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刊 2006年第21期-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向水龙头 
  将一天的油污灰垢酸麻疲乏 
  清洗干净 
  成品和半成品散乱于地 
  没人再去理会 
  听说这些产品组装后将 
  远涉重洋 抵达美国 
  资本主义的美国 
  多么遥远 
  而我的青春如此切近 
  流过卡机 
  转化成两行黑色数字 
   
  下班了 真好 
   
  在城市里“打火锅” 
  (东莞)凌 斌 
   
  传呼几个老乡 
  只因为思念 
  把流浪的乡情唤来 
  在城里一间饭店 
  点上一个鸳鸯火锅 
   
  一边家乡味 温馨 
  一边麻辣烫 刺激 
  既能品上家乡的风味 
  也能分享他乡的泪水 
   
  来来来 久违的快乐 
  将昔日的光阴携来 
  以一杯纯生的啤酒洗去面上的 
   尘埃 
  记住 今夜谁也不准提及忧愁 
   
  打工宿舍里的塑料盆 
  (上海)王 剑 
   
  早五 
  匆匆打发你的 
  是结茧的双手和没睡醒的毛巾 
  晚九 
  与你缠绵的是 
  劳累的双足和连天的哈欠 
   
  开饭的时候 
  翻转身 
  你成了一张桌子 
   
  一个打工仔的 
夜晚 
  (浙江)李明亮 
   
  可能会有一双眼睛 
  溜进这唯一的空间 
  拉紧租房的窗帘 
  面对静默的墙壁 
  用身体的余温 
  将一只生锈的炉子点燃 
   
  收音机里塞满孤独 
  明日的活还得盘算盘算 
  无法将疲惫一网打尽 
  偷袭的思念藏在门后 
  心绪 在一瓶廉价的啤酒里 
  慢慢沉淀 
  故乡 又在一枚邮票上踮起脚尖 
   
  夜梦中 
  你赤着一双苍白的脚 
  沿一条浑浊的河流溯源而行 
  晨曦中准时的铃声 
  让你的步伐戛然而止 
  风扇还如昨夜呼呼旋转 
  你一阵阵滚烫的汗水 
  一遍遍 
  已被风吹干 
   
  排队打饭 
  (河南)罗占勇 
   
  开饭的铃声响了 
  饥饿使劲敲击着胃壁 
  乘机发动最后一次进攻 
  一粒米的微笑 
  在眼前晃来晃去 
   
  排队打饭的队伍很长很拥挤 
  就像一条垂死的蛇 
  饭香浮动 
  欲望浮动 
  可打饭的师傅 
  却故意笨手笨脚 
   
  终于 
  有人晕倒了 
  晕倒在咫尺之外的“美味”面前 
  排队打饭 
  其实很像我们的打工生活 
  在长长的忍耐中 
  等待 
  那么一点欣喜与慰藉 
   
  打 卡(外一首) 
  (广州)马 忠 
   
  宿舍与车间 
  隔着一个恍惚的梦 
  六点四十五分 
  工厂大门口 
  长长的队伍后面 
  是长长的哈欠 
   
  快点快点 
  保安催命似的 
  咔嚓一声脆响 
  像一颗钉子 
  把我们牢牢地 
  钉在十六个小时上 
  一阵剧烈的疼痛 
  麻木地穿过神经 
   
  招 工 
   
  清晨,找工作的人群 
  像潮水涌向工厂的大门 
  人事小姐的声音很明媚 
  “只招三个”的名额 
  生怕漏掉了谁 
   
  工厂像一只瓶子 
  多少饱含忧伤的水滴 
  就这样在希望中聚拢 
  又在失望中散失 
   
  求职者的一天 
  (温州)寂 寞 
   
  清晨 起床 梳洗 
  咽下 几块饼干和 
  几条招工广告 
  戴上 谦卑的面具 
  出发 
   
  在一座座宫殿似的 
  写字楼里 
  递上简历 证件 微笑 
  把身体坐成良驹和宝马 
  膘肥 毛亮 省料 牲灵 
  让买主的眼光 
  探针一样乱刺 
  在嗅到买或者不买的味道后 
  匆匆逃离 
   
  日落之时 
  开始烧烤 
  一天的饭食和收获 
  搅着泪水和希望咽下 
  在天亮之前消化 
   
  打工的妹妹 
  (高州)曾 野 
   
  我亲爱的妹妹 
  高中未读完 
  便背着我广阔的视线 
  和一张硬座车票 
  剪开远方 
   
  妹妹站在 
  十七岁的深圳 
  把名字填进了打工的卡号 
  成群的机器夜以继日 
  陪伴妹妹重复 
  自己的时光 
  在开满日光灯的夜晚 
  加班加班 
   
  打卡的声音 
  打痛了我的神经 
  深圳站在妹妹面前 
  背过我的脸 
  我听见了泪水滑落的声音 
   
  与一只蚊子和平共处 
  (青岛)赵大海 
   
  今夜 
  一只蚊子突然飞进我的小屋 
  它带着饥饿吟唱 
  一次次靠近又远离我 
   
  我说 
  蚊子 
  咱们来谈判 
  你不犯我我也不犯你 
  和平共处好吗 
   
  蚊子没有拒绝 
  没有拒绝就是答应 
  原来蚊子也害怕孤单 
  原来做一只流浪的蚊子 
  也很艰难 
   
  相对身处的城市 
  我不过也是一只蚊子 
  一直不肯回到乡村的蚊子 
  没有人在乎我内心的歌和哭 
   
  枕着蚊子的承诺睡去 
  醒来 
  却是满身的伤痕 
   
  洗玻璃的蜘蛛人 
  (海南)黄 葵 
   
  一根绳子把自己从楼顶吊下来 
  生命就此悬在了高空 
  一个连灵魂也不能着陆的蜘蛛人 
  时刻遭受土地和地平线的威胁 
  理想全部捆绑在腰上 
  收入来自对玻璃墙的千万次审判 
   
  像蜗牛爬行在墙上 
  洗墙的蜘蛛人吸附在空气的 
  透明里 
  真担心太阳把他融化了 
  热气把他蒸发了 
  抑或大风的乱发迷了他的眼睛 
  要命的是理想的沉重把他 
  拖下地来 
   
  当妻儿望着天空的时候 
  他却不能借一副鹰翅往家里 
  飞一次 
   
  在皮鞋店打工 
  (湖北)王新开 
   
  狭小的制鞋车间 
  胶味与腥味 
  几乎使人窒息 
  前面是店 后面是厂 
  我就在这里打工 
   
  斗室里 消磨着我的青春时光 
  啮啖着我的灵魂 
  打样 割皮 粘胶 
  制鞋的工序使人乏味 
  尤其是空气中弥漫着 
  有毒的化学物质 
  曾使我父亲患上绝症 
  撒手人寰 
  一想起 我拿刀的手颤抖 
   
  老板是我的师傅 
  他把对我父亲的深情 
  倾注到我的鞋艺上 
  有时割刀把我的手戳出了血 
  他还说 这对你的生活有好处 
  不这样 怎么打造名牌 
   
  可是 
  我想念死去的父亲 
  我想念远嫁的母亲 
  同时 又恨他们 
  为什么不让我读高中 上大学 
  进机关工作 
   
  我未曾有百万富翁的狂想 
  拼命地制鞋 
  只是想在五光十色的都市里 
  有一双落脚处 
   
  门 卫 
  (东莞)柳冬妩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门卫室像一只倾听的耳朵 
  伸在工厂的脑门外面 
  门卫从感觉里 
  支起长短不一的天线 
  破译路上的行人 
   
  穿过黑夜的灯管 
  沿着围墙 
  天空面对手掌展开 
  门卫刀鞘一样哑口无言 
  看星,看月,看自己 
  看到的只是时光飞逝 
  询问天空 
  守住四角的残缺 
  门卫是自己的脚步 
  走在自言自语的后面 
   
  门开了,又关闭 
  一个人进来 
  又出去 
  门轴的声响持续不断 
  就这样走来走去 
  不断地和日子发生冲突 
  眼睁睁看着 
  风雨瓦解了又一个青春驿站 
   
  因为害怕到岁末的边缘 
  门卫被门拒之门外 
  所以 
  门卫总是抓住时机跟人吵架 
  企图用这种方式 
  向世人宣告他的不可或缺 
   
  过 年 
  (湖北)韩玉年 
   
  烟花 
  一点 就把一颗浮游的心揪住 
  一响 就把一丝美丽的乡愁爆出 
  一闪 那灿烂的一瞬 
  又浮现出母亲的影子 
  回来吧 
  我那在外漂泊吃苦的孩儿 
  自从涌入了打工族 
  全家团圆 便成了一种奢望 
  可以想象 
  母亲失望的心情 
   
  妈妈哟 
  如果 老板不扣押金和年终奖 
  如果 火车票上涨幅度不太大 
  如果 能给你带回儿媳妇 
  儿明年一定回家过年 
   
  电 话 
  (浙江)王 涛 
   
  把话筒贴在耳边 
  我听到母亲的脚步 
  在邻居的呼喊声中 
  匆忙赶来 
   
  可以想象 
  母亲放下手中的家务活 
  慌乱的模样 
  母亲的手 
  刚刚握住另一端话筒 
  一股浓浓的酸菜味 
  扑鼻而入 
  很酸很酸 
   
  酝酿成章的话 
  被激动的心跳 
  敲得支离破碎 
  沉默了许久 
  才挤出一句话 
  “妈,我好想家” 
  我听到 电话那端 
  母亲的呼吸开始有些潮湿 
《诗刊》的创立与刊物品格的建构(节选)
连 敏 
  关于《诗刊》的创刊,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臧克家的争取①,有人回忆是徐迟的积极倡议②;有人记录《诗刊》创刊之初给毛主席写的约稿信是徐迟按冯至的建议写的,最后由吕剑用毛笔抄正③;而有资料显示当年的约稿信确实出自臧克家之手④。为何时至今日《诗刊》的创办细节还引起那么大的波澜?这些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刊》诞生的不同凡响以及把毛泽东列入作者队伍的重大意义。 
  尽管到目前为止关于刊物的一些细部问题终未有个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在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中,《诗刊》作为第一家全国性的诗歌专门刊物,其意义与影响均是其他刊物所无法取代的。那么,它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办的?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刊物的编辑成员由哪些人组成?它的诞生为刊物今后的个性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弄清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重返《诗刊》具体情境的关键。 
   
  回忆录中的“叙事” 
   
  现在研究“《诗刊》创立”这一历史事件,可资参照的历史资料在《人民文学》中有所反映:“《诗刊》是一个诗歌月刊,定于1957年1月在北京出版,它的任务是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导之下,繁荣诗歌创作,推动诗歌运动。它的内容包括:诗创作,诗翻译,诗的理论批评,诗歌活动报道等等。它将是全国诗歌作者和诗歌爱好者的共同园地。《诗刊》分道林纸本、报纸本两种,25开,100面,并有精美插图。报纸本每期定价3角。现已开始预征订户。”⑤这则简单扼要的信息主要充当了广告的功能,而关于创立更具体的内容大概只有借助于当事人在“文革”结束之后的回忆录。这些当事人在回忆、叙述几乎时隔半个世纪的“《诗刊》创立”这一历史事件时,都十分详尽地描述了“党组意见”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毛主席诗词的发表”引起的强烈反响。其中主编臧克家,副主编徐迟,编辑部成员沙鸥、吕剑、白婉清、刘钦贤等人以不同的方式,叙述了这一事件⑥。这些回忆录尽管在细节上互有出入,但几个重要方面却基本一致: 
  第一,《诗刊》创刊的决议产生于1956年这个“好年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下,文艺杂志的创刊之势犹如雨后春笋。第二,创办《诗刊》的想法得到当时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刘白羽和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的支持和帮助。第三,编委、编辑成员分工大致为:臧克家统帅全刊,编辑部工作由沙鸥、徐迟分管半年,编辑组由吕剑、唐祈、吴视组成,刘钦贤、楼秋芳两人为编务组成员。第四,毛主席诗词十八首以及一封亲笔信在《诗刊》的发表对于刚创立的刊物来说是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显而易见,“《诗刊》创立”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它的创办不仅合乎民意,而且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其中臧克家在回忆录中的叙述就很有代表性,他说: 
  1956年,在京的许多老中青诗友们不时聚在一起谈谈。那时徐迟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有一天,好几位青年诗人在他的宿舍里碰头了。大家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