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不送人质。我在江东发展,所以孙策后来临死的时候,他跟孙权交代,一定要重用周瑜,要听他的话。孙策的母亲也跟孙权说,你要“以兄事之”,你要把周瑜当做自己的亲哥哥,所以就不送人质了。那时候周瑜是二十八岁。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讨伐东吴。为对抗曹操,孙权和刘备采取建立联盟,联合抗曹的战略,并采用离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计策,最终使得曹军火烧连营大败而归。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而这场大战的首功也自然落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周瑜作为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似乎只是顺水推舟式地坐享其成罢了。从艺术角度看,这样的处理,确实让故事更加精彩,也为后面周瑜与诸葛亮两个人的斗法埋下了伏笔。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统帅东吴大军的大都督周瑜,难道真的只能笼罩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吗?)
周瑜的第二冤功劳之冤
周瑜的第二冤是他在赤壁之战,当中的头功被剥夺了,我们现在看这个《三国演义》从这场大战的策划,战略的制定以及关键的一招借东风处处都是诸葛亮的功劳。那论功行赏,首功肯定是诸葛亮,实际上赤壁大战的首功应该是周瑜:第一,他是东吴主战派第一人,在说服孙权下决心打这一场大战当中,鲁肃固然起了作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周瑜。第二,他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赤壁大战的孙刘联盟这一方的军队,主要是东吴的军队,尤其是周瑜常年训练的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另外,火攻这一招,这不是周瑜和诸葛亮俩人都写一个“火”字吗!实际上这“火”跟诸葛亮没关系,火攻之术由周瑜部将黄盖首先提出,现在这功劳,全都记在诸葛亮身上了。那么,这个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比较晚,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杜牧《赤壁怀古》里头,说得很清楚《赤壁诗》“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人家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东风帮了周郎的忙,不是诸葛帮了周朗的忙。
如果诸葛亮是头功的话,那应该“诸葛不予周朗便”可想而之,在唐代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赤壁大战之胜,周朗应立首功。不仅如此,到宋代;著名诗人大文豪苏轼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里面不是说了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赤壁”呀,不是“诸葛赤壁”。这就说明到北宋末年的时候,人们还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周郎第一功。(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在整个策划赤壁大战,包括火攻,包括水军、陆军,以及双方兵力如何配合的问题上周瑜都是起了主要作用。你比如说,对于曹军,我们知道知己知彼,你才能百战不殆,是不是?诸葛亮出于建立孙刘联盟的需要,他要虚张声势,要夸大曹军的实力,这样才能够迫使孙权最后下决心跟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所以他就夸大。
说曹军百万之众,孙权有点不信,有那么多吗?诸葛亮故意说,我都不敢多说,实际上一百五十万呢,我怕把你们吓着了,实际上没那么多,周瑜就很实事求是,他非常清楚,而且他这个判断,证明是正确的,他说曹军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他也就十五六万,另外还有几万刚刚新投降的,刘表的军队,他们很多人心里都还不服,是不可靠的(周瑜见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所以周瑜讲,他说主公您给我五万精兵,我足以挡之。我五万精兵我就可以把他那十五六万,再加上刘表的加起来总共二十多万,打得溃不成军。
我保证打胜。他这个判断非常实事求是,孙权很高兴,就摸着他的后背,就跟咱们现在拍着后背一样,说你是跟我想的一样,不过他说,一下子就调集五万,我现在有困难,我已经给你准备了三万,你放心去打,赢了你回来,败了你也回来,意思就是我不怪你,你们如果失败的话,我亲自和曹操决一死战。所以周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他的决心,和他正确的这种策略,大大坚定了孙权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瑜死了以后,多年了,好几年以后,孙权当皇帝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周瑜,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讲得很实事求是。实际上周瑜最大的功劳就是赤壁一战,为东吴后来的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经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当然是就小说的整体而言,具体到周瑜身上,这个比例可就严重失调了,罗贯中不只将周瑜变得才短智拙,并且剥夺了他赤壁之战的首功,还将周瑜描写成了妒贤嫉能、心胸狭隘的小人形象,以至于还让周瑜在临死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怆感叹!罗贯中为什么要将周瑜的不白之冤进行到底?而历史上的周瑜,真的会是这样吗?这一切的一切是真有其事?还是历史的误会呢?)
周瑜的第三冤品质之冤
周瑜的第三个冤屈那就更冤了,因为第一冤无非是智慧高下;第二冤无非是功劳大小;第三冤就是把周瑜写成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想杀害诸葛亮而未遂的小人。你看诸葛亮到东吴,周瑜借口说弓箭不够,让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用不了十天,三天就够了,周瑜心里就更高兴了,这个不赖我了。(子敬,此汝亲眼所见,他(诸葛亮)自送死,非我逼他,有此物(军令状)在,三日后,定叫他伏箭而亡。军需司,在十万支狼牙箭,清点亦需半日,我命尔等务必小心侍候,孔明所要造箭之物,均予他备齐,三日之后,定叫他无话可说。是。)
另外关键的这一招,借东风,东风起来了,火攻成功。东风一刮起来,周瑜马上派人,要杀掉诸葛亮。(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鬼难测之术,若留此人,日后必为东吴祸根哪。丁奉、徐盛。在。各带一百军兵,分水旱两路,直奔南屏山七星坛,见诸葛亮,休问长短,立即斩首,将首级拿来请功。是)那借东风诸葛亮是头功,你现在这样做是恩将仇报。这是品质恶劣。所以周瑜第三个冤屈,就是他这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把他写成一个严重的品质恶劣的小人、阴谋家。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周瑜虚怀若谷、胸怀博大,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接掌东吴兵权以后,善待同僚和部下,威信很高,只和一个人关系没搞好,这个人就是老将程普。程普有点摆老资格,心里可能也有点不平衡,凭什么你那么年轻你就当总参谋长,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你就当大将军?而且程普多次当众顶撞,不尊重,甚至凌辱周瑜,让他下不了台,但是周瑜从来不跟他计较,非常地宽容。
结果程普彻底被感动了,程普后来跟别人说(普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他说跟周公瑾,跟公瑾交往,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喝美酒,最好的美酒,醇醪,就是在地窑里面搁了好多年的美酒,因为好喝,好喝就多喝,不知不觉地就醉了。就是你跟周公瑾交往,你不知不觉就被他感染了,被他感动了,你不服也服了,你想连程普都服了,所以大伙儿都对周瑜非常地尊敬,《三国志》是史书,在这个基础上长期流传,出现了许多评话,就是说书的,稿本和戏曲,最后由罗贯中重新创作,成为小说《三国演义》。
它虽然基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且基本上也符合历史上的评价,但是有时候为了艺术需要,就难免要发生一些变化,你完全按照历史写,那小说那就没法写了,他这个虚构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些次要人物,有时候某些重要人物的某些个性也不得不加以改变,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小说必须有矛盾,矛盾有冲突,这样故事才好看。诸葛亮他的对手戏,主要矛盾方面都得有代表人物,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就是周瑜,这样一来,注意,周瑜可就吃亏了,你为了突出诸葛亮只能贬低周瑜。
但是《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已经六百年,周瑜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广泛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所以还没法平反昭雪,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多才多艺,美男子,各方面都非常杰出,但是就有这毛病,所以他不能平反昭雪,也没有必要平反昭雪。因为他是个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历史上的周瑜不一样就行了。何况我们通过比较《三国志》历史上的周瑜跟小说中的周瑜它的区别还能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这岂非一大快事乎?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名将,著名军事家。出身士族,仪表英俊,聪明过人。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孙策死后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军于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一生战功卓著。)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四)周瑜-周思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