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至,求医问药者更是络绎不绝,卖药材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推销良机,于是,就在亳州自发形成了药材市场,造就了亳州药都的千年繁荣。时至今日,亳州一年一度的药材节还是以华佗的生日作为开幕时间。
到了网络时代,人们更重视华佗的名人效应。“全球华佗网” 与国际医疗卫生组织联合举办“全球华佗金像奖”,以表彰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当代“网上华佗”中医名家。显然这是好事。可是,也有人在网上推销什么华佗秘方治疗男性阳痿、不育及各种妇科疾病,就让人分不清真伪了。
在亳州古城白布大街的街心,立着华佗匆匆赶路的雕塑,彰显他追求“倾囊济世”的理想。但愿今人不要多给他一个任务奔波四方打假。
细究起来,亳州之所以能成为药都,跟当地人热衷于种植药材有极大关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由于品种上独具特色,所以不少药材都冠以“亳”字,最有名的有亳芍、亳菊、亳桑、亳花粉等。我到亳州时正是春天,在客车上就惊羡于阳光下的芍药田。后来又专门出南门,去看青葱的田野一排排花蕊金黄、花瓣粉红的芍药,临近这样的花田让人有一种心颤的醉意。可是,在农民眼里这些花一钱不值,只有芍药的根才是养家糊口的产品。为此,他们要耐心培植三到五年,等到这些根成材,采撷、煮熟、晒干、切片,才驮着它们上中药材市场交易。一位老农告诉我,种芍药比种麦子强,属于投资型的种植。亳芍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二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调经镇痉功能。返回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说,亳州的春天是花开一茬又一茬,先是牡丹,后是芍药,再后来就是小红花,芍药贵在根,小红花贵在花,都可入药。生活在药都的人不仅与健康朝夕相处,而且还饱了好多眼福,让人好生羡慕!
旅行提示:
到亳州旅行,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到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看看,据说在这儿没有买不到的中药,而且价格便宜。
黄昏时宜到亳州古城散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情趣。在白布大街上有亳州最地道的麻糊,这是由黄豆、小米、大米磨成浆做成的地方小吃,边上还有用传统方法烤制的麻饼。白布大街两旁都是卖生活用品的小铺,走到帽铺街时,稍加留意便会发现灯柱上有蓝色牌子写着“禁止听敌台广播……”那样恍若隔世的文字是会让人感慨的。
古香古色花戏楼,一个神奇的所在
经济发达能带来艺术的繁荣,这样的表达可能太现代了些。可是,在346年(清顺治十三年)的亳州,这一道理就得到了形象的印证。当时的亳州不仅以药都闻名于世,而且是苏鲁、山陕、豫皖等省之贸易中心,来此做生意的外省人特别多,造就了不少豪商富贾。商人们为了信息交流、纠纷处理、祈福求财的需要,相继各自筹资修建了商务会馆。花戏楼就是由山西、陕西两位药材富商发起兴建的山陕会馆。说是会馆,其实它同时兼具了另两项功能:娱乐(戏楼)、宗教(帝庙)。所以,花戏楼又被叫做山陕会馆或大关帝庙。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明清时期,繁荣之地大多临水。亳州之涡水上可通汴洛,下可达江淮,是中原地带沟通东南地区的主要门户。据《亳州志》记载,当年北关一带“豪商富贾,比屋而居”。按理说,该留下更多精美的古建筑才是。环顾四周,惟有花戏楼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它是一个神奇的所在。看来人们对美轮美奂的东西还是有恻隐之心的,即使在非常时期也会找出种种理由让它成为“破四旧”的“漏网之鱼”。
我看过很多名楼,漂亮的不少,但是远没有到让人震撼的地步。花戏楼却很容易叫人惊羡不已!走到花子街的尽头,一列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赫然入目,正面门上刻有“大关帝庙”,两侧是钟楼、鼓楼,长达数十米的水磨青砖墙面上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有戏文,故事,花饰七十余种,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林木花卉婀娜多姿,屋宇庭院层次分明,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没想到徽派砖雕的精华不在皖南的宏村、西递,而在皖北的亳州。
细心的游客欣赏了正门砖雕系列之外,应不会忽略了庙门外一对形态生动的石狮和一对高达16米的铁旗杆。铁旗杆上有盘龙、仙鹤和日月雕塑,其铸造工艺堪称古代典范。毫无疑问,建造者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在花戏楼大门外看得眼花缭乱了,也才欣赏了一半精华。只有进了“大关帝庙”正面,走到花戏楼的院子里,你才会明白花戏楼的得名全因为这个戏台上所有梁柱或雕或绘太色彩斑斓。看久了会头晕的噢!主戏台两侧有翼台,正中彩绘藻井,据说在这有限的空白里就雕刻了十八组三国戏,亦雕亦绘,巧夺天工。在这儿演出的艺人即使忘了台词,恐怕也能从周围形象逼真的戏文中得到某种提示。
戏台前的木柱上有一副楹联:“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事实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几人能分得清?无论是官场、商场还是情场,人生如戏是多么形象的写照!惟一的区别是人生中的风云际会、恩恩怨怨无法随心所欲,而戏文是人编的,不能实现的理想能通过戏文得以实现,不能排解的怨气能通过戏文得以挥发。古人特别喜欢戏台,奥妙就在于此。
游览花戏楼惟一遗憾的是,这个戏台不让上,听不到戏曲(连背景音乐也没有),想看艺人在上头模拟演出更是奢望。这样也好,清静能让人的艺术触觉更为灵敏,从而对花戏楼的木雕、彩绘、砖雕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内容和暗喻有更深的理解。
旅行提示:
亳州的花戏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砖雕、木雕和彩绘都无比精美,要仔细品赏。从花戏楼出来要路过南京巷,巷中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钱庄也可顺道一游,两层三进建筑四通八达,尤其是柜台后挂着的密押诗颇耐人寻味,表面看起来像现在银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实每个字都是钱庄内部的密码。可见要经商还得有文化才行。花戏楼前的小巷里有小摊卖清凉食品“娃娃鱼”,淀粉刨成的短丝,通透可爱,调以醋、泡菜、芝麻辣酱,颇能开胃。
古香古色用虚荣建造起来的宏伟都城
1368年对于凤阳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因为在这儿土生土长的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对于一个穷乡僻壤来说,有人当了皇帝就意味着所有的家乡人都能跟着沾光。果然,这样的期待在次年就得到了实现。朱元璋下诏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于是,先后有近百万人浩浩荡荡齐聚凤阳,开始了历时六年的建设。从来没有见过世面的凤阳人仿佛只睡了一觉,就见到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屹立在田畴山丘之上。“数十里外望,如峙霄汉。”让人更为惊讶的是,建好了这样奢华的都城,朱元璋并没有搬来办公的意思,他仍然在应天府(南京)上他的班。
或许从一开始,朱元璋建中都的目的就是用来炫耀的,炫给全国人民看,更是炫给认识朱重八的父老乡亲看,看他是如何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即使到了今天,一些尚且贫困的农村往往会突兀地立着几幢空置的洋楼,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那是外出打工富裕起来的人用来摆阔的。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为实现一个梦想只是花了更大的成本而已。
从地理位置上看,凤阳距南京只有百里之遥,两座都城离得这么近,本身就是一种浪费。事实上,朱元璋完全有一个两全之策的,就是在凤阳建一个都城的微缩景观,这样既能满足他的虚荣,又可以让全国人民来参观,增加当地的收入。古人看来没有弄虚作假的习惯,最后建成的中都,其规模和建筑工艺都创造了中国都城历史之最,连清朝皇帝在北京建故宫时都是以中都为蓝本的。时至今日,中外历史学家仍然公认它是中国历代都城建筑的“最佳杰作”。
朱元璋的虚荣还不仅仅体现在建设中都上,他同样耗巨资建起了父母的墓园,大规模扩建了他曾经出家的皇觉寺,并将其改名为龙兴寺。龙兴这个名可以说十分贴切。1344年,16岁的朱元璋来到这里出家为僧,开始了云游化缘的艰辛生涯。走南闯北,过着乞讨式的生活,极好地锻炼了他的意志和体力,在风餐露宿中他还深入体察到元末中国的社会民情,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戎马生涯和开国奠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化缘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建或修缮庙宇,可是这一愿望的实现要靠挨家挨户求爷爷告奶奶来取得,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捱到朱元璋坐上龙椅,金口一开,龙兴寺就旧貌换新颜,381间佛殿、法堂、僧舍错落于山麓林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华丽的寺庙之一。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对家乡的突出贡献,乡亲们似乎并不买账,因为劳民伤财的基础建设,只带给凤阳人一时的热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因此,凤阳花鼓毫不留情地将民间的怨气带到大江南北:“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事实上,当地人将凤阳的贫困归罪于朱元璋,是不怎么公平的。因为凤阳从来就不是富庶之地,况且老天爷还特别不垂青这个地方,不是干旱就是洪涝。我想,可能是家乡人对朱元璋寄予太高的期望,以为有皇帝的关照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当这样的期望没能实现时,于是就有了更大的怨怼。从另一方面说,朱元璋没有好的经济发展政策,或者说经济发展政策至少在凤阳是受挫了。
中都古城如今仅存午门、西华门和厚砖城墙数里。站在满目的残垣断壁遗址上,你就会明白,一座因虚荣建造起来的宏伟都城,从一开始就是废品工程,坍塌的命运早已注定了!
旅行提示:
凤阳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有四个文化景点不能不游,即大钟楼、龙兴寺、明皇陵和中都古城墙。全国最大的钟楼就在县城中心,恢弘壮观,只可惜边上建了太多的房屋,想给大钟楼拍个全貌都难。
龙兴寺就在公交车站附近,古寺早毁,重建后只有铜锅、铜鼓、铜钟是明朝旧物,其余全新。这样的新寺逛半小时就可以出来了。出城西南8公里处为明皇陵,这才是凤阳历史古迹的精华所在,可打的士前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都古城如今仅存午门、西华门和厚砖城墙数里。满目残垣断壁,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京沪铁路经过凤阳,但停靠该站的车次不多,游客可先到安徽省最大的铁路枢纽蚌埠站,再转汽车前往,两地相距仅24公里。凤阳到滁州127公里,有公交车和火车直达。坐汽车票价20元,途中大约要2小时20分钟。
古香古色坐在古城墙上洗脚
说寿县古城,能想起它的人可能不多。如果说淝水之战,恐怕是妇孺皆知了。这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发生在寿县东门外,也就是说现在只要你登上寿县保存完好的东门城楼就可以望见淝水之战的古战场,遥想公元383年发生在这儿的惨烈战争,感慨前秦苻坚率领的“投鞭于河,足可断流”的90万大军,试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最后却在淝水之滨被东晋谢石、谢玄指挥的8万之众打败,连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在苻坚惊惧的眼里变成了东晋的兵马(草木皆兵的典故就出于此)。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爆出的大冷门!淝水之战成了此后凡是与军事打交道的人必读的战例。
每个走近寿县古城墙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坚固雄伟,这座据说是全国七大古城墙中惟一保存较完好的宋代城墙周长达7147米,墙体内以黏土夯筑,外壁石基砖墙,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以前读到“固若金汤”这样的成语,总觉得那是一种比喻,难免有点夸张。可是,在寿县古城墙前,会让你觉得已经找不到比“固若金汤”更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对坚固的感觉。当然,如果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也未尝不可。寿县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作为游客,登宾阳门即可,因为它保存得最为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