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蜀汉东吴毕竟是两个政权,就算同心协力,但是在联合作战上效果还是有限,就好象诸葛恪攻魏时和蜀汉打了招呼,但是蜀汉根本没有作好准备,虽然出兵但是很仓促。要两边协同北伐控制上很难。三者:这样的进军计划也颇为难度,一旦一军受挫,其他三军也成问题,这对于曹魏如此,对于东吴这边也是一样的,尤其是要孙权自己出兵这路,最要担心了。

    所以,东吴这边最终也只能小打小闹,而两次曹魏的叛乱都很快平息,没有让东吴得到机会。

    而蜀汉那边也有了新的计划,也就是蒋琬试图做的东进计划,应该说,这个计划倒也颇有道理,蜀汉出兵上雍东进,可与东吴合力威胁曹魏腹地,两军合力,比一边在东一边在西分力要好得多。但是这样一来也有麻烦,众人所说的如不克捷,还路甚难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还是和东吴的关系,蜀汉东吴关系虽然在诸葛亮之后十分融洽,但是这毕竟是在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也就是一边在东一边在西的情况下,而一旦蜀汉东进,就和东吴碰到了一起,而之后两军该如何相处?蜀汉当年在荆州起家,若被其回到荆州,强盛的汉军只怕会令曹魏担心,更会令东吴担忧吧,记得当年关羽刘备之势的那些老臣还没全部死光呢。所以蒋琬一这样做,东吴群臣马上就向孙权提意见说蜀汉要背盟,虽然孙权力排众议,但是也是暗自担忧吧。

    所以从政治上来说,东进也不行,所以之后还是采取了西进之法。真要东西并举,除了北方内乱,(不过北方内乱,少了共同的敌人,也没未必东西并举了吧,自顾自打好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东西两边同在一个政权之下啊。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司马家的“艰难”历程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章司马家的“艰难”历程

    (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家三代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异类,这个家族建立的晋朝就是一个异类,不说日后两晋的荒唐事,就说他的创立之初。

    晋朝是个一统天下的皇朝,一统天下在历史上说来简单,其实也不简单,几千年历史中,也没几个皇朝可以做到,在司马家之前,也就是秦,西汉,东汉做到了而已,一统天下,当真可说是丰功伟绩。

    偏偏,这个丰功伟绩,是在一个看起来不是很伟大的人手里做到的,或者说,这个人不要说伟大,连英明能不能算都成问题。历代统一天下的皇帝,刘邦,刘秀,朱元璋,哪个不是雄才伟略,就算没有才能,也是战战兢兢,认认真真做事。惟恐自己做的不好,可晋朝那个一统天下的皇帝司马炎呢,开始时到是认真过几天,但是统一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享乐了,而且还不单是他,整个皇朝也开始陷入一种享乐主义中。

    不过,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的享乐也算不得大错,是啊,有什么好担心的,蜀汉东吴被灭,三国归一,天下间已无敌人,那些外族,当年最强大的匈奴,已在晋朝控制之下,鲜卑等族,还没成长起来,而且也多听奉晋朝之令,大多数的外族,只能在晋朝的威慑下战战兢兢过日子,一支偏师都可以让他们溃灭,经历了三国烽火,一统后的晋朝已经成长为一个比当年秦汉武功还要强盛的皇朝,至少在当时人的眼里,纵横四海,晋朝无有敌手。

    既然没有敌人,那人生不享乐,还有什么意义呢,晋朝上下陷入享乐主义就很正常了。不过,一个皇朝没有敌人,并不是好事,没有敌人,就失去了警戒心,失去了活力,一个国家要保持活力,就一定要给自己找个敌人,这样才能战战兢兢的过日子,但是晋朝的君王大臣自然没有注意到这点,他们失去了警戒心,日后的八王之乱,五胡之乱的因就种下了。

    在晋朝最乱的时刻,晋人的心还是没有放弃一统,因为当年的晋朝是无比的强大,因为自秦之后,西汉,东汉分裂都不到几十年,即便是三国时代,从汉朝正式灭亡算起到一统也不到百年,而统一后的两汉都有几百年的治世。晋人想必都没想到,之后的乱世分裂居然持续了几百年。

    是的,他们都没想到,司马炎更没想到,不过,他也想不到吧,和历代统一的皇帝不同,司马炎的一统更多的是承继了父辈的功绩,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甚至曹魏皇帝们交给他一个无以伦比的遗产,而他要做的,只是最后推一把而已。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司马炎当家的时间太短,得到的又太多,根本不知创建之初当政之难。若是他父亲,伯父一统天下维持几十年后,晋朝的江山要稳当的多。(题外话:司马家虽然西晋东晋都出了几个超级白痴的皇帝,但是司马家整体的素质还是相当高的,整个晋朝,皇族都有着大量的人才,当然,这也和晋朝本身就是由家族发展而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司马懿那时开始,整个司马家族就开始动手了。)

    虽然禅让篡位并不少见,但是如司马家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的,一直传到第三代才正式篡位。一般来说,要篡位大都是第一代就直截了当,如杨坚刘裕,实在不好意思的,如曹操,等到第二代也就篡位了,象司马家这样等到第三代,第四个人才正式篡位,实在是艰难啊。(不过这个艰难主要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寿命。)

    司马家的当权有着很多的因素,比如曹魏自己不努力,后面几个皇帝太年轻,曹家在世族中的影响力不足,又不重用亲族,误用司马家,司马家族人才辈出,培植亲信诸如等等,客观主观都有,这些就不一一说了,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司马家夺权的部分“艰难”历程。

    司马懿是司马家夺权的第一代,从各种迹象看来,司马懿的夺权是布置已久,尽管史书上说司马懿是从曹爽掌权的后期才开始和司马师计划夺权。但是从那次政变可以看出,司马懿一早就在布置这个局,朝中也拉拢了许多人。实际上,当司马懿决定动手的那刻就有司马代曹的心思了,以曹爽的心态再加上司马家族的势力,司马懿若放权,他死后其子权位也差不到哪里去,而政变则将其身家性命都放了上去,能促使其这样做的自然只有取而代之了。唯一不知的是司马懿这个心思是在曹爽辅政时期,还是曹叡时代就有的。

    不管如何,在司马懿夺权之后,表现的还象是个忠臣,至少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社稷为国家为皇帝,没有废帝,也没有象曹操那样接受丞相或者九锡,这看上去司马懿实在是个忠臣啊,但是其死后,司马师代位就把这层纸捅破了。

    判断一个臣子是不是想取而代之关键看他是不是想世代把持朝政,一些臣子权力是很大,但是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下一代的意思,那就说明他只是权重而已。就好比诸葛亮,他与曹操最大的不同就没把自己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儿子,甚至对自己的接班人也只是推荐而已。(之前说过诸葛亮密表推荐蒋琬,这是扼守臣子本分的做法,假如他公开指定某人为自己的接班人,那等于是一种变相的时代交替,而他密表,最终选择的权力是在刘禅手中。)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当权,乃是司马家吹响了夺权的号角。第二代往往是关键,无论是正式做上了宝座的皇帝,还是没有做上宝座的权臣都是如此,在司马懿在的时候,那些臣子一方面因为司马懿作出的姿态抱着一些期望,另一方面也因为司马懿多年掌政执兵之威名,不敢动。等到司马师上台,其野心已经展露无疑,又没有父亲之威名,各路曹家的忠臣就开始蠢蠢欲动。

    对此,司马师心知肚明,司马师乃是司马家夺权的关键,日后司马炎追封,把自己的伯父也封帝,便乃是因为他为司马家做的贡献。(相比起来孙权实在有些小气,自己的江山可以说是兄长给的,结果就给了一个长沙桓王而已。)

    司马师是司马懿长子,才略出众,司马懿谋划从曹爽手中夺权,只与司马师商量,而司马昭只是到最后才知晓。他为了夺权秘密私养死士,可说是夺权的主要参与者。在司马懿后期,司马师已经渐渐开始控制朝中大权。等到司马懿死,他已经基本掌握了朝中权力。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司马师采取了稳坐中央,派出得力助手包括其弟司马昭节度四方的做法,不大动干戈,目的便是平稳度过司马懿死后的时代,求稳而不求战。但是一旦涉及中央权力,参与夺权的他岂又是不敢做事之人,诛杀李丰,夏侯玄,张缉,这好比一场导火索,彻底引发了曹家与司马家的对抗。

    曹芳本就对司马师不满,等到李丰等人一死,其不满更是溢于言表,司马师于是干脆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不过曹髦这个人实在比曹芳还要给司马家惹的麻烦多。)后一年,毌丘俭文钦叛乱,司马懿时代王凌乱过一次,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预谋而已,司马懿一出征,就投降了,而司马师这次才是真正的忠于曹家的臣子反抗司马家的行动。

    这次的规模其实颇大,毌丘俭文钦统领的多是淮南兵,常年与东吴对抗,可算是曹魏中的精兵,又送子给东吴做人质,请求援兵,又假做太后诏书,发给各州郡。(司马师废帝用的是太后诏书,这毌丘俭文钦反司马师也用的是太后诏书,这个太后实在好用。)叛乱其实还不打紧,但是若是应对失当,时间拖延下去,让东吴和蜀汉得了机会,那威胁可比毌丘俭文钦大得多了。

    但是毌丘俭文钦有着自己的最大弱点,便是大多数的将士家属都在内地,所以他们并不想叛乱,以牵连家人,所以毌丘俭文钦最后只能用淮南的农民为兵,但是这些新兵怎么能比得上那些老兵,而另一方面,发往各地的书信都没有得到响应。(后来也叛乱的诸葛诞这次站在对立面,也由此与文钦有仇,并影响到诸葛诞的叛乱。曹魏这些年重建了汉代的中央强盛局面,控制中央便意味着控制了地方,一些地方长官想造反也无兵可用,只有边境那些重将有机会,所以叛逆也多出在这些人身上,但是这些人统领的将士受到了如上文介绍的限制,而司马家也接收了这份遗产。)东吴接应也不顺利,等到司马师大军一到,便土崩瓦解了。(这次的强度比诸葛诞差得太多了。)

    不过这次叛乱还是有一个效果,就是把司马师累死了,司马师本来就有病,为了不使规模扩大,亲征之,虽然平息战乱,但是已经没救了。

    在死前,司马师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家族权位,出征前他已经调其弟司马昭留镇洛阳。(说起司马昭,这位日后虽然有那句名言,比司马师干的还过分,但是此时毌丘俭文钦发布的文告还推荐司马昭代替司马师辅政,还推荐了司马孚司马望,都是司马家的,也不知是不是想挑拨离间,不过效果肯定没达到。)

    等到司马师病重,回到许昌已经无力回京城了,司马昭赶紧去探病,司马师令其总统诸军。(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命令已经不是由皇帝所发,而是由司马师决定了,司马昭在京城不请示皇帝,居然要跑到许昌请示自己的兄长。)

    司马师一死,曹家自皇帝以下等人的心就动了,文钦那边伊大目暗示其慢些走。(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出自《魏末传》,伊大目也算是曹家亲信了,不过当年他劝说曹爽结果害死了曹爽一家,这次心虽然向着曹家,但是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文钦不相信他也是正常不过。)皇帝那边看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也跑去了许昌,就下昭让傅嘏带领诸军回师,司马昭就不用回来了,留在许昌,就当是作为外援吧。

    这可不是把司马昭当曹爽吗?曹爽那时还有个皇帝在身边,司马昭身边只有一个死哥哥,司马昭这肯定是要回去的。而这皇帝昭令带领诸军的傅嘏本来就跟司马家一个鼻子出气,司马师死了就马上跟了司马昭,于是最终司马昭带着大军还是回到了洛阳。

    这样一来,局势已明,大权还是要乖乖的交到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也对皇家心怀警惕,就连诸葛诞叛乱那次都要把皇帝和太后一起带着去,就是怕他们在后面搞事,而曹髦与司马昭的战斗最终也以血腥场面收场,司马昭最终获得了全面的控制权,曹家终于被司马家架空了,司马炎只是接收了一个胜利果实。当然,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