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生态保护,加大绿色环保水平,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唱响了“绿色油田”、“环保井场”的生命之歌。
B。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人文建设,倾心地方公路建设、医疗卫生建设、教育建设,推进了偏僻落后的三边风沙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所以,采油三厂被各地政府誉为“仁义之师”、“文明劲旅”。
37年后的今天,年产300万吨的中国石油特大型采油厂,配置了强大的、堪称典范的科技攻关团队,建设了高学历、智能型的石油开采大军。从产能建设、安全管理到文化建设、企业发展。都犹如破浪前进的坚船利舰,确立和保障了持久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一种作风,结构出朴素与豪迈的双重境界
采油三厂人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用残酷、严酷、冷酷这样的字眼涵盖,一点也不夸张。
严酷的环境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A。自然环境的高度沙化,人迹罕至的沟壑莽野。盐碱不毛的险山恶水,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普遍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从精神到体能的两方面要求。
B。物欲横流的世风,欲壑难填的时潮,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为普遍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水准要求和锐智含忍的人格修为要求。
C。工作远离城市,夫妻两地分居,老人孩子驻守“空巢”,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最为普遍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基础的人格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要求;同时,要求参与者调适心态、保持谨严缜密、克服困难的对种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对每一个采油三厂的石油工人而言,艰难与困苦几乎无时无刻立体地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煌煌大业多了悲壮与悲美的意味!
三、历史重光——是旗帜,不是包袱
时光倒转,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采油三厂的第一批创业者扎根荒原、征战大漠时,“建设油田”与“报效国家”就是他们朴素的理想。20世纪60年代初,以玉门油矿成立鄂尔多斯石油勘探大队为标志。银川石油勘探局在灵武、盐池一带组织了一次小型石油勘探会战,在李探井、马探2井分别获得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李庄子、马家滩两个油田。打开了在宁夏石油勘探的突破口。
自此开始。采油三厂人就直面荒凉、直面风沙线,像一支插向困难的利刃,过上了“扛着钻杆”闯天下的艰苦生涯。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先辈们住干打垒、睡地窝子,风餐露宿,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马家滩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先后完成了解放1号(原李庄子油田)、解放2号(原马家滩油田)油田建设工程。同时,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加入,为采油三厂输入了敢打敢拼、攻坚啃硬的工作作风,同时赋予了采油三厂这支石油大军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
纵观这一时期的采用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三人的那种耐酸、耐碱、耐风沙的特性,始终伴随着家园所特有的那么一种亲情的凝聚力,伴随着爱情、家庭的人间气息。在生活得到基本改善、家园建设基本安定之后,采三人安顿下老人、爱人和孩子,背着铺盖,一步一回头地向着无边无际的荒原走去!
70年代初,伴随着陕甘宁石油开发的隆隆炮声,长庆油田会战第三分指挥部诞生在马家滩一间简陋的野营房里。从此,采三人迎着鄂尔多斯的风暴,踏着毛乌素的沙浪,秉承“大庆精神”、解放军精神,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1970年3月,随着“第三分指挥部”在马家滩5万吨加工能力炼油厂的投产,宁夏地区初步建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于一体的新中国又一石油工业基地。
这是冬夜,采三人围着炭火,畅谈未来。说到激动处,他们就唱,用胸中的满腔热情点燃整个荒漠。1976年,第三分指挥部在宁夏大水坑组成了60余人的前指,调集32个钻井队、27个试油压裂队、15个油建工程队以及运输、机修、水电、筑路、器材供应、生活保障、医疗保健等单位共2万余人,1000多台设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展开了以钻井勘探为中心,产能建设为重点,实现原油外输为目标的红井子大会战。
采用的老人们常常说起“红井子会战”。每次说起,他们的眼睛都是闪闪放光的,很快地陶醉在那远逝的辉煌里。
1977年底,长庆油田在宁夏地区历经长期艰苦奋战,相继建成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大东、马坊、于家梁、红井子等油田,累计投运油井166口,生产原油408142吨。1978年7月,第三分指挥部隆重召开“摆10井日喷油百吨”庆功大会,标志着摆宴井油田全面开发。1978年12月,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对油田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组建三个钻井指挥部和三个采油指挥部,其中采油三分部就是今天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的前身。当年,采油三分部生产原油395390吨。完成年生产计划的100。1%,至1979 年底,原油产量跨越50万吨,达到57160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60年代到70年代,采油三厂始终在曲折中前进,体现出了顽强的、不屈不挠拼命向前的精神。值此之际,采三人完善了团队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了一支无坚不摧、敢打硬仗的石油开采大军,体现了显著的时代特色,为长期发展蓄足势头。
四、从大水坑到大靖安
坐在大水坑那一幢一幢丧失了指挥功能的建筑物面前,我的内心沉重下来,陷入了迷惘、惆怅。我迷惘,昔日的大水坑,那“战犹酣”的吼声。似乎成了绝响!我惆怅,今日的大水坑,钻机依然辘辘,却辉煌依稀,人去楼空!
大水坑就像一堆燃烧过的灰烬,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着无法泯灭的生命热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采三人有几件应当永远铭记的事情——这期间,建成了年产原油能力6。3万吨油坊庄油田;建设了总投资为702万元、年输油能力30万吨、全长38。75公里的新红惠输油管线。
1986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七五计划重点工程——炼油厂催化装置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油液化气,实现了点火、加剂、喷油三个项目一次成功,创全国同行业试车史先进水平。这一时期,采三人更重视文化建设、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历经十年艰苦创业,采油三厂从一个只有4个指战连、“天当被,地当床”的会战指挥分部,逐步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名干部员工,集勘探、开发、加工、外输于一体的采油厂,陆续为长庆和外油田输送了3000多名的建设人才。
进入这一时期的采三人,十分强调知识和观念对企业发展的统领作用;强调科学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了生产第一线的文化管理、制度管理。配备和完善了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人才,使油田建设迈上了科学管理的新台阶!
进入80年代,由于没有新的区块补充,已开发油田含水上升,产量逐年递减,1993年生产原油仅为20万吨,是1979年产油的三分之一,采油三厂的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采油三厂原油产量曲线图中我发现,1983年采用厂仅完成了20万吨原油,比1980年的55万吨锐减了将近40%。这一时期的采三人,像一堆干柴,点火就着!但是出路在哪里呢?前途在望,四顾茫茫,从厂长、书记到每一个采油工,都陷入了寝食不安、坐卧不宁的困境之中。这时,不服输的采三人唱响了“解放思想,跳出大水坑,驰骋陕甘宁”的口号!采用各级领导,围着炭火和沙盘,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这时,一盏明灯照亮了采用人的上空,这就是科学!
专家、学者们站在沙盘面前,吼叫着说:直掏鄂尔多斯地层!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开出一条逐油之路!
领导们把一面面科技探油的“红旗”插在沙盘上,说:红旗在哪里,哪里就必然产生石破天惊的传奇和神话!
时间停留在1993年8月23日。这一天,长庆油田在天然气探井陕92井试油获得日产50方的工业油流。这一重大发现给采三人带来了祥瑞,带来了福气。
消息传到大水坑,整个采油三厂沸腾了!
全体石油工人都敲响了手中的盆子,把帽子抛向空中!
那一天,定格在历史的深处。许多工人说起那一天的情景都感慨着说:只有那一天,我才深深地知道:石油工人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职业!
那一天,书记在大水坑剧场作“战前动员报告”,他吼道:挺进大靖安,拿下大油田!
那一天,员工坐在台下,噙着眼泪,双手攥着的拳头,捏得咯吧咯吧响。
五、光荣与梦想
挺进大靖安的呼声,响彻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
四面八方的精英朝着大靖安集结。没有鼓呼,没有锣鼓喧天。每一步都显得沉重,每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前线总指挥到每一个采油工,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沙漠,眼睛里都饱含着深邃。
1995年5月18日,陕92井正式投产,日产原油11。31吨,为靖安油田甩开勘探实施大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从1994年到2007年,对采用人来说,是史诗般狂飙突进的14年。采油三厂牢牢把握住石油工业的整体蓬勃和长庆大发展的契机,以开发中国陆地最大的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为标志,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百万吨梦想,创造了200万吨辉煌,刻下了300万吨丰碑。
1995年,采油三厂根据长庆油田的部署,以宁夏老油田为依托,实施“三大战略”转移,从宁夏老油田向陕北新区转移、从河流沉积相向三角洲沉积相转移、从侏罗系向三叠系转移,组织先遣部队,开赴陕北,拉开了靖安油田大发展的序幕。
捷报,捷报!一声声捷报像报喜鸟,每天都栖落在采三人的窗外。1995年7月,筹谋发展、求油若渴的采三人,盟震天之誓,立报国之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的创业精神,在724井区拉开声势浩大的会战序幕。10月17日,靖安油田18~41井组8口新井仅用了198 小时一次投产成功。就在这一年底,采油三厂完成原油生产40万吨,冲出低谷,走向健康、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1998年11月26日,采油三厂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从1993年的20万吨原油产量到1995年40万吨,1996年57。5万吨,1997年79万吨,到1998、年的100万吨,短短五年时间,采三人实现几代人奋斗了20年的愿望。
在冲破“百万雄关”的表彰大会上。一个前来领奖的青工在会场上呼呼大睡。领导多次喊他的名字,周围的员工使劲摇晃他,可他就是醒不过来。这时。和这位青工同一作业区的一个员工说:让他多睡一会儿,他已经在井上连续作业了七个昼夜。厂长三步并作两步,走下讲台,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盖在这个鼾睡的青年员工身上,轻声地说:让他睡。让他睡!这时,我们在厂长的眼睛里看见了晶莹的泪光!
为着突破“百万雄关”,采三人“脱了一层皮”!喊出了“马不停蹄,人不下鞍,直奔二百万吨”的口号!
话音一落,整个会场沸腾了!
就从那天开始,三厂的厂长和书记,开始了在陕北大地的新一轮“长征”,随时随地地出现在石油开发的第一线,与工人同志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困了,在汽车上打个盹,饿了,在职工食堂吃个馒头。
1999年9月29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正式成立。次年,10月29日,采油三厂在银川基地举行了搬迁揭牌仪式。结束了厂机关驻扎戈壁荒漠的历史。
有铸剑的苦难,才有亮剑的锋芒!采三厂是一柄剑,这柄剑的铸造过程,是20年,是40年,也许更久的时间!
2000年3月7日,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胡文瑞、副总经理王道富来采油三厂检查指导工作,指出“要把靖安建成长庆示范油田”。采油三厂不负重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锐意创新,展开了宏大的示范油田创建工程。
2000年9月25日,采油三厂大水坑作业区主力开赴盘古梁新区,用4年时间建成了年产50万吨的盘古梁油田,推翻了外国公司“无开采价值”的预言,创造了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2003年11月27日,采油三厂年产原油突破200万吨大关,成为长庆油田公司首个年产原油突破200万吨的采油厂和全国第八大采油厂。
那一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