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履兀�
【评析】袁采告诫人们扶危济困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可失于盲目,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区别,帮助那些善良无助,真正需要周济的人。
《红楼梦》中刘姥姥一家,祖上也曾做过官,还和金陵王家认过本家。但家道衰落之后,只靠几亩薄田过日子,生活拮据,临到冬天,棉衣置办不上,过冬的柴米油盐也没个着落。女婿狗儿只顾喝酒生气,刘姥姥实在没办法,便想起要到荣府中走动走动,攀攀旧亲,求些施舍。
对狗儿说:“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于是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来到荣府,求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带领她去看了凤姐,说起生活贫苦,无法过冬的事,王熙凤当然明白她的来意,也没很拿架子,打发她祖孙俩吃了饭,又送了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钱,让她雇车回去。刘姥姥接了银子,真是欢天喜地,感激不尽。回去后置办了过冬物品。余下的银子又买了几亩田地,从此一家人勤于耕作,日子竟也慢慢地好起来了。此后刘姥姥又几次进过荣府,每次都带上些新摘的瓜果疏菜,和贾母、太太、小姐们宴饮游玩,大家也乐于拿她取乐,逗贾母开心。回去的时候,太太小姐们总要送她许多银钱,衣物,各色物品等。贾家被抄家败落后,刘姥姥不嫌他们失势,还去府中探望,王熙凤病危之际,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她照管。
刘姥姥这样的贫苦人家应该被帮助、被接济。而且刘姥姥知恩图报,在贾家危难之时,帮了他们的忙。
虽贫亦不可轻受人恩
【原文】居乡及在旅,不可轻受人之恩。方吾未达之时,受人之恩,常在吾怀,每见其人,常怀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荣达之后,遍报则有所不及,不报则为亏义,故虽一饭一缣,亦不可轻受。
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则难以立朝。”宜详味此。
【译述】在乡里居住,或是寄居在外,都不能轻易接受人家的恩惠。在我没有发达的时候,受了人家的恩惠,常常要记在心里,每次见到施恩于我的人,心里都很敬畏。而那人也因为觉得有恩于我,所以在神色上常常表现出来。等到我荣耀显达以后,要想报答所有有恩于我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不报答人家的恩情又觉得理亏。因此,即使是一顿饭,一丝绢,也不能轻易接受。前辈看见有人做官时广求知己,告诫他说:“受别人的恩惠多,就很难在朝廷中立住脚。”应该好好地体会体会这句话。【评析】袁采这条“不可轻受人恩”的训诫,在今天看来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受了别人的小恩小惠,办起事来就会碍于情面,受人牵制,最后自己吃了大亏。我们的国家公务人员更应该警惕这一点,切不可接受别人的请客送礼,否则被人握住把柄在执行公务时,难免被人牵制,徇情枉法,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所以说袁采这种“不可轻受人恩”的观点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受恩必报
【原文】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人所急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译述】现在的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大多不记在心里,但是如果有恩于别人,即使给了别人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要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古人说:不要记住你对他人的恩惠,不要忘掉他人对你的恩惠。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困难的事。
【评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报恩,正如俗语所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流传下了许多知恩图报的佳话。
唐朝贞观年问,博州在平县有一个叫马周的人。这位马周自幼父母双亡,一贫如洗,已经年过三十,尚未娶妻。但他自幼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志向远大。只是无人举荐,所以不得进入仕途,他自感怀才不遇,因此每天借酒浇愁,酒后又狂言乱语。博州刺史知他有才学,聘他做了州里一个小学官。但马周仍旧每天狂饮滥醉,屡被刺史责骂,因此他一气之下,脱了官服,决心进京求取功名。
一日马周来到新丰市上,看看天色已晚,便步入一家客店。店主人王公殷勤招待,为马周备上了一桌饭菜,马周要了五斗酒,举杯独酌,旁若无人,只喝了三斗,把其余的酒倒入盆中,作了洗脚水。店主王公见此情景,大为惊奇,心下思量,这人定不是一个平常之辈。马周安歇一夜,次早起来,王公招待他吃过早饭,马周身无财物,便脱下一件狐裘,递与王公当作酒饭钱,王公见他如此慷慨,更兼狐裘价重,再三推辞不受。问马周将欲何往,马周答说欲往长安求取功名。王公便说:“我有个外甥女嫁在长安万寿街卖饼的赵三郎家,你去她那里借住,甚是稳妥。”与马周写了书信,又赠与白银一两,当作路费,马周心内感激,说道:“他日博取功名,决不相忘。”
马周到了长安,找到卖饼的赵家,原来赵三郎三年前便已亡故,只有王公的外甥女儿守寡在家,生得也是面容俊美。马周借住她家,一日三餐,殷勤款待。后来马周认识了中郎将常何,为常何写了二十条治国表章,太宗皇帝见了表章,句句切中事理,便问是谁作的,常何哪敢隐瞒,把马周举荐给皇上,马周向皇帝献出治国平戎之策,皇帝听了大喜,拜他为监察御史。常何与马周作媒,娶了王公的外甥女儿为妻。马周才学深得皇帝赏识,不出三年,就做了吏部尚书。
且说店主王公听说马周显荣发迹,便到长安看他,先到了万寿街,打听到外甥女儿已经嫁人,而且嫁的就是马尚书,王公欢喜异常,即时寻到尚书府,与马周夫妇相见。王公与他夫妇叙了别后旧话,住了月余,马周加意款待,临行,又赠与王公黄金千两,以报他当年之恩。历史上便传下了马周报恩这段佳话。
人情固有厚薄
【原文】人有居贫困时,不为乡人所顾,及其荣达,则视乡人如仇雠。殊不知乡人不厚于我,我以为憾;我不厚于乡人,乡人他日亦独不记耶?但于平时薄我者,勿与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时不与吾相识,苟我可以济助之者,亦不可不为也。
【译述】有人在贫困的时候,没有得到乡里人的照顾,等到他荣耀显达以后,就把乡里人视作仇人。殊不知乡里人当初不厚待我,我感到怨恨,我不厚待里人,乡里人他日难道就不记得了吗?只是对那些平时鄙薄我的人,不与他深交也不必怨恨他。对那些平时和我不相识的乡里人,如果我能周济帮助他,也不能不这样做。
【评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古莫不如此。对于人情世故,不必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必然有失豁达大度的风度。宽容仁厚才会更加受人尊重。汉代名将李广被免职后,闲居家中。适逢颖阴侯灌强也退职隐居在蓝田县,两人交谊很好,经常一起到南山打猎。一次李广打猎晚归,又在田间和从人喝了些酒,已是半夜时分,骑马来到霸陵亭。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墓,朝廷有令,夜间此地不许人通行。驻守此处的霸陵尉那晚也喝醉了酒,呵止李广。李广说:“我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借酒发威,训斥李广说“现任将军还不能夜行,更何况是过去的将军呢?”遂让李广和从人住在亭下。没过多久,匈奴犯境,皇帝召拜李广做右北平太守,抗击匈奴。李广命令霸陵尉和他同去,到了军中就斩了霸陵尉。
李广一生英明赫赫,只有这件事做得气量狭小,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淮阴侯韩信年轻时,家贫,他又不务正业,常到别人家混吃喝,大家都厌恶他,韩信到城外钓鱼,有一位漂母不忍见他挨饿,接连几十天管他饭吃。韩信说:“我将来一定重重报答您。”
淮阴市中有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又喜欢带刀剑,但你内心怯懦。”并且当众侮辱他说“要是你不怕死,拿刀刺我,要是你怕死,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俯身从他胯下钻过。
后来韩信跟随刘邦,在垓下消灭项羽后,被立为楚王。韩信不忘旧恩,找到漂母,赠予千金。又找到当年侮辱自己的年轻人,没有杀他,而是封他做了楚中尉。表现了一种虚怀若谷,不念旧恶的王者风范。
以直报怨
【原文】圣人言“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报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长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纵奸邪而不治,皆矫饰不近人情。圣人之所谓直者,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以此报怨,必不至递相酬复无已时也。
【译述】圣人说:“对待仇怨,须以正直之道来对待。”这句话最符合中庸之道,可以通行无阻。一般来说,以怨报怨的说法当然不足称道,而有的士大夫为了博取仁厚长者的名声,放纵奸邪之人而不去惩治,都是虚伪不合情理的做法。圣人所说的正直,就是他人贤德,不因仇怨而废掉人家;他人不肖,也不因为仇怨而庇护他。是非取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以直报怨,就不会无休无止地互相报复了。
【评析】以直报怨,能反映出一个人不记前嫌,宽容大度的品格。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春秋时,齐襄公荒淫无道,和鲁桓公的夫人私通,又派人杀了鲁桓公。喜好女色,滥杀无辜,引起了人民的愤怒。襄公的几个弟弟怕祸及自身,便都逃往国外。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因为纠的母亲是鲁国人,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投奔到莒国。公孙无知等人发动叛乱,杀了襄公,公孙无知做了齐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人杀了。齐国无君,齐大夫高傒等人秘密地通知小白要他回国,立他为君。鲁国听说公孙无知被杀,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两伙势力在归国路上发生了战斗。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幸好射中的是衣带钩。小白佯装被射死,坐在车中回到齐国。因此小白被立为齐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打败了鲁国。鲁国惧怕齐国,只得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难,管仲被囚送到齐国。
齐桓公素知管仲是一代贤才,不但不记前嫌,没有杀掉这个曾射中他衣带钩的人,还重用管仲,让他治理齐国。齐桓公可谓是“以直报怨”的典型了。管仲也没有辜负桓公的好意,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不出几年,齐国就已经国富兵强。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万般无奈方诉讼
【原文】居乡不得已而后与人争,又不得已而后与人讼,彼稍服其不然则已之,不必费用财物,交结胥吏,求以快意,穷治其仇。至于争讼财产,本无理而强求得理,官吏贪谬,或可如志,宁不有愧于神明!仇者不伏,更相诉讼,所费财物,十数倍于其所直,况遇贤明有司,安得以无理为有理耶?大抵人之所讼互有短长,各言其长而掩其短,有司不明,则牵连不决。或决而不尽其情,胥吏得以受赇而弄法,蔽者之所以破家也。
【译述】住在乡里面,实在没办法,才能和别人争论,争论了不能解决,才能和别人打官司。如果对方认了错就算了,不必耗费财物去勾结官吏,严惩对方,从而还求得自己满足。至于和人打官司争夺财产,本来就是没理而夺理。遇到贪官污吏也可以使自己得到满足,但是这样做难道就不有愧于神明吗?对方不服判决,还要上诉,这样所耗费的钱财,比所要争夺的东西要贵上十倍。况且遇到贤明的官吏,怎么能够把无理说成是有理呢?一般来说,打官司的人都各有长短,各自说自身的长处而遮掩起短处,官吏不能明察,就会牵牵连连,无法判决。或者是不按实情判决,官吏贪赃枉法,头脑糊涂的人会因此而破了家产。
【评析】袁采告诫人们打官司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或是无理搅三分,那样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此则语录袁采直言官吏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让人们对封建吏治的黑暗也有所认识。
严防门户安全
【原文】人之治家,须令垣墙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牢,随损随修。
如有水窦之类,亦须常设格子,务令新固,不可轻忽。虽窃盗之巧者,穴墙剪篱,穿壁决关,俄顷可辨。比之颓墙败篱、腐壁敝门以启盗者有间矣。且免奴仆奔窜及不肖子弟夜出之患。如外有窃盗,内有奔窜及子弟生事,纵官司为之受理,岂不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