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再站到孩子的立场,寻找孩子所希望的世界:
  快乐的童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每天能玩,父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
  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价值,虽然他们小时候说不清价值是什么。
  培养他们的能力,能在其他孩子面前炫耀的资本。
  想吃就吃,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事发生。
  ……
  作为父母的你,不禁要问一句: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
  孩子不该成为父母间标榜道具,但如果孩子的竞争力就是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力量的竞争,那么把孩子当成自己一件伟大的作品进行互相炫耀攀比,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单位里父母会拿孩子来讨论,言辞之下各自暗暗较量;与周围亲戚闲聊提到孩子,总是扬长避短小心翼翼;在外面拿孩子的成绩替自己吐气扬眉,到了家里或许就会强压紧逼让孩子更上层楼。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他人,为了自己脸面增光,为了让孩子能光耀门楣,家长始终替孩子向自己暗下一份许诺:“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感激我的!”而张爱玲那句“成名要趁早”的至理名言,更让无数明星宝宝的培养计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于是婴儿时期的启蒙教育成了商家们的最新卖点,早期教育理论书籍步入热门排行榜,各种兴趣培养班都列入必修课的范围,通过各种竞赛来让孩子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他们的种种做法,无非是为了怕将来会有后悔的一天,所以提早防患于未然。在进行这一切的同时,父母固然身心俱疲,但孩子也是被折腾得够戗,只不过,他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力,甚至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他们还太小,还没有正确选择的能力,所以家长们理所当然得帮他们进行选择,只是这些选择,离他们当初想要给予孩子的世界差距是如此之大,他们只是一心希望孩子长大可以如何如何成功,却忽略了要给他们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童年。
  这是也许最无奈的选择!却也是大部分人难以免俗的。



  推论:我们的孩子将是什么样
  如果未来可以推论,我们不妨从这些已经过去的年代中咂摸滋味,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和特征,那么70年代这一过渡时期之后,他们的孩子将是什么样?
  20、30年代人的革命
  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孩子被象征为革命。中国的崛起是需要新生代孩子的觉醒,他们将带来新的动力和启迪,造就了新的历史趋势。从长征上红军的艰辛里程,到抗战胜利中国人民自己的当家作主。20、30年代出生的人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革命中,为了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活在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40年代人的激情
  新中国在40年代出生人的幼年时已成立,虽抗战已结束,但有了振兴中华的责任。他们相对于50年代人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他们经历并见证着新中国诞生、发展至今的全过程。
  他们赶上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国初期全民族“超英赶美”的激昂斗志记忆犹新,这也为40年代人的理想主义和激情主义做了铺垫。他们也看到了并感受着当时人们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期待着自己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去,这也培养了他们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情结。
  他们虽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但依旧受着中国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他们中的多数人眼里,孩子依旧被定义为传种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50年代人的尴尬
  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把盒饭吃得一粒不剩的,也可能为省一元钱多走几站路的,他们节省有时不是为了节省本身,把节俭当成身心自由的保障。这就是生于50年代的人。
  50年代人的出生意味着建设新中国又多了一份劳动力,“光荣母亲”的口号也在这个年代被提出。50年代人非常尴尬,他们不能像40年代人那样,有机会接受完整的传统教育;也不能像60年代生人那样,在最好的年华赶上改革开放。他们无奈的成长于漩涡的时代,他们就是老天爷未来得及雕塑成型的半成品。 
  没被历史车轮抛下的50年代人有共同的特点: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出生在城市却有农民的顽强,只要有馒头和凉水就能活人。他们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无比的激情让中国在世界上站住了脚跟。
  孩子成了50年代出生人的希望,社会的不稳定让他们时刻为自己的晚年担心,除延续传种接代的理念外,生孩子养老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他们希望孩子能生活在一个高物质生活的环境里。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的批评孩子,他们关心孩子甚至超过了关心自己、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因为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  

  60年代人的遗憾
  生于60年代人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50年代光荣母亲主义的延续,如果说历史赋予他们什么意义,或许就是安排他们在文革后为社会做出无私贡献的意义。他们是一批经过了严格修剪的秧苗,在他们的生活里决不允许嬉皮士甚至庸俗人世人的存在,他们走出校园时,每个人是神情庄重,仿佛自己就是为社会火炉准备的最好的木炭。他们非常的自负,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上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一部分文革中的理想主义在他们的血液中沸腾着。
  小学毕业时,有的人连分数的加减都不会;成年后又碰上社会转轨,整个社会四五十年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全堆在这一代人头上。因此他们成了沉默的一代,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对他们来说恰巧相反:他们是“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可就独独没了自己。
  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他们开始学会用知识的方法教育孩子,他们与孩子交流,虽有代沟,虽然有的时候控制不住孩子想什么,但他们会反思,努力引导孩子走在正确的路上。他们看上去很开明,可是很多时候他们还是放不开,他们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却又害怕孩子越来越远离自己,他们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矛盾的环境里。
  70年代人——过渡的一代
  70年代代表人物之一的许知远评价生于70年代的人为过渡的一代,当然也有评论为断裂的一代,各种说法呼之欲出。那么70年代人的出生其实是实现40、50年代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期盼,换句话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抱着振兴民族大业,具有强烈民族精神一代人的后代,时代弄人,他们只得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70年代的人对前几代人所坚持的一些价值观有点不屑,他们不再坚持这些对于前辈而言是毫无疑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的传承在70年代人这里断裂了,他们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他们是一元社会的断裂代。
  70年代人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力量的主体。他们有着和传统体制暧昧的关系。所以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少年时代他们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然后很快被摧毁,在成年后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相对于早于他们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社会和所面对的教育,他们是健康的,因为这种健康,70年代必须担任起这样一种角色,在前辈面前说自由与民主的重要,在后辈面前则大讲道德和责任是必不可少。
  70下一代:X时代?
  70年代的下一代,开始在物质的丰富中成长起来,他们是在极其优良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他们也将带着父母大量的期望来到这世界上。70年代的人总是善于对照和总结,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是勇于改变,他们有可能从上下两种不同的断层文化中汲取精华来教育子女,也有可能归纳出一套属于自己时代的理论老指导后辈,他们的双眼开始挑剔,开始有了不肯将就的资本,而他们的孩子势必也将是不肯将就的一代。他们将从父母身上学得什么不得而知。也许,那将开创一番新天地,一个精英的时代。假如,果真如此,那么70年代人的父母们,你们的等待总不会白费,70年代的“不肯生”或许是迟来的惊喜。
  延伸阅读:
  70年代自白:我们是最后一批生长在红旗下的人
  我们脑海里保存了这样一个的影像: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收音机、像章……,我们看着父辈们读着《红旗》杂志写着学习心得,家里贴满了毛主席的头像,在一种虔诚的情景中长大。我们把新鲜和饱满都呈现在自己稚嫩的脸上,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立志标语铭刻在自己年少的心上。
   我们在梁羽生、金庸的刀光剑影,在一个个大侠的快意恩仇中长大,在琼瑶、三毛的作品中了解爱情是什么,我们听着流行歌曲,学会跟着感觉走;由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随着接受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选择了热爱一切反传统的东西,盼望着有朝一日去外面看看所谓的精彩世界。 

  我们是红旗最后下的蛋。听着崔健大哥的音乐成长,我们精力充沛,我们热情高涨,我们对于知识都有着无穷的欲望,随时吸收着新的养分。或许是时代的眷顾,我们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接受完整教育的人,我们从小学就被认为是祖国的花朵,被精心的栽培着;到初中,我们被认为是祖国的接班人;到高中,我们被定为是时代的颠覆者;到大学,被定义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时代舞台。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分流,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上了职校或者中专。40、50年代出生的父母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工作,养活家里,做孝子孝女;稍经过一些教育父母则认为我们应该出人头地,读完大学。西方的先进理念我们吸收到了,中国的传统理念我们感悟到了,身边有条件的人还出国进修,抱着改变中国的心态踏上学习的征程。
  如今我们成为了时代的精英,我们颠覆了传统父母辈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精英时代的到来
  当生于70年代的人颠覆了传统父母辈后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时,什么才是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精英时代!从2000年开始,由美国作家David Brooks写了本名为《社会精英的崛起》一书引起的一场精英革命。
  精英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首先从2005年中国福布斯的排行榜上来看:
  丁磊:网易董事长,排名第2位,年龄32岁。
  黄光裕:国美董事长,排名第4位,年龄37岁。
  陈天桥:盛大董事长,排名第10位,年龄33岁。
  再从人们脑海里所跳出的人物来看:
  安妮宝贝:作家,《莲花》版税200万。
  赵亦靚:瑞丽杂志出版人。
  李彦宏:百度总裁。
  ……
  最后环顾周遭的精英群和精英场所:
  一群人穿着体面地来到高档写字楼;一群人闲情雅致地在上班时间闲逛高档商场;大城市的高档会所不断涌现;一只黑玫瑰买到千元却出现抢购现象;顶级饭店永远是客满的,在品位高雅的酒吧内朗诵诗歌,在高层论坛上坐而论道……。当然周围的这些精英是否是真的精英这还有待考证,但这是很多人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  

  70年代人期盼着能与精英为伍,他们正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一种完美。有的人还未进入这个精英圈子,有的人已是一只脚已进入圈子,无论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阶层,什么状态,今天的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挤入这个群体,能真正感触到精英时代所给时代精英带来的荣耀。
  21世纪,正在或即将成为父母的社会中坚力量颠覆了父辈的传统,也颠覆了孩子的意义:孩子不再仅仅是传种接代、养老、自己的希望等等。
  孩子是什么?用今天新的视野和论点可以将其定义为是一种延续,生命的延续,思考的延续,大脑和心灵的延续!你需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像你一样优秀的人!
  于是70年代父母脑海里立刻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你的孩子要从大批量、规模化“复制”培养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琴棋书画舞多点开花、数学物理化学样样精通、中文英文法文种种全拿;你的孩子要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环境、以超群的能力赢得竞争、以智慧的方式产出效益、以领导的胸襟掌控大局……
  诚然,这种压力和挑战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而且,这些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精英么?在这个追求时效、鼓励竞争、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