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以后的生活却是毫无助益的。
所以,事理未明、心绪不定之时,暂且不要判断,这是最聪明的处理办法。
下面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不管事情多么棘手,最好暂时忍耐,确信下一刻事态就会转变,至少会发生新的变化。
忍耐,永远都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希尔提:瑞士作家,哲学家。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快乐来自对美的瞻仰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灵感使诗人拥有和星星一样美丽的诗句。
荷马,这个神圣的天才,用他那惊人的、色彩斑斓的诗句,给予了我神奇的快乐。
众所周知,“快乐”正是构成人们应该去做事的标准。
于是,效仿好人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认识到美,倾心追求美,是有天赋的人热心追求的事情。
倾慕美,也生产美,这是神圣心灵的标志。
只有身体的美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人才能做宇宙的主人。
对好事赋予赞美,这是美德;对坏事加以赞美,这是欺骗。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才是正当的爱。
坏人易于模仿,可他对好人的模仿往往难以长久。
我们模仿禽兽,是以禽兽的智能为师:蜘蛛教会我们织布和缝补;燕子教会我们造房子;黄莺的美妙歌声,让我们知晓声音的美好。
美好的言辞不能抹煞恶行,做下的善事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如果孩子随自己的意志嬉戏,不去学习,那么他们决不可能学会文学、音乐、体育,也学不会代表道德的礼仪。
快乐,是人们决定有利与有害的界限。
脱口而出的称赞或斥责,都容易听到。称赞不该称赞的,斥责不该斥责的,难道不是一种恶劣的性格吗?
宇宙的壮美使我们瞻仰,人们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快乐。
世上拥有形态万千的穿戴和装饰,它们看起来华丽,却缺少心灵的魂魄。
人不同于其他的种群,一切种群自有的快乐在美之外。我们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因为最大的快乐,来自最稀有的事物。
青年的好处在于年轻的容貌和强壮的身体,老年人的妙处则在于岁月沉淀的睿智和半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他与留基伯并称为原子论的创始人。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清)王庭奎
《论语》说:“既来之,则安之。”原文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指招来远方的人并安抚他们,后来引申为承认既成事实,安下心来从容不迫地应对。
当人们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时,“既来之,则安之”不失为一种迅速调节心理失衡的有效方法。要做大事,必须深思、沉着、审慎、明察。办事要弃小节、舍次要,要着眼重大、抓住关键,分出轻重缓急来先后处理。我们做事时的形态要庄重,心意要平和,神色要斯文,气度要安然,言语要简洁,心地要善良,意志要果决,思虑要周详。
天下之事,大都讲究处之泰然,其中以“安详”二字为首要。但安详并非迟缓,而是从容、谨慎,在专注坚定中蕴涵着努力、奋斗和勇气。
为人处世,若遇到点小事就紧张不已、如临大敌,成天严肃拘谨,私下里也像在公众面前一样正襟危坐,定会使自己精神错乱。生活中总是既有出席正式场合、衣冠楚楚,场面隆重的时候,也有自由自在、衣着随意,不拘一格之时。有张有弛,才怡然自得。
很多时候,以静观变、无为而治是上上之策,此时静胜于动。但动静优劣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若众人都认为错,惟独你认为对,则要慢慢说服以改变形势,不可只顾按自己想的去做。对于不了解的事,你就别乱怀疑,也不要轻易反对不同的见解。遇事时,你切勿急躁,要思考清楚;想好后就赶紧行动,不要再延误。对于一些不急的事,你要赶紧做,早做就早出成果;对于那些紧急的事,你就要要办得和缓些,防止忙中出错。
与人交往要和气,对待自己要平实。无事则安,遇事则断;得则冷静,失则沉着。人若还未了解时,勿急于求得了解;人若还未认同时,勿急于求得一致。
世间的道路,无论有多艰险,我们都应该定心凝神,静以待之。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缺少自知之明的人,只会犯错误
(古希腊)苏格拉底
一个国家若是自不量力,去和一个明显强于自己的国家交战的话,不是变成了废墟,就是国王沦为阶下囚。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欺欺人只会招来麻烦。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会得出自己能做什么的结论。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才会变得更强大;避免自己的弱点去做事就会减少错误的机会。他们不仅只是自知,还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自己走弯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只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他们总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但不懂得幸福生活,反而会平添许多烦恼。那些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总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也乐于和他们交往;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忠告,所以总是盲目追随,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是由于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之处,所以做出来的事情并不能得到预期好的结果,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受到讥讽和冷落。
事实上,人人对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错失良机。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每个月都过一段最艰苦的生活
(古罗马)塞涅卡
对于道德决断力的形成,伟人们自有他们自己的一番“诀窍”。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过上好几天艰苦的生活:吃最难以下咽的食物(其实不过是大多数奴隶和穷人所吃的);穿粗布衣裳;做一些苦累难忍的工作……他们悄悄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人们所害怕的吗?
预先遏制命运的攻击,确是伟人的实践。这种实践的理由就像和平时期的士兵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魔鬼似的训练一样。这样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考验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为祖国争取正义和荣誉。正是在最安全的时候,也就是命运对我们施以惠顾的时候,我们才有更好的条件锻炼自己的肉体和精神意志,以抵制随时可能到来的恶命打击。
现在,有人已经在这样做了。他们每个月都要过一段最艰苦的生活,一旦危机来临,他们也就有足够的准备让自己面对一切,起码,会像一个最有教养的人那样镇定自若。
但是,一些有钱人为了消除生活中的烦闷和无聊,或者完全为了娱乐而设下的“贫民窟”不在此范畴之内。食物没有粗劣到难以下口,衣服不是麻草纺织而成,便永远不能领会到手中拥有一块钱时的狂喜。有悟性的人甚至会因此在哲学上有所进步:命运即使在打击着我们,让我们吃够了苦头,我们还是有办法找到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
提倡享乐主义的宗师伊比鸠鲁曾对他有意挨饿的时期进行研究,他想知道究竟饿到何种程度对获得食物不再有幸福感,可惜的是,这项研究失败了。因为,不管人们是多么困难地找到填饱肚子的东西,并不仅仅满足于肚子被填饱时的得意,而会因为这种快乐的能力还没丧失。这种连命运的不公正都夺不走的快乐能力,不正是一种幸福吗!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流传至今的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特洛伊妇人》等十部悲剧,和《安慰》、《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忿怒》、《论悠闲》、《论宽恕》、《论心灵的安宁》等大量的伦理哲学著作。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实施仁慈和慷慨需要谨慎
(古罗马)西塞罗
实施仁慈和慷慨确实需要谨慎。我们的善行既不能超过自己的财力,又不能不和受惠者所值得接受的程度相称,更不能伤害到其他的人。若不能做到这些,便无法称之为公正。公正都做不到,还说什么实施仁慈和慷慨呢?难道公正不是一切善行的基础吗?
卢西乌斯•;罗拉和盖乌斯•;凯斯将合法财产送给陌生人,不能叫慷慨。因为一件事情若不是公正的,就不能算是慷慨的。
卢西乌斯和盖乌斯不自量力的慷慨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侵害了其他直系亲属的权益。本该由他们继承的财产和享受的财富被拱手让给了他们一无所知的人;第二,这种赠送的厚礼,会使其他人产生掠夺财富的欲望,并希望用这些非法占有的钱财去炫耀自己的高大,而并非内心的仁慈。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只可能产生伪善,而决非慷慨乃至道德上的善良。
有的人出于对权势和荣誉的欲望,会以慷慨的名义,把一部分人的钱财掠夺一空,送给朋友,或者用不光彩的手段帮助朋友富有。这样的行为离道德责任相去甚远。
实施仁慈和慷慨应当根据各个施惠对象的情况来分别对待。本来仁慈和慷慨是没有差异的,可是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能不考虑:他对我们的态度;他与我们关系的密切程度;他本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共同的社会纽带;他曾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当然,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具备条件较多的或较重要的应该得到更多的恩惠。
我反复强调的公正,确实是人们很难达到的。当然类似于谦虚、自制等其他道德也同样令人称赞。只是我不愿意在这方面提到刚毅这个词,因为我发现: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十分公正,其精神上的勇敢就会显得鲁莽。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财富不是寻欢作乐的本钱
(德国)叔本华
白手起家的人,常常把自己的才能当作资本和财富而消耗殆尽。须知,时过境迁,过去有用的才能可能现在用不着,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才能永远都是超前的。在灾祸来临或者命运突变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大多是财富,而不是才能。
当然,艺术家有所不同。正所谓“正确的行当是最丰富的金矿”,艺术家更是如此。可叹的是:艺术家们获取钱财比较容易,反而为追求所谓的灵感,在花天酒地里变成一无所有。
在穷困中生长的人,贫穷不会被他看成生命中的阴影。一旦他拥有财富,那么他的花费定比富贵世家的人多。他们相信命运,也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大不了摔下去还可以再爬起来。人性的这个特点可以说明为什么婚前穷困的妻子反而会有更多的花费要求。在此,我奉劝那些与贫穷女子结上姻缘的人们,不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财富都给她,顶多利息由她掌握,而且孩子们的抚养费用也切勿交给她掌管。
习惯贫困生活的人,财富对他来说如过眼云烟。他们把金钱当作随意享受的多余品,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过以前那种苦日子,反而少了一份支配钱财的焦虑。难怪莎士比亚要在《亨利四世》一剧中感叹:乞丐可以悠闲地过一生,这可真是不错。
与财富从小为伍的人,至少把财富看作是本钱,他们因此也喜爱规律、谨慎和节俭。没有了财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