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月炮火-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关是否要推出本书的周年版一事,我想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仍保有原先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书中的每一个段落章节,我都不想更动。    
    英王爱德华七世丧礼的开幕仪式场景可能是书中最为人熟知的情节,而后记中的最后一段替本书,或应该说本书的主题,阐明了大战对我们历史的意义。虽然这么讲可能不够谦虚,但是这段文字足以媲美我所知道的任何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概要。    
    除了费迪曼的赞赏,有“出版买卖界圣经”之称的《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也作出大胆惊人的预测,宣称《八月炮火》将稳居整个冬季非小说类畅销排行榜的冠军宝座。《出版人周刊》夸张得有点冲过头,竟然下了这么奇怪的评语:“这本书将会让庞大的美国读者群对那属于历史忽略的一章的激情时刻产生一种狂热……”。我不会选择“激情时刻”或“狂热”这种字眼来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我也认为没有理由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历史忽略的一章”,因为你可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书架上找到一长串与这个战争有关的书名。尽管如此,对于该刊由衷的欢迎,我还是觉得很高兴。在写作过程中我曾有过沮丧到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对斯科特抱怨说:“有谁会看这本书啊?”他回答说:“至少有两个人,你跟我。”这样的回答实在说不上鼓励,唯其如此,《出版人周刊》的评语更加让我讶异,后来结果证明该刊的预测完全正确。《八月炮火》上市以来气势如虹,有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我把版税收入和国外版权指定给我的3个女儿,她们已陆续收到不少支票。虽然她们3人平分下来可能金额不多,但是知道在出版26年后,本书还能吸引新的读者的感觉真的很好。    
    现在新版本发行上市,我很高兴这本书能介绍给新的一代读者,希望这本书在走到其生命中年期时不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或者应该说是趣味吧!    
    


第一部分:前言作者的话

    本书之成,主要得感谢麦克米伦公司的塞西尔·斯科特先生。其忠告,其勉励,其有关知识,对本书克底于成,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坚实可靠的支持。我还有幸取得丹宁·米勒先生的协作,他以推究入微的高见,为我澄清了写作上、阐述上的许多问题,使本书得以改进,要不就逊色多了。他的惠助,我将永志不忘。    
    我应感激纽约市立图书馆,它藏书浩瀚,无出其右;同时希望我出生的城市有朝一日能设法使图书馆给学者的方便,堪与它无比丰富的数据媲美。我也感谢纽约社会图书馆,殷勤备至,始终如一,为我看书大开方便之门,为我写作提供安静的环境;感谢斯坦福的胡佛图书馆的艾格尼丝·F彼得森夫人,惠借有关布里埃一地失守的《调查录》,并应询查明了许多疑点;感谢伦敦帝国军事博物馆的R。 E。 B·库姆小姐,承她提供许多图片说明;感谢巴黎当代国际文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承他们供给原始资料;还感谢美国军械协会的亨利·萨克斯先生,给我以技术指导并弥补了我德语的不足。    
    必须向读者说明,奥匈、塞尔维亚、俄奥以及塞奥战线,本书均略而未谈,这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武断。巴尔干半岛问题了无穷尽,它自然而然地有别于这次大战的其他问题;不把它列入其中,我看倒也完整统一,包括进来反而会冗长生厌。    
    在终日埋首战争回忆录一段时期后,我曾想摒弃不用罗马数字番号,但结果是习惯势力强大,胜过善良的意图。这种数字,像同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分割不得,我只好徒唤奈何译文中一概未用罗马数字番号。——译者注。然而,可以奉献读者一个有用的〖HTF〗判别左右的法则:江河以面对下游的方向为准;军队,即使中途改换方向乃至向后撤退,亦视为在按其出发的方向前进,也就是其左其右始终不变。    
    本书的叙事所本和引文出处,都列于书末注释。我竭力避免牵强附会以及历史著作中像“拿破仑眺望着法国海岸线消失无际之时,他必然想起很久以前……”的那种“他必然如何如何”的文风。书中有关气候状况、思想感情,以及公众舆情、个人见解,都有所本,凡属必要之处,注释中均有依据可循。    
    


第一部分:前言译者说明

    本书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1912—1989),美国人,193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子学院,以后在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学习,得文学博士学位,系美国有名的作家之一。她的著述颇多,其中本书(1962年)和《史迪威和美国人在华经历,1911—1945年》(编按:或译《史迪威在中国》)(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1971年)两书,曾分别于1963年和1972年获“普利策奖”。    
    《八月炮火》是一部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8月开战的,本书就是叙述大战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它以1910年英王爱德华的葬礼为引子,叙述了德皇威廉的野心,以及和英法等国的矛盾。接着分“计划”、“爆发”和“激战”三部分,生动地展开了对这场大战的描画。由于作者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英、法、俄、比等国的历史、民族性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又有较深刻的了解,在写作时又参考了大量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文献和著作,并实地访问了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因而文笔生动,所述事件、人物栩栩如生,对事实的分析、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也较客观。据作者自述:“书中有关气候状况、思想感情,以及公众舆情、个人见解,都有所本”。作者运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在叙述分析初期战役交战双方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德军的残暴,人心的向背等等时,必然引申出这些情况对战争的进程所起的深远影响,预示了大战的结局。因而本书虽非一部完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但它通过这段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及一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概貌,使人读后并无片断、孤立的感觉。    
    原书于1962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界的重视。《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作者威廉·L·夏勒,誉之为“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美国总统肯尼迪曾以此书赠给来美访问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和回国述职的美国驻法大使詹姆斯·M加文,并曾向多人推荐。    
    由于本书史料丰富,文笔生动,并反映了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研究情况,特译出供我国学术界参考。    
    本书原书在书末有各章注释1050多条,均为书中所写某事或所引某文的出处,考虑到它们对中文读者的参考作用不大,故未译出。    
    


第一部分:前言引子:葬礼(1)

    1910年5月的一个上午,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出殡,骑着马在队伍中前进的有九个帝王,多么宏伟的一个场面!穿着丧服,肃穆伫候的人群,都不禁惊叹不已。这些君主,服色斑斓,嫣红姹紫,宝蓝翠绿,三骑一排联辔出了重重宫门,在阳光照耀下,羽翎头盔,金丝衣镶,绯色绶带,嵌着珠宝的勋章闪闪发光。他们后面是5个王储,40多个皇室贵胄,7个皇后——未亡人4,执政者3——以及为数不多的来自非帝制国家的特派大使。他们总共代表70个国家。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在类似场合云集一起,这是盛况空前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灵柩离开王宫时,议会塔尖沉闷的钟声报时9下,但在历史的时钟上则是日薄西山的时刻。旧世界的太阳正在西坠,虽日华灿灿,但已奄奄一息,行将一去不复返了。    
    前排居中一骑,是新登极的英王乔治五世,他左侧是康诺特公爵,故王惟一的在世兄弟,右面的一个人物,是《泰晤士报》认为“属于所有前来吊唁的外国人士中的翘楚”,是一个“甚至在关系最紧张的时期,也从没有失掉他在我们中间的声望”的人物,他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位皇帝,骑着青灰马,穿着嫣红的英国陆军元帅服,手执元帅杖,在他举世闻名的翘胡子的脸上,显现着一种“严肃、甚至严酷”的神色。他百感丛生,心绪激动,思潮澎湃,波痕浪迹,在他的信中斑斑可见。在母后故居温莎堡的寓所度过一夜之后,他写信回去说:“这个地方,称它为家,这个皇室,以它为族,我引以为荣。”他悲喜交集:和英国亲戚在一起的这些黯然神伤的丧礼时日,使他不禁情意缠绵和怀旧思故;冠盖云集,唯他独尊,他又不禁倨傲自得,他舅父从欧洲舞台上消失殒没了,他更是感到个中的不尽滋味。他是前来埋葬他的心头祸患爱德华的;威廉认为爱德华是策划包围德国的元凶;爱德华,他的这个舅父,是他既不能吓倒,也无法感动的;他这个舅父的肥硕身躯,在德国和太阳之间投下了阴影。“他是个魔王,你们想像不到他是怎样的一个魔王!”    
    对爱德华的这个论断,是德皇1907年在柏林招待300名宾客的午宴上宣布的,是爱德华怀着昭然若揭的包围德国的恶毒阴谋的一次大陆之行惹起的。爱德华在巴黎花了一周时间,从事煽动挑拨,并且莫名其妙地访问了同他侄女结婚不久的西班牙国王;最后还访问了意大利国王,显然是想诱使他脱离跟德、奥的三国同盟。而这个德皇在欧洲是个信口开河的人,他登基以来的20年间,每过一段时候总要发表一通议论,叫那些外交家们极度神经衰弱;这次,他越说越激动,收尾时又疯狂地发表了这样一通议论。    
    所幸,主张包围他的这个人现在溘然长逝了,而接位的乔治,按德皇在葬礼前几天对老罗斯福的说法,则是“一个听话的小伙子”(45岁,比德皇小6岁)。“他是个道地道地的英国人,他恨所有的外国人,不过这在我倒并不介意,只要他对德国人不比对其他外国人更恨些就行。”威廉王踌躇满志地同乔治并骑而行,经过他任名誉上校团长的皇家第1重骑兵团的时候向团旗行着军礼。有一次,他曾分送穿着重骑兵军服的本人照片,在他的签名上面写了一句诡秘莫测的话:“吾守吾时。”今天,他的时机到来了;他成了欧洲的至尊。    
    策马跟在他后面的是寡后亚历山德拉的两个兄弟,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和希腊国王乔治;她的侄儿挪威国王哈康;以及3个后来逊位的国王:西班牙的阿方索,葡萄牙的曼努埃尔和缠着穆斯林丝头巾的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费迪南德此人,自称沙皇,并且在箱子里藏着从戏装商人那里弄来的拜占庭大帝的全副王权标帜,以备有朝一日把拜占庭的版图重集在他御杖之下的时候穿戴。这就使得和他同为九五之尊的其他君主不免耿耿于怀。    
    给那些为《泰晤士报》称做“御辔执鞭,英姿飒爽的王孙公子”弄得眼花缭乱的观众,很少有人注意第9个国王,而他却是他们中间后来立下丰功伟绩,不失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惟一王孙。虽然他极其魁伟轩昂,并且擅于骑术,但是这个并不喜爱这种皇家礼仪浮华排场的比利时国王艾伯特,在这行列里,总是显得局促不安和心不在焉。这时候,他才35岁,登基仅一年。日后,他的容貌成了英雄主义和悲剧的象征而闻名于世,可仍然还是那副茫然若失的样子,似若另有所思。    
    艾伯特右侧一骑,是老奥皇约瑟夫的继承人,奥地利大公费迪南德。他高大肥硕,身着紧身胸衣,头盔上绿色羽翎招展,是未来悲剧的根源。艾伯特左侧是个永远登不上王位的另一个王裔,尤素福王子,土耳其苏丹的继承人。继帝王之后是皇室贵胄:日本天皇的兄弟伏见亲王;俄国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意大利国王的兄弟,穿着天蓝衣着、戴着翠绿羽翎头盔的奥斯塔公爵;瑞典国王的兄弟卡尔亲王;荷兰女皇的丈夫亨利亲王;再就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蒙的内哥罗的王储们。最后一名是达尼洛亲王,“一个和蔼可亲,俊秀非凡,举止悦人的翩翩公子”,他不是徒有“风流寡妇”情侣之名,而是确肖其人。瞧他上一夜到达时伴同他一齐来的竟是一个“姿色倾城、艳丽妩媚的妙龄淑女”,他向人介绍说是他夫人的一个侍女,到伦敦来采购一些东西的。英国官吏给弄得无不为之目瞪口呆。    
    再后面是一队德国的小皇族: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尔德克—皮尔蒙特的大公们,科堡、萨克斯—科堡和萨克斯—科堡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