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有关系者。觉贤有功于佛教界;实在其传禅法;译经抑余事耳;当于禅宗章别论之。)。智严西行求法;归时礼请东来。以姚秦时至长安;正罗什万流仰镜之时也。贤初见什;即不餍其望;〃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唯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梁高僧传》卷二本传)观此问答;便知什、贤两人学说;其出发点确有不同;什盖偏于消极的、玄想的;贤则偏于积极的、科学的也。以什公之大慧虚怀;自不至于无诤中起诤想;然其门下主奴之见;固所不免。什受姚兴所馈伎女;〃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什本传语)贤笃修净业;戒律谨严;同为外国大师;未免相形见绌。又当时诸僧〃往来宫阙;盛修人事;惟贤守静;不与众同……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贤本传语)。似此众浊独清;理宜见嫉;什门老宿僧佑道恒辈;乃借薄物细故;横相排摈;几兴大狱(其排贤口实不值征引;读者欲知;可看本传)。本传云:〃大被谤黩;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或逾墙夜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当时事情之重大;可以想见。贤遭摈;恬不为意;率弟子智严、宝云等四十余人;飘然南下。慧远特遣弟子昙邕入关;为之和解。然贤竟不复北归;与远相依于庐山。其后乃于建康道场寺创译远弟子法领所得《华严》;今六十卷本是也。法显所得《僧祗律》;亦由贤传译。自余译述;尚十数种;华严宗风之阐播;实造端于是。然则贤之见摈南渡;抑大有造于我佛界矣。
要之;罗什以前;我佛教界殆绝无所谓派别观念;自罗什至而大小乘界线分明矣。自觉贤至而大乘中又分派焉。同时促助分化之力者;尚有昙无谶之译《涅磐》。盖《华严》之〃事理无碍〃《涅磐》之〃有常有我〃;非直小乘家指为离经畔道;即大乘空宗派亦几掩耳却走矣。故什门高弟道生精析《涅磐》;倡〃阐提成佛〃之论;旋即为侪辈所摈;愤而南
下(粱启超原注:《梁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生著〃《佛性当有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总起。又六卷《泥洹》(即《涅磐》)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是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生)投迹庐山;……众咸共敬服;后《涅磐》大本至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读此可见长安旧侣之若何专制;与夫创立新说之若何忤俗;又可见远公之在庐山;实为当时佛教徒保留一自由之天地也。)。吾侪将此事与觉贤事比而观之;足想见当什门上座;大有学阀专制气象;即同门有持异义者;亦不能相容。虽然;自兹以往;佛教界遂非复空宗嫡派之所能垄断;有力之新派;句出萌达矣。
佛教心理学浅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中天女手捧花蓝;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图中布局疏密有致、离合有序。线条或刚或柔;表现出衣衫的不同质感。
(从学理上解释〃五蕴毕空〃义)
六月三日为心理学会讲演
一
诸君!我对于心理学和佛教都没有深造研究;今日拈出这一个题目在此讲演;实在大胆。好在本会是讨论学问机关;虽然见解没有成熟;也不妨提出来作共同讨论的资料。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但我先要声明;我不过正在开始研究中;我的工作百分未得一二。我虽自信我的研究途径不错;我不敢说我的研究结果是对。今天讲演;是想把个人很幼稚的意见来请教诸君和海内佛学大家;所以标题叫做〃浅测〃。
二
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话包括他吗?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无我、我所。〃再省略也可以仅答两个字:〃无我。〃因为〃我〃既无;〃我所〃不消说也无了。怎样才能理会得这〃无我〃境界呢?我们为措词便利起见;可以说有两条路:一是证;二是学。〃证〃是纯用直观;摆落言诠;炯然见出〃无我〃的圆相;若搀入丝毫理智作用;便不对了。〃学〃是从学理上说明〃我〃之所以无;用理智去破除不正当的理智。学佛的最后成就;自然在〃证〃;所以〃有学〃这个名词;在佛门中专指未得上乘果的人而言;但佛教并不排斥学;若果排斥学;那么;何必说法呢?我们从〃证〃的方面看;佛教自然是超科学的;若从〃学〃的方面看;用科学方法研究佛理;并无过咎。
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这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门子不是心理学?又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门所说修养工夫;也不外根据心理学上正当见解;把意识结习层层剥落。严格的说;现代欧美所谓心理学和佛教所讲心识之相范围广狭既不同;剖析精粗亦迥别;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但就学问大概的分类说;说〃心识之相〃的学问认为心理学;并无过咎。至于最高的〃证〃;原是超心理学的;那是学问范围以外的事;又当别论了。
三
佛教为什么如此注重心理学呢?因为把心理状态研究得真确;便可以证明〃无我〃的道理。因为一般人所谓我;不过把〃意识相续集起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跟着妄执这实体便是〃我〃。然而按诸事实;确非如此;状态是变迁无常的东西;如何能认为有体?《唯识颂》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意思说是〃因为说话方便起见;假立'我'和'法'的名称;于是在这假名里头有种种流转状态之可言;其实在这假名和他所属的状态;不过依凭'识'那样东西变现出来〃。简单说;除〃识〃之外;无〃我〃体;然而〃识〃也不过一种状态;几千卷佛典所发明的;不外此理。
我们为研究便利起见;先将〃五蕴皆空〃的道理研究清楚;其余便可迎刃而解。
五蕴或译五阴;或译五聚。〃蕴〃是什么意思呢?《大乘五蕴论》说:
〃以积聚义说名为蕴;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
什么是〃世相续〃?谓时间的随生随灭;继续不断。什么是〃品类趣处差别〃?谓把意识的表象分类。佛家以为;从心理过程上观察;有种种观念在时间上相续继起;而且内容像很复杂;很混乱;但可以用论理的方法分为五类;每类都是状态和状态联构而成;一聚一聚的;所以叫做聚;又叫做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佛家以为心理的表象;这五种包括无遗。这五种的详细解释;很要费些话;今为讲演便利起见;姑用现代普通语先略示他的概念。
色—有客观性的事物
受—感觉
想—记忆
行—作意及行为
识—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我这种训释是很粗糙的;不见得便和五蕴内容吻合;详细剖析;当待下文。但依此观念;用西洋哲学家用语对照;可以勉强说;前一蕴是物;后四蕴是心。《大毗婆沙论》(卷十五)说:
〃总立二分;谓色、非色。色即色蕴;非色即是受等四蕴。……色法粗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
色蕴是客观性较强的现象;有实形可指或实象可拟;故属于西洋哲家所谓物的方面。受等四蕴;都是内界心理活动现象;像是离外缘而独立;专靠名词来表他性质—例如什么是〃记忆〃;没有法子把他的形或象呈献出来;不过我们认识〃记忆〃这个名词所含的意义;便也认识〃记忆〃的性质。这类心理现象〃微隐而由名显〃;佛家把他和色对待;叫做非色;亦叫做名;即是西洋哲家所谓心的方面。据这种分析;则是色蕴与后四蕴对峙;其类系如下:
五蕴还有第二种分类法。佛家因为要破除〃我〃和〃我所〃;所以说五蕴。说五蕴何以能破除我、我所?因为常人所认为我、我所者不出五蕴之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说: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色)、受用我事(受)、言说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体事(识);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
我段话怎么讲呢?据一般人的见地;眼、耳、鼻、舌是我的;色、声、香、味是我接触的;自然色是我所有的色;乃至我感受故受是我所有;我记忆故想是我所有;我作意或行为故行是我所有。
这四种虽然或属物理现象或属心理现象;但都是由我观察他;认识他;所以都说是我所。然则能观察;能认识的我是什么呢?一般人以为〃心理活动统一之状态〃的识即是我;笛卡儿所谓〃我思故我存〃就是这种见解。依这样分析;则是识蕴与前四蕴对峙;其类系如下:
佛家以为这五种都是心理过程;一样无常不实;所以用平等观建设五蕴皆空的理论。
我们要证明五蕴皆空说是否合于真理;非先将五蕴的内容性质分析研究不可;内中受、想、行三蕴;就常识的判断;人人都共知为心理过程;没有多大问题。独有那客观存在的色蕴和主观所依的识蕴;一般人的常识都认为独立存在;何以佛家也把他和那三蕴平列;一律说是无常;说是空?明白这道理;可以知道佛法的特色了。今引据经论;顺序说明。
四
1色蕴
《大乘五蕴论》(以下省称《五蕴论》)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以下省称《杂集论》)(卷一)说:
〃问: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触对变坏者;谓由手、足乃至蚊、蛇所触对时即便变坏。方所示现者;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此如此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寻思相应种种构画。……如此如此色者;谓形显差别种种构画者;谓如相而想。〃
《五事毗婆沙论》(以下省称《五事论》)(卷上)说:
〃问:依何义故说之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亲;能坏能成;皆是色义。佛说;变坏故名为色;变坏即是可恼坏义。〃
《顺正理论》(卷三)说: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我们试综合这几段话;研究佛家所谓色。所谓〃四大种〃者;指坚、湿、暖、动四种性—世法呼为地、水、火、风之〃四大〃。所谓〃所造色〃者;指由这四种性构造出来形形色色的事物;内中大别为两样性质:一、有形可指的叫做〃触对变坏〃;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笔墨桌椅等皆是。触对变坏怎么讲呢?或为手等所能触;或为眼等所能对;但用人力或他种力加到他身上;他会变样子或破坏。二、有象可寻的叫做〃方所示现〃;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甜酸若辣等;以及其他许多抽象观念皆是。方所示现怎么讲呢?我们将各种印象(相)各各给他安上一个名;如何便是方;如何便是圆;……方圆等名是我构画出来;碰着对象合于我构画的方;便认为方;合于我构画的圆;便认为圆。这便是〃如相而想〃。
这种种色依物质运动的理法;碰着有和合性的便相吸;碰着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变坏;所以说〃会遇怨或亲;便能坏或能成〃。既已怨亲交错;成坏回环;所以凡物质(色)都是〃渐次积集;渐次散坏〃。不独触对变坏的色为然;即方所示现的色亦然;所以说是变现或变坏或恼坏;恼是刺戟的意思;坏是变化的意思。
如是种种色不问为过去、现在、未来、内界外界所变现;不问变现出来的粗细、胜劣、远近;我们用逻辑的分类;认他同一性质;统为一〃聚〃叫做色蕴。为什么把他们统为一聚呢?《集异门足论》(卷十一)说:
〃问:云何一切略为一聚?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因为我们用同样的推度、思惟、称量、观察的方式;认识所谓〃色〃这类东西;所以说是一聚;其余那四聚的名称;也因此而立。
佛家又将色相分为三大类;《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