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畚绷勇固ジ嘟辛税捣煤推毓狻! �
通化市面积不大,但却有三四家大型药材市场。记者以买药者的身份转遍了这几家市场,发现到处都出售着假冒伪劣的鹿胎膏。鹿胎膏是用于各种妇科病的特效药,而它的这种特殊的疗效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鹿胎这种特殊原料的药用价值。采访记者将摄像机放在手包里,装作买药人到处走走看看,打听询问。这些卖药的都是知假卖假,心里也很清楚假鹿胎膏的危害,以及出售假药的违法性质。所以他们是万万不可能接受公开采访的。但面对 “同一条道上的”买假药的人,药贩子们的警戒线就要低很多了。
为了搞清这些廉价鹿胎膏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者几经周折来到一位姓魏的老板的店中。据介绍,这个店是通化规模较大的鹿产品加工和经销点。 老板见记者有意购买自己的货,热情介绍起了优质的鹿胎膏,经过一番攀谈,他又拿出了几块价格低廉的劣质鹿胎膏,仔细推荐,记者又迂回询问起这些廉价劣质鹿胎膏的生产经过。这位老板不加掩饰:便宜鹿胎膏都是在原料上做手脚,把鹿胎换成别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鹿的内脏,把里头剖开,里面的瓤子就卖给药厂做鹿胎膏了。
这位老板还说,其实这种做法也不是最省钱的,他自己厂里加工的鹿胎膏其实根本就没有鹿胎的成分,而是以羊胎为原料生产。那么羊胎到底是如何 “巧手制作”变成鹿胎膏的呢?老板告诉记者,想看制作过程就第二天来。于是第二日清晨,记者再次登门,看到了用来制作鹿胎膏的羊胎。这些即将被做成名贵药品鹿胎膏的羊胎,味道难闻,已将近腐烂,有的还有脐带屎和粪便粘连着。 老板看着羊胎上的粪便,没有一点要把它清除的意思,反而还笑着说,这些都不能浪费。制作鹿胎膏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两天后当记者再次登门时,前几天的那个羊胎已经被他烘烤成了干胎,一点羊胎的样子也没有了,味道也消失了。
图3:鹿胎膏“羊”胎造
记者的偷拍镜头记录下了整个制作过程,熬膏用的中药都是小药店淘汰的药渣和下脚料,为了使羊胎加工的鹿胎膏更加象真正的鹿胎膏,就大量用蜂蜜作调色剂,不仅使羊胎膏在色泽上更像鹿胎膏,而且还可以增加羊胎膏的粘稠度。浸泡过程更加恶心,羊胎粉的腥臭味引来小飞虫,淹死在水里。工作人员把浸泡羊胎粉的水倒进了这个容器里,用力的搅拌。老板告诉记者,就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制,以羊胎原料的鹿胎膏就生产出来了。这些所谓的“鹿胎膏”再加上包装就可以上市了。
在别家假鹿胎膏厂的暗访过程中,有一位老板还告诉记者,生产鹿胎膏的原料除了有羊胎,还有一些是死的鹿胎、甚至是已经会走的小鹿。令记者更吃惊的是,没有一个老板能说清楚这些小鹿是怎么死的。就这样这些不知死因的所谓的“毛胎”也堂而皇之的成为了鹿胎膏的原料。
真正的上品鹿胎应该是没见过天的鹿胎,也就意味着一般要杀了母鹿才能取胎,这样等于是两只动物的价钱,鹿胎膏的珍贵性就在这里。上品鹿胎膏,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补气补血,还有壮阳的效果。而假冒伪劣鹿胎膏,非但没有任何疗效,在简陋恶劣的制作加工环境中还可能沾染上各种细菌,祸害无穷。
利欲熏心的假药生产销售者,眼睛里只有钞票,怎能看得到消费者因假药而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铁肩担道义,曝光这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恶劣行为,是记者的责任。
(3)检验考核型报道
对一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工作进行“检验与考核”时,为了挤掉“多余水分”,反映他们的真实面貌,一些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采访,往往能采集到出人意料的真实新闻——有时是一些注水的“模范”“先进”们的斑斑劣迹。有时候也可能采到一些模范人物和单位尚不为人知的先进事迹,
“金钥匙”组织成员是国际酒店服务业公认的优秀服务人员,在北京各大饭店中金钥匙人员总数不超过60人。2002年3月14日,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栏目的记者对几家酒店“金钥匙”的服务进行了暗访。在对酒店的暗访中,记者以“修理手机卡”、“腰部扭伤”、“手表遗失”三个场景问题来考验北京温特莱酒店25岁的酒店“金钥匙”牛德峰。记者首先设置“修理手机卡”难题,记者借以手机出问题来求助金钥匙,当小牛接到求助后,在自行无法维修的情况下,立即外出找到一家专业手机维修店,经检查后告之SIM卡出现问题,要携带机主的身份证到中国移动服务中心进行办理相关手续。回店后,小牛将答复及时地通知给客人,得到了客人的感谢。接着,记者又设置“腰部扭伤”难题,求助牛德峰为他联系指定的医生,小牛用最短的时间联系后得知,该医生当日不在医院,当他主动要求为客人联系其他医院时,被客人婉言谢绝了。为了缓解客人的病痛,他主动推来轮椅并抱来了几个枕头,使客人为他细致的服务感到很满意。最后,记者设置“手表遗失”难题,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退房后离去。当金钥匙牛德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拨打客人的手机,经准确核实后,约好见面地点,打车将手表送还给客人,得到了客人的真诚感谢。
小牛同志果然是不亏一把真金的“金钥匙”。真挚的对客态度、迅捷的办事速度得到了暗访记者的赞赏。 2003年1月23日,“北京特快”的记者再次来到酒店,对金钥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回访,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他去年暗访中是否感觉到记者是有意刁难他,对暗访是否感到害怕时。他说:当时是感到那位客人有些刁难他,但没看出是故意的。而且作为一名金钥匙,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每天都要接听不少的询问电话,每月不少于1000个,时间长了,经验多了,遇到事情才不会出问题。
第一部分第2节 隐性采访在中国的使用现状(3)
四、社会心理学角度的隐性采访“魅力”:满足于人们的天性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媒体的传播早已成为主宰人类生活行为方式的重要程序,它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主要应归因于人类生存文明与颓废、自由与制约、智慧与愚昧等种种冲突的反复磨合。就新闻媒体流行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现象,它的应用和引发的争论,也应归为大众通过媒体行为所做的一种选择。
(一) 人生而具有好奇心理
首先,隐性采访的魅力表现为受众的热切关注,这可以解释为受众的一种心理状态和道德判断。通俗地说,就是隐性采访能够满足人类生而具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对传媒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一种对好奇事物的偷窥心理和欲望。“人类这种普遍的窥视愿望,除了生活中以遮掩方式进行实际的窥视外,还以其它的方式加以满足,如梦境,欣赏人体美术,看电影电视,阅读小说等。”
隐性采访新闻受到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其公开窥视的形式有关。公众的这种好奇心其实是一种占有欲的表现,它同时有亲近和破坏两种倾向。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这个欲望显然是不道德的,必须加以抑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并不能无限地使用隐性采访来满足观众这种的窥私心理。另外,受众对隐性采访青睐的原因还在于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和关注。隐性采访往往能让丑恶行为的主角无所顾忌地表演其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而达到对其充分揭露和道德(或法律)审判的目的,进而满足受众惩恶扬善的欲望,例如对当前一些腐败现象的揭露,每每让观众有过瘾之感。
另外,从审美角度理解,不完整和不完全的残缺有时也是一种审美的取向。和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纪实手法大都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语言等元素直接向观众叙说事实,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它所崇尚的是一种趋向完美的叙事形态。而隐性采访无限逼近现实的过程却忽略许多元素的合理综合运用,比如在偷拍的过程中,记者拍出的画面效果无法顾及到构图、光线、声效等一系列元素,可是,这种或画面倾斜、光线黯淡,或角度怪异、声效单一的效果,反而使观众更容易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满足一种窥见的贴近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残缺暗示了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由于它隐性的告知魅力,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隐性采访是观众的“视觉大餐”
老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商家为了赚钱,一般来说总是会向消费者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好,既安全又卫生。可在天津静海县一位腌菜厂的老板却说,如果看见他们腌制酱菜的过程,你就再也不想吃酱腌菜了。商家主动坦白自己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在生意场上还真是少见。那么,看了他们腌的酱菜,谁要是还敢吃,那么他也是够胆大的。央视新闻频道就有这么一位记者姓周,最近发誓一辈子不吃酱菜。原因很简单,他参与了曝光天津市静海县腌制恶心腌菜的暗访。
天津市静海县陈官屯一带一直有腌菜的传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生产腌菜已经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这里的腌菜品种多、质量好,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可陈官屯的真实情况是怎样呢?小周采访归来,对同事们说:我到现在鼻子里似乎还都是陈官屯一股咸腥的气味。通过周记者的偷拍机拍摄下的镜头可以看到,仅在公路两侧大大小小的腌菜厂就有三四十家,这些腌菜厂厂房大多很简陋,一个简易的敞棚下就是腌菜的池子,有的厂子甚至把腌菜池直接就建在了露天处,晴天一池子土,雨天一池子泥,根本谈不上半点卫生。
图4: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记者特意给自己的形象弄得很差,装成了一名地道的小贩,前来购买腌菜。走进一家名叫“汇丰”的腌菜厂,老板热情推销刚刚腌制好的糖蒜。然而记者最先看到的不是糖蒜,而是卤水表面上密密麻麻的一层死苍蝇。
小周被恶心得够呛,忍不住问老板:你这都是苍蝇啊!
老板:捞啊,现在这(棚子)一敞开,就落苍蝇。捞啊,有笊篱,一捞不就完了吗。
小周:这吃了没事吧,有细菌。
老板:这咸水都是24度卤,什么细菌也生存不了。你看所有的蝇子所有的东西一落就死。
看来,在这几位工人的眼里,腌菜池里的苍蝇算不了什么问题,腌菜摆上餐桌时看不见苍蝇,就是卫生合格的产品。在另外一家厂里,上百个酱菜缸直接就摆在了院子里。由于没有必要的卫生防护设备,缸里面爬满了苍蝇,一旁正在干活的工人却对此视而不见。
图5: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在另一家万达腌菜厂,这里的老板带周记者参观了厂院和新建的车间。厂院里摆着两缸已经发出腐臭味的腌菜。新建的车间里,腌菜用的粗盐和装修的垃圾废土混在一起,什么杂质都有,这里还有钉子和灰。据老板解释,是装修厂房时候掉下来的白灰。
参观完了,老板见几个记者仍是对卫生不放心,拍着胸脯保证他的厂子是这一带卫生条件最好的:干腌制的都这样,这块儿厂子多了,你就转去,你看看。这干腌制的你要是看了,准再也吃不下腌菜,可是咸菜这个玩意儿就这么回事。
此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刚一播出,有位先生就拨通了电视台热线电话。这位观众一上来就大声抱怨:“你们今天中午播出的劣质腌菜新闻怎么这么恶心啊!还偏偏中午播出!还怎么叫人吃饭啊!”接电话的记者一愣,怎么刚刚播出的新闻,就有批评电话了——这位观众却话锋一转:“唉,不过你们做的这个新闻实在是太好了!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新闻啊!就爱看这样的新闻!这样的事情就多多曝光!你们不拍,就没人管这种事儿了,就应该彻底曝光!你们做得好!”
隐性采访多关注的是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有时候一些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特别是一些打假新闻报道,看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精简版的动作片:情节曲折、出其不意,真实的拍摄效果有时比电影导演制作的特技还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