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制住贝隆,阿根廷的进攻就只能走边路。
奥特加,冈萨雷斯,有一己之力爆掉英格兰边路防守的能力吗?特别是在英格兰密集防守,除了巴特之外,旁边还有小贝与兰帕德主动协防边路的情况下。
既然没有,那么索林和萨内蒂就要助攻上来。
这助攻上来后,衍生的问题是,奥特加和冈萨雷斯,在边锋转前锋的灵活性上有缺陷。
假如这两人是米尔沃尔的亨利,拉尔森,或是克洛泽,阿根廷最起码锋线威力将提升数倍。
为何?
奥德里奇培养出来的亨利,拉尔森,克洛泽,都具有强烈的中锋拉边,边锋内切意识,并且融会贯通,在比赛中灵活切换,而阿根廷的前锋,这种意识与能力没有达到很高的级别,威胁自然就严重下降,反而拥挤在边路,就算往中路跑位,却只是单纯的跑,传跑配合不到位。
而进攻堆积到了边路后,英格兰由守转攻时,就专打阿根廷的边路防守,阿根廷防守最大漏洞就在这里,他们的边路中场都助攻上去了,攻势足球嘛,要压垮对手嘛。
于是。人们看到了麦克马纳曼的重要作用。打出快攻的速度。确保了英格兰迅速将进攻推进到了足够纵深的地带,撕裂阿根廷三线衔接,破坏了他们整体性的防守,战斗就变成了局部的。
麦克马纳曼忽左忽右的拉边,则又在60米横截面的阿根廷后防线前制造局部牵扯,阿根廷的防守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60米的横向防守面积,只有3名后卫。可想而知防守压力有多么巨大,欧文的跑位吸引,斯科尔斯的串联与前插,英格兰只要再上来一个人,不管是小贝还是兰帕德,基本上都能找到空当,转移进攻后立刻爆掉他们的防线。
浪漫足球?再见!
如果不是英格兰运气稍差,他们早该进球了。
而当阿根廷意识到边路防守的薄弱时,英格兰没辙了吗?
不,相应的。阿根廷加强边路防守,英格兰这边的边路防守压力就会下降。
那么。释放出来的,便是边后卫。
这是奥德里奇对本场比赛的第二个着重安排,第一个是麦克马纳曼的活动位置,与上一场打瑞典截然不同,第二个就是阿什利…科尔和菲尔…内维尔,首先发威的,就是阿什利…科尔。
如果奥德里奇能够听到英格兰现场解说,听到莱因克尔谈及74年世界杯决赛,他不指挥球队的话,会有兴趣与莱因克尔畅聊一番。
没错,74年世界杯决赛,诞生了一个足球场上最神秘,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场上角色。
这种角色存在于边路,在此后长达30年,甚至未来,都会成为足球场上决定胜负之一的角色!
边路球员,在大众认知中,无非三大类,边后卫,边前卫,边锋,根据作用又能分很多角色,比如助攻型边后卫,古典边锋之类的。
边路角色的重要性,往往是划时代的,古典边锋的消亡,英格兰撤边锋设边前卫问鼎世界等等。
而足球发展到当代,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3个半后卫”,没有球队的四后卫是一成不变的只承担防守任务,激进的球队,两个边后卫都能助攻上去,占据边前卫位置,边锋位置,但一般球队,是不敢如此投入巨大,因此在流动的比赛进行时,通常是三个后卫,单边助攻,同时防守时还要回来,也就是不管怎么变,主体是3个半,少的半个,便是参与进攻去了。
而对于世界一流强队,防守至少要保证铁三角,双中后卫加上一个中场,这既保证了一定的横向防守,又兼具层次感,像未来皇家马德里摆着看似不错的后卫线却后腰形同虚设毫无层次地让对手冲击,防守糟糕也就不奇怪了,那是违反足球战术发展潮流的。
在保证防守铁三角的情况下,中前场的球员如何排兵布阵,进攻体系如何运转,让无数教练绞尽脑汁,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默默无闻,当发展到极致时,边后卫的作用就开始被逐渐重视,从58年世界杯开始,助攻型边后卫就登上世界最高舞台,普及,流行,发展下去,似乎也变得再无秘密可言。
来到74年世界杯,那时,全攻全守的荷兰震惊世界,荷兰进攻有多猛?5胜1平仅失1球挺进决赛,一球不失完胜南美三雄,场均射门次数超过20次!打瑞典,36次射门,打阿根廷,疯狂的40脚射门!在这种疯狂进攻的投入下,他们才只丢了一个球,这才是攻守巅峰的表现。
决赛在慕尼黑举行,西德队迎战荷兰,没有人不惧怕荷兰队,西德队也不例外,他们在为如何击败荷兰而苦思冥想,这时,克拉麦尔,一位对德国皇帝贝肯鲍尔自由人思路有起源影响的人向西德队推荐了一套技战术打法,专门克制荷兰队的全攻全守,说白了,就是在发现破绽的基础上去抓住机会。
比赛中,看似是边前卫的邦霍夫是一条边通吃,并在一次冲刺超过40米在底线创造了机会,这才有了穆勒打入的致胜球。
那场比赛让荷兰队荣获无冕之王,他们太疯狂了,却没有拿到冠军。
而德国队,也给现代足球带来了新的战术思路,在边路球员使用上。仿佛击碎了一个壁垒。
一种全新的角色诞生。但没有精确定义。因为这种角色在边路,时而像卫,时而像锋,没有位置固定,没有活动区域的固定,在欧洲,多数人叫这种角色为“变锋”,意大利人取名为“转动边锋”。阿根廷人则称其为“鼓风机”。
为什么这种角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你无法描述它的确切位置来定义他的场上名称,把球场上各个位置的名称数一遍,无论是拖后组织,九号半,突击前锋,柱式中锋,边前卫等等,这都有一个大框架或是立体感的描绘,唯独这个角色,没有。
这个角色又为什么神秘?
因为主教练大多也无法描述清楚。应付外界就很公式化地说一些俗套的位置,记者妙笔生花却也不愿去写。因为读者会觉得是在糊弄人,就像克鲁伊夫会私下对记者说他打的是312211阵型,可是记者会在报纸中这么写吗?真写出来读者只会嘲笑记者是白痴。
就像有些球队首发是451,可是防守时,最后一道防线,你会发现是一字排开6个人,这是4后卫阵型吗?
这种“变锋”于是成为了足球圈战术较量中的隐形却至关重要的力量,在74年之后,有想效仿的球队,如巴西队,却以10年失败为代价而不得其法。
太难了,你无法去专职培养这样的球员,因为会成为双刃剑,搞不好就破坏了整个战术体系,也因为其无法成为主流而不会有球队去重点打造这样的球员。
英格兰的进球,从头到尾去看,阿什利…科尔助攻上来,然后在前腰区域给小贝送上了助攻。
可是,反过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出现在哪里?他为什么不抱着边路去支援麦克马纳曼?那才是他边后卫的职责啊!
如果阿什利…科尔全场比赛这么打,全赛季,从此职业生涯都这么干,他还能每次都成为奇兵吗?或者变成战术体系的毒瘤?
正是太多因素在左右,才导致“变锋”不能成为主流,并且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大放异彩。
在过去20年的世界大赛中,无论欧洲杯,世界杯,这种“变锋”都成为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足球战术演变,甚至有部分自成体系的3后卫阵型,也源自于此。
而在当代,“变锋”一直是顶级教头的追求,一旦能用好,便是奇效,譬如上一场阿根廷打尼日利亚,阿根廷在进球前,唯一一脚禁区内的射门,来自谁?索林,他一个中场边路球员杀入了禁区,来到正印前锋的地带形成射门,可惜,仅仅一次而已,可见阿根廷对变锋使用并不纯熟。
06年,拉姆在打进世界杯揭幕战首个进球时,他从边路得球,然后内切连过两人,在一个前腰与边锋区域完成了远射破门,同样是那一届世界杯,神奇的格罗索,在意大利面对澳大利亚少打一人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杀了上去,在边锋区域拿球,开始干起了前锋的活儿,最后在禁区内过掉一人后被尼尔绊倒,他距离球门不超过10码,平常情况下,都可以说球员灵光一闪,但是仔细想想,世界杯,少打一人,比赛最后关头,意大利要靠一个边后卫冲上去干前锋一条龙的活儿,是格罗索打了鸡血,还是里皮老谋深算把变锋精髓运用到了极致?反过去想,没有里皮的点头,给格罗索一万个胆子,他敢冲上去?而且不给前锋传球,自己单干?
说到底,“变锋”的出现,是一种足球发展到了现实瓶颈,却又无法追求最高境界的妥协。
荷兰那种人人可以踢前锋,人人可以转换为后卫,站在什么区域就履行什么样职责的全攻全守理念,太过自由,创造力太过惊人,简直就是梦幻与极限,可现实就是,球员不是神,必须给球员一个框条,一个枷锁,才能让一支由11个球员组成的团队运转流畅,一万个球队去追求最高理想化的全攻全守,只会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崩溃,还剩下那个叫荷兰,最高成就是世界杯亚军,拿到一个无冕之王的荣耀。
但在刻板框条中,技战术又会毫无新意,被可预测性又太强,于是,有了变锋,有了德国队后来名震江湖的自由人,有了现代边锋的崛起,有了拖后组织的出现,有了各种各样只能以某个点,某个人,某个位置为爆发的创造,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妥协,但每个变化仍旧对现代足球产生巨大影响。
奥德里奇对变锋的研究,实验,运用,早已开始,但因为这种变锋始终不是主流,不是可以常规打造的角色,因此只能在合适的比赛背景中临场运用,就像欧洲人所说的,变锋,重点在变,若成了一种刻板固定的套路,变的意义在哪里?变的出其不意又在哪里?
他在米尔沃尔就用过,最早的关键使用可以追溯到第一年征战欧冠时,面对尤文图斯最后时刻的搏命,施奈德的压上,放弃边路走内线,创造机会,制造出那轰开米尔沃尔击败尤文图斯的进球,便是来源于此。
此后,赞布罗塔,施奈德,在很多攻坚战役中的发挥,都有这种变锋的影子,由于赞布罗塔身体素质更强,因此赞布罗塔更出彩,也是为什么他能竞争世界最佳边后卫的原因,也是奥德里奇从很久以前,只要主力边后卫登场,他基本上不会设边前卫与传统边锋的缘故。(未完待续。。)
828 背负枷锁的疯子
使用变锋不会在全场比赛中展现出一种固定的套路,因其精髓是“变”。
这个“变”对球员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奥德里奇没有上辈子的经验,他即便研究,也不敢轻易尝试。
但是,英格兰阵中有一个阿什利…科尔。
原历史中,在06年之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温格对阿森纳左路的打造都逃不出一个固定的模板,左后卫以速度助攻型为主,在边后卫前面,搭配一个偏组织型球员打边翼位,不是温格对10号球员突然死不撒手,而是04年那支不败之师的进攻最强处就是左路,阿什利…科尔加皮雷的组合是铸造那支枪手的主力军,也正因凭借那样的组合走到过巅峰,温格便对此念念不忘,一直试图在左路重塑当年的辉煌,但效果却屡屡不如人意。
除了球员能力之外,组合搭配在模板上看似差不太远,但现实就是,阿森纳之后的左后卫,再也打不出阿什利…科尔那种进攻上去后兼具速度与变化莫测的跑位威胁。
在02…04期间的阿什利…科尔是打边后卫,但观察他与皮雷在边路配合,再加上亨利,你会发现,亨利,皮雷,多数是在一个基本固定的熟悉区域中发挥,而阿什利…科尔便是提供变量,令进攻变化莫测的一个人,他会在进攻最前线转化为一个出现在内锋位置的球员,将对手的防守布置搅得天翻地覆,这种冲击性。不是靠他一个人可能做到的。需要队友的配合。需要团队技战术的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当阿什利…科尔初期转会切尔西后一直遭人诟病打不出身价的缘故,置身战术体系不同,球员能力发挥也自然有差异,同样也体现在他代表英格兰出战,而英格兰却长期饱受左边路进攻乏力困扰,因为英格兰就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边后卫在使用,或者助攻型边后卫。
至于阿什利…科尔身上一直存在着的最大争议就是助攻上去回不来,这是一种过于无礼的指责。试问,边后卫冲到第一线,进攻打不成,对手打反击,边后卫速度再快,难道能比天上飞的球更快?
不能要求球员是超人,而这种问题,74年的德国队就已经解决了,很简单的做法,补位。但做好很难。
因此英格兰队在阿什利…科尔旁边是索斯盖特,以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