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评论'这两个故事常被作为“恩将仇报”的代名词。但是,无论是从两个故事知名程度还是从韩信和曹操的残暴程度来看,曹操似乎都更胜一筹。——传说中,韩信虽然杀死了樵夫,但是他给人们留下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印象:他的“一饭千金”和“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的壮士格言被称为诚信和忠心的象征性故事。
理由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相似)
'史实'这一性格上的相似点是从《史记》和《三国志》中发现的。
在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人多厌之。”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则说“(操)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评论'这是多么相似的几句话呀!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可是这两位英雄的少年时光竟然都是如此的平庸无奇,说白了,他们都只是街上的小混混!
幸运的是,他们的才华没有被磨灭。最终,他们各自都找到自己的“伯乐”。韩信的伯乐是萧何,他说:韩信是当今世上唯一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人,他是国士无双;而曹操的伯乐则是桥玄和何颙,桥玄评价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理由八:君子报仇,百年不晚
'史实'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曹操真是韩信转世,那么为了报这个仇,韩信足足等了四百年。
先来回顾一下韩信的悲惨经历: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仅仅过了四个月,就有人向刘邦写信说韩信要造反,于是刘邦假借游云梦泽之名,逼死了韩信的好友钟离昧,设下圈套,诱捕诚心接驾的韩信,并把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此案疑点甚多,后世一般认为是刘邦自导自演的历史闹剧)
后来,吕后有接到韩信准备绑架自己和太子的秘报,让萧何将韩信引至长乐宫杀害。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殊不知,此时韩信既无兵又无权,他怎么造反?我们可是说,韩信是被刘邦和吕后联手害死的。他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出千古冤案!
不过,韩信的这个仇被曹操报得痛快!他成功地使汉献帝成为他的傀儡,对自己服服帖帖,恭恭敬敬。而汉献帝的皇后伏氏密谋杀死曹操,被曹操发现,于是他便将皇后一家一百多口全部杀尽,其余女眷发配到边境。在临死前,伏皇后曾经披散头发在汉献帝面前哭着哀求:“你难道就不能救我一命吗?”汉献帝的回答很悲凉也很无奈:“我连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到哪一天啊!”
'评价'这个理由或许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理由了吧!
曹操比韩信高明之处……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曹操在经历了前世的悲剧之后,必定要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首先就是培养自己的政治才能。韩信在军事上虽然是一个天才,但是在政治方面,韩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刘邦稍微耍一下小阴谋,他就被骗得团团转;吕后一搬出萧何,韩信就甘心去赴针对他的“鸿门宴”;三次被刘邦偷抽走精兵,两次被好友陈平、萧何设计诱捕。尤其是萧何那最后的一“情”,韩信只要稍微机警一点就应该明白这是个陷阱——所谓人心难测啊!在关系到利益时候,连最好的朋友也不可信任!!!
如果说韩信的政治顶多评个C等,那么曹操的政治就可以评A+!作为韩信二世,曹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政治方面,他可是不折不扣的“老辣椒”:他遇事时的当机立断,宦官当权时的不畏权贵,刺杀董卓后的及时出逃,被捕后的冷静辩解,打败仗后的豁达不馁都能表现出他对政治的超级敏感;而他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则表现了他出众的政治素质;在赤壁之战后,他求贤纳士、实行屯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为后来魏晋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又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所以,在历史书上,曹操就比韩信多了一个头衔——“汉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二是在文学方面,韩信尽管是“将神兵仙”,但似乎有些“略输文采”,他写的三本兵书已经遗失,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他的文章。曹操则不同,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能够称得上“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一个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另一个就是毛泽东的偶像——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就是曹操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
尽管历史的星空已经暗淡,韩信和曹操,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早已消逝在悠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不管世上有没有轮徊之说,我相信,他们骨子里一定住着一个共同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名字叫英雄!
曹操的十宗罪
自从郭沫若先生起,为曹操作翻案文章的人也很多了,咱这文史版中就有不少.翻案的内容不过两大块:一,天下是曹操打的,取而代之无可厚非;二,曹操文韬武略,非常之人也.对于这两点我都无异议.但我记得一个学者说过,曹操和秦始皇一样是典型的有着双重性格的人.所有的翻案文章都只是在歌颂曹操的文韬武略,却从来没有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翻案,--这也是翻不了的.历史明确的告诉我们:曹操同时是一个残酷狡诈的人.有曹操的十宗大罪为证.一大罪.建安十九年(公元204年)夏侯渊等众将与韩遂作战,攻破兴国后,大肆屠城. 二大罪.建安二十年夏四月,"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公(曹操)攻屠之."又是屠城,而且阿瞒亲自动手了!
三大罪.建安二十三年宛守将侯音反,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在宛城再次屠城.四大罪.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张邈背叛曹操.次年,其弟张超屯军雍丘,曹操围攻数月,屠城!
五大罪.曹魏众君臣何以屠戮成性?这正是曹操的五大罪.曹操在军中定过一条军规:"围而后降者,杀无赦!"(语在<<三国志.于禁传>>)
六大罪.曹操在官渡坑杀袁军降卒八万.这是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后,中国历史上未遇之大惨案!
七大罪.兴平元年,曹操讨伐陶谦,"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据<<曹瞒传>>,<<三国志>>仅含糊其辞曰:"死者数万.") 由这七大罪可以看出曹操的嗜杀残忍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侯景,秦始皇,成吉思汉等寥寥数人可与之比肩,真真令人发指! 八大罪.奸诈虚伪.杀吕伯奢一家,借粮官人头,均见于历史."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听着就叫人寒心.九大罪.为人猜忌凶狠.荀或叔侄,崔谈,杨修都做了刀下之鬼.十大罪.惨害名士.当年兖州叛变就是因为曹操杀害了大名士边让.其后祢衡,孔融先后遇害;杨彪若非贾诩等人力谏,也几乎死于狱中. 有此十大罪,曹操纵有盖世之能亦不能抹去其流在历史上的污点.
郭嘉,三国第一谋士
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昌。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