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埋在一起,堆一个高台子,并勒石留念,上书“倭寇万人冢”,旁书“陆军中将吴逸志题”。虽没有万人,但冢中也有几百具尸体。
日军仓皇撤退,一路退,一路被打,在第9战区各部队的阻击、追击、侧击、袭击下,撤退行动极为狼狈、迟缓。长沙到汩罗江不过70公里,而日军直到12日才撤至该地,足足走了8天才得脱困。1942年1月15日,日军全部撤退至新墙河北岸原阵地。第三次长沙会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结束。日本的第11军在几年之内,都不敢再对长沙进行任何重大的攻击。
第三次长沙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首次大捷中国跻身为主要盟国
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叙述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为:击毙日军联队长5人,大队长5人,中队长4人,小队长10余人,击毙敌官兵56000余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统计的数字是,此役日军死伤6003人。日军事后对这次会战失败的检讨说:“重庆军节节败退,我军是完全跳入重庆军事先设置的陷阱而进行作战的”,“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
中国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获得大胜,的确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这时,美、英、荷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均遭失败:1941年12月25日,英军在香港向日军投降,日军第14军于1942年1月2日攻占美军防守的菲律宾首府马尼拉,第25军于1月11日攻占英军防守的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第16军同日攻占荷兰军队防守的东印度群岛的婆罗洲。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会战刚结束,苏、美、英、法各国记者就到长沙来采访。
在西方国家的军队被日军击败之后,中国军队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使这些国家认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西方国家开始认识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美国政府以最快速度,通过法案拨给中国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英国政府也立刻通过给中国5000万英镑,作为法币的平准基金。由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成为抵抗法西斯轴心的主要盟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缅北、滇西反攻战:异国扬威与绝地大反击中国远征军
一本《独自阅读——战争就能够取胜》的小册子这样告诉日军士兵:“在经历了欧洲人几个世纪压迫之后,这些国家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了解放的能力。我们希望帮助他们迅速获得解放。”当日军侵略舰队开往东南亚时,每个士兵得到了这本标着“机密”的小册子。日军士兵侵入到东南亚这个陌生的地方,被赋予了“解放”的使命。但这个小册子又告诫他们:“登陆后当你遭遇到敌人时,把你自己想像成一个复仇者,最终你面对的是谋杀父亲的凶手。你血液沸腾,怒火中烧:必须将这个人置于死地。如果没有完全杀死他,你就将永无安宁。”这里透露出,在东南亚,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争夺将是无比的残酷。
1940年9月,日军入侵越南,加紧了对东南亚侵略的步伐。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天,日军南方军第15军的近卫师团攻入中立国泰国境内,泰国被迫于上午9时30分同意与日本订立军事同盟。同时日军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由于在太平洋地区作战异常顺利,日本大本营考虑提前进行入缅作战。12月23日,大约60架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仰光。接下来,饭田祥三郎中将的第15军从泰国向缅甸发起地面进攻。到1942年1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军的两个步兵师团已经穿过丛林地带。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
日军占领东南亚地区的野心,损害了英国等国家的利益。英国决定改变对日本的妥协态度,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亚方面的作战,挽救其远东大后方的危机。为了保持惟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中国政府也迫切希望与英国在军事上的合作。
早在1941年2月中国军事高级代表团在考察缅甸、印度、马来亚三国时,就提出了与英国共同保卫缅甸的问题,但英国害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会对其殖民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拒绝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入侵,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问题出现了转机。经中国政府提议,1941年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26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中英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但当中国政府向英国驻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表示,如果英国需要,中国可以派遣8万人入缅作战时,韦维尔还是拒绝了。就在这时,日军对缅甸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1942年1月31日,日军击溃英印军第16步兵旅,占领了毛淡棉,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英军于2月3日和2月26日,多次请求中国军队迅速入缅,协助英军作战。
1941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开始作远征军动员,1942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组建),率第5、第6和第66军,入缅与英军并肩抗击日军。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属不同作战地区。
第一阶段自1941年12月11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始,到1942年8月止。这一阶段的远征军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共3个军,即:杜聿明的第5军,辖第200师(戴安澜)、新22师(廖耀湘)、第96师(余韶)、第5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甘丽初的第6军,辖第49师(彭璧生)、第93师(吕国铨)、暂55师(陈勉吾);张轸的第66军,辖新38师(孙立人)、新28师(刘伯龙)、新29师(马维骥)。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有东吁防御战、仁安羌解围战等。
第二阶段自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22师、新38师等部队退入印度始,至1945日本投降止。这一阶段中国远征军分为中印两个方面。
在印度方面,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22师、新38师等部队退入印度后,人员陆续得到补充,在印度蓝姆伽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于1943年6月在印度成立“中国驻印度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也称为X部队,史迪威兼任总指挥,副总指挥罗卓英(后为郑洞国),共2个军,即:新1军(郑洞国,继任孙立人),辖新30师(胡素,继任唐守治)、新38师(孙立人,继任李鸿)、第50师(潘裕昆);新6军(廖耀湘),辖新22师(李涛)、第14师(龙天武)。驻印军的主要作战有胡冈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及八莫、新维、腊戍战斗等。
在中国方面,第一阶段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分从缅甸撤回至国境内怒江东岸,后经整顿补充,全部接受了美式装备,于1943年4月在云南楚雄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陈诚任司令长官,卫立煌继任,副司令长官黄琪翔,也称Y部队,所属部队有: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辖第2军(王凌云)、第6军(黄杰)、第71军(钟彬)、第5军第200师(高吉人);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辖第53军(周福成)、第54军(阙汉骞);何绍周的第8军为司令部直属部队。这一方面远征军的主要作战有围攻松山、腾冲、畹町等战斗。
缅北、滇西反攻战:异国扬威与绝地大反击异国苦战
缅甸可分为二部分:曼德勒(即瓦城)以北为上缅甸,以南为下缅甸。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南为汤彭山脉;下缅甸西有阿拉干山脉,中为勃固山脉,东有蓬隆山,与泰国毗连的是登劳山脉。伊洛瓦底江、色当河(又称西当河、锡当河)、萨尔温江三条河流,南北贯通全境;铁路公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
曼德勒是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下缅甸的中心仰光,有现代化的港口设备,是我国抗战物资供应的最后一个国际海港,也是中国远征军必争之地。总起来说,仰光为全缅门户,东吁、普罗美都是要隘,曼德勒为四战之地,八莫、密支那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仅缅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日军在占领仰光后的攻击计划是,以曼德勒为中心,预定在1942年5月底以前歼灭中英联军的主力,然后肃清缅甸境内的残敌。按此计划,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命竹内宽的第55师团在击破正面之敌后,迅速向东吁方向推进,以准备向曼德勒跃进。
东吁距曼德勒190里,滇缅公路从这里穿过,是日军北上必经之路。仰光失守后,东吁成了军事上的重镇。3月8日,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刚接替英缅第1师在东吁的防务。史迪威的计划是,以第200师吸引日军,然后对日军进行合围。
3月18日,日军追击撤退英军至远征军警戒区,双方发生激烈的前哨战。20日,日军第143联队向我第596团阵地攻击,遭到坚强阻击。此后数日,第596团在最贝、奥敦等前沿阵地层层阻击,日军称是入缅以来“第一次与强敌遭遇”,使“指挥陷于混乱和苦战”。
24日,日军占领东吁城西北的克永冈机场,第200师后方联络被完全切断,陷于三面被围的形势,师长戴安澜决定放弃前沿阵地,集中兵力固守东吁。
25日起,日军第55师团从西、南、东3个方向全力猛攻东吁,激战至26日晚,日军攻占了铁路以西的市区,但守军仍坚守铁路以东的主要市区。两日的激战,双方均付出较大的伤亡,日军自称:“攻击力量已达极限”。戴安澜知道以后作战将更加残酷,把22日写的一封家信交给通讯连长,要他战后设法送到家中。信中说:“此次奉命固守东吁,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第200师的防守苦撑到29日。此时,增援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均受阻无法向东吁推进,而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已于28日中午到达第55师团的位置,第200师处境更加艰难,有被围歼的危险。在此情形下,杜聿明决心命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但史迪威坚决反对,并派他的参谋监督杜聿明实施他的攻击命令。杜聿明不为所动,最后还是下了第200师撤出东吁的命令。在新22师的接应下,第200师安全地从东吁撤离。
东吁保卫战是缅甸作战中,中英联军进行阵地防御战斗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也是阵地防御战斗实施敌前撤退的一次成功的战例。远征军作战之英勇连其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进攻东吁的日军第55师团在其记录中说:“当面敌人是重庆军第200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日军攻占东吁后,第55、第18师团沿东吁至曼德勒轴线向彬文那进攻,第56师团从右翼沿东吁至腊戍公路向垒固进攻,第33师团从左翼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向仁安羌进攻。
在日军第33师团的攻击下,英军于4月15日放弃仁安羌向北撤退。日军发觉英军这一动向后,迅速突进仁安羌,并切断仁安羌以北的两处公路,16日将英缅军第1师全部和装甲第7旅一部后路切断,将7000英缅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各国记者和侨民包围于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又无水源,陷于绝境。史迪威命令孙立人的新38师解英军之围。17日,孙立人令第113团连夜向仁安羌进发。18日晨,第113团开始向日军发起攻击,激战至16时,日军被迫放弃阵地;被围英军同时展开突围战,苦战一日,但毫无进展。19日凌晨4时30分,第113团渡过宾河对日军阵线展开全面进攻,反复冲杀,激战至15时与英军取得联系,至18时,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洛瓦底江溃退。此次战斗给日军第213联队以歼灭性打击,解了7千余英军之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