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能将陈源先生和别的各位同样地代为声明,所以分别言之,倘若以为这里有陷害良善之意,则未免冤乎枉哉也。
  二、语丝的广告。我做了那个广告之后,屡次听人家非难,说有指斥现代评论的嫌疑。现代评论进款二千元的流言我也早已听到,不过我也并不留意;这干我屁事呢?用别人的钱的期刊天下多着哩,况且这是一种北京所多的“流言”。不过语丝之不用别人钱却系事实,不妨拿来发表,不管人家用不用或用的多少。我的意思像那打拳的一样,只是吹吹自家的法螺,推销堆在面前的跌打损伤膏药,并不是在骂人,这一点要请王君谅解。但是因为我是刑名事业的同乡的缘故,我的文章里都有阴险的暗示,以致得罪了人,那么这也是没法,将来或者只好将广告改过。
  毕竟是周作人,不管什么时候,他的风度和理性,真是同样的好极了。接下来说,你说我在装绅士,这或者是对的。我绝不是绅士,但是有一种钱玄同式的“端午吃月饼,中秋吃粽子”的怪脾气,有时候喜欢学学绅士,虽然不摆架子,却想摆身份。日前读《独步病床录》第二卷,有一节是这样写的:“不耻敌多,但须选为敌之人。如有卑鄙之敌,即此已是败北,已是耻辱了。”这虽是老生常谈,却令我很是佩服。我宁愿人家疑我是造陈源先生的流言,而不愿再吵闹下去。这是我所以做伪君子的缘故。落款时间是十五年三月一日。
  应当说,周作人这种虽败犹荣的样子,还是令人敬重的。放在鲁迅身上,连这样护面子的话,都不会说,什么时候都是理直而气壮。这或许是兄弟两人最大的不同。

//


胡适来信调停(1)



  这一段时间,胡适在外地,不在北京,但他一直关注北京的这场“闲话事件”。当时的胡适,声望已经很高,他是有大志的人,觉得要在中国来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不管是陈西滢、徐志摩,还是周家兄弟,都是可借用之才。现在这样剑拔弩张的,不利于将来的文学大业,有必要劝说一番,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不要在枝节问题上伤了和气。他刚从南方回到天津,还没有到北京,就在天津的裕中饭店里,给鲁迅、周作人、陈西滢三人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精心构思的信。他清楚,鲁迅和周作人,都知道他和陈西滢是好朋友,抬头先将周氏兄弟放在前面,将陈西滢放在后面。再就是,这三个人里头,鲁迅是最不好说话的,便以刚刚看过的鲁迅的《热风》里的话做引子。一开头先说,昨天在天津旅馆里读鲁迅的《热风》,在第三十三页至三十四页上读到这样一段: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
  “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
  “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
  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25—326页)
  然后说,这一段有力的散文使他很感动。昨夜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又想到在北京时刘半农同他谈的话。今天再也忍不住了,所以写这封信给你们三位朋友。下面才是他要说的话: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道你们三位都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谊之战;所以我不愿意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锋上的情感;由这些笔锋上的情感,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猜疑愈深,误解更甚。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378页)
  因为朋友们这样的一个状况,弄得他在外面也很尴尬。他十月到上海时,一班少年朋友常来问他这几个人争的是什么,他那时还能约略解释一点。越到了后来,你们的论战离题越远,不但南方的读者不懂得你们说的什么话,连他这个老北京也往往看不懂你们用的什么“典”,打的什么官司了。我们若设身处地,为几千里外或三五年后的读者着想,为国内崇敬你们的无数青年着想,他们对于这种“无头”官司有何意义?有何兴趣?
  接下来说,他觉得大家现在应该做的事业多着咧。耶稣说得好,“收成是很丰足的,可惜做工的人太少了!”国内只有这么一些可以做工的人,大家努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还怕干不了千万分之一的工作——我们岂可自己相猜疑,相残害,减损我们自己的光和热吗?
  又说,他是一个爱自由的人——虽然别人也许嘲笑自由主义是十九世纪的遗迹——他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觉这场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可惋惜的。为了能打动鲁迅,说到这儿,又引用了前面引过的“这便是海”到“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几句话。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敬爱的朋友们,让我们都学学大海。“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他们”的石子和秽水,尚且可以容忍;何况“我们”自家人的一点子误解,一点子小猜嫌呢?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今以后,都向上走,都朝前走,不要回头去睬那伤不了人的小石子,更不要回头来自相践踏。我们的公敌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进步的方向是朝上走。
  我写这信时,怀抱着无限的友谊的好意,无限的希望。(《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379—380页)
  落款是:适之,十五,五,廿四。即一九二六年五月十四日。
  实际上,这时候闲话事件已近于尾声了,不想结束也要结束了。
  但是这个结束,是意味深长的。胡适的良苦用心,不是没有收获。他让大家都给了他一个轻易而来的体面。鲁迅心里怎么想的不知道,至少从表面看来,在往后的文章里,他没有就这件事挖苦过胡适。
  周作人一直还是敬重胡适的。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么一个爱惜自己文字的人,后来结集出版这一时期的文章时,几乎把所有与陈西滢论辩的文字全删了。

//


胡适来信调停(2)



  陈西滢更不用说了,他知道他的胡大哥是为他好。

//

***************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

  像现在这样中学课本里鲁迅作品一选就是十几篇,是没道理的。选上几篇,把鲁迅当一个正常的作家看待,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作家,有这么一种写法就够了。把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作家看待,反而能引起中学生的敬重,勾起往后阅读其作品的欲望。现在这种“漫灌式”的办法,几乎是强制地让中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观念,学习鲁迅的文章笔法,只会让他们厌烦,甚至反感。


胡适的文风(1)



  这一章说说鲁迅和胡适两人的文风与社会理念的不同。先说文风。
  不管两人的留学背景有什么不同,思想品质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也不管他们生前身后有着怎样的遭际,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文章,想学的和不想学的一切,也都包含在他们各自的文章中。换句话说,他们的文章写的怎样,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东西,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全面地谈两人的文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择其大端,略加论列,有个大致的判断就行了。为了保持论述的公允,每人只选两篇文章,且都是前期的。
  先谈胡适,以便谈鲁迅时有个比较。
  什么是文学,或者说什么是好文章,胡适有固定的看法,终其一生没有什么改变。
  一九二一年年底编辑出版的《胡适文存》,后来称做第一集,收有一篇《什么是文学》。一开头便是,他曾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接下来说,怎样才是好与妙呢,这就很难说了。他曾用最浅近的话说明如下:“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这是篇文章,也是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原信没有署年月日,《胡适文集》的编者注明,此信写于一九二○年十月十四日。信中引用的那句话“语言文字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云云,就更早了,是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的。该文载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可说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作品。
  这些,可说是胡适关于文学与文章的最初的主张。
  一九五九年,胡适已六十八岁,眼见就是古稀之龄了。五月十六日这天,有台湾大学的六名侨生代表到南港中央研究院来拜访胡适,这些学生组织了一个海洋诗社,还带来了他们的刊物《海洋诗刊》。交谈中,胡适说:
  “大部分的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或画,都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你们的诗,我胡适之看不懂,那么给谁看得懂?我的《尝试集》,当年是大胆的尝试,看看能否把我的思想用诗表达出来;如果朋友们都看不懂,那成什么诗?白居易的诗,老太婆都能听得懂;西洋诗人也如此,总要使现代人都能懂,大众化。律诗,用典的文章,故意叫人看不懂,所以没有文学价值。我的主张,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写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做美。如果不明白清楚,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美’了。”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胡适和胡颂平聊天时说起,过去有一位朋友请他吃饭,这位朋友的儿子写了一些诗,说是新诗吧,又带些旧诗的样子,已排印好,预备出版了。主人夫妇对他们的儿子很夸奖,要他看一看。他看了之后,发现这孩子写的诗,全是不通的。他在他们家里,他们又预备了很好的饭菜请他,怎么说好呢?这让胡适很犯愁。只好说,这是孩子的老师不好,不肯好好地指点孩子的错误。又对主人夫妇说了下面一段话:
  “无论诗或文,第一要做通。所谓通,就是通达。我的意思能够通达到你,你的意思能够通达到我,这才叫做通。我一向主张先要做到明白清楚。你能做到明白清楚之后,你的意思才能够通达到别人。第二叫力量。你能把你的意思通达到别人,别人受了你的感动,这才叫力量。诗文能够发生力量,就是到了最高的境界,这个叫做美。”
  这两件事,都记在胡颂平整理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将近三十年后六十八九岁的人,和三十年前三十八九岁时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
  不光对写作,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上,也是这样。胡适晚年曾在台湾师范大学演讲,提到律诗和京剧,斥为下流。座中喜欢律诗和京剧的人听了大为惊愕,事后梁实秋告诉他们,这是胡先生数十年一贯的看法,可惊的是他几十年后一点也没有改变。确也是的,无论是对文学艺术,还是对社会政治,胡适的许多观点,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有浅的一面,也有执著的一面,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胡适平日谈论他人的诗文,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最爱用的一个术语是“通”字。仍以《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的事情为例。
  一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对胡颂平说:“韩退之提倡做古文,往往也有不通的句子;他的学生皇甫、孙樵等,没有一个是通的。但白香山的文章就写通了,元微之也写通了。在唐宋八大家里,只有欧阳修、苏东坡两人是写通了。”
  同年三月二十七日,胡适看过《张荫麟集》,上面有红色原子笔的批语。其中一条是:张荫麟说他的译文受林琴南翻译的影响,这话不确切,还有一些句子不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