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和平崛起:中国对世界的贡献(1)
美国《财富》双周刊2004年10月4日一期在《透视新中国》一文中指出,随着过去2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强大的、最不可预测的一支力量。中国已吸引了数千亿美元的外国投资,那些跨国公司渴望利用中国新兴市场中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稳定的局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它超过了日本,成为对美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而且它也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2004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200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是近30年来最快的,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推动。英国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大陆13亿人口整合力量蓄势待发,或许不到10年,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家,有一天可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这一切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市场有钱的买主。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充裕的资金、稳定增长的市场需求、安定的政治环境对世界油市施加影响。
和平崛起: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石油故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外汇储备仅1。57亿美元。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外汇储备降到…12。96亿美元。然而,从1993年到200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52亿美元增加到4033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近20倍。2004年10月,已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富国”。国内,早在2003年10月,人民币的储蓄存款余额就已突破10万亿元,且还在稳步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中国可以在世界石油市场纵横驰骋的资本和保障。
“中国正在成为东亚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发动机。”捷克总统克劳斯说。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巴基斯坦总统贾迈利说。
“中国正在致力于和平崛起事业,这对亚洲的整个面貌都非常重要。”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
这是在2004年4月24日开幕的博鳌论坛2004年年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政要们发出的称赞。中国的“和平崛起”令世界瞩目:在过去的25年里,在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了42倍。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3年已超过4000亿美元,增长了2395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10月4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崛起是现代世界历史最重要的发展变化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对整个世界形势发展与力量对比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亚非拉第三世界,人们都在密切注视中国以巨人般脚步迈向世界大国的令人兴叹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崛起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
对于石油生产国来说,亚洲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冲击印象深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石油消费需求低迷。严重的供大于求,使得油价在1998年底1999年初跌破了10美元。
第四部分和平崛起:中国对世界的贡献(2)
面对低油价,无法直接操纵油价的欧佩克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拿起了减产保价的武器。
全球原油日产量曾一度下调500万桶。只是在亚洲各国逐步走出困境后,石油消费逐渐增长,世界油价也开始慢慢回升。
因此,石油的“供应安全”与消费国的“需求安全”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既有着充足的外汇储备,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难怪不被外界看好。从休斯顿到利雅得,从加拉加斯到莫斯科,各家石油公司均在试图争取中国石油市场的份额。中国作为一个超级石油买家,正在对石油市场、环境和世界政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004年7月4日至7月7日,6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的财政大臣以及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阿提亚联合访华。海湾合作委员会由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6国联合成立。六国重量级人物联合访华,就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的市场,访华的目的是希望在能源领域与我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由于石油的因素,近年来,中国和海合会国家双边贸易额已从1991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69亿美元,扩大了10倍。在这次联合访华行动中,双方签署了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这在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提高。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正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支持,就连美国“9·11”后反恐、美伊战争都不例外。最近,俄罗斯作为尚未加入WTO的最大的经济体,一直强烈要求加入世贸组织。而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也对俄罗斯的入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国际事务中也是同样。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必将成为中国获取油气资源的强大后盾。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崛起可以使中国在能源领域发挥着在亚洲地区的主导作用,与日本、韩国等国携手一道,共同协调进退,达到“合则共赢”的结局。
争则两败俱伤。日本政府介入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日本承诺向俄罗斯今后5年无偿提供近200亿美元的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长期低息贷款。在非洲,日本承诺在今后5年无偿提供总额10亿美元帮助,同时放弃对非洲重债务国约30亿美元的债权等。这是所付出的巨额代价。
这种代价的本身,也会使石油输出国不断抬高价码,在进口国之间游移,以得到最大的好处。而这种代价,日本还能付出多少?有专家提议,中国有实力联合日本、韩国等亚洲石油需求大国,牵头成立“亚洲石油进口国组织”,最终争得石油“需求方”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积极与中国协商,在国际石油市场同进退。正如日本媒体所说,日本在世界石油市场与中国利益相同。
第四部分石油外交:经济政府的务实举措(1)
【石油故事】美国著名能源问题专家K。E。卡尔德将从东北部富有能源的萨哈林,穿过朝鲜经日本到中国缺乏能源的福建和广东省称为是“东北亚弧形危机地带”。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韩国对石油的需求多年来一直随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增长。朝鲜虽有煤炭,但迄今未发现石油,所需石油全靠进口。据统计,世界上增加的石油年消费量有近一半是东北亚地区消费的。因此,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和自然资源的差别,能源对这一敏感地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在《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一书中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加入自己的油箱,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重大事件一直保持中立立场,因为,中国境内的石油价格是由国家的中央决策者制定的,与国际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国内的供应与国内的需求处于很平衡的状态。全球石油价格的动荡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如今情况则大不相同。
中国变成净石油进口国后,地位的转变使得中国可能也像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极易受到全球石油市场上那些突如其来事件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对石油供应都不可能撒手不管而完全由市场调节。中国也不例外。石油的安全供应,应该引起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外交部各驻外外交官的高度关注。它应该在中国的外交政策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
务实的中国新一届政府已经认识到,今后在需求和供应方面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性日益明显,加强各国之间全球性能源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美国大西洋协会资深研究员、前助理国务卿帮办玛莎·哈里斯在谈到亚太地区能源安全问题时指出:至少在今后20年,亚洲不断扩大的能源缺口将使该地区国家不可能按排外的、民族主义的方式来追求能源安全。美国和亚洲领导人面临的挑战是以一种合作的方式来追求“能源安全”,即既满足本地区的能源需求,也和全球化的能源市场互补。美国人和亚洲人必须意识到,不加强合作,他们就无法取得能源安全。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世界其他能源社会的相互依赖度大大增加,我们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我们。一方面,我们有更多的机遇参与国际资源的合作和开发,另一方面,“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将为世界提供极大的机会”。
此外,中国要急于摆脱原油供给受大国牵制的局面。美国借反恐之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中国从中亚地区获取油气资源造成明显牵制;美国和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并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能源合作施加影响、从中作梗;中国原油进口依赖中东,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的争夺等,都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造成了较大牵制。中国需要打破这种牵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就需要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世界能源政治事务中,对周边国家和国际事务施加一定有效的战略影响,向有实力、有主见、负责任的世界强国迈进。
几年前,中东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然而,现在,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东对中国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2003年11月,中国派出首位中东和平特使王世杰对以色列、叙利亚、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进行具有开创意义的访问。
这表明,在一个对于北京来说其经济和政治意义变得至关重要的地区,中国的政策正朝着一个比较坚定和亲自过问的方向转变。
而政府高层的出访,是衡量国家关系冷热的寒暑表,也是国家经济、政治价值取向的标志。
高层访问正因为是高层,往往处理解决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面对当前石油安全供应的形势,石油自然而然地成为高层出访的重要话题。
第四部分石油外交:经济政府的务实举措(2)
2003年5月26日,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即是俄罗斯,其次是哈萨克斯坦。而这两个国家,都是中国石油的重要进口国。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管道原油长期购销的合同。据称,这是中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石油供应协议。2004年正月初五,大年还未过完,胡锦涛就飞赴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访问。在庆祝完中法建交40周年后,胡锦涛访问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三个非洲国家。胡锦涛主席访非反映出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主要是与三国建立能源合作,取得石油、天然气供应。这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