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很体面、严肃的东西,而实际上,只不过在一根棍子上,装饰着牦牛尾之类,形状倒像民间出殡时孝子打的灵幡。汉代,苏武奉汉武帝之命,持“节”到匈奴那里出公差,被扣押多年;即使被迫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放羊,也持“节”,以示不屈。后来,节上的毛掉光了,只剩下一根“光棍儿”,他照持不弃,留下一段“苏武牧羊”的佳话。    
    纛和节,最初有相似之处,用牦牛尾、野鸡毛装点。后来,军中大旗称作“纛”。《新唐书》中说:“节度使掌总军旅,行则建节,树六纛。”    
    “惟羽扇之攸兴,乃鸣鸿之嘉容。”用孔雀翎等鸟羽做的大扇子,有长长的木柄,用来壮门面,不是搧风的。    
    拂尘,用牦牛尾、马尾做的,东北地区称之为“蝇甩子”。太监和仪仗队员拿着它,显然不是为了轰苍蝇或拂灰尘的。    
    盖,又称“黄盖”、“华盖”。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故作华盖也。”形状像一把“万民伞”,有人称其为“伞盖”。    
    龙亭,像一个罩着黄色缎子帷幔的小轿子,用来放置各类“文件”。    
    辂,一人推、二人挽的木制小车;辇,木制“挽车也”,自秦汉专指帝后乘的车。山东省济南至青岛的高速公路临淄段,公路底下有一个“古车博物馆”。那里的展品告诉人们,自轩辕黄帝造车,车不仅成了王者的交通工具,而且成了军中“坦克”。周武王和商纣王大战于今河南淇县一带的牧野,双方动用一万多辆“坦克”,规模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坦克大战。春秋战国时,常以兵车多少,衡量国力,有的号称“千乘之国”,有的号称“万乘之国”。南北朝时,帝王将相爱坐牛拉的车。唐、宋帝王将相觉得,还是坐轿子舒服,车就逐渐成了皇帝仪仗队中的摆设。    
    元代,扬州人睢景臣作的《哨遍套•;高祖还乡》,形象而诙谐地描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仪仗队: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红添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不曾见的器杖,穿着大作怪的衣服。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朝天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轿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睢景臣所说的,就是皇帝仪仗队里的太阳旗、月亮旗、凤凰旗、飞虎旗、游龙戏珠旗、宫扇、华盖,以及朝天蹬、金瓜锤、刀枪剑戟、斧勾抓等。当然“十八般兵器”,统统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现代国家的仪仗队也如此,用的都是特制的“礼宾枪”,不能用于实战。有些国家的仪仗队,穿“奇装异服”。英国的仪仗队员,一年四季都戴着厚厚的黑色熊皮帽子。    
    明代,以衣着华丽而著称的锦衣卫,兼管陈设仪仗。而它的主要职责是,侍卫皇帝,保卫皇宫,掌管社会上的纠察、侦缉、刑狱,集军队、宪兵、警察、特务职能于一身。    
    一般情况下,举行大朝需奏乐。那时候还没有“国歌”这一说。宫廷音乐主要分为礼仪性和娱乐性的两大类,大概有如现代所说的“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典礼、祭祀、盛大的“国宴”,演奏礼仪性的“雅乐”,有时配上歌舞;一般宴会,宫中娱乐活动,演奏娱乐性的“燕乐”,一般都伴有歌舞。    
    传说,伏羲首创中国民族乐器。轩辕黄帝依据凤凰的叫声,确定了十二个音阶,有了最初的礼仪性宫廷音乐。周代继承了前人的音乐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有了“六乐”,祭天时奏《云门大卷》曲,祭地奏《咸池曲》,祭月奏《大韶》,祭山川奏《大夏》,祭祖宗奏《大濩》。《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都属于礼仪性的雅乐。“韶”,美好的意思。舜时有了“韶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周代,文王、武王皆用“韶乐”。《荀子•;乐论》记载:“舞韶歌武。”“陛”是台阶。古代宫殿前的台阶涂成红色,称作“丹陛”;《丹陛大乐》当然就是帝后享用的了。    
    雅乐虽然庄严、典雅,但是沉闷、呆板,少有大起大落、强烈的节奏感,曲谱记录方法也不科学,民间鲜有所闻,传世之作有如凤毛麟角。孔老夫子自称听到过久已失传的雅乐,极力地称赞它,“绕梁三日”,“尽善尽美”;然而,他也就能模仿着哼哼几句,到底曲谱是个什么样,怎么样进行演奏,也没有细说。    
    在孔夫子之后,儒家的人,都稀里糊涂地跟着“圣人”起哄、叫好,以雅乐为“正声”,其余的音乐,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靡靡之音”。现如今的通俗歌手,赶上了好时候;要是孔老夫子的徒弟们从棺材里爬出来,坐在主席台上当评委,他们想拿大奖,门儿也没有!    
    唐代,北方的大军阀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四川,丢下长安城皇宫中的闲杂人等,不管了。宫廷乐人流散于民间,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继承宫廷燕乐的僧、道、俗三个大的流派。他们流传下来的“燕乐半字谱”,用亻、阝、彳之类的汉字偏旁,记录乐谱,说是“蝌蚪文”,又不像蝌蚪文;说它像“天书”,又不是天书,很难破解。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传着一个说法:要想研究中国的古代音乐,还得借助于日本雅乐。    
    陕西一部分民间艺人,组建了“长安鼓乐社”,专门演奏古代“燕乐”。他们不信那个邪,与专业音乐工作者密切配合,在发掘中国古代音乐遗产、破解“半字谱”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西安的“古乐博物馆”,向游人展示着中国古代音乐和乐器的风采。    
    新朝代的奠基者,都把自己看作前朝理所当然的掘墓人,把前朝的帝王将相视为手下败将,对带有前朝色彩的雅乐,报以高度警惕。他们一方面翻箱倒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挖掘前朝的音乐遗产;另一方面,又要竭尽全力地去其“糟粕”,结合本朝特点,制定出一套自己的“雅乐”来。因此,每个朝代的雅乐,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突出本朝“奉天承运”的正统地位,强调本朝改天换地的辉煌业绩。    
    明代宫廷音乐,除了前面提到的《飞龙曲》等,还有《圣安之曲》、《万岁乐》、《朝天子》、《安定之曲》,等等。


第一部分第三章 气势恢宏的宫廷典礼(3)

    皇帝管得了老百姓,管不着老天爷。老天爷是个不认“大马勺”的主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皇帝添点儿乱。    
    明思宗朱由检自小到大,受尽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窝囊气。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总算逮着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了。尽管先皇哥哥朱由校的尸骨未寒,他也要举行登基大典,抖抖威风。正当文武百官撅着腚,虔诚地“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时,空中突然响起一阵尖利刺耳的轰鸣声,而且一连响了三次。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毛骨悚然。大臣们直嘀咕:这个头儿开得可是不怎么好啊!    
    明神宗朱翊钧朝服画像头儿没开好,结尾更糟糕。明末,辽东的清军虎视眈眈,觊觎中原的花花江山:陕西的李自成义军,步步推进,锋芒直指京城。在这种形势下,朱由检迎来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元旦——农历甲申年(1644年)元旦。屋漏偏遇连阴天。没等日头露一面,京城便刮起了“沙尘暴”,“震屋扬沙,咫尺不见”,以至站在午门外“听喝”的百官,居然没有一个人听见城楼上的钟鼓声。朱由检穿着袞服,戴着旒冕,准时御太和殿,升了宝座,却没有人来捧场。视线所及,只是被风沙吹得摇摇晃晃、眼睛“眯缝着”的锦衣卫警卫和仪仗队员。朱由检不由得悲自心中起,怒火在胸中烧。等满朝文武得知皇上已经临朝,正在“傻老婆等疲鹤印笔保乓晃逊浒阌咳胛缑拧⑻兔拧;呕耪耪牛帧傲窖垡荒ê凇保构说蒙稀拔亩湮鳌钡嘏虐喽啃矶喙僭倍肌罢敬砹硕印保某嘉浣寤ò愕睾曳殖闪讲Γ遄盘偷畹姆较蛳鹿蚩耐贰L磺迕薰俚目诹睿蔡坏嚼智耆挥辛私谧喔校髌呱习讼拢几鸥芯踝吡耍    
    大朝在慌乱中匆匆开始,又在慌乱中匆匆结束。有些老臣联想起朱由检的登基大典,老天爷就怒吼了三声,今天老天爷又给脸色看,都觉得“大大地不吉利”。果然,不到三个月,历时近三百年的大明朝,就土崩瓦解了。    
    小皇帝的登基大典,最容易出纰漏。因此,典礼前需要反复排练。明宣德十年(1438年)正月,三十八岁的宣宗朱瞻基病故,九岁的皇太子继承大宝。黄嘴丫子还没褪净的朱祁镇,本性就好动不好静。他把登基大典看作“演戏”,一开始还觉得很好玩,但是,长时间坐着不动,还得拿出个架式来,他就很不自在,一招一式,都“装”得不到位,奶奶、妈妈、礼部官员、司礼监的太监,“手把手”地教他“装蒜”,连哄带吓唬,排练了好几天。“教练”们个个惹了一肚子气,累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还好,一番苦心没有白费,登基大典总算顺顺当当地拿下了。    
    明代采用公开册立皇太子的方式,确定皇位继承人。朝廷的“红头文件”说:“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大位。”因此,册立皇太子,又叫“立东宫”、“立国本”。这么大的事儿,当然要举行盛大典礼,好好热闹热闹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和殿的重建工程还在继续,四年前那场火灾留下的痕迹,还依稀可辨。和昔日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金銮殿相比,这会儿也就算能遮风挡雨而已。    
    神宗朱翊钧身着礼服,乘着礼舆来到保和殿,等待吉时。王氏宫女生的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死后葬在十三陵庆陵),已经“够廿儿”。他穿着一身儿新做的礼服,奉命站在太和门外候着。    
    吉时一到,钟鼓齐鸣,奏中和韶乐。乐曲声中,朱翊钧摆驾太和殿,升金銮宝座。礼部尚书引导朱常洛,入太和门,从东侧走上太和殿丹陛,规规矩矩、诚惶诚恐地肃立在“拜位”上。接着,他俯伏在地。向着太和殿“三跪九叩”。乐止,鸣赞官亮开嗓子高喊:奉旨册立东宫太子!宣旨官站在金銮宝座右前方,张开大嘴,高声诵读册立皇太子的“诏书”。乐起,朱常洛爬到地上叩头谢恩;跪在地上,双手颤抖着接过颁诏官递过来的册和宝(证书和印鉴),转手交给侍立在侧的“伴读太监”,再次叩头谢恩。    
    等父皇起驾,乘礼舆回乾清宫,朱常洛才在乐曲声中,牛哄哄地走下丹陛。礼部官员导引,皇太子仪仗拥着朱常洛,鼓乐队紧紧跟随,浩浩荡荡地出太和门,向东经协和门,向北进文华门。朱常洛在文华殿升座,接受满朝文武跪拜、祝贺。    
    礼成,朱常洛去坤宁宫跪拜“嫡母”(皇后),谢恩;再到东六宫的景阳宫,参拜生母王恭妃,谢恩;然后,回到自己住处,收拾东西,迁往“东宫”。    
    次日,朱常洛谒太庙。回到“东宫”,他郑重地开始行使皇太子的“职权”:册立郭氏为“太子妃”,颁发了盖着太子关防的“证书”。    
    帝后的常用交通工具,是各种各样的轿子,也称为“舆”。    
    皇帝出紫禁城,由锦衣卫校尉抬轿子。在紫禁城里,帝后的轿子都由太监抬。祟祯年间,思宗朱由检的田妃,曾一度搞改革,让抬轿子的太监统统下岗,选用宫女抬“凤舆”。朱由检夸媳妇儿“知礼”。烈日下,轿妇汗流浃背;下雨天,又个个变成了落汤鸡。田妃作了一番考察,画出设计图,命令太监沿途搭起竹棚。轿妇们免了日晒雨淋之苦,轿夫们也跟着沾了光,都夸田妃“体贴下人”。    
    清代,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在太和殿举行常朝,臣工参拜皇帝,升官的和调职的官员面圣谢恩,外国使节朝拜、行礼、进贡等;其中,外国使节的首次朝拜,类似今日大使递交国书。皇帝有时在晚膳后,传见大臣,时称“晚面”。    
    《康熙南巡图卷•;卤薄图之一》顺治皇帝福临的叔叔多尔衮在吴三桂协助下,占领了北京,多少也有点儿“天上掉馅饼“的意外之喜。应该说,当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没有做好统治一个泱泱大国的充分准备。顺治皇帝福临在当年十月一日举行登基大典,所用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