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熜(死后葬在十三陵永陵)多了个心眼儿,要查查失火原因。查来查去,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名称不好!紫禁城刚建成时,太和门叫奉天门,太和殿称奉天殿,中和殿叫华盖殿,保和殿叫谨身殿。朱厚熜认为,“树高千丈,也不能撑破了天”,无论何时何地,“天”都应该居于首位;“奉天门”、“奉天殿”“胆大包天”,老天爷能不生气么!朱厚熜作主,把奉天门改为皇极门,奉天殿改成皇极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分别称中极殿和建极殿。
名称改了,老天爷还是不高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一次被焚毁。神宗朱翊钧传旨重建。工程时断时续,花了一千多万两银子,到朱翊钧死的时候,还未峻工。
崇祯年间,皇宫加强了夜间巡逻,防火防盗。内廷中宫的巡夜工作,由“犯了错误”或在文化培训中成绩不及格的宫女承担。她们一边敲铃,一边念叨着“天下平安”。
太和殿内景一天夜里,大雨如注,狂风呼啸。住在乾清宫的思宗朱由检(死后葬在十三陵思陵),觉得“天下太平”的声音不大对劲儿,带着哭腔,颇为凄惨,似乎不大太平,令人传来巡夜女盘问。朱由检见名叫韩翠娥的宫女,老实巴交,身体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便格外开恩,命令免除她的巡夜工作,回原单位上班。后来,韩翠娥努力学习,当上了女官,也算因祸得福了。
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朱由检上吊身亡,李自成率起义军入京,到明朝叛将吴三桂偕清军占领北京,四十多天,“三朝”更迭,兵荒马乱,紫禁城内一片狼藉。《清史稿》说:顺治三年,乾清宫成,复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清代,宫中火灾比明代少多了。康熙皇帝玄烨(死后葬在河北省遵化清东陵景陵)特别重视防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设专职的“巡检火烛太监”。入夜,不该留在宫里的人都走了,乾清宫就会发出一声呼喊:“下钱粮(锁门)!小心火烛!”随后,紫禁城的角角落落,就会接茬不断地传来太监那种阴阳怪气儿的“响应”。康熙十八年,太和殿失火。通过调研,玄烨认定,这是一次“责任事故”,处死了十六名责任人。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这个称谓源于唐代。当时,皇宫中有一处宫殿,背靠的山坡叫金銮坡。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和翰林院的官员。翰林院的官儿,都是学者型的,惯于摇唇鼓舌,舞文弄墨,创造点儿新名词儿什么的。他们在口头上、文章中,总是把这座宫殿称作“金銮殿”。这个名称气势恢宏,“皇”色浓重,皇上很喜欢。世代相传,广泛流行于民间,人们都把皇帝办公的宫殿称为金銮殿。可惜,今人只能从文字资料中,一睹秦、汉、隋、唐皇宫的风采了。
金銮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朝”、“常朝”的地方。它坐落在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的庭院中,八米多高的汉白玉雕砌的台基上。殿内的金銮宝座,又设在有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可以想像,俯伏在地仰望圣颜,感觉肯定如瞻仰天庭中的上帝一样。古代,在人们的心目中,那是“天下第一把交椅”。英文中,把总统称作“有椅子坐的人”,大概也暗含着这层意思。
宝座之上,有名为“藻井”的穹窿形天花板。所谓“藻井”,乃是中国传统建筑物中对顶棚的一种装饰方式,有方形、圆形、多边形等,上有花纹、彩画或雕刻;从下往上看,尤如倒挂着的“井”。
金銮宝座上面的藻井,巨龙蟠卧,口衔一颗大宝珠,名为“轩辕镜”,是以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名字命名的,为所谓“真龙天子”的象征。言外之意,它又是一面“照妖镜”。1916年,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变共和为专制,穿上了怪模怪样的“龙袍”,自称皇帝。他让人把原来的宝座搬走,换上了一把西式高背大靠椅。他怕“照妖镜”掉下来,砸着他的狗头,把大靠椅的位置向后移了移。冥冥之中,袁大头都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事实也的确如此。袁世凯是个野心家,告密者,投机分子。那个时代的人,称其为“窃国大盗”。他本是清廷的一名将军,级别“三品”,负责训练新式陆军。向慈禧太后密报了光绪皇帝载湉的某些变法动向后,载湉遭到幽禁,他却平步青云。后来,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等王公大臣,指其心怀叵测,把他贬回老家河南项城“闲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又请袁大头出山。他以总理事务大臣身份,周旋于革命势力和朝廷之间,左右逢源,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不久,他居然“黄袍加身”。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他只当了八十多天“洪宪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民间依据他的“洪宪”年号,演绎出一段故事,说他是通天河里的大王八转世。唐僧师徒坐在大王八背上,渡过通天河,去西天取经。大王八曾托他们向佛祖打听一下,它什么时候能修炼成人。回来时,孙悟空编了个瞎话,告诉大王八:佛祖说,你不仅很快就能成人,而且身上长出“红线”时,还能当上皇帝……
保和殿1947年,故宫博物院把袁式宝座搬出太和殿,却找不到原来的金銮宝座。1959年,故宫博物院发现一张摄于光绪年间的照片,上面有“金銮宝座”。他们按图索骥,终于在废家具堆中,找到了那个造于明代的宝座。
皇帝每次到太和殿参加朝会前,都在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小憩,等待吉时“起驾”。记录皇室成员“生辰八字”等事项的“玉牒”,每十年大修一次,皇帝在中和殿审阅这些“文件”。去先农坛表演耕田前,皇帝在中和殿验看种子和农具。
皇帝常在中和殿后面的保和殿召见大臣。明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接受百官的“祝贺信”。清代,逢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皇帝在这里宴请宗室王公、蒙古王公;公主出嫁,皇帝在这里“摆七十桌”,招待三品以上大员。乾隆年间,原来在太和殿举行的殿试(又称廷试),改在保和殿举行。
第一部分第二章 故国慷慨有余哀(3)
科举考试,是明清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渠道,分为文、武两大类。这里所说的殿试,指的是“文科”考试。其主要方式,是“命题作文”,也有“答辩”的时候。
“命题作文”对文体、段落处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考生不能越雷池半步。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部分组成;而从起股到束股,必需各有两股相互排比的句子,共为“八股”,因此称作“八股文”。鲁迅先生说,“八股文”是“蠢笨的产物”,“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他认为,封建社会的考官,脑袋都是阴沉木做的,一股一股地订出格式,便于判卷子,应试的人也省心省力。
除科举考试外,明清还有“特简”、“因贤任用”和标价卖官的情况。清末,朝廷财政吃紧,减价卖官,道员(相当于地市级)售价,一度为白银万两。因贤而官或花钱买官,往往被视为“没学历”,“非科班”,腰杆不硬。因此,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至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那时,全国各地都有“社学”,包括乡绅主持、地方投资的“义塾”,宗族或家族办的“族塾”,民间集资兴办的乡村“书院”。此外,就是“自学”或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读书。清代,山东有一个叫“武训”的人,“你出钱,我出力,办个义学不费难”。以他的“办学事迹”拍成的电影,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文化大革命”前受到严厉批判。鲁迅先生读书的“三味书屋”,当是“族塾”。
坐落在今日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的国子监,长方形院落,三进四合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明清时期,这既是国家的“教育部”,又是全国最高学府“国立大学”。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初设“国子学”时,皇后马氏建议设置“红板仓”,按月向“大学生”们及他们的家属配发粮食,相当于现代的“助学金”。
在县一级考试获得“秀才”资格者,可以参加省级考试,“中举”者,可以进京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会试合格者,统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三等)”。一般情况下,前十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各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明初规定,“一甲”可在翰林院任职,“二甲”、“三甲”可授中央机关的给事、主事或地方的知县。据测算,当时每年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书生,在百万左右,能够获得一官半职的,比例很小。《清史稿》记载,乾隆元年四月,“赐金德英等三百三十四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乾隆十年五月,“赐钱维诚等三百三十三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有资格参加殿试的,往往只是中了“一甲”的十人。作文题目有时由皇帝钦定,有时由主考官拟就,皇帝“圈定”。殿试前一天,主考官把题目,连同密封着姓名的十份考卷,呈送皇帝御览。这十份考卷的排列顺序,实际上按主考官内定的名次排列。殿试后,一般情况下,皇帝都按这个排列顺序“钦定”名次,拆开弥封,公布名单。
曾国藩早年疲于求学与应试,“惟小考七次始售”。小考即小试、童子试,中者为生员(秀才)。他23岁“入县学”,24岁于省城“应乡试”,中第36名举人;25岁在北京“会试”,连考两年均名落孙山,第三次才中第38名进士,又在殿试考了个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据说,清代皇帝惯于“逮着蛤蟆挤出尿来”,非把考生“烤糊了”不可。“自雍正元、二年,殿试后加以御试论诏奏议诗五题,是为朝考之始。”
皇帝也有自作主张的时候。曾国藩“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呈”,道光皇帝将其“拔置第二名”。光绪年间的一次殿试,四川考生骆成骧的会试卷子,被主考官列在第十名。光绪皇帝载湉看中了这份卷子,遂擢为第一名。
传说,唐代陕西考生钟馗,在会试时中了第一名,因长相异乎寻常的难看,殿试时把皇帝吓了一大跳,被淘汰出局。钟馗悲愤自杀,成为鬼王,以除暴安良为己任,到处“打鬼”。
殿试的前三名,称作“鼎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仨人,要帽插金花,身披十字红绸,出午门正中门洞,跨马游街。那身打扮,与新郎官差不多。难怪古人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同列为人生的“大幸事”,前者称“大登科”,后者叫“小登科”。
自隋、唐、宋、元,至明、清,出过700多名状元,却只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考卷保留下来,现存其原籍山东青州博物馆。皇帝出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国之心”。赵秉忠的答卷为宣纸,长330厘米,宽38厘米,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及前三辈祖先的概况;这一部分曾经“弥封”。第二部分为答卷,有2600多字;这一部分顶端,有万历皇帝亲笔批示:第一甲第一名。第三部分列有九位阅卷官的姓名和职务,其中三位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
赵秉忠二十五岁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终年五十三岁。
乾清宫内景晚清搞“新政”时,张之洞、袁世凯等一大批官员,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张之洞上折子说:“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源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寿终正寝。光绪三十一年的状元河北肃宁人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他曾任河北高等学堂监督,中华民国总统府内史秘书。
走进保和殿后面的乾清门,就进了皇帝家的“后院”内廷中宫,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从这里沿皇宫及京城建筑中轴线向南,有九道“大门”:乾清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箭楼、永定门,象征中国皇帝所具有的“九重天子”之尊。
作为皇帝的日常工作生活区,乾清宫的办公、生活设施成龙配套,一应俱全。与乾清门遥遥相对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办公室和寝宫。每逢(农历)元旦、元宵、端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