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名道姓-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澹台,澹读tán(谈),不读dàn(旦),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长孙,长读zhǎng(掌),不读cháng(尝),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鲜于,鲜读xiān(先),不读xiǎn(显)。如:元朝书法家鲜于枢。    
    姓的特殊读音,是约定俗成后,经专门人员认定后,国家用字典规定下来的,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在交际中就会出现混乱。    
    汉字同音字很多,有人光听读音就写,也常常把姓搞错。请看下面,一个读音后面跟着一串,光听不写,不知谁是谁。    
    Chén陈、谌、尘、臣、辰。    
    Hé何、和、合、禾、河、荷。    
    Jì季、冀、纪、记、计、稷、济、暨、蓟、技。    
    Lù陆、鹿、路、录、禄、潞、露、六、逯。    
    Yán严、阎、闫、颜、延、岩、言、炎、盐。    
    Yú于、余、俞、虞、鱼、渔、榆、禺、愚。    
    Yóu由、游、尤、犹、油、邮、猷。    
    Yuán袁、元、原、辕、源、沅、园、圆、爰、垣。    
    Xiàng项、向、相、象、巷。    
    Wǔ伍、武、午、五、仵。    
    Wèi魏、卫、尉、位、渭、蔚、未、味。    
    Tóng佟、童、仝、同、桐、彤、铜、僮。    
    由于字型相近,常常有人写成白字,张冠李戴。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被误写成“藏克家”。革命领袖瞿秋白,被写成“翟秋白”。杨家将中的佘太君,被写成“余太君”。小说家毋国政,被写成“母国政”。解放军将领滕代远,被写成“腾代远”。    
    汉族绝大多数是单姓,有些不常见的复姓常被误为单姓。《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是复姓,有人认为左丘明姓左。《水浒》中的单鞭呼延灼,被误认为姓呼,名延灼,其实是复姓呼延。唐朝武则天时,有个贺兰夫人,贺兰是复姓,有人误认为姓贺名兰。最有趣的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他并不是神仙,这人是唐朝的诗人兼书法家。他复姓钟离,名权。钟离权蔑视权贵,自书“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都”是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钟离权是天下第一的大闲人。可是后人断错了句,成了“汉钟离”,真是冤哉枉哉。    
    有一些姓是罕见的生僻字,不注意也容易出错。如褚Chǔ、酆Fēnɡ、岑Cén、卞Biàn、臧Zānɡ、昝Zǎn、缪Miào、贲Bēn、嵇Jī、於Yū、羿Yì、邴Bǐnɡ、隗Kuí、宓Mì、郗Xī、钭Tǒu、郜Gào、莘Shēn、逄Pánɡ、Xì、璩Qú、郏Jiá、暨Jì、殳Shū、夔Kuí、厍Shè、訾Zī、毋Wú、乜Niè、逯Lù、亓Qí、仉Zhǎnɡ、缑Gōu、亢Kànɡ、佴Nài、笪Dá、Hòu,万俟Mòqí、丘Guànqiū、澹台Tán tái 。    
    姓容易搞错,名比姓更容易搞错,因为姓是许多人共有的,使用频率高些,而名是一人一个,只能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写,当然更容易搞错了。    
    翁仲是传说中的一个巨人,古代墓前立着的那个大石人就是他,因为他有力气,让他来为人守墓。传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见着一个翁仲立在那里。乾隆就问身边的大臣:“这个石人叫什么名呀?”一位翰林说:“叫仲翁。”乾隆爷一听微微一笑,随口作诗一首:“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功。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原来,翰林说颠倒了,把“翁仲”弄成了“仲翁”。乾隆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颠倒上了。因为一句疏误,翰林变成了小小的通判。    
    还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慈禧太后。京剧演员谭鑫培被选入宫演戏,当读到“谭鑫培”时,慈禧错把“鑫”读成“金”。身边的太监连忙纠正,可慈禧怎肯认错。她诡辩说:“难道我连一个鑫字也不认识!我是说一个戏子干嘛用三个金,一个还不够他花的吗?”如果换成别人,下面这些人名读错了,不会像慈禧太后一样坚持不改吧。    
    传说舜时有个掌刑官皋陶,陶读Yáo(摇)不读táo(逃)。    
    墨子名叫墨翟,翟读dí(敌),不读zhái(宅)。    
    伍子胥名叫伍员,员读Yún(云),不读yuán(元)。    
    到东海为秦始皇取药的许福,又写成“许”,“”读fú(服),写起来是四笔,没有点,不是“市”字。    
    明天启皇帝朱由校,校应读jiào(叫),不读xiào(笑),他的弟弟崇祯皇帝叫朱由检,“检”与“校”同义,意为检查、校对错误。    
    西汉初年有个丞相叫曹参,“参”应读cān(餐),不读shēn(深)。曹参,字敬伯,“参”与“敬”意义相关联,“参”意为拜见,“敬”是参拜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曾参,唐朝诗人岑参的“参”,就读shēn,不读cān。    
    南宋洞庭湖义军首领有一个叫杨么的,“么”又写作“幺”,应读yāo(腰),不能读mò(末)。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北宋的毕。有的书写成“毕升”,这是不对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还有一个锻造能手叫毕升。毕、毕升不是一个人。    
    有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的“处”应读为chǔ(楚),不读chù(触)。周处字子隐,“处”与“隐”同义,隐士又叫处士。    
    《三国演义》中有段“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的“干”应读gàn(赣),不读gān(甘)。    
    《触说赵太后》是中学的老课文,现在“触”变成了“触龙”。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帛书《战国策》,这里写的是“龙”,并不是“”,原来是传抄中把“龙”“言”二字合而为一,写成了“”。    
    唐代大诗人高适,唐德宗皇帝李适,宋代金石家洪适,宋代哲学家叶适,人名用字一样,但读音不同。李适、高适的“适”读shì(是),而洪适、叶适的“适”读kuò(括)。原本“适”、“適”是两个字,简化之后才变了一个字,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现在读起来还得自己读自己的,不能混淆。    
    有的人为了表示个性或与别人区别,取名时爱用偏僻字,这也造成了有些人的名难读难写。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这个字很少有人认得,应该读“yuē”,其实就是“约”的异体字,可取名故弄玄虚,非得弄出个与众不同。有啥爹有啥闺女,武则天干脆生造出一个“”字,“日月当空照”,用以作为自己的名,这个“人造字”只供她一个人用,却给中国文字增加了一个包袱。    
    汉字中还有几个人名专用字,这些字别处不用,只用于人名,如“”、“”、“”,其实“”就是“哲”,“”就是“坤”,“”就是“乃”。笔名笔姓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笔名笔姓笔名是作家自己取的名,创作作品的同时,又创作笔名,巧妙、机智、深邃、文雅集于一二个字之中,笔名本身也算得上是作品了。于是作者对笔名费尽心机,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这才有了绚丽多彩、其妙无穷的笔名,以至于许多作家的真名反而不为人知。笔名可以言志,笔名可以避祸。每个笔名都有来由,其中还藏着不少故事呢。    
    说起笔名,那可远了,唐朝诗人杜荀鹤,就曾用“九华山人”作为笔名,这算是笔名的始祖了。至清末民初,许多通俗小说的作家都不用真名来署名,如《老残游记》的作者署名为“洪都百炼生”,《九尾龟》的作者署名“漱六山房”,《孽海花》的作者署名“东亚病夫”等等,这几乎就是如今作家们的笔名了。到了现代,笔名大大地时髦起来,既是学富五车、英才盖世,哪能没个笔名,而笔名的产生方式也丰富多彩起来。    
    博古通今的人,爱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成语、典故作为笔名。    
    


第二部分笔名笔姓

    “冰心”是小朋友最熟悉的笔名。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寄小读者》真的清清如水、洁洁如玉。她本来叫谢婉莹,1919年,她19岁时,发表了小说《两个家庭》,开始用“冰心”这个笔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里有“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就是从这来的。作家在1932年《冰心全集·自序》中说:“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由于有了“冰心”这个笔名,冰心的大弟谢为涵也改为谢冰仲,二弟谢为杰改为谢冰叔,三弟谢为楫改为谢冰季。    
    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为啥偏偏用“恨水”这个怪名?张恨水说:“我原名‘心远’,‘恨水’一名还是我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自己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出来的。那时,我想人生有限,决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所以取这个笔名,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他对朋友说:“我除了生病和旅行,如果一天不写,比不吃饭还难受。”张恨水惜时如金,勤于笔耕,一生发表的小说、散文、剧本、诗词,加起来有两千多万字。    
    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万”字的繁体是“万”,上面是草头,下面是“禺”,“草”谐音曹,曹禺这个名就是这样来的。    
    像曹禺这样将一个字分成两个作为笔名的人还真不少。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就是“舒”的一半,加上个“老”,使人有一种亲切感。抗战期间在重庆,有一次,老舍的好友黄苗子出个谜语“好施不倦”,猜一作家名。大家一猜便中:老舍。虽是玩笑,但“好施不倦”,确实可以概括老舍先生的可贵品德。    
    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熟知的金庸,原名查良镛,“镛”字拆开就是“金庸”。    
    利用音同、音近字的谐音法,也产生出不少笔名。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论语》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与“昭文”同音,听起来一样,意义可大不相同。    
    周恩来早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时,曾以“伍豪”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是因为在社员抽签中,周恩来抽得5号,故以号码谐音取名。    
    许多笔名则是为了寄托某种思想、感情。    
    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被通缉,不能公开活动,他为《小说月报》写小说《幻灭》时,用笔名“矛盾”。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寄托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主编叶圣陶看到稿子觉得“矛盾”是个哲学用词,不像人的名,就在“矛”上加了草头,变成了“茅盾”。    
    肖红、肖军,两个人的笔名合起来就是:小红军。这两个笔名是这样来的,肖军真名叫刘洪霖,曾以肖三郎为笔名给鲁迅寄去作品。鲁迅看了这个笔名,觉得不够安全,便给他去信说:“那两篇小说的署名要改一下,因为俄国有个肖三在文学上很活跃,现在即使多一个‘郎’字,狗们也即刻以为就是他的。改什么呢?等来信照办。”刘洪霖就把笔名改成“肖军”。肖军的爱人张莹也因“肖军”改名“肖红”,取意“小红军”,以表示对红军的敬佩。可是文革中,这两个笔名竟成他们的“罪证”,有人说:“肖”就是“消”,他们要消灭红军。为这事,肖军还挨了不少斗。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是美丽哀婉的《橄榄树》,它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原名陈平,特喜爱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就取了“三毛”这个笔名。    
    丁玲原名蒋冰之,在“五四”时期,为了倡导妇女解放,以母姓为姓,改为“丁冰之”,后来又觉得“冰之”太雅,又是父亲取的,于是干脆改成了“丁玲”。    
    有些笔名则是妙手偶得。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这个笔名在“文革”中成了一大罪状,造反派说“巴”是巴枯宁,“金”是克鲁泡特金,这两个人是欧洲共产国际主义运动中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取这样的名是为了反对党。巴金早年确实是信仰过无政府主义,但他当初却没有这个用意。“巴”只是他一个同学的姓,“金”是旁人帮着想出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巴金”二字,纯是偶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