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名道姓-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时,孩子的姓也由母系转变为父系,这时候,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资料开始有了一些剩余,私有观念也随之产生,为了把剩余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婚姻产生了,姓也有了新的意义——确定财产继承权。    
    这个时候,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呼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这是中国姓产生的过程,而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姓产生很晚,北欧一些国家直到19世纪才使用姓,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直到现在还没有使用姓,但他们采用联名制和其他方法替代了姓的作用,在其他章里我们再谈。    
    


第一部分姓不等于氏

    姓不等于氏现在人们经常使用“姓氏”这个词,于是许多人认为姓与氏就是一回事。其实,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个偏义词,在这个词中,只有“姓”有实在意义,“氏”只起补足音节、组成双音词的作用,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在历史上,氏曾经具有特殊的含义,古代姓与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搞清楚它们的关系,我们得先说说姓。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姓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氏。在私有制产生时,姓已经具有三种基本功能:第一,区别氏族;第二,区分婚姻;第三,认定财产继承权。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姓又有了新的职能——标志等级。在原始公社时期,大家一切平等,使用姓名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到了奴隶社会,姓成了奴隶主的专利,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财产和尊贵的地位需要有人继承,那些平民和由战俘或负债平民转化来的奴隶,既无财产又无地位可言,姓的权利也就被剥夺了。古书上的优孟、庖丁、弈秋、匠石,都没有姓,“优、庖、弈、匠”只是他们的职业。商和西周时代文献上的“百姓”,与现在说的“平民百姓”意义截然不同,那个时代的百姓是贵族的另一种称谓。《礼记·坊记》中有“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妾是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到的,而且连姓也没有,假如这个“妾”是有姓的一问便知,就用不着占卜了。    
    一个贵族如果有几个儿子,继承财产与继承地位,就可能出现纷争,谁都想多得,而像爵位这些东西又不能劈成两半儿。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我国西周实行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在王公贵族的诸多儿子中,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其他儿子挨着往下排,女子则没有继承权。嫡长子及其儿子称为大宗,其他儿子的家族称为小宗,小宗是大宗的下属。这样一来,王公贵族的后代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蔓蔓,分成许多支派,而这些分支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因区别大宗、小宗的贵贱等级的需要,才出现了“氏”。氏实际是姓的分支,但氏当时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区别血缘,而是分明地位,这样氏与姓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了。周朝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当时女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婚、生孩子,所以,姓比氏重要;男子称氏,而不常称姓,因为男子要继承爵位分割父亲的财产。姜尚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尚姓姜,但以吕为氏,所以又称为吕尚。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同氏之间是可以结婚的。    
    从西周进入春秋,是我国姓氏的一次大变革。这段时间大的姓也不过妫、姒、子、姬、嬴、己、任、、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20多个。但春秋战国,一下子冒出了数不清的氏,大约有一千多个。这些氏大部分演变成为现存的姓。有的发展成为人口近亿的大姓,有的在历史过程中消失了,有的改来变去,成了别的姓。    
    氏的最重要来源,出于贵族的封地。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有卫、鲁、郑、晋、燕、吴、虞、虢,其中的晋战国时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姜姓的有齐,嬴姓的有秦,芈姓的有楚,子姓的有宋,姒姓的有越,妫姓的有陈。这些诸侯又把领地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臣属,为了区别大宗、小宗,这些诸侯国名和诸侯国内封地名多数成为氏的名称。周文王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受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两个氏的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韩、魏、赵、吴、陈、蔡、卫等国家名称,今天都成了大姓。诸侯国的封地再往下分给卿、大夫,这种封地称为“采邑”,“采”读cài,采邑中的土地与奴隶,归卿、大夫所有。这些采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冯、卢、崔、范、商、邯郸等皆是以采邑为氏。周代讲究公、侯、伯、子、男五爵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乡、亭五等封地。关、乡、亭之名也像国、邑一样,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作为氏。如苏、毛、温、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    
    氏的第二个来源是职官。    
    周代朝廷中专管占卜的官叫太卜,太卜的属员叫卜人,他们的后人就以卜为氏。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叫凌人,后来凌就成了氏。太史是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家重大事件、管理宫廷典籍的官员,是当时的文化集大成者,西周的太史尹佚对王朝有功,人称史佚,他的子孙就以史为氏。孚周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庾、宰、张、甄、祝,都是以职务、官职为氏。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五官,这些官名均被后代取以为氏。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监、谏等氏,都是出于官名。    
    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居住地。    
    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住在百里乡,就以百里为氏。姜太公的后代住在营丘,便以丘为氏。崂山古称劳山,住在劳山的人就以劳为氏。黄帝葬在桥山,为他守陵的人称为桥氏,后改为乔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的,就称为西门氏。钟离、邹、邾(朱)、章、瞿、罗等本是小国,这些小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多是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人,他们在当时都是地位较低的,只有居地没有封邑。    
    氏还有一个来源是祖、父的名字或谥号。    
    楚国的申包胥的子孙以他的字中的“包”为氏。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被哥哥打败后逃往国外,其后人以段为氏。春秋时,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后代以贡为氏。依周朝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只得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无字,则以名为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氏;齐文公的儿子有个叫公子高的,他的孙子高溪就以祖父的名为氏,称高氏。帝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中有一支以胡为氏。姜尚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姜尚的后人有一部分以尚为氏。    
    以祖、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的,要么是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要么是大夫一类的官员。    
    以技艺为氏。    
    晋国人屠蒯擅长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人以屠为氏。专职占卜的商朝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皆出于技艺。贾氏源于经商,索氏源于制作绳索。    
    在氏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使用氏随意性较大,有一个人用几个氏的,有几代人不同氏的。商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商、卫、公孙都是氏。公孙鞅的儿子叫公子丰,公子丰的儿子叫公孙段,公孙段的儿子叫丰施,一条根下来的几代人却用了不同的氏。    
    经过西周至春秋的大动荡,到战国中期,人们已经不再区别姓与氏,姓的作用已经完全为氏所取代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垄断姓氏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有了使用姓氏的权利;二是人口增加很快,原有的姓已经不可能起区别的作用了。    
    到了汉代,所有的姓、氏统统被称为姓。“姓氏”成了偏义词,但这以后所说的姓,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战国之前的氏。现在我们称秦始皇名是嬴政,可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政,姓赵氏。”看得出来,司马迁的时代,姓与氏已经分不太清楚了。从这个时候起,一般不再使用氏,而统统称姓。从此以后不再有人问“你是什么氏?”而是问“你姓什么?”“您贵姓?”    
    需要说的是,最早的“氏”与春秋战国的“氏”意义完全不一样。从传说与文献看,上古时代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共工氏、太昊氏、少昊氏等等。这时候的氏其实是有贡献、有名望的部落酋长的尊称,并没有半点儿后来氏的意思。    
    氏被称为姓之后,“氏”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意义。西周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汉以后颠倒过来,女子称为王氏、李氏或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称为××氏。有造诣、有影响的人也可以称为××氏。同姓是不是一家子?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同姓是不是一家子?老李与另一个老李见面了,握握手,互报姓名之后,“哦,咱们还是一家子呢!”大家格外亲近,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许多人认为,同姓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几百年前是一家子。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古代小说中的壮士常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是也。在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改名换姓是一种极大的不得已,甚至是辱没了老祖宗。但是,历史如烟,沧海桑田,世界在变,姓氏也在变。两位老李是不是一家子,得听我细细说来。    
    中国的姓氏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同姓不是同出一源。如,先后有20多个姓氏改为汤氏,其中最大的有,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戴姓是一支西周初年封的戴国后裔,春秋时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以戴为姓;另一支是宋国宋戴公的子孙,宋戴公的儿子以父亲的谥号“戴”作为姓氏。夏朝有个甘国,位置在现在陕西省户县一带,甘国国君的子孙就以甘为姓;周朝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被封在甘,这个甘是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其子孙也以甘为姓。上面说的戴、甘两个姓,其来源并不一样,祖先并不相同。    
    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姓,大多数都有好几个来源,可见,许多姓并不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的两个部落首领,大约在五千年前,以这两个部落为中心,华夏族开始形成。那时候,他们活动的地域很小,不超过黄河中下游一带。当时,新生儿死亡率极高,人的寿命又短,人口是很少的。到了汉朝,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汉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发展到今天,汉族已经拥有十几亿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几乎世界各国全有汉族人。形成这样大的民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大量外族人口的加入。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都有胡人血统,都不是纯正的汉族。《三国演义》中说吴国的孙权是“碧眼紫须”,曹操骂他“碧眼儿”,这孙权就是一个“混血儿”的样子。《水浒》中的“紫髯伯”皇甫端、“金毛犬”段景柱,也是“外国人”的形象。虽然说文学作品并不能当成历史真实看待,但起码说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