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堂之地并不是一味的去践踏人民的话,他也会由衷地去安抚人民让人民过好些,从中也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剥削成果,可是一旦他对人民动了真情的话呢?他是不是也会在面临灭顶之大敌是为人民考虑一点点呢?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作者此处思想在下不得不提出以纠正。
四。不赞成把谯周与黄皓混为一谈!
谯周其实是一个学者形象的人物并不适合政治。但他力劝二主(刘璋、刘禅)投敌(刘备、司马昭)被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批评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如果谯周真的惟恐刘宗之不灭的话他为什么要劝刘璋降刘备?为何不使二家相斗尽死乎?《仇国论》为劝后主养国故不得不把姜维做为靶子,难到他要直接责怪后主?二刘、曹氏、司马氏的本质有什么不一样呢?好玩,如果说司马昭对于汉对于魏是乱臣贼子,那刘邦对于秦呢?刘备如果“兴复”汉室后皇帝由谁当,到时候谁撇开名义不是乱臣贼子?封建思想看待封建统治是局限的,是片面的,我们不该误入歧途,应该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运用脑髓去吸收!那么既然不能说谯周是卖国之人,与黄皓同流,他又是什么呢?现在这个答案大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人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是“当局者迷上迷,旁观者迷上清。”对事物的看法和评论,对错是相对的。同时,当时人评过时事,不以为喜,不以为傲。
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与那1800多年前的封建主义社会相差太多了。所以现在人看历史,尤其是三国这一类N的N次方老久的事更要擦亮眼睛运用脑髓去看待,不该加过多个人思想,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否则那就不是正确的评论历史了!刘禅的确扶不起,但这应该是缘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综合原因。对于刘禅这个话题至少一点可以肯定,在他眼里的皇帝和在他爸爸眼里的皇帝不一样。所以当法也不一样。大家再想想,一个16岁一般的娃娃(未行观礼)懂什么制国?再说,让两任丞相像宠自己儿子一样,甚至比爱亲儿子更亲的感情宠了23年,一个人还能有什么作为?这又是一个错中复杂的悲剧!
怒斥刘禅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在敌军兵临城下时,不但不思退敌之策,反而主动开城投降,是为不忠;刘备漂泊半生,几经征战才有此两川之地,作为他的继承人,刘禅不但不加以爱惜,反而拱手送人,是为不孝;诸葛亮,姜维北伐期间,刘禅不但不勤政爱民,操劳国事,反而贪图享乐并对北伐多加阻挠,导致日后蜀中百姓陷于魏寇的铁蹄之下,两川父老皆成亡国之奴,是为不仁;邓艾围城期间,刘禅不听其子北地王刘谌苦劝,执意降艾,迫使姜维降于钟会,陷姜维于不忠,是为不义。有人说他投降是为不让百姓战事之受苦,是个仁君,哈哈,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刘禅真的是为百姓着想,就应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富国强兵,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他投降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况且,在历史上还没听过,哪个帝王投降是为了百姓着想的,那些漂亮话只不过是为投降找台阶下而说的。换句话说,刘禅要真为百姓着想,百姓岂能不拥戴他?他又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还有人说蜀国之亡完全是黄皓,谯周之辈所为,刘禅也是受害者。哈哈,这更是笑话,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刘禅要真是个好皇帝,那么黄皓,谯周之辈又怎么会有市场呢?追根究底,刘禅自己就是个昏君,小人才能得志啊。唉,不知刘禅死后有何面目去见蜀汉的诸位先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人身前的所做所为,自有后人去评说,“扶不起的阿斗”是史学界对刘禅的主流评价,是历史给他的定论,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逆历史潮流,替他翻案,难道你们认为卖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还是你们要以此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刘禅卖国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就算是状王宋世杰在世也不可能替他翻案。不知那些为刘禅辩护的人究竟有何居心?象刘禅此等卖国小人,人人得而诛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哪天祖国需要我打仗,哪怕是要送命,吾也万死不辞,决不象刘禅那样给祖宗丢脸,让父辈蒙羞。以前只听过虎父无犬子,没想到在三国里,犬父(刘禅)也能生出虎子(北地王刘谌)来,比起他儿子自刎殉国,刘禅差的太远,太远了。 刘禅,哼,真败家子也!
魂断成都府
你死的那年,五十九岁,在成都。
那时,你已是头发花白,却依旧志在千里。 我不禁想起当年,年青的你是何其的潇洒儒雅,风流倜傥。 那少年将军还在吗? 在的,他被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印记里。即使,未曾被人看到。 姜维,你永远是那个最值得怀念,最值得同情的天水俊杰,孤胆英雄。 也许,英雄是不需要同情的,那么我说,你是最值得敬佩的。 诸葛亮丞相走了,你哀痛着,然后勇敢地接下这个沉重的担子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那飘 渺的复国之志。你九伐中原,姜邓斗智,几番成败,可你的聪明才智,又岂是失败所能掩盖抹杀的? 有人说,你穷兵黩武,贪图名利,误国误民。你笑而不语。
其实强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任魏国国泰民安地发展十几年,等它回过神来, 一拳就能将蜀国砸扁。 所以,你以攻伐守,要扰得魏国不得安宁。 因为蜀国太弱小,太弱小。谈发展,根本不可能胜过魏国,只会是悬殊越来越大。所以你才连年征战,宁愿担了骂名,用心何其良苦? 其实九伐中原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已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为了收复中原,而前者,只是为了苦撑一个小小的蜀汉政权。 大厦将倾,你深深明白,可你为什么还要去做那根独木呢?即使压得粉身碎骨也全不俱呢? 只为了一个“忠”和“义”字,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是如此,你亦是如此,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 所以,很多人说,其实你像豫让,是义士。
如果说蜀国的国度在刘禅投降的一刻就灭亡了,那么我说,蜀汉的精神,是在你死的那一 刻才灭亡的。 如果说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迟早都会烟消云散,那么,有一种精神是永远不会泯灭的,那 就是忠义,爱国。 你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论武艺,你沙场纵横,后三国已是难逢敌手 。铁笼山出乎意料的战败,你没有兵器,丢了箭壶,只剩下一张弓,却能接住魏将郭雄射来的箭,反射死了郭雄,惊退了追兵。而弃粮一战,背水一战,更显示出了你过人的胆识 和计谋,散发灼灼的光芒。
也有人说你只是有些小聪明,能打许多胜仗,却从未完整地赢过一场战争。的确,他们所 说的事情是史实,但你的智慧绝对不是小聪明。 终在那一天,魏国开始大举侵蜀,你在沓中给后主上了奏折提了许多拒敌的方案,而后主 却依然歌舞升平,对此不理不睬,你只好独往剑阁与钟会鏖战,却未想邓艾奇袭了阴平, 后主终是投降了。 而消息传来,依旧在千里之外抗战的你,是何其的悲愤。三军痛哭,声传数里。但你却没 有消沉,你才智又一次,也最后一次表现在你这次的诈降上。 这样的诈降计又岂是小聪明所能做到的? 你成功地赢得了钟会的信任,离间他与邓艾,结果邓艾被囚,就在你快要成功的时候,计划却泄露了。命远之神似乎从未垂青过你,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你,终是败了。
而此刻,你仰天长啸,壮烈激烈。你悲壮而又无奈地举起你锋利的宝剑,你用着这把曾经 斩敌无数的宝剑在你刚毅的颈上一抹…… 天下起了暴雨,顿时电闪雷鸣。 而你的死,却是三国中大将最残烈的死法,自刎后,尸体被剖腹取胆,然后全族被殊,在 历史上,留下了最幽暗的一页。 你为了蜀汉,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 “成都生死日,汉将有余哀。”也许,这是对你最大最好的安慰。 勿以成败论英雄,你,终是英雄。
为姜维三辨
作为诸葛亮、蒋琬、费礻韦之后的蜀汉重臣姜维,古往今来对其褒贬不一。或云其为天下英俊,或云其为一时仪表,或云其“玩众黩旅”,或云其为亡国乱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耶非耶,值得探索。因为这既关系到诸葛亮荐人是否有当,也关系到蜀汉之亡姜维应负多大责任。有鉴于兹,试以三事辨之,就教于方家。
一辨该不该投蜀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时曹魏天水太守马遵及天水人中郎姜维等属官随雍州刺史郭淮自西县至洛门(今天水附近)考察,闻亮军已到祁山,淮对遵说:“是欲不善!”遂东还上圭阝(今天水市西南)。遵所治冀县(今甘谷)西偏,又恐吏民作乱,遂亦随淮去。维却对遵说:“明府当还冀。”遵疑维等有异心,未听。维追至上圭阝,“城门已闭,不纳。”维家在冀,“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而城中“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亮见,大悦。”维等投蜀经过,裴松之所注引之《魏略》与《三国志蜀书》姜维本传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姜维投蜀时,适逢马谡败于街亭,《魏略》称“遂将维等却缩(用绳子捆起来)。维不得还,遂入蜀。”如此看来,维之入蜀好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姑勿论两说谁可靠,均说明姜维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投蜀的。而《晋阳秋》、《杂记》作者孙盛却说:“姜维策名魏宝,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裴松之说:“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孙盛却认为姜维是叛臣。这与时论大相径庭。姜维是以“好学与俭素”闻名当时的。陈寿在显姜维作传时,引与维同在蜀汉称臣的谷阝正之言道:“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由此看来,姜维并非徇利之徒。至于是否违君,那就要看违什么样的君了,是明君抑昏君?是有道抑无道?伍子胥数代有功于楚,因避平王之害而投奔于吴。韩信原为项羽郎中,因不被重用经萧何荐而归刘邦。曹操离间马超、韩遂,超先依张鲁而后降刘备。此等事例,屡见不鲜。良禽择木而栖,乃生物之本性。姜维在欲归不能的情况下投靠明君,并非过错。孙盛之言谬也。
姜维投蜀后,曾得母书令其当归。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据此却说姜维“捐亲苟免,不可谓孝。”裴松之也同意“可责其背母。”此论之所以令某些人赞同,可能受父母在不外游的习俗影响,抑或是因为徐庶孝母受到世人尊敬的缘故。但具有鸿鹄之志的姜维,不像孟公威。当年诸葛亮劝思乡欲北归的孟公威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况姜维之投蜀系其“远志”,而非“捐亲苟免(弃母求生)”游步中华,奈何受孙盛之责难哉!
二辨该不该征伐
陈寿说“姜维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孙盛亦说姜维“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御侮之任而敌丧守……。”裴松之注引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载有费礻韦说姜维的话:“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看来以上诸论,均系以成败论英雄,正如谷阝正所言:“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
三国后期,形势急转直下,蜀汉渐弱,司马懿父子正春风得意之际。姜维投蜀时正像当年诸葛亮出山时的年龄一样。6年后,亮卒,33岁的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维之担此重任,可能与诸葛亮推荐有关。维投蜀时,亮曾给信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