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子封为亭侯,各食邑千户,其赏赐可说无以复加。

    然则,这样一个大功臣在几日之后便获罪坐上囚车,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邓艾在蜀汉投降所奉行的政策。

    刘禅宣布投降可说让邓艾欣喜非常,尽管说当时成都被破已成定局,但是并不意味着破成都的功劳会落到邓艾手中,相反,当时邓艾军经过长期征战,粮食缺少,军事疲乏,若是刘禅坚守下去,待得姜维回军,邓艾的处境就非常难过了,战败或者退兵都有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魏军的失败,毕竟钟会大军已经到来,但是这是邓艾的失败,兵临城下最终却还是要等得钟会来分功。

    说到战功,不得不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古时或者说战时军功的丰厚可说是没有其他功劳可比,所以对军功的争夺也是颇为激烈,司马家对蜀汉和东吴的两次讨伐应该说都很顺利,蜀汉这里还有些麻烦,东吴那次顺利很多,投降者众多,几次战事又都是大胜,反倒是晋军内部为了争功闹得不可开交,差点相互打起来直到战役结束王浑与王濬还因为军功争执不已,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军功的赏赐丰厚,尤其是破敌首城,更是头功。

    邓艾因为刘禅的投降顺利获得头功,为了安抚人心,他对蜀汉官吏军民都颇为优待,这倒也正常,新降之地安抚本就是常事。但是邓艾在此时上表的建议却犯了大忌讳。他在上表中是这样说的: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这其中的主要意思就是说为了在灭了蜀汉之后攻取东吴,应该对蜀汉的军民优待,刘禅也别急着送京都,等到东吴灭了再说,还要给刘禅封王,给予高待遇,并大为宣传,让东吴人归心,同时在蜀地留陇右和蜀兵各二万,准备伐吴。

    这样的建议算不算对呢,应该说是有道理的,本来司马昭的意思就是先灭蜀汉,再顺流而下灭东吴。邓艾的建议正是从司马昭这个想法出发的。但是邓艾的想法却犯了忌讳,什么忌讳呢?就是独断专行。大将在外,君主最怕的就是大将独断专行,不听从命令,若说战时因为事态变化大,君主还可以容忍将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所谓战时从权。但是一旦战事结束,君主则不会容忍大将在地方上独断专行了,虽然司马昭还要伐吴,但是那也是日后的事,对于蜀汉战役,已经告一段落,邓艾不应该象原来那样独断专权了。尤其邓艾言下之意多有将自己认同为蜀地都督的意思。司马家当权时几次作乱的主力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甚至包括王凌都是如此,蜀地边远,易守难攻,一旦叛乱,不是象淮南那样好平叛的,而邓艾这种种提议多有讨好蜀汉旧臣的意味在其中,这不得不使司马昭在想这邓艾到底要干吗。(邓艾提出的建议是有些夸张,比如封刘禅为王,司马昭也才刚刚进位为公,成为相国而已,居然让亡国之君为王?这未免太过。)

    所以司马昭令监军卫瓘提醒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结果邓艾再次上表:

    “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一来是为自己辩解,二继续坚持原来的看法,让司马昭碰了一个软钉子。

    邓艾此人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功利心太重,阴平道偷袭一事,虽然成功,但是颇为犯险,闹的不好就可能把全军性命葬送。而夺取蜀汉之后,又过于自傲自夸,本来邓艾起初在攻打蜀汉一事上就和司马昭意见不合,现在攻取蜀汉后又屡屡与司马昭唱反调,让司马昭不得不怀疑他到底在想什么?日后邓艾被抓,虽然这其中有钟会乘机搞鬼,但是邓艾所作所为也是让司马昭猜忌了,所以钟会一事明了之后,邓艾依旧还是背负着罪名,直到司马炎上台后才渐渐为之复名。

    邓艾有没有可能谋反呢?在当时看来,确实不可能,邓艾统领不过数万魏军,而钟会却有近二十万兵力,邓艾谋反,兵败是肯定的事,而且之后邓艾轻易被擒也可知他没有谋反的心思,至少在当时,他没有谋反的可能,邓艾明白,司马昭也明白。司马昭担心的是他在成都不返,若按他上表所言,邓艾长期在蜀地,难保会有异心。(其实邓艾的罪本来就很蹊跷,之后邓艾的儿子被杀,但是妻子和孙子只是迁徙流放,要真是谋反的话,那是灭三族的,所以邓艾日后能复名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所以虽然日后邓艾坐上囚车回京都,倒未必会死了,因为既然手中无权,司马昭便不用担心了。反而是日后邓艾手下将士迎邓艾回成都,倒是犯了大忌讳。(某种程度上说,邓艾手下的这一举动最终害死了邓艾。)

    先把邓艾日后的事放在一边,邓艾这一被送上囚车,最大的得益者莫过于钟会了。

    按规矩,先介绍一下钟会,在当时的环境下,邓艾能在成年后成为官吏,自然和他本身的家族有关,不过邓艾家族名声不显,可见只是一般的家族,邓艾一路上积功辗转地方才得以成就高位。而钟会不同,钟会乃是出于豪门,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太傅钟繇,(钟家几代都是名士辈出,钟繇在汉末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即便在当时能人众多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席之地,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高,他的书法作品有被称为神迹的。)而钟会本人从小就素有才名,和邓艾多在地方不同,钟会是在中央一步步高升上去。等到司马家得位时,他成为司马家的心腹,前后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可说是策无不中,日后钟会说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并非完全的自夸。自然,钟会也得以得到高位重用。(演义在夏侯霸投奔蜀汉那一回说到钟会和邓艾,说两人正在妙龄,这是典型的胡扯,这两位差了二十多岁,邓艾都可以当钟会父亲了,实际上《世语》与《汉晋春秋》中夏侯霸都只说到钟会,毕竟那时钟会的名声已响。)

    不过钟会虽然才智出众,但是心眼颇小,嵇康得罪了钟会,日后钟会便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使嵇康被诛。权位心也重,为了贪图诸葛绪的兵权,编织出一个畏懦不进的罪名送诸葛绪上囚车了。这次征伐蜀汉本是钟会极力主张的,又统领主力,结果被原本反对出征的邓艾夺的头功,这怎么不让其恼火万分呢。

    日后打东吴时,因为被夺去头功,王浑气得差点要对王濬开战,钟会倒是没准备动刀,毕竟日后王濬是有些违诏抢功的意思,而邓艾可是冒着风险加运气得的头功,想抢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邓艾之后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自然明白,也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乘机挑拨告密,使邓艾被擒送往京都,而钟会入成都,此时所有的魏军还有包括投降的汉军都在钟会控制之下,钟会的心动了。

    钟会一开始就想造反吗?尽管有众多看法包括钟会的哥哥都认为钟会这个人野心大,会造反,但是有野心不代表能造反,钟会若是长期在司马昭身边,没有兵权,或者这次征伐蜀汉兵败,回到京都,甚或成都邓艾犹在,他都不太可能造反,但是邓艾被擒,司马昭远在京都,他手握重兵,没有人能限制他,这样的机会他心不动才怪。

    更何况,三士中的另一位,为着另一个目的也在推波助澜。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士之死 (下)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九章三士之死(下)

    (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邓艾被押上囚车,在蜀中的魏军二十余万自此全部归钟会麾下,二十万军是何概念?

    当时蜀汉灭亡时统计其一国军队总兵力为十万二千,十多年后东吴灭亡统计其一国兵力为二十三万,也就是说,此时钟会统领下的魏军便相当于十余年后东吴一国之兵,也是蜀汉一国之兵力的两倍,而当时曹魏兵力为多少呢?据通典记载,曹魏灭蜀汉这一年,除了蜀汉本身的人口外,曹魏自身人口为四百四十万。当时三国之中其他两国人口与军力之比大致是十比一,(蜀汉人口九十余万,军十万,东吴人口二百三十万,军二十三万。)曹魏也不可能相差过多,所以当时的兵力也就是在四十万上下,所以说,此时在蜀中由钟会统领的二十多万魏军几乎是曹魏总兵力的一半,假如算上已经投降的十万汉军,当时钟会手里掌握的是天下最强大的武装,此时的钟会心不动才怪。

    但是心动并不代表便会谋反,尽管手中掌握雄兵无数,但是并非这就代表有了谋反之力,这倒不是说钟会没有野心,钟会此人性格过于外露,他的野心早就被如他哥哥钟毓西曹属邵悌等人看出,便是司马昭也了然于心,也并非说钟会有后顾之忧,钟会无子,惟有两子还是兄长之子过继给他的,他谋反并没有人质上的担忧。而是钟会没有实力。

    说钟会没有实力初一听有些问题,毕竟钟会手握天下最强大的武装,怎么能说没有实力呢?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便可知钟会这兵权大有问题。

    尽管钟会手下有二十多万魏军,但是实际上这些军队并不是钟会的私人武装,钟会之前多跟随司马昭出谋划策,虽然说算无遗策,但是并没有在外统兵的经历,这一次征伐蜀汉是钟会第一次统领大军,可以说第一次获得真正的兵权,其统领的部下且不说后来因诸葛绪与邓艾被送上囚车而归于钟会的两路魏军,就说一直由钟会统领的主力十多万魏军跟随钟会日子尚浅,和钟会根本没有建立起如邓艾与其部下那般的主从之情,他们归于钟会统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钟会是朝廷授命的主将。也就是说,这二十万将领只是因为钟会乃是朝廷授命代表的关系才会跟随他,而并非他是钟会。这点与邓艾极不相同。

    邓艾被擒时,其部下在明知是朝廷诏书的情况下一度想劫囚车,只是在卫瓘表示会为邓艾说情之后才将信将疑的放弃,因此可见邓艾其下的将士跟随邓艾多年,已经建立了相当的主从之情,这也是司马昭更担忧邓艾的缘故,邓艾这种在外镇守一方征战多年的将领,一般都会有大量忠诚的部下,一旦邓艾想造反,马上就有兵可用,而钟会不同,钟会初次带兵出征,虽然钟会本人确实足智多谋,但是那些将士跟随他时日尚浅,不会和钟会一起作乱。

    尤其这二十余万的魏军乃是四方召集而来,其家属都在内地,钟会谋反没有人质之忧,而这些将领兵士可要担心自己的家眷安危,当年毌丘俭文钦作乱时就是因为如此,虽然有兵却不得用,只能找淮南的农民征募为新兵,钟会当年跟随司马师出征,对这件事不会不清楚,所以尽管手握重兵,钟会也未必能造反。

    钟会足智多谋,他自然不会不明白这点,邓艾的被擒,魏军尽归其下只是使他谋反少了一个障碍,但是并不是他谋反的必要条件,但是姜维的建议让他下定了谋反的决心。

    钟会在灭蜀汉之后,就接纳结交蜀汉原官吏将士,这也本是平常事,蜀汉即平,人心需要安定,邓艾在成都也是如此,更何况钟会一开始就遣人到诸葛亮墓前拜祭,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蜀汉灭亡后,一些将领就与钟会结交,并得到了钟会的器重。这其中,蜀汉原大将军姜维便是钟会最器重的一个,而他也看出了钟会的野心。在《汉晋春秋》中有如下记载:

    “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