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历史,以一个学者的严肃眼光研究了《诗刊》创刊之初的各种值得思考的问题。
《诗刊》拥有这样的地位和影响,来自一代又一代编辑的无私奉献。《诗刊》是敏锐的,对诗歌界的各种新现象、新思潮都予以关注;《诗刊》是包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自由的还是格律的,只要是好作品,她就予以推介;对于各种思潮,《诗刊》从来不随意指骂也不随意提升,而是以历史的眼光、全国的眼光在开阔的视野之中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介。自创刊开始,《诗刊》就引导着中国新诗发展的主潮,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史(不只是新诗史)无法回避的资料来源和研究对象。
《诗刊》组织的许多活动在推动新诗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比如曾有数万人参加的刊授学院、理论研讨班;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二十多届“青春诗会”,团结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诗人;最近几年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受到热烈欢迎。她还组织出版了多种优秀诗选、诗论选和诗人的个人作品集。《诗刊》的许多栏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获益甚多,比如“每月诗星”、“中国新诗选刊”、“假如你想做个诗人”、“在《诗刊》听讲座”、“百家诗论”等等。对于爱诗之人,《诗刊》确实是良师是益友,通过她,我还结识了不少前辈和同辈的诗人、评论家朋友,读到了许多陌生诗友的佳作。我甚至对我的一些研究生说,在诗歌界谋事,要想有点出息,不读《诗刊》肯定不行。
当下,有人对新诗失去了信任和信心,过去受人尊重的“诗人”二字甚至被某些人作为嘲笑别人的名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转而一想,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多于对精神建设的思考,以关注心灵、建构精神家园为己任的诗歌受到一些冲击其实又是正常的。不过,在中国这样一个诗民族,一个关注心灵的民族,诗歌是不会消亡的。当美国诗人十分羡慕我们有那么多诗歌刊物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对新诗失去信心。
《诗刊》五十岁了,这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年纪,一个心灵和精神都充实的年纪。作为一份具有包容意识、开拓精神的刊物,她必将以引导者的身份,把中国新诗带向新的辉煌。
2006年8月25日
我和《诗刊》的情愫
杨人伟
《诗刊》从1957年1月25日创刊,至今已有五十年了!我读《诗刊》也五十年了。五十年来坚持自费订阅《诗刊》,一本也不落下,全部保存下来而经常翻阅。我跟着《诗刊》一步一步走上诗路。《诗刊》当课本,编辑勤指点,引领我走进做诗的门槛,一辈子把血汗洒进诗里行间。
从青年始,到如今年近耄耋,读诗做诗从不悔,激情不减当年。五十年来,做诗2000来首,写诗成为嗜好,像吃饭一样,不可少。就是寒冬腊月的午夜,灵感一来,觅到绝句,马上爬起来笔录。吵醒老伴,说我神经病。这个诗病治不好了,要伴我到生命的尽头。
离退了,一切都离去了,可《诗刊》和诗没有离,常常把历年来的《诗刊》搬出来,吹吹风透透气,见见阳光,搞搞清洁卫生,修修补补;而且把《诗刊》作为遗产,代代相传。我常和子孙闲谈,万贯家财可以失,《诗刊》一本不可少。
我一生几乎在农村,在山区,在森林里摔打三十来年,贴近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气息。1958年以后开始下农村,背着背包,少不了带上《诗刊》,在地头田间和农民共读。在乡村夜校,把《诗刊》一些诗作教材,农民蛮欢迎。《诗刊》在农民心中也有着较重的分量。
上世纪60年代,下放到林区,和森林打交道,身带“毛选”也带《诗刊》和林业战线上的伐木工、放排工、育苗工共吟。那个年月,经常看到《诗刊》上发表傅仇的森林诗。我又生活在林区,和林场工人一起,把他的诗作为范本,还逐首逐句琢磨,从中汲取营养。后来又读到郭小川的《林中三唱》,更受到启发与鼓舞,把他的诗作为教材,首首抄录,深加探讨。在后来的七八年里,先后创作森林诗200来首,多半发在本省的刊物和中国林业报刊上。不久就参加了全国林业文学协会,被浙江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如果说我做诗有点儿成绩的话,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诗刊》的引导和老诗人的传帮带。
我做诗五十多年来,知道诗的分量,也知道自己的底子,不敢贸然给《诗刊》寄诗稿。可《诗刊》对初学诗者非常关心爱护。有一桩事至今三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60年代一次上北京,路过《诗刊》社,把诗稿当面交给门口一位老编辑。他客气又热情,说会答复我的。我回到农林场,也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半个月后我接到一封信和改稿。诗改了两个关键词。还有一百多字附言。具名是臧克家,鼓励我多读多思多看多练。《诗刊》主编,和毛主席通信谈诗的名家名人,对一个无名小卒如此重视。我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只想搞好工作、写好诗来报答臧老的殷殷之情。后来这首诗《书记身上花不谢》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
到了80年代,我参加了两期《诗刊》社主办的“诗歌刊授学院”。当时四十来岁算不上青年,是个诗青年吧!我的老师是朱先树,对我寄去的“作业”批改认真又中肯,再一次燃起我心中的诗火。我立志把白白流去的时间拉回来,珍惜诗,熬汗成珠。
草灯笼等
北 野等
草灯笼
北 野
晚风收起晒饭石的余热和蝙蝠移动的黑暗
拍落月亮的碎屑和萤火虫的虚线
而油菜田爬过白色的土堤接近爱人居住的
村口
那条小路却在隔断的话题里变得甜蜜而遥远
这是大山深处一个普通的夜晚
一些长舌头女人在虚掩的门后探出头
一些坏点子的男人提着草灯笼偷偷走远
而草灯笼不知道渔火为谁点亮
草灯笼记不住飞逝的流萤和四散的野台班
草灯笼用春天的绿阴结成一扇窗扉
安下寂静的枯柳和空旷的家园
等待幸福的女儿悄悄而来
提着裙角把温暖的山坡轻轻走遍
草灯笼,草灯笼,风中蓑衣草的尖啸
使大地突然变得一片凄迷和慌乱
最近你去乡下了吗(外一首)
曹卫平
最近你去乡下了吗
乡下那条铁路修通了吗
通车时你想好
去哪儿了吗
想去的地方与你有关吗
最近你与人喝茶了吗
喝茶时你往杯里
加糖了吗
加糖时有什么东西
往你心里去了吗
心里那个女孩提起过
她的幸福了吗
她的幸福与你有关吗
最近你还在写诗吗
写诗的你还受人崇拜吗
崇拜你的人里有女孩吗
见到女孩你还谈理想吗
理想与你有关吗
小诗人
我只是面对一畦萝卜发言
说的比唱的还要好听
你看你看:
萝卜萝卜水灵灵
单眼皮眯起来
你看我的笑容多动人
篱笆以内
萝卜懂得我的口令
不要提什么天山的灵芝
长白山的参
我只知道方寸之间
拔一个萝卜
就是一个坑
秋 夜(外一首)
阮文生
一根树枝 几个洞
夜更深地缩在里面 黑漆漆的
虫子 嗅嗅 绕开了
更大的树枝接过去
虫子往上爬 翅膀裂了
露出里面花衣服
土块 草叶 石子
横七竖八 疙疙瘩瘩
灯光停在空中
像是泄了气的车子
染了银色的铁器
装在甲壳里吗
声音都是从那里撞出的
虫子开动着自己
样子有急的
也有不急的
将夜幕剪些小孔
漏点星光 照着
赶路或者干点私活
都是蛮好的
我听到火车响的时候
我听到火车响的时候
火车正带着风在跑
好几回
风堵住窗户
过了一袋烟的功夫
鸡叫了
细细绵绵的一小节
浸着露水往高举
拐弯 打了个疙瘩
猪的叫喊粗壮 因为刀子
藏在雪白的光芒里
狗叫带着刺胡乱地滚几下
就被竹丝挂住
很快新的又来了
有人咳嗽
摩托车在发动
这些声音都埋在夜里
它们开始露出来
夜越来越松动
几点灯火在窗外
我的睡眠也铆在里面
断了 但可以接起来
夏石榴
唐益红
夏夜的星空下
风从四面吹过来
细密的枝叶轻轻战栗
深绿的忧郁
守住内心缄默的火苗
我就是等你归来的夏石榴
心事却像惊鸟纷飞
而乍开的落红是伤口
红得更像一场疾病
退一步是雨进一步是霜啊
迎着你来的方向,我低下了头
忍不住的骤雨哭出声来……
感受音乐
黄金龙
若轻若重
仿佛天堂之音
那些永垂不朽的灵魂
发出轻柔而有力的喊声
温柔的舌唇
舔着善良的风
蜜蜂的翅膀
把朵朵芳蕊搅晕
雪花般纯净啊
勾魂摄魄的女人
故乡车站
魏礼庆
小的时候
那一声声横空而过的
汽笛 一次次把我的童心搅乱
我沿着铁轨走啊走啊
不知何处能够寄存
那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
憧憬和梦幻
离家之后
那上上下下的
旅客 一次次把母亲的心搅乱
她用昏花的双眼望啊望啊
不知何处能够收留
她那已经把身躯压弯了的
牵挂和思念
到了不惑之年
每一位擦身而过的白发苍苍的
老者 都会把我的心思搅乱
我含着泪水看啊看啊
恨不得到母亲的坟头痛哭一场
把“忠孝不能两全”
当作纸钱
冬天:一场雨
渭 波
这场雨
这场摆脱了山林 瓦屋 老井的
寒雨
已经来到坐北朝南的城市
在刚刚打开的一扇窗口和
刚刚断电的两根电线之间
来回晃荡
这场雨
这场贴近冬天不断发冷的雨
已经在我眼前展开 就像刚刚挂在我书房的
一幅水墨
刚刚挡住了
一枚钉子 挡住了
一枚钉子挤压过的空间
这场雨
这场什么也摆脱不了的雨
就这样来了……
回到母校等
容 浩等
回到母校
容 浩
不再有钟声,在紫色花朵的深处
那里的蜜蜂
已经不懂得我的语言
直到我拾起瓦砾
它也不敢断言
我是那个曾在水龙头下喝水的孩子
丢失了窗柱的教室和昨天一样
风冷冷地吹着
我不敢转身,不敢说话
这茫茫二十年,就是一个
忽然的转身
让手贴近斑驳的墙
忽然贴近了心脏
这个慢慢老去的地方哦
到处都是透明的理想
回到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束
温情的目光
我想告诉他们,我是那个跑得很快的孩子
那个给我红花和笔的人
他和他的白发,是高高的云
在遥远的天空
用不了几天……
任培林
娘说 用不了几天
天就暖了 用不了几天
就播种了 用不了几天
就秋天收割了
用不了几天 就大雪小雪
杀猪过年了 再用不了几天
就又开春了
娘说 那时候
我盼着你们快快长大
谁知一晃眼你们就大了
快得我来不及记住你们的年龄
真是用不了几天
一个人的一年
一个人的一生
真用不了几天
河岸的小麦黄了
收割又迫在眉睫了……
夜 曲
丽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