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29-案发当时(选载)-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侍官员的少年衙役)、皂隶(充当官员随行及办公时护卫的衙役),以及为长官抬轿的轿夫,为长官出行开道的吹鼓手等等一帮衙役,到了检验现场都要吃要喝。在那个临时公堂里,照样要摆上公案,前面要烧香驱逐尸臭,公案上要铺上毡条桌布,要有文房四宝,官员坐的交椅上要铺设褥子。按照制度,明朝时主持检验的只能是州县正印官,可是那些衙门里的“佐贰官”(县丞、典史等辅助官员)往往也要插一脚,要借着检验的机会去勒索酒席。所有的这些费用统统都要被指控的凶手支付,所以凌蒙初感叹说,即使是后来检验出来被指控者无辜,那户人家也已经花费了全家资产的十分之七八,接近于倾家荡产了。他说很多无赖就以此进行敲诈,官府哪里会知道一批准“检”就会给人带来多大的祸害。宋慈在《洗冤集录·检复总说》的一开头就告诫主持检验的官员不要预先派出亲信的衙役、公差,或者是家仆到现场去打前站,号称是探路,或者是预先安排布置,这些都会骚扰乡间百姓,“此害最深,切须戒忌”。    
    宋慈另外还告诫说:一旦确定出发检验,主持检验的官员就不可以接见案发当地附近的官员、秀才、术人、僧道,防止被这些人误导,也可以防止被人投诉。在发出的检验公文上先不要明确检验的时刻,能够准确估计出到达现场的时间才可以在公文上明确书写,防止因为道路行走不便而延误。出发后要约束随行人员不得自行离开官员走动,防止这些人去敲诈当事人。须要在城外过夜的,要保证随行人员不擅自离开。如果是夜宿百姓房屋的,先要问清楚房东和当事人是否有亲属关系,防止落下嫌疑把柄。    
    


《案发当时》 第二部分古代验尸场面

    古代验尸场面    
    上述的排场摆好了,官员才会正式入座。在距离尸体前两三步远的地方,衙役会烧起一堆皂角、苍术之类的药性植物,来冲淡现场的尸臭。长官在入座前一般会在嘴里含上生姜、葱,还要在鼻孔里塞上香料,公案上也点上熏香。    
    仵作向长官叩头请示,长官吩咐“开检”。仵作先进行就地干检,如果没有明显的伤痕,再把尸体用门板抬到明亮的地方细检。要逐件脱下死者的首饰、衣服、鞋袜,用水冲洗一遍。如有垢腻,还要用皂角水擦洗。对于僵尸,要用纸覆盖尸体,泼上酒、醋;或者在遍体涂上糟、醋,盖上衣服、荐席,等待一段时间,在尸体软化后再洗去糟、醋进行检验。    
    明清时验尸单称“尸格”,或叫“尸单”,是盖有骑缝章的“勘合”文件,一式三份。上面预先印好表格,按《洗冤集录》的顺序逐项列有身体的部位。尸格由刑房书吏填写,书吏坐在长官公案下方的另一张桌子后,长官只是远远地监督。仵作要按照尸格的顺序,依正面、背面、左侧、右侧的顺序逐一“喝报”每一个部位有伤、无伤,有伤要报伤痕的性质,伤痕尺寸和颜色。如果认为是致命伤痕,要请长官上前亲自查看。刑房书吏逐一记录在尸格上。    
    验毕,由在场的被告、尸亲、地邻、证人一一画押。仵作也要在尸格上画押,并另外在一份“保结”上画押,保证自己是如实检验,否则甘愿受罚。尸格除存档外,一份给尸亲、一份给被告家属。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长官从来是不用动手的,而且是“金口难开”,需要开口的只是吩咐“开检”,宣布“验毕”而已。虽然清代制度规定,尸格必须由主持检验的长官亲自用“朱笔”填写,但实际上一般只是用那支“朱笔”在“尸格”上的要害伤处点上一点。检验结束后,由专门负责保护官印的随从,请出官印,在“尸格”的下方盖上一个“地印”,并在填写了要害伤的地方盖印,防止有人事后剜补做手脚。    
    


《案发当时》 第二部分“周纡尸语”

    揭密疑案    
    “周纡尸语”    
    历史上有一个叫做“周纡尸语”的故事流传极广,故事中法官周纡通过与尸体低语而找出真凶,是少有的法官亲自查看尸体的事例。    
    周纡是东汉时候的人,他从朝廷司法部门廷尉府的文员起家,以其审判才能,破了很多奇案,名声大振。后来他担任了召陵侯国(今河南郾城县部分,东汉设侯爵封国)的国相(与县令相当)。有一个廷掾(属下的官员),害怕周纡的严厉和精明,想要杀杀这位新长官的威风,就偷偷找了一具倒毙在大路边的无名尸体,砍去尸体的手脚,第二天一大早把这具尸体扔在衙门的门口。    
    周纡听守门的报告说发现尸体,并没有立即找人检验。而是亲自来到大门口那具尸体边上,还凑近了尸体,口中喃喃自语了好一阵子,远处看过去,就好像是在和这个没手没脚的死尸交谈。实际上周纡是在仔细观察尸体的情况,他发现尸体的眼角、口唇上沾有少许的稻芒,就暗中去问守卫城门的人:“一大早有谁装运过稻草进城?”那人说:“只看见衙门里的廷掾装运一车稻草进城。”周纡又去问衙门里的衙役:“上午有谁议论过我和死尸对话的事?”几个衙役都说:“廷掾曾打听过您和死尸谈了些什么话。”于是周纡下令把廷掾抓起来,用严刑拷打威胁,廷掾只得交代说:“我没有杀人,这是路边的无名尸首。”从此以后整个衙门里没有再敢对周纡说谎的人。    
    这个故事原来记载于《后汉书·周纡传》。和凝将这个故事取名为“周纡尸语”,编入了《疑狱集》,以后的《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都转载,成为“核奸”(核查罪行)的典型事例。


《案发当时》 第二部分一纸空文

    一纸空文    
    虽然《洗冤集录》等法规将验尸的人员和程序规定得非常细致,但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清代文人袁枚在他的笔记《子不语》里记载了一则名为“钱县丞”的故事可以反映一些情况。    
    在当时徐州的睢宁县有一条规矩,就是县官到哪里验尸,尸体所在地方的居民就要给县官八贯钱,算是车马劳顿的费用。有一次某村河边发现一具浮尸,睢宁县知县正好公出,由县丞钱某代理。    
    钱县丞带了仵作人等前往当地验尸,确认无伤,尸体掩埋。事情结束,随行的刑房书吏送上“常例钱”八贯。钱县丞见穿钱的绳子是鲜红色的,问是怎么回事?书吏回答说那户人家很穷,拿不出常例钱,只好将一个女儿以二十贯的身价卖给财主家做了小妾,因为是“喜钱”,才用红绳。    
    钱县丞听了,动了恻隐之心,下令把那户买小妾的财主传来,说:“我逼别人卖女儿得这笔钱,是大不仁;你乘别人危急而买人女儿,是大不义。我决不要这笔钱,你也赶紧把那女孩送回娘家去。”那户财主只得答应。钱县丞又叫来那个穷户,退还了那八贯钱。又问卖女儿的余钱用在哪里,那人说都给衙门里的书吏、衙役作“差使钱”了。钱县丞就在衙门里向书吏、衙役追缴那十二贯钱,可那些书吏、衙役都推说已经赌博、喝酒花完了。钱县丞只能好事做到底,自己拿钱出来赎回那个穷户的女儿。据说钱县丞因为这项阴德,得以延长了十年寿命。    
    衙役要借着检验的机会敲竹杠,地方上的地保之类的地头蛇也会借这个机会捞一把。    
    清朝嘉庆年间的地方官员高廷瑶在他的《宦游纪略》里回忆说,他到六安县代理知县的第三天,就有一个杀人案件需要检验尸体。那个地方叫做龙头桥,他一到那里就看见路边的墙上都贴着写有“官清民安”字样的红纸,明显是刚贴的。他问当地的地保这是谁写的。那地保赶紧上前请安,说:“这是本地的老百姓对大老爷感恩之语。”高廷瑶又好气又好笑,说:“我才来了三天,老百姓哪里知道我是清是贪?”    
    检验完毕,地保又请高廷瑶到附近一个古刹休息片刻。可到了古刹一看,殿堂里居然摆着宴席,地保请高廷瑶入席,说是此地惯例,百姓感谢长官辛苦为民,所以总是备薄席请长官赏光。高廷瑶这次真的发火了,说:“你们这个龙头桥地方总共才五百来户人家,办这么一桌酒席总要花费几千个大钱,你借着这个名堂自己拿了多少?打着长官的旗号搜刮百姓,自己捞好处,让我来背黑锅。”立刻下令随从的皂隶,将这地保拿下当场打二十小板。自己看着打完,就上轿回城,扔下那桌酒席让地保去收场。    
    为了防止这些弊端,清朝在雍正三年(1725年)曾经专门规定,地方官员前往检验时,只可以随带仵作一名、刑书一名、皂隶二名,“一切夫马饭食,俱自行备用”。官员还应严规随行人员,“不许需索分文”。违令官员要按照“因公科敛”的罪名议处。随行的书吏、衙役向百姓索取的,要计算价值比照盗窃罪处理。这项法律应该说是极其明确,可是实际上能够做到的实在是太少。因为各地衙门里的书吏、衙役等等勤杂人员都是依靠检验尸体、递送传票之类的事务来捞外快的,这条法律革除的是他们的饭碗。如果地方长官真的照令行事,那么衙门里也就没有“工作人员”了。    
    ◎附录原文:    
    诸验尸,州差司理参军(本院囚别差官,或止有司理一院,准此),县差尉,县尉阙即以次差簿、丞,县丞不得出本县界。监当官皆缺者,县令前去。若过十里或验本县囚,牒最近县,其郭下县皆申州。应复验者,并于差初验日,先次申牒差官。应牒最近县而百里内无县者,听就近牒巡检或都巡检。内复检应止牒本县官而独员者,准此。谓非见出巡捕者。    
    诸监当官出城验尸者,县差手力、伍人当直。    
    ——宋慈《洗冤集录·条令》    
    凡验官,多是差厅子、虞候,或以亲随作公人、家人各目前去,追集邻人保伍,呼为先牌,打路排保、打草踏路、先驰看尸之类,皆是搔扰乡众,此害最深,切须戒忌。    
    凡检验,承牒之后不可接见在近官员、秀才、术人、僧道,以防奸欺及招词诉。仍未得凿定日时于牒,前到地头约度程限方可书凿,庶免稽迟。仍约束行吏等人不得少离官员,恐有乞觅。遇夜,行吏须要勒令供状,方可止宿。凡承牒检验,须要行凶人随行,差土着、有家累田产、无过犯节级、教头、部押公人看管。如到地头,勒令行凶人当面,对尸子细检喝;勒行人公吏对众邻保当面供状;不可下司,恐有过度走弄之弊。如未获行凶人,以邻保为众证。所有尸帐,初复官不可漏露,仍须是躬亲诣尸首地头,监行人检喝,免致出脱重伤处。    
    凡检官,遇夜宿处,须问其家是与不是凶身血属亲戚,方可安歇,以别嫌疑。    
    ——宋慈《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上)》


《案发当时》 第二部分管辖和限时

    管辖和限时    
    案发当时>>>    
    兵部侍郎史文俊醉酒大闹了宋慈岳父薛大人的寿筵,回到府中忽然听见花园里传来婢女小凤的呼救声,马上提着祖传的宝剑循声追去。只见夜色里杂役唐二宝正与小凤拉扯,唐二宝挥舞着尖刀,小凤拼命挣扎。史文俊提剑上前想救下小凤,夜色混乱之中小凤一声惨叫,已被刺杀。第二天,御林军将史府团团围住,骗出史文俊将其押入临安府受审。原来是唐二宝状告史文俊杀死丫鬟小凤。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之“史文俊通敌案”    
    断案宝典    
    电视剧中,唐二宝到临安府状告史文俊杀死丫鬟小凤,却没有到宋慈统领的京畿提点刑狱衙门告状。后来宋慈想为史文俊伸冤,还要请旨办案。那么在宋慈所在的南宋,案件的管辖制度是怎样的呢?这在《洗冤集录·条令》部分摘录的南宋法律中可以看出,当时尸伤检验的管辖制度是采用严格的“就近原则”和“回避原则”。    
    按照《条令》,地方上普通百姓非正常死亡,应该立即报告距离最近的地方政府,请求官员前来检验,在申请检验上并不采用一般司法诉讼中实行的“属地管理”,而是依照“就近原则”来确定检验的管辖权。而且报告前先不能说明死因,防止检验官员有先入之见。如果是报案报到了距离较远的衙门,该衙门先要受理,派员检验后再将卷宗移送给最近的衙门开展审理。但是这“就近原则”也有一个限制,就是不能相隔黄河以及没有桥梁的江河、正在发大水的湖泊,以防发生事故。    
    为了防止官府敷衍了事,以及官官相护,南宋的法律还设置了初检、复检两次检验制度,规定执行了初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