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篇历险、奇遇故事(1)
推 荐
∷ 木偶奇遇记
∷ 小布头奇遇记
∷ 洋葱头历险记
∷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 吹牛大王历险记
∷ 格列佛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
∷ 蓝色的海豚岛
∷ 好兵帅克
∷ 杜立特医生系列故事
∷ 匹克威克外传
∷ 金银岛
快乐的心灵奇遇
读每一篇优秀的童话,都是一次快乐的心灵奇遇。下面介绍的四本书,本可归入童话类,只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打着“奇遇”、“历险”的旗号,定要用奇遇的故事抓住我们的心,干脆就请它们到这里来开台唱戏吧。
“奇遇记”、“历险记”这样的名字又好记,又好玩。本来一个故事最早叫做《木偶的故事》,当然也不错,孩子们一看,知道是故事,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后来出版的时候就改成了《匹诺乔奇遇记》,孩子们一看名字就喜欢上了。故事到中国来的时候,翻译家觉得孩子读外国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于是就改成了《木偶奇遇记》,多好啊。还有一本书,开始准备叫《翡翠城》,听起来好像很平常嘛,于是改成了《OZ国的伟大魔法师》,这样听起来故事就很有魔力呀。故事翻译到中国,变成了《绿野仙踪》或《OZ国历险记》,名字听起来就很带劲吧?
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可是心灵却向往着激动人心的体验,孩子们也不例外,精神世界的小小冒险,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冒险”中,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谁不想有奇遇呢?
【木偶奇遇记】
1881年,当科洛迪寄给一位编辑朋友几个关于这个木偶的小故事时,他附言说“这点儿傻玩意儿”请他随便处理好了。正是“这点儿傻玩意儿”以及后来接下来说的故事,成为了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童话。
故事从一开始就特别好玩。
老木匠樱桃师傅找到一段木头,这段木头会哭会笑,像个娃娃似的,可把樱桃师傅吓个半死。正好老朋友杰佩托上门来要段木头,准备刻个呱呱叫的木偶,又会跳舞,又会耍剑,还会翻跟斗。樱桃师傅灵机一动,准备把这段木头送给他。
这调皮的木头跟两个老头儿开了个玩笑。他明知戴假发的杰佩托讨厌别人叫他的外号“老玉米糊”,却乘他没注意叫开了“老玉米糊”。杰佩托以为是樱桃师傅叫的,樱桃师傅不承认又不敢说那段木头会说话,于是两个倔脾气的老头儿扭打在一处。打了一场,两人刚和好,木头又偷偷砸在杰佩托的小腿上,弄得两个老头儿又打了一场。
等到这一架打完,安东尼奥师傅(注:即樱桃师傅)的鼻子多了两道抓伤,另一位的背心却少了两颗纽子。两个人这样算清帐以后,又紧紧拉手,赌咒发誓说以后要一辈子做好朋友。
接着杰佩托拿起他那段呱呱叫的木头,谢过安东尼奥师傅,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这个奇遇故事从一开始就想逗得你捧着肚子读下去。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写于十九世纪的童话,与这个奇遇故事相比,它们总显得严肃了一些,文笔更为典雅。木偶的奇遇故事,最典型的特点是通俗、浅近,它的语言有些口语化,而且从头到尾就想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
木偶匹诺乔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至少熟悉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充满教训的经历。
比如说,匹诺乔是个爱撒谎的木偶,在仙女面前,他每次撒谎都导致鼻子长两指头。匹诺乔羞愧地承认了,仙女便唤啄木鸟来把过长的鼻子啄回原状。这一段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还有,匹诺乔上学了,他受到同学的诱惑,一起去到“玩儿国”,玩儿了五个月后,就变成了驴,被坏人卖到了马戏团。这个教训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光顾着玩儿。
还有,匹诺乔把父亲杰佩托从鲨鱼肚子里救出来,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不辞劳苦,为农民做苦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儿,最终感动了仙女。为了表彰他的孝心,仙女最终把他从木偶变成了真正的男男孩。这个故事的教益也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科洛迪,一边在给孩子们讲着好玩、可笑的故事,一边也在给孩子们一些教训,希望孩子们从这个好玩的故事中,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尊重父母,等等。
在给孩子的故事中充满教训,在早期的童话中被看作是一种当然的做法。这种做法假设孩子是一种待发展的、有缺陷的个体,需要大人不断给以教化,孩子从中获得教益而自我完善。故事中的教训可以看作是药,那些好玩的、好笑的情节就是药的糖衣,读好的童话正是愉快地吃下药的过程。
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原名卡洛·洛伦齐尼,科洛迪的笔名取自他母亲出生长大的一个镇名。科洛迪1826年出生于一个厨师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记者工作,并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他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随笔、评论,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讽刺,同情穷人,维护民主和民族艺术。基于对孩子的热爱和寄望,他投入到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中,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给孩子们的书,直到1890年去世前,他还在构思着新的儿童小说。
科洛迪创作《木偶奇遇记》的初衷,是要教孩子们有关生活和成长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不过,显然他非常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们不乐意接受枯燥的训诫。在故事中,他极尽夸张和幽默,幻想的世界从孩子身边的世界出发,通过变形和荒诞处理,变得充满趣味。故事的魅力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孩子,上百年过去后,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经久不衰。
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们吃得乐此不疲,至于“药”的效果如何,就有点儿不得而知了。
顺便说一件趣事。
大概在100年后,有一位奥地利的妈妈,她和女儿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木偶的故事,只是不喜欢里面太多的教训,于是她照着自己和孩子们的意愿重新写了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新木偶奇遇记》。
新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原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和线索,保留了原来故事中好玩、幽默的情节,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木偶匹诺乔不再是一个生来顽皮、充满缺点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活泼、善良而且很有个性的孩子,他还是很贪玩,但他很有理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学习并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难道不是这样吗?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都明文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
在这个新故事里,匹诺乔因为少不更事、外表与众不同,常常被欺骗,甚至受到歧视,但他非常有自信,坚持在善与正义之路上成长。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匹诺乔成为了真正的人。他说,我会长大的,长大后我要娶仙女做我的妻子。你看,这是多么自信、多么可爱的孩子!
创造这位新匹诺乔的奥地利妈妈就是涅斯特林格。同样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匹诺乔,同样还是那些成长中的奇遇故事,但在具有新观念的人眼里看来,就是不一样。这反映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期望的不同: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在大人的教诲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还是希望孩子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充满自信地掌握自己的未来?
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至今已经为孩子们写了上百本书,并且在198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她的两部名著:《狗来了》和《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观念上《木偶奇遇记》还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但这个奇遇的故事仍然创立了一块丰碑,它是那样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只要你读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后来的人们,在科洛迪镇为匹诺乔竖立了一个铜像,台座上刻着:
献给不朽的匹诺乔
满怀感激心情的四岁到七岁的小读者
第四篇历险、奇遇故事(2)
【小布头奇遇记】
这个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东北有一对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学。爸爸把午饭的钱交给哥哥,中午由哥哥去买。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见哥哥回来。他没带什么好吃的,只有一个馒头,还有从地摊上淘来的一本旧书。弟弟指着封面,吃力地认读:“木、偶、奇、遇、记。”
许多年后,这一对小兄弟都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弟弟叫做孙幼忱,哥哥叫做孙幼军。
《木偶奇遇记》是怎样让他们着迷呢?先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吧: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多年之后,孙幼军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是这样开头的: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这段内容简介,不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孙幼军在整部童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文稿交给编辑前,“小布头”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一群孩子。在创作“小布头”时,作者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员,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正在默默地创作着一部大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是一位好客的叔叔,而且讲故事的本领棒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