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那时,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人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物质生产中去,而获得的生活资料却极端贫乏。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结成了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关系,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能力有所提高,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简单的生存之外还有剩余,即开始出现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强制下被迫从事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均为奴隶主占有。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改变了原始社会存在的原始的平等和纯朴的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了变革,建立了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在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实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金属工具的应用较原始社会末期更为广泛。金属工具,特别是青铜的使用,使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手工业也发展起来,进而推动了城市和贸易的发展。总之,青铜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它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奴隶制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奴隶社会末期出现了新的金属工具——铁器。铁器的使用,使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技术和文化发展时期——铁器时代。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奴或农民)。由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铁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也进一步发展起来。科学文化也取得重大成就。而科学文化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也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发展了的商品交换的需要。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量不断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需要了。由蒸汽机引起的产业革命,将资本主义由早期的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阶段带入了机器大工业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而且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而发生于19世纪最后20~30年间的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新技术革命,引起了冶金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新兴工业的发展,促使原有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进行重大改造,推动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整个产业结构中重工业部门逐渐取代轻工业而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客观上需要有足够大的资本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中小资本只有走合并和股份公司的道路才能生存。第二次新技术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技术、宇航技术、核能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又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自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电脑所具有的逻辑运算和数字计算的功能,部分地代替和扩大了人脑的作用,应用范围遍及各个领域,不仅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社会生产日益系统化、网络化,并向智能化发展。这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就导致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使得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更多地、经常地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干预经济,从而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之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持续地发展。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为发展了的新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从上述五大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确立之初,一般说来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因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与之相比,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此时就会激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社会革命行为,通过这种革命达到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目的,从而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如果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某一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只是某些环节或某些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了,这就需要对这些环节或形式进行调整或改革,从而实现对该阶段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确立之初,一般说来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因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与之相比,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此时就会激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社会革命行为,通过这种革命达到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目的,从而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如果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某一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只是某些环节或某些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了,这就需要对这些环节或形式进行调整或改革,从而实现了对该阶段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或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以简单再生产为基本特征,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    
    2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的市场交换,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商品经济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所需要的其它产品只能靠别的生产者来满足,于是便产生了交换的必要。但是分工这一条件只是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但它并不能决定这种交换必须采取商品的形式。因此,商品经济产生的另外一个条件或称决定性的一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一条件决定了交换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交换各自的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以来,交换的产品必定表现为商品形态。    
    (二)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生产者的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卖出商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商品经济还未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简单商品经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    
    发达商品经济则是以广泛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为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便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此时,商品经济已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以发达商品经济迄今为止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就连各种生产要素甚至于人的劳动力也都成了买卖的对象、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商品经济关系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商品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