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我虽然配不上称新文化新文学的名人名教授,也未免要同其余的读者一样,有些疑心先生骂的有我在里面,虽然我又拿不着把柄。先生们的文章里常有“放冷箭”,“卑劣”一类的口头禅,大约在这种地方总可以应用了吧?先生兄弟两位捏造的事实,传布的“流言”,本来已经说不胜说,多一个少一个也不打紧。可是一个被骂的人总情愿知道人家骂他的是什么。所以,如果先生还有半分人气,请先生清清楚楚回我两句话:(1)我是不是在先生所说的两位人里面?(2)如果有我在内,我在什么地方,对谁扬言了来?陈源,一月二十日。
  周作人是个很自负的人,此时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丢人败兴的只会是陈西滢这个黄口小儿。第二天就写了回信。
  通伯先生:来示敬悉,承问两项,奉答如左。
  ㈠先生在不在那两位名人里边,只请先生自省一下,记得说过那句话没有,就自然知道。这第一项我答得如此含胡,因为㈡那句话我是间接听来的,如要发表说话人的名字,必须要得那位中间的见证的允许。所以请再等我两三天,俟问过那位之后,再当明白奉答。至于捏造先生的事实,则吾岂敢。一月二十一日,周作人。
  意思是只要一问清了,就有你的好看。当天或是第二天,他便跟中间见证的那个人见了面,订正一番。见证的人叫张凤举,也是北大的教授。要么是张凤举说的情况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这话不是陈所说,而是陈转述之类,要么是张凤举和陈西滢的关系也不错,不愿做这种证人,反正是周作人觉得自己是孟浪了些。二十二日又给陈西滢写了一信:
  通伯先生:前日所说声言女学生可以叫局的两个人,现经查考,并无先生在内,特此奉复。一月二十二日,周作人。
  大概意识到,这样的回答陈西滢绝不会善罢甘休,不如预作逃循之计,便将此事写了篇小文章,叫《陈源先生的来信》,在他们的同仁刊物《语丝》发表。二月一日刊出。先说,前些天见《晨报副刊》上徐志摩先生的一篇《“闲话”引出来的闲话》,夸奖陈西滢先生的态度神似法郎士,他不免有点怀疑,觉得不很像,便另写了一篇《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因为牵涉着徐先生,所以在发表之前先寄给一看,却被徐“绑住”了,在《晨报副刊》上登出来了。这倒也没有什么要紧,他反正是预备发表的,到了第二天便接到陈西滢先生这样一封信。接下来引用了陈信的全文。然后又说,他当初听人家传说过叫局的话,都是绅士与学者,现经陈先生来查问,他便再去调查,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一个A君,我们间接从B君听来的,但B君现在往欧洲去了,无从再去问他。一个X君,C君听D君转述他的话,但可惜X君的真姓名C君说已经记不起了。A君与陈源先生是别一个人,X君的姓名虽然忘记,惟据C君说也不是陈先生。所以我就于二十二日写一封信给陈先生,告诉他在所说的两个人里面查得并没有他。至于他别的话我觉得无反唇相稽之必要。
  这种小把戏怎么可能蒙混过关呢。
  陈西滢很快查明这话是张凤举传给周作人的,或者干脆就是他想起了那天说这话时,在场的只有张凤举跟周作人要好,肯定是张传过去的。不管怎样,现在留下的文字是,在接到周作人信的同一天,陈西滢给张凤举写了封信。
  先说了周作人屡次骂他说过那句话,今天来了封信,虽说不是指他,但那口气分明还是指他,且无任何道歉的表示。不过是不愿连累见证人罢了。他想起来了,女学生可以叫局这句话,他是听过的,不光听过,还听过两次。一次A君说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场,现在不用提。再一次是B君说的,在西山卧佛寺,在场的有先生和丁西林,还有他。这样要是周作人先生没有捏造,那么周所指的想来是这一次了,既是这样,张先生你当然是所说的见证人了。接下来说那天谈话的情景和他的看法:
  B君说起了这话,我说我也听A君说过,不过这是叫人不能相信的。B君说他的朋友亲自看见的,某饭店就可以代叫。我说,要有,也是私娼假冒女学生的名字罢了。大家讨论一会之后,我说除非B君的朋友托某饭店叫一个来,让我们考她一考,证明她是女学生,我总不能信。先生和西林似乎也是差不多这样的意见,先生记得吧?
  总之,这一晚我们都是立于怀疑者的地位。就是B君,他也并没有怎样的肯定。至少,他说的不过是“有些女学生可以”,断不是“女学生都可以”。他也不过对两三位朋友在闲谈时偶然说起,并没有“扬言于众”。要是偶然说起就是“扬言于众”,那么先生转述这话给周先生时——姑且假定这话是先生转述给周先生的——先生也是“扬言于众”了。据我所知道,“扬言于众”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周先生自己,他一次两次三次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说“女学生都可以叫局”的也只有一个人,那也就是周先生自己,有《晨报副刊》为证。并且B君与“新文化新文学”丝毫无涉,周先生自己倒又是“新文化新文学的名人名教授”。

//


陈西滢紧追不舍(2)



  张凤举接到信之后,知道事情闹大了,他跟这两个人的关系都不错,谁也不愿得罪,只好马上过陈西滢这边一趟,推心置腹地跟陈谈了一通。回信,还是要写的,不写陈西滢这边不会答应。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一封短信:
  我们昨天的谈话我已经告诉周岂明先生了。你要我回你一封信。想来想去,我别无他话可说,要说的全对你说了。不过我要向你道歉,因为这次事完全是我误传的结果,与别人绝不相干。你的原信送还,请检收。张凤举,二六,一,二五。
  现在轮到陈西滢反击了。他将自己给张凤举的信,和张凤举的回信,一并差人送给周作人。并且说,昨天张凤举来的时候,带来了你给他的第二封信,说你起先相信这话是我陈西滢说的,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张凤举也不承认他说过有什么人“扬言于众”,或是什么人说“女学生都可以叫局”。我当时就要写信给你,张凤举劝我等两天,他愿意把这意思转达给你,我也答应了。现在他的回信既然没有提起先生的答复,想来他是失败了。所以我不得不写这封信,再对先生进一忠告。主要有这么几句:
  先生因为不高兴我,就相信而且就竭力的传布无论什么人毁谤我的话,甚而至于人家并没有说我,先生却因为自己要那样想,便以为人家说的是我——这不过是代先生曲为宽恕的话——就据为事实骂起人来,那是不是“传布流言”?
  明明并没有什么人扬言于众曰“现在的女学生都可以叫局”,而先生因为要故入人罪,硬说有人“扬言于众”,而且“扬言”的是“女学生都可以叫局”,那是不是“捏造事实”?
  先生这一次的“放冷箭”,“传布流言”,和“捏造事实”的“结果是笔头口头糟蹋了天下的女性,而自己的爱妻或情人其实也就糟蹋在里头”,诚如先生所说。可惜“糟蹋了天下的女性”者,正是先生自己,而且只有先生一个人。
  先生自己又说过,这样糟蹋女性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一点人气……即使这些东西是”先生“的娘舅”先生“也不认他是一个人”。现在既然证明了“糟蹋了天下的女性”的正是先生自己,先生应当很郑重的向“天下的女性”谢罪,就不说向被诬蔑的人道谦。要不然,先生真不愧为“娘舅”的“外甥”了。

//


凌叔华暗中求情(1)



  在周作人与陈西滢唇枪舌剑地论争着的时候,有一个端庄俏丽的女子正默默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可对谁都说不出口。她祈祷这一切快快过去,同时也知道,真到了必要的时分,该她出马的时候她必须出马。
  她就是前面提到的凌叔华小姐。
  此事为什么会与凌叔华这个小女子有关?
  这,外人就不知道了。
  凌叔华当时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了。但这名气的最初的获得,却是得益于周作人的提携。她的最早的两篇小说,是周作人介绍给孙伏园,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
  凌叔华在燕京大学上学期间,跟周作人来往很密切。周作人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同时在燕京大学兼课。凌叔华在燕大先上的是动物学系,后来爱上文学,要转到外文系。转系要加一门副修的外语,凌叔华少年时在日本待过,有一定基础,想以日语作为副修的外语。当年燕大尚无日文科,凌叔华求周作人辅导,周作人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周作人素来是很小气的,但对这位女弟子一点也不小气,辅导期间赠她三四尺高的日文书。这恩情,周作人不会忘记,凌叔华也不应当忘记。
  至于凌叔华后来跟陈西滢相恋,相恋后跟周作人没什么来往,周作人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陈西滢是北大英文系的主任,留英归来的博士,又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他,只能算个老留日学生,且已四十出头年纪。不来往可以,若是恶语相加那就不行了。
  前一年十一月,女师大风潮中,学生曾冲进章士钊的公馆,烧毁了部分书籍。女师大风潮,出面支持的教师虽说不少,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周家兄弟。当年外界就有流言,说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周家兄弟遂唆使学生烧毁了章士钊的公馆。
  “你不要再做文章得罪人家了,好不好?回头人家来烧我们的家,怎么好?”若凌叔华真说了这样的话,等于是在讥刺周作人(虽说是无意的),等于是在自己情人面前挖苦过去的老师。说得严重点,这就是背叛师门,恩将仇报了。
  真要这样,也就难怪周作人要恼羞成怒,要写文章予以还击了。
  这还击的力度是很大的,也是十分恶毒的。等于是明告凌叔华,你挖苦我吗,那就看看你的情人是个什么东西!他说“现在的女学生都可以叫局”,他不知叫过多少次局了,玩弄过多少女学生了,你不过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学生,怎么会和这样的伪君子,这样的衣冠禽兽走到一起呢?
  接着前面的说。经过一番往还,周作人自知理屈,收回了这句话,并致信陈西滢说:“前日所说声言女学生可以叫局的两个人,现经查考,并无先生在内”。
  话是这样说了,周作人的气并没有消。就是从说话的口气上,也能听出,是无奈的,并没有饶恕了对手。一有机会,他还会杀上前去的。
  一月三十日,陈西滢经与周作人、张凤举等人查证,证实自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之后,将所有来往信件在《晨报副刊》上全部刊出。计有:
  (一)西滢致岂明(即周作人教授)
  (二)岂明致西滢
  (三)岂明致西滢
  (四)西滢致凤举
  (五)凤举致西滢
  (六)西滢致岂明
  (七)凤举致西滢
  (八)西滢致凤举
  (九)西滢致志摩
  附录:西滢致半农(即刘复博士)、半农致西滢、西滢致半农
  以上总共是十二封来往书信,总题为《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徐志摩在前面加了按语,题为《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
  这一期的《晨报副刊》,时人称作“攻周专号”。
  所谓的“攻周”,不独是周作人,连周树人即鲁迅也包括进来了。
  周家兄弟一定会做出强烈的反应。这是谁都知道的。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开始。
  周作人果然很快做出反应。
  一月三十日,见到这期《晨报副刊》的当天,周作人立即致信徐志摩,仍巧言狡辩,没有一点悔过的意思。信中说:他在《语丝》六十四期发表陈西滢先生的来信,声明那两个说女学生可以叫局的人里没有陈在内。但是陈先生不相信,说他捏造事实,为说真话起见,也愿意遵教订正如下:
  一,那两个人并不“扬言于众”,也未必说“都”,大约只是对了他们朋友说女学生可以叫局,随后就传了出来,虽然照字义说来他对了三个朋友说那也就可以说“众”。
  二,A先生说这话是在一九二三年,与女师大风潮无关,他所指的或者是山东某地的情形,听说当时京报上还曾有记述。
  三,X君是谁,这问题,我仍旧还是信用C君后来告诉我的话,说忘记了,但不是陈源先生。我还想追加一句,替别的朋友表明:这也不是现代评论社的别的各位。
  至于陈先生说我传布这个流言,侮辱中国女性,大有非谢罪不可之势,我觉得别无回答之必要,因为陈先生没有质问的权力。杨荫榆章士钊那样乱说的时候,陈先生在哪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