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以前在大学里学应用文写作,要学习各种文书写法,比如通知啊,公告啊!要是到了古代,想来这檄文也是要学的应用文之一。当然哦,细说起来,我们现代也是有檄文的,不过名字改了,叫宣战公告,战前动员诸如此类的东西。
虽然说正式的檄文是战国才出现的,但是广义上的檄文在战争出现不久就出现了。檄文是和战争和文明直接挂钩了,最远古的檄文是什么呢?
最早的檄文不是宣战公告,早期部落战争,双方连语言都未必相通,就算宣战了也不知道啊,所以一开始的檄文不是宣战给外人听的,那是给自己人听的?
这个也对,也不对!古代时候迷信,这天,神,鬼,祖先比自己重要,这凡是大事,尤其是打仗了,就要占卜,这时就要准备一段说辞给上头那虚无缥缈的东西听,当然啦,想来也不会说自己的坏话说敌人的好话,基本上就是说敌人怎么怎么欺负我了,我乞求您的帮助,给我启示等等,这万一占卜结果好了,那就军心大振了。而最初的檄文也就在祭司的口中成型了。最初的檄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批评敌人,这我说敌人坏话给神听,让神诅咒死你最好!
当然,这后来打仗的次数多了,这一来,占卜不一定有好结果,二来嘛,这整天孝敬上头的,从来不给我们准信,虚假信息太多,还不如说给战士们听,也是为了能征召更多的人参加战斗,这样檄文的征召和战前动员功能也有了。
再之后我们文明了啊,不能象以前那么野蛮,只动拳头了,也要动动嘴皮子,尤其这交流多了,语言上也不成问题,宣战公告的功能也有了。
而到了更加文明的时代,我们要讲道理,守纪律,这样就不单要宣战了,还要尽量的宣传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赢得宣传战的胜利,尤其是内战,这点是很重要的。有时只要腰杆子硬,嘴巴又喊的响,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也能达到,当然我们现在叫做谈判桌前解决问题。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看看檄文的几大要素:
1。批评对方,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对方是正人君子,完美的圣人,我去打他,还指望别人来帮忙,还公开贴出去叫嚷,那不是脑子有病嘛!所以说一定要抓对方的小辫子,说对方的罪过,当然啦,统治阶级都有罪,不过你也要看什么罪,也要看你檄文写的针对的对象,比如满洲女真在东北造反的时候,说明朝和自己有七大恨,这里面说的主要就是明朝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打回来,这针对的是自己族人说的。再比如铁木真那句“你要战,便作战”这是针对自己的士兵说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刚起兵时,那时要团结自己的族人,挑起与敌人的仇恨,此时是顾及不上对对方的宣传的。但是到了后期,他们都学会了声称对方皇帝国王等等昏庸无能,政府腐败透顶,而自己的讨伐是奉天行事,希望民众投降,来迎王师,此时就不是单纯要挑起仇恨了。
2。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历史回顾,建立自己的观点即点题,比如正义和邪恶之分,再以历史举例来证明之,这个在之前的古代檄文中是很重要的,近代则常会说对方违反了某某公约,便举事例。但是其实正如菲特烈二世所说的,律师总是请的到的,现在这已经不太讲究这了,现在讲究先办事,后补票。
3。确立自己的正统优势,正所谓成王败寇,这没成败之前敌人一律是寇是贼,我们一律是王,是正义之师,这点是要牢牢确立的,正统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假如名不正言不顺就要被人群起而攻之。所以有天子在这边总是好的,假如没有的话,或者扶植一个,称对方是伪的,比如日本足利幕府搞一个北朝出来。第二个就别管那天子了,就抓住下面的人狠批,比如说“清侧”,多好的借口啊,自然清完侧后怎么办那再说。
4。扩张声势,这个最虚了,所谓几万可以说成几十万,十万可以说成百万,小小百里可以说成九州天下,正所谓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明明就你一个也可以说成群起拥之,檄文最不可信处,就在此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先把你吓趴下再说。
5。封官许愿,这个是对内部说的,所谓三军为何用命,不外乎富贵耳,你大军出征,这大军自然要作到赏罚分明才行,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公告天下,凡有功者重赏,必然将士乐于效命。否则象宋太宗那样打完北汉没赏赐就又去打仗,这将士心里都不乐意啊。
6。宣传攻势,这个就是要抓住对方民众将士的心理弱点,对症下药,有时能起到千军万马的效果,所谓传檄而定,在檄文流传的时候对敌方的心理进行动摇打击。最佳的莫过于明太祖北伐的那道檄文,先是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奠定北方汉人之心,再宣布既往不咎,之前元朝官吏即便是异族只要归附明朝,则一视同仁,一段檄文,起到了分化打击的效果,之前观望之徒纷纷投效,实在是经典之作。
自然,檄文并不单是宣战征召文那么简单,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类型上是表,但是从内容上他也有部分檄文功能,表明北伐出征的目的和自己的立场信心,再比如《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种总攻命令也是一种号召檄文,有时如谴责对方但是不发兵的公告,也可以算作檄文。但是凡是檄文,一般都至少拥有上面的三到四个要素,我们就拿陈琳这篇来看看吧
陈琳一开始讲了一番大道理,并回溯了之前的历史,这是檄文的第二要素确立观点和历史回顾。然后便是说曹操的罪状,如杀边让,杨彪,发掘陵墓,包括和袁绍的关系,其中如何对不起袁绍,这一一说来,这是第一要素,批评声讨对方。
再称曹操把持朝政,这样一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正统地位便不被袁绍承认,这是第三要素。再说和建忠将军张绣协同,可张绣其实后来投靠了曹操,这一点很明了了,是第四要素,虚张声势。
再称得曹操首级,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这是第五要素封官许愿。又劝说曹操阵营中大批袁绍人马,包括原来的吕布所部,曹操所有的人来归降,这宣传攻势第六要素也有了。
再加上陈琳的好文笔,一篇经典檄文就出现了,不过,这秀才的笔最后还是要靠兵的拳头来才能起作用,正如那七岁作诗的骆宾王,檄文做的再好,还是兵败逃亡的份。
正如曹操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众位假如有意从事檄文这个有前途的职业,切记此话。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第二十三章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本章死去的两位人物,祢衡和吉平,可以说是古代文士或者说古代知识分子中两个群体的代表,吉平很明显,是忠诚之士,传统儒家教育,对于忠义两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需要,更是讲究这个忠字,这在后期达到了颠峰,正所谓君君臣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当然,这说的是在传统宣传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难了,所谓忠臣义士,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用生命作为代价。但是也就是因为不好当,才引得众人的仰慕。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难度还选择前进,这才能称之为英雄,忠臣义士并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人所不能”的这些忠臣义士而仰慕之。三国演义或者说历代的传说在刻画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同时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义士。在三国之中,虽然作者有所倾向,但是对于忠臣则无关立场,都是加以赞颂的,如许贡三门客,张任,审配,沮授他们所忠于的对象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明主,但是对于他们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对立面,演义都给予高度评价,古代知识分子虽然不一定做的到忠义,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代表,或者说一种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祢衡这样的人,则是和正统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则自身讲究修身,大则讲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入世,以礼为重,从传统的儒家教义上,狂士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赞同的,但是,偏偏就是众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
假若硬要说狂士的起源,则一般说的是以李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是后者,庄子的逍遥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赏,由此进化而来黄老学说在汉初也颇有市场,在东汉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时老庄思想的盛行了。
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颇有渊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评的同时,也被日后的许多正宗的儒家学徒所欣赏赞颂。
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正所谓做忠臣义士,但是这并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号那还罢了,可要到了乱世或者战场上,判断你的忠义之心的机会就多了,若是假忠义,那就要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过幸好还有出世做狂士隐士这条路,当年老庄那或许确实是崇尚个人自由,但是到了后世,真正的老庄传人早就去深山学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谓的狂士沽名钓誉的多,嘴里喊着自由,心里却想着富贵荣华。不用做事,只需纵情,便有莫大的名声,比起忠臣义士付出的少的多,名声却大的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些狂士隐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一定要高门大族,或者得到这些世族所认可的人才能做到,你小老百姓想做狂士,门都没有,而且狂士隐士也是超越法俗之外的,你看祢衡那般做,若是其他人依法也是死罪了,但是就是因为他是名士,则只好暗害之,即便如此,还要落得骂名。为何呢?这中国的士大夫心中哪个不想做超越法俗的狂士,不要什么心血,便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外面是否改朝换代,无论百姓水深苦热,只须呤几句歪诗,发几声无用的忧叹,便能获得莫大名声呢!其实从本质上,中国的士大夫眼里并没有皇帝,上天,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能逍遥自在,哪管王朝更替,百姓死活,路易十四说的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用在这些沽名钓誉的狂士上最为适合。
所以不管各代皇朝再讲忠义二者,也抵不过文士骨子里的那点狂意,你看狂士最盛行的魏晋,士族最盛行的时期,谁还讲那君君臣臣。各朝各代费尽心计,培养出那些忠臣义士,为揽狂澜而抛头颅,洒热血,而那些狂士只需动动嘴皮子做做秀,便太平时做狂士,战乱时做隐士,等得换了天下,再出来继续享受那名士的名声便可了,正是送死你去,背黑锅你去,享乐我来,受苦你去,名声我来。
所以各朝要亡时,便是出狂士隐士最多的时候,而或许也是忠臣义士最多的时候,只是前者兴许能安然痛快的活着骂着,后者则要流尽了血。
正文 第二十四章 陈登们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四章陈登们
(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本章说刘备得到徐州后又被曹操快速击败,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刘备虽然甚得徐州人心,但是兵力不足,属下大多数兵士是曹军部属,在徐州固然能招募新兵,但是战力不足,或许对付刘岱所统领的偏师尚可,但是面对曹操大军,根本无力阻挡。刘备早期常败于曹操之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并非刘备武略不足,只是所率领的军队数量质量都不够,曹操派属下大将来攻,兵力大致相当,刘备对付不成问题,曹操本人来到,那带领的就大都是主力大军,刘备根本无力阻挡。唯一希望的就是让袁绍出兵以牵制曹操,给刘备喘息之机,可袁绍优柔寡断,不能听取田丰意见,使得曹操能在短时间内调集兵力先击败刘备,再回头与袁绍相持。
不过本章倒没有准备研究这一次徐州争夺战的意思,到是对徐州的一大重要人物——在章末献出徐州城的陈登想仔细说说。
陈登,史载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甚得百姓人心,他在徐州是本土势力的一大代表,刘表称其名重天下,刘备更是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曹操也有恨不用其计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杰之士,在徐州的那几年的所作所为颇乃人回味。
那几年徐州之主更换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