理学民讨论的意识作用实以生理学上所为高级神经活动为其生理基础。在这里,生理学心理学之分划,与其说是研究的对象不同,不如说是在治学方法不同上。或者说:因各自有其治学方法,于是研究对象乃不免有些不同。特如巴甫洛夫学派所讲高级神经活动中为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者,岂非就是意识作用之表现乎?不过因其治学一出以客观地观察测验好归属生理学耳。虽归属生理学,而其研究所得正为治心理学者必须密切参考之资,不既为学术界所公认乎?
(五)人类生命活动能力之高强莫比,全恃乎其意识作用;盖意识为其行动之计划性(详见第六章)所自出也。往者心理学家重在意识之分析研究,依重内省法以治学,而与自然科学家一般治学方法殊途者,要亦势所当然矣。但引以冷静思维构出计划的意识,只居人类生命浅表,恒为隐于其后的本能冲动所左右支配;既远非人心之全,且其所为内省法尤多缺憾。缺点之大者首在彼心理学家之为内省,不过以其对外的意识作用还而冥想追忆意识活动的踪影,实未足以言内省也。──真正内省唯在当下自觉之深彻开朗,当于后文详之。(自觉为意识根本,然自觉蕴于内,非以对外,意识则是对外的,请看第六章第六节前文。)
旧心理学既失于浅薄,难有成就,于是心理学界派别纷纭岐出。稍晚出之行为主义派,如美国华孙(Watson)所倡导者以自然科学家的治学方法为依归,不取内省法;其激进者如中国郭任远直不顾人类之有内心生活之一极其重要事实。然人心之超卓而动用之不断地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亦改造其主观世界也,谁得而否认之,无视之耶?
(六)内心生活种种不一,俗云〃虚情假意〃、〃口是心非〃者亦其例也。然其好例莫如在重大行事之前恒有其衷心了了之意图以为设订计划之本。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动物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而唯人能之;这是人跟其他动物不同的最后一个重大区别(见第六章第二节引文),正谓此耳。意图涵有知、有情、有意;执行计划尤赖持以坚忍与自信之强;此固人人可得而体验之者。内心生活最重要之事例乃在人生之自勉向上,好学,知耻,力行,不安于退堕。此即人之所不同乎动物独有道德现任之可言者,《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人有自觉能动性(一云主观能动性)而时时强调之者正在此焉。
内心生活者一己所独知他人则不及知,但可设身处地从旁加以揣想推度。语云〃哑子吃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道不出〃;岂唯哑子吃苦如是哉?人们苟无相类同的经验,彼此谁得而相喻?心理学所以可能者,人与人总不相远,而经验得自生活处境,生活处境相类近者彼此举似便得会意印证,互有启发也。
心理学之必判分于生理学,亦即谓心身二者不容不分别看如是如是;脑既为身之一部分,则心与脑之不容不分别看待也亦复在是。
(七)心之分于身、分于脑也;原从生理上整体的神经系统有所分工开其端。分工的意义在上文(二)既点出之,又前第五章〃分工的涵义〃、〃神经系统发达的涵义〃各段曾言之较详,均宜参看,兹不复述。扼要而言:不断地分工,不断地整合,其在分工之一面即趋向各自专业化,运动机械化(有很大惯性不自觉地运动着),亦即工具化,恒处于顺从地位;其在整合之一面则适以此辏合成主体愈得自由灵活,权力集中,卓然立于领导地位。身之为身,心之为心,即在此两极分化的性向不同上。
试举眼前小事为例:一个人初练习骑自行车时,如何善用其手足肢体,时需心思揣度照顾,以求掌握平衡无失。及至一切动作熟练了,心思即享有自由而可移用于别方面去。所谓运动的机械化乃是其积久熟练的自然结果。在此既然习熟的基本运动为基础上,行车时就可更练出许多技巧花样,愈来愈新奇(如杂技团的表演),层出不穷。层出不穷者,后出的花样都是以前层为基础又升上一步,而步步升高的。如是,人之操用其车愈来愈灵活自由;此灵活自由实以某些基本运动的机械化为阶梯,依次换得来的。
人的个体对外活动能力增高得之于习惯上如上例,可借以明身内细胞组织分工发展以成各部分机构各种活动之机械化,是人心得以自由灵活的由来。得不名之曰习惯,而名为机能或本能耳。此理此例同样见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的礼俗法制正和人身生理机能、心理本能、个人生活的习惯起着同一类作用,即是从惯常事务的固定化换取集体活动力的提高增强。
(八)身心浑然一体相联通;而察其性向则互异耳。譬如电解池内两端有阴极阳极之分别,却往复相通而不隔。在这里,身为阴极,心为阳极。阴极阳极性向各有所偏,相反而不相离。──容当于下一章详其说。
(九)前曾说,〃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