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本休闲书,试图用轻描淡写的手法点出生命的意义。与帕斯卡尔(Pascal)所持的观点相反,书中强调,重要的问题不一定与无聊琐事无关。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可以发人深思,滑稽可笑的事也会变得严肃庄重,深度总是源于肤浅的表面。当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见得一出现就富含哲理。
然而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有些平淡无奇的事情,还有一些日常行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完成的工作,都可能演变成令人吃惊的事态,并且从中能透析出哲理的起点!要是我们肯承认哲理并非是一种纯理论,如果我们认识到哲理都是从看待生活的独特态度,从哲学家们的感情、感知、印象、能力、观念中所出现的奇遇等各方面汲取养分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对生活经验臆想一番,结果就会发现这样做能产生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一些小小的体验,让你通过某件要做的事、某句要说的话、某种要设想的场面,使你有惊讶的发现,也使你体会到问题的困惑;同时,在杜撰一些启发性的小事、一些细微的冲动时,使你于玩耍中贴近事物的本质。
本书各篇所描述的体验都可以在现实中加以演练。你也可以把这些体验进行比较、修改,甚至创造出另外的体验。但你必须真实地进行操练,认真进行切身感受,直至这些试验所产生的效果最后脱颖而出。自从有了哲学家以来,这些现象就一直存在着:只要变化距离、变化角度看问题,就可能导致观点的改变。即使最初这种变化的范围有限,但却能使人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这种消遣书之所以还有市场,是因为它有意地提出了这么多离奇古怪的体验,必要时这些体验还有点儿荒诞,但是每一次体验,都动摇了我们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例如我们的身份、外部世界的稳定性,甚至于一些词的意义。每一种体验过程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再好不过了,只要你去实践就算成功了。
当然这些体验是基于某些假设和信念的。特别是把书中的“我”当做另一个人物,把世界看做是一种幻觉,把时间作为一种圈套,把语言作为难以言喻之物的脆弱面纱,把礼貌作为暴行的缓兵之计,把乐趣当做是一种道德,把爱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境界。
谁也不必对这些观点加以认同。只要每位男士,当然也包括每位女士受到启发就够了。我几乎不大相信哲学仅仅是某些人的专利,即使以往的情形是这样,我仍然持此态度。
总之,这种消遣的哲学意图可以包含在一场简短的对话中:
“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你会达到的!”
第一部分第1节 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
时间:约20分钟
设备:某一寂静的场所
作用:从自我中超脱
请席地坐在一间悄无声息的房间里,心无旁骛地静静坐上片刻。在细心倾听你周围极其轻微的声音时,你就应该想到宁静即将被打破,对闯进来的每一句话你都要做好思想准备。
这时候你就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发音要清晰,并反复呼喊,就这样坚持下去,好像你在极远处呼唤一个对你的叫喊一直充耳不闻的人。你要设想你正在呼唤一个认识你但没有看到你的人,他在一片田野的对面,或在小船荡漾的河对岸,甚或在遥遥相望的另一空房子内。
最初,在头15~20次内,你会感觉你只不过在自言自语。你在呼唤某个不存在的、你无法接近的人,你呼喊的样子有点儿荒唐可笑。你拉长元音,用不同声调发出音节也是白搭,无论如何你也不会相信自己会做这种徒劳的事。继续喊下去,反正房门是紧闭的。
久而久之,你开始感觉到在被人呼唤,最初声音含糊不清,几乎不容易听到,而且还游移不定,没有把握。这时候你要坐下来,注意倾听和体会这种内心与体外之间不稳定的平衡。坚持下去,重复喊下去,再机械地、反复地叫自己的名字数十次。这是你的声音,也是另一个人的声音,他就在那边,你刚刚才看到的。
你的声音并未一分为二,当然你自己也没有分身。但是你感觉到你具有了双重性,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被分裂了。确实是你在呼叫,可你不知道那是谁。也确实是你在被人呼唤,但你不知道声音来自何方。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你心里明白在两种情形下都是“你”,你会设想那只不过是同一个人。不错,你确实知道这一点,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是错了,这根本不是你目前的切身体会,虽然你清楚“你”与“你”只不过是同一个人,但你现在已不能再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个呼喊的人还是原来的人,但却与被呼唤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了。
这项体验可以让你在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呼喊与聆听的情境游戏中,感受一段时间。你会惊讶于这个平常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有时竟会变得如此遥远;也会领悟到:只有当自己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的时候,才有可能呼唤自己的名字,显然只有别人会这样称呼你,而在通常情况下你绝不会这样叫你自己。
你就这样继续自己呼唤自己吧,间隙要有规律,同时要高叫几次。目的是要激起轻微的不适,但不一定难受,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相脱离的轻微感觉。你就在这种飘飘欲仙、晕头转向的状态中再待片刻。
你是怎样摆脱这种状态的?你用什么办法填补了那块间隙,使之重新合而为一?
这时候,用尽可能自然的声调、理直气壮地大声高呼:“对了!我成功了!”
第一部分第2节 掏空字意
时间:2~3分钟
设备:手头有的
作用:失去象征意义
这项体验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中进行。只要你能确定你待的地方无人听见你呼唤的声音即可。在体验过程中最好不受干扰,免得你因担心被人取笑而弄得惶惶不安。一个人自言自语不足为怪,被窥视和被嘲笑反而会干扰所追求的效果。
因此,只要在任何场合无人能听到你呼唤的声音即可。取一件你手头最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手表、玻璃杯甚或你衣服上的一件东西,扣子、腰带、口袋或鞋带。这都无关紧要,只要一件普通用品即可。你已经习惯它的名称以及它的存在。对这件东西你一直用一个词称呼它。拿起这件既不新颖、奇特,也毫无危险的小东西,然后一边看着它一边轻声重复说出它的名称。例如要目不转睛地看着那枝在你手中的铅笔并不断重复念叨:“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你还可以继续念下去。这用不了多长时间,转瞬之间,这熟悉的词就远去了、消逝了。你继续重复念出的是一连串奇怪的声音,一阵阵荒诞不经、毫无意义的声音,它什么东西也命名不了,也不能指任何东西,只是一阵杂乱无章、捉摸不透而又刺耳的噪音。
也许你在孩提时代早就这样玩过,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名词与东西之间的联系是那样脆弱,一旦经过扭曲、抽离、疏远之后,这种联系就变得面目全非。这个名词就变得枯燥无味,化为齑粉,像一只只因只能发出空幻声音而被人散落在地的贝壳。
你对于事物本身的看法,也将大大改观。它的材料似乎变得更加厚实、更加稠密、更加粗糙。那件东西也在变化,与以前大不相同。一旦它脱离细腻微妙的常用名称的网络,就会变得无以名状的古怪。
这种可以分解的旧式游戏应该不断地重复进行。你不妨去观察一下词意本身的消失,以及那毫无遮拦地显露在词语以外的现实。将指同一东西的同一个词复述数遍,使它丧失任何意义。那不是很精彩、很恐怖、很奇怪吗?只消片刻时间就足以捅破使我们待在原地不动的窗户纸,这时候我们对自己还具有叫出事物名称的能力深表满意。
第一部分第3节 空找一番“自我”
时间:不定
设备:无
作用:背离
“我”,是你用得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在一天中,“我”这个字几乎出现在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中。从幼年时代起,你就不再用小名称呼自己了。“我”成了一个口头禅,你用它来表达你的愿望、你的失望、你的打算、你的希望、你瞬息万变的行动、你身体的感觉、你的疾病、你的快乐、你的计划、你的怨恨、你的温存、你对香草香料的爱好或是你对茴香的厌恶。很久以来,你就把这个简短的字与你那起伏不定的情绪联系起来。它与你的情感、你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面看来,没有这个字就什么也干不成。在你的叙述、你的判断中,这个字俯拾皆是。一项小小的决策,一次细微的推敲,都不会把它漏掉。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人人都用同一个字。我们每个人最亲密无间的感情都与这个既没有经过挑选也没有经过构想,而且其他任何人都无一例外地在使用的这个字联系在一起。这是语言上的一个代词,但没有比这个“人称”代词更不具个性的了。从语言学角度看,“我”这个代词,竟是所有人都可以交替使用的字眼。当有人说出“我很高兴”或“我很伤心”时,说话者可以是任何人。与他人不同的每个人都用着他人都在用的一个字来称呼自己。这是一种十分悖谬的情况。但你与大家一样都想不到这一点,为了不受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无论如何,你都得去寻找这个“我”究竟在哪里。它存在吗?如何发现它?凭什么去辨认它?要是你试着去提出这些问题并企图专心致志地加以解决,那么你将体会到这个“我”是不容易定位也不易认证的。
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定出范围的试验。相反,它好像一段长时间的寻觅,需要时间,需要各种不同的机会,需要一定的恒心和顽强的意志。我们口中的“我”究竟在哪里?你在种种不同的场合,透过各不相同的角度去找了许久。其中确实有过不少机会,不过最后你还是一无所获地回来了。真正有意思的阶段,就从这儿开始。
在你可能试图去追踪的各种线索中,应该想到还有身体的存在。这个“我”有点儿与众不同可又与其他事物相像,它指的是否只是这个身体?还是这个身体的习惯、嗜好、软弱和特点?然而你永远无法在你的身体上找出“我”。因为你没有一个细胞是10年前就存在的,你体内也没有任何元素跟10年前完全相同。
你把“我”叫做什么?形式?总体结构?组织?按常规讲,剩下的只有思想了。一切都在改变,但是你的记忆,你要坚持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意识却依然如故。这时候,你也不会找到“我”。你永远只能找到一系列的想法、一组组镜头、一次次回忆、一连串观念、从你称为“我”那里调动出来的愿望。
在这一切感觉中,在这种种心理活动中,“我”似乎是个公分母。但它可不是支柱,也不是动力,只不过像一个家庭,一种千变万化的思想和感觉所共有的性质,几乎像一种色彩或一种香料。它是一种表现手法,也可能是一种风格,仅此而已,再无其他。“我”既不是某件东西也不是某个人。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字而已,也可能是一支歌、一种习惯、一种辅助性和相对性。
如果你最终能体会到这一点,就能学会如何处理它。这个不可能找到的“新发现”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你如何从“我”的这种背离中解脱出来,那又另当别论了。
第一部分第4节 让世界存在20分钟
时间:21分钟
设备:一个世界和一只挂钟
作用:惊恐和安心
往事会深植人心,就连最小的小事也不例外。它萦绕在思绪中,连看上去一点儿都不在乎过去的人也是如此。未来也是这样,哪怕一个小小的打算都会被往事影响。我们在做微不足道的预测时它也来凑热闹。
如果我们试图—就算是异想天开或只是为了好玩儿才这么做,解开这些可怕的束缚,那又将发生什么事?因此我们要尽量设想那些往事从未发生过,未来也不存在。我们要设法相信像目前这样的世界只能维持20分钟。这个世界就是刚刚形成的,包括我们在内。一分钟前,它还不存在。这个世界现在所包含的一切,像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