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积极的、主体的实践,都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的对称。对称逻辑是使实践逻辑化。
对称逻辑,通过理清、优化不同逻辑的内部结构与相互关系,优化人的思维结构。
中庸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和谐社会中,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中庸的对称思维结构将演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
中庸是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只有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才能建立和谐的理论结构、行为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才能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可再生经济,才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51218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无可无不可
第一章〓中庸:无为而治非消极遁世
如果你不能顺潮流而动,那么你至少不能逆潮流而动,这样也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这种处世策略在有的时候也不赖。比如我们遇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常常采取“随大流”的办法,就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历史上,有的政治家就奉行这种“无为”的办法治理国家,居然效果还不错。所以,无为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遁世。无为不是消极无为,而是积极无为。
无可无不可
孔子看见麟而悲叹它的穷困,感叹天下没有了解它的人,他的弟子子贡在旁边,感到奇怪,就询问原因。孔子回答说:“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躬身求学然后才能上达,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这个天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就说柳下惠鲁少连,降低志向侮辱自身,伯夷、叔齐归隐后,行为清白,放弃权位。我就与他们不同,我是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人们说孔子的成就所以大的方面,在于他这个“无可无不可”的心量。
孟子回答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时,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一样。不是他们认可的君主不服侍,不是他们认可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伯夷就是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君主都服侍,什么样的百姓也使唤,天下太平也做官,天下混乱同样做官,伊尹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辞退就辞退,能够长期做就长期做,说马上辞去就马上辞去,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而孔子不是伯夷、伊尹能赶得上的,孔子对人们来说是赶不上的人,就是他的无可无不可。
能做到这点,就要看他的胸怀,尤其还要看他的器量,绝不是唯唯喏喏,模棱两可的无可无不可。有很多的领导人物,总是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计划走着自己的套路,凭着自己独特天赋,经常牵着历史的命运跟着自己的套路走,可是到头来,都归于失败了。即使能偶尔成功,也有一半成就夭折在他前途发展中的摇篮里。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虽然也抱着那种“有可有不可”的态度,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在我国的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代表前一类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可以说是代表后一类的人物。试想项羽如果能听进范增的劝言,不是那样固执己见、好大自恃、刚愎自用,成败之数,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汉王,天下也不可逆转。刘邦对待一切事情,虽决定在自己,却能广博地听取大众的意见,尤其是萧何、张良的意见,几乎是百依百从。当萧何想拜韩信为大将时,刘邦本意认为不可,经萧何力言劝说又无不可。当淮阴侯韩信想封王时,刘邦怒形于色,本意认为不可,得到张良的示意后,又无不可。这种对人豁达的胸怀与对事毫不拘泥的态度,就是他大有成就的方面。
前史记载说,马援归于右陇,隗嚣问到东方的事,马援说:“皇上才明勇略,无人所及,并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瞒,豁达又多大节,与高祖大略相同。博览经学,文辩政事,前世无人可比。”隗嚣说:“你说高祖怎么样?”马援说:“光武帝赶不上高祖!高祖无可无不可。现在皇上喜欢官事,动节度,又喜欢喝酒。”他所说的赶不上,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能够这样,才显得他的浩大广博,才显得他的平易宽简,才显得他的太虚无际、无朕而无人可及。
尧、舜、禹、汤、文、武,虽然是历代的圣君,可对待一切事物,都是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所以能集合许多贤人哲士、英雄豪杰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集合许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人自然比一人孤用自恃强过百倍,自然在天下难以寻出对手来。
齐景公素来喜爱的狗死了,他想以人礼来埋葬,用内外的棺椁装敛它,晏子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来劝谏,并说这是一些细小的事,陈理力谏,景公就丢开了原来的决定,而用趋疱治狗的方法,以会朝属,景公也曾以喜爱嬖妾的原因,经常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事。有一次,嬖妾因最欢喜翟王的儿子羡以十六匹马重驾的高明技术,请求给驾车的人以丰厚待遇,景公已经答应了,后来终因晏子的劝谏,而罢去了翟王的儿子羡,又疏远了嬖妾。
又例如楚庄王的爱马患病而死,庄王想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使群臣感到难堪。又因劝谏的人很多,庄王下命令说,有再以马劝谏的人定死罪,庄王的心意坚决是可想而知的,后来终于以淳于髡的劝谏而放弃了原来的主张,这就是他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听取了善言,所以能称霸。
同时期的魏王,决定起建中天台,并且下令说:“敢于劝谏的人定死罪。”以此用来表示他心中的意志坚定,势在必行。最后终于以许绾愿与他商讨天台的建筑,以先要解决问题的讽谏,而放弃了。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
汉朝第一任相国萧何临死前,推荐担任齐国丞相的曹参代替自己。曹参接任后,凡事毫不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所定的成规办。比如,他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言辞、谨慎忠厚的长者,召来做下属吏员。对伶牙俐齿、一味追逐名声者立即斥退。他自己则不干什么事,而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官员和宾客见曹参不理政务,都来求见想劝谏。可是一进门,还没说到正题,酒席就已经排列,曹参就劝起酒来。部下刚想开口说话,酒杯就触到了嘴边,一直到被灌醉了,也始终没机会劝说,这都成了常事。
相府的后园与吏舍相近。吏舍内天天饮酒唱歌喧闹,相国属下官吏感到讨厌极了,却没有办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走走,希望相国听到后惩治这些不务正业的家伙。可是曹参反而叫人取酒来,在园中设座喝起来,于是唱歌喧闹,与吏舍里的那帮家伙们相应和。
曹参见人有小过失,尽量庇护掩饰,因此相府里也终日没有什么事。
他的儿子任中大夫,汉惠帝觉得相国不理政务,是不是因为我年轻而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对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试着私下里问你父亲,就说‘高帝才去世不久,皇帝年纪尚轻,作为相国日日饮酒不理政事,是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的呢?’不过别讲是我教你的。”
曹参的儿子回家,找了个机会劝谏曹参。曹参听了很生气,把儿子打了一顿,说:“快快进宫去侍候皇上吧,天下事还不该你发表言论。”
到了上朝时,皇帝责备曹参说:“为何责罚你的儿子呢?那是我让他劝你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认为圣明比高帝如何?”
惠帝说:“朕哪敢比先帝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比萧何怎样?”
皇上说:“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既然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明确。陛下垂拱而治,我等尽忠守职,遵从旧时法令不致失误,不就够了吗?”
惠帝说:“说得好,您去歇着吧!”
曹参当了三年相国死去,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承其清静,百姓安宁。”
在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一招。其实质是,如拿捏得准,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可以产生出花几倍的力气才能产生的效果。曹参是一个聪明人,看起来他似乎没有干什么事,但实际上他干了不少事,不然社会怎么治理得这么好呢?百姓赞美他就是一个最有利的证明。
有些人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一辈子不得清闲,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到了退休的年龄回过头来一清理,自己都弄不明白几十年都干了些什么。这种忙人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树。在生活中,就属于无事找事的人。
比如,在有领导的场合,大家都想听听领导的指示,他却急于汇报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感想,抢话,甚至打断领导的话头,说得比领导还多,成了现场的中心人物。
比如,机关要搞活动,方方面面都布置好了,各有关方面都分头去做了,他却一会儿想起一件事,一会儿又一个主意,搞得大家手忙脚乱,最终影响了事情的进程。与其这样,何如汉惠帝对曹参说的那句话:“你去歇着吧。”
这种人看不出火候,所以往往败得很惨。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方法。有人曾指出,最高明的管理者无为而治,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管理者,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的管理者,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人民自然辱骂他、侮辱他,甚至推翻他。因此,判断一个管理者的优劣,他与人民的关系则是最重要的标准。老子也曾说,人民是水,统治者是船,船可能在水中平安航行,也能被滔天巨浪所吞没,所以,主动权并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六出奇计的陈平对汉代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时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文帝见周勃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面有不悦之色,周勃吓得汗流浃背。
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接着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接着又问:“所有的事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候,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这番话让汉文帝深表赞同。
战国时邯郸的老百姓每到元旦就要上山去捉斑鸠送到赵简子府第上,然后赵简子就赏给他们很多银子。有个在赵简子家作客的人见了很奇怪,便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斑鸠捉回来?”
简子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那天,我要把他们都放回树林去,表示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了大笑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上斑鸠有赏,都争着去捉斑鸠。有的用铁夹,有的用箭射。虽然也可活捉一些,但死的也不少。如果您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否则,捉了又放,您的恩德远抵不上罪过呢。”
无为而治就是让老百姓在战后休养生息的管理办法,早在汉代之初统治者采取的无为而治术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邦和萧何死后,接位的皇帝是孝惠帝,接替的宰相是曹参。曹参执政的方针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是为什么呢?曹参对自己的执政方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订得非常明确。而天下太平情况下的百姓正在努力修养生息,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丢失这些就行了。事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