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歌与说话......................大 解
[好诗共享]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郭小川
“刽子手……”............[前苏联]P.鲍罗杜林
[每月诗星]
用闪电雕刻的人(组诗)................王顺彬
诗歌中的鸟声(诗人随笔)...............王顺彬
沉思的诗情......................谢 冕
[组诗部落·永不停息的传递]
诗五首(组诗)....................绿 原
高原教育诗(组诗)..................张志怀
根一样恋着泥土(组诗)................车延高
正午的紫气(组诗)..................杨森君
三日系列(组诗)...................朱 竹
他的风(组诗)....................安 琪
约等于蓝(组诗)...................羽微微
看不见的航线(组诗).................宁 明
秘密规则的执行者(组诗)...............泉 子
不言自明(组诗)...................刘红霞
[你好,生活]
上世纪末的一段俗缘(三首)..............高 凯
雷滚动过的屋顶(组诗)................郭 个
心语(组诗).....................宁 宇
赤水河(组诗)....................李明政
大洼(组诗).....................枫 莲
早晨.........................张 涛
秋夜,陪父母散步(外一首)..............邓万鹏
你好,生活(二首)..................吴 兵
那时花开(组诗)...................王 莹
借一双吹埙者的手(外一首)..............耿 翔
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宽(二首)..............卢 辉
[域外涛声]
湖与海(组诗)....................谭仲池
不夜城巴黎(二首)..................蔡宗周
梦幻俄罗斯(二首)..................匡文留
参观白宫(外二首)..................李顺骅
[我与《诗刊》·迎接《诗刊》创刊五十周年专辑之一]
祝福《诗刊》.....................吕 进
《诗刊》: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蒋登科
我和《诗刊》的情愫..................杨人伟
[《诗刊》老照片·迎接《诗刊》创刊五十周年专辑之二]
《诗刊》老照片
[闪电花环]
草灯笼等......................北 野等
[新荷集]
回到母校等.....................容 浩等
[百家诗论]
试论现代汉诗中的“底层经验”及其艺术呈现.......邓庆周
[《诗刊》诗词版]
伍锡学诗词选(十一首)................伍锡学
山河岁月......................丁 芒等
人间冷暖......................叶晓山等
[中国新诗选刊]
我们在底层用汗水浇铸城市与诗歌...........刘大生等
《诗刊》的创立与刊物品格的建构(节选)........连 敏
诗歌与说话
大 解
汉语诗歌从源头开始,就不具备说话的功能,而是吟诵的产物。当这种用来吟诵的歌赋被格式化以后,诗歌就成了书写中最极端的文体。由于古典汉语的特殊性,语言(文字)和言说(说话)是两回事,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因而造成古人们不能用写文章的语言作为日常的交流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字语言成为言说之外的奢侈品,不会认字和写字的人被排斥在外。这样一来,作为文体中的极品,古典诗歌就被文字铸成了金身,极其贵重而耀眼。
汉语诗歌开始说话,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真正达到直接的言说,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口语诗歌的发展。口语这种鲜活的日常语言进入诗歌以后,给汉语诗歌注入了无限的活力。现在,语言和言说终于统一在一起,我们可以怎么说话就怎么写诗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几千年的格律、约束、书面语言,逐渐从诗歌中淡化甚至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和自由轻松的内在节奏。口语进入诗歌以后,汉语诗歌变得细腻、丰满、自由,叙事功能也得到了加强。现在,诗歌可以近距离甚至同步地进入生活,使日常事物的细部肌理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中,汉语诗歌迎来了一次全新机遇。作为受益者,整个新诗体系已经从中得到了好处。从创作和传播可以看出,诗歌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由于口语化,诗歌的受众面在变大,并且正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读者群。虽然一些坚守旧观念的老牌读者仍然迷恋着格律,但诗歌的通俗化进程依然没有停步,探索者们并没有等待历史肯定之后才去做。如今,口语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诗歌开始说话以后,如何使诗歌还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就成了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口语的负面效应是诗性的淡化和语言音律的减弱,弄不好就会使诗沦为白开水。好在一些真正的探索者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中保持了优雅的姿态,其诗歌的属性并没有因为口语而减弱,而是通过语感、节奏、内在旋律等等,让诗歌天性中的东西得到呈现,使新诗在说话中,大于话语,而不是在话语中沉沦。
诗歌开始说话以后,说什么,怎么说,是每个人的自由。形式开放以后,空间已经变大。因此,我们看到了广大的诗人群体,也听到了多声部的言说。与此相反的现象是,随着言说者的增多,在当今诗坛上,呐喊和歌唱的却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不知是诗歌疲倦了,还是诗人们失去了呐喊和歌唱的兴趣。同样,先知也转过身去,开始了沉思。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
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
芽。……
一九七五年九月于团泊洼干校
——选自《诗刊》1976年11月号
王燕生解读:团泊洼在天津静海。设在那里的“五七干校”,是遍布全国的“拯救有罪灵魂”的场所之一。
神州大地还处在政治风暴的漩涡中。然而,没有谁能禁锢和阻拦四季时序的更迭:“蝉声消退了”,“蛙声停息了”,秋声、秋光又如期回到了大地。
郭小川,这位共和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那个禁声的年代,抚着身心的创伤,借对秋天的吟咏,强烈地抒发了战士的情怀。赤诚、滚烫的诗句,犹如地火翻涌着熔岩奔突,仿佛雷声自黎明前的远天传来。
诗人是预言家。当“埋在坝下”的诗篇,“准会生根发芽”的时刻到来时,诗人还来不及欢呼歌唱,竟意外地离开了人间,至今令人痛惜万分。
“刽子手……”
[前苏联]P.鲍罗杜林
王守仁 译
刽子手……
充满了绝望神情的眼睛。
孩子在坑里恳求怜悯:
“叔叔啊,
别埋得太深,
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
——选自《苏联抒情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李建华解读:P.鲍罗杜林的《刽子手……》让我读后难忘。20年前,我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苏联抒情诗选》上有幸读到这首诗。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说起什么是好诗时总忘了这首诗,而那本诗选也因为这首诗被我一直珍藏着。
我对鲍罗杜林是陌生的,至今也只知道他是前苏联青年诗人。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怎么年轻了吧?这首诗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历史片段,短小精练,朴实无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但几乎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读懂,其差别是: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已。头一句,“刽子手”加上一个省略号,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多少罪恶啊!而第二句则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在战争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写出了苏联红军和世界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第三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家园和校园已经被战火烧毁,玩具埋进了废墟,小狗小猫已找不见了,而孩子衣冠不整、饥肠辘辘,太可怜了。让人振聋发聩的是后几句:“叔叔啊,/别埋得太深,/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刽子手”一词,是成人对法西斯的称呼,而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们是“叔叔”,与其他熟悉或陌生的青年男子有什么不同吗?“别埋得太深”,面对连孩子也不放过的“活埋”,在孩子眼睛里竟然如同游戏,几乎没有丝毫的恐惧。“不然妈妈会找不到我们”,作为读者,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孩子的妈妈哪去了?是不是已经被杀害了?孩子没有说爸爸,那爸爸呢?或许早已牺牲,或许正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浴血奋战,或许多年没有回家,孩子已经没有爸爸这个概念了……诗的最后一个词是“我们”,显而易见,被推进土坑里的孩子不是一个,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镜头:一群全副武装的德国鬼子,身边有狼狗,手里有刀枪,一群幼小的生命被推进了刚刚挖好的土坑里,泥土是新鲜而潮湿的,而这个镜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横尸遍野、一片废墟的宏大场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面对世界瞩目的巨大事件,作者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让人叹服。写“刽子手”时,没有用凶残、惨无人道、失去人性等词语去修饰;而写孩子时,也没有用纯真、善良、无知这些词语来表现。这首诗没有名句,却是名篇,鲍罗杜林有这一首诗就够了。
用闪电雕刻的人(组诗)
王顺彬
'作者简介' 王顺彬,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当过兵,任过教,作过公安侦察员,下过海等,又回归到公务员行列。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2005年参加第21届青春诗会。诗作选入《2005年度中国诗选》和多种选本,部分诗作被译为多种外文发表。主要著作有:诗集《带着大海行走》、《大地的花蕊》,小说集《苦难》,散文集《活法》等。
写给水厂的女工们
我非常喜欢你们的水,从早晨开始
我就用你们的水洗脸,刷牙,煮粥,淘洗
菜叶和诗句。然后,我会在办公室
遇到你们的水。它们仿佛已经爱上了我
仿佛在一路跟随。喝着一盏清茶
我不再相信:爱情起源于钻木取火。偶尔
我还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