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启超谈佛-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我们用同样的推度、思惟、称量、观察的方式;认识所谓〃色〃这类东西;所以说是一聚;其余那四聚的名称;也因此而立。
  佛家又将色相分为三大类;《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说:
  〃色相有三种: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
  这三色相怎么讲呢?例如我们环境所见的一切实物;是可见有对的色相;例如别人的性格或思想;是不可见有对的色相;例如宇宙普遍性;是不可见的无对的色相。常识上认为性格悬殊的三种现象;佛家用逻辑的方式;都把他们编归一聚;通叫做色。所以佛家所谓色;固然一切物质都包含在内;但我们不能拿物质两个字翻译色字;因为范围广狭不同。
  〃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我两种色;不能离开我们心理而独自存在;这是人人易懂的。至于〃可见有对〃的色—即通常所谓物质;如草木桌椅等;分明是有客观的独立存在;如何能说他无实体呢?《成实论》(卷三)为辨明此义;设问道:
  〃问曰:四大是实有;所以者何?《阿毗昙》中说:'坚相是地种;湿相是水种;热相是火种;动相是风种。'是故四大是实有。〃
  这话是根据佛说设难;说客观物质实有——起码总实有地、水、火、风四件东西;既有这四件;自然这四件所造色也是实有。佛家怎样反驳呢?《俱舍论》(卷一)说:
  〃地谓显形;色处为体;随世间想假立此名;由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水火亦然。〃
  意思说;地、水、火、风这些名字;不过我们为整理观念起见;将坚、湿、热、动四种属性权为分类;除却坚相;我们便理会不出什么叫地;除却湿等相;我们便理会不出什么叫水等;所以说〃四大是假名〃。
  外人又反驳道:〃那么最少坚等四相是实有。〃佛家再反驳道:〃不然;因为相本来无定的。〃《成实论》(卷三)说:
  〃坚法尚无;况假名地?若泥团是坚;泥团即为软;故知无定坚相。又以少因缘故生坚心;若微尘疏合名为软;密合为坚;是故无定。〃
  意思说;坚和软;不过主观的评价;若离却主观的状态;说是客观性有坚软的独立存在;是不合理的。
  佛典中讨论这问题的话很多;限于时间;恕不详细征引剖析了。要之;佛家所谓色蕴;离不开心理的经验;经验集积的表象名之为色。《成实论》(卷一)说:
  〃如人病愈;自知得离;如水相冷;饮者乃知。……如地坚相;坚何等相?不得语答;触乃可知;如生盲人不可语以青黄赤白。〃
  可见离却主观的经验;那客观是什么东西;我们便不能想象;严密勘下去;也可以说色蕴是受、想、行、识种种经历现出来。比如我们说屋外那棵是柳树;怎么知道有柳树呢?那认识活动过程第一步;先感觉眼前有一棵高大青绿的东西;便是受。其次;联想起我过去所知道的如何如何便是树;如何如何便是柳树;把这些影像都再现出来;便是想。其次;将这些影像和眼前所见这样东西比较看对不对;便是行。最后了然认得他是柳树;便是识。凡我们认为外界的〃色〃;非经过这种种程序后不能成立;所以〃色〃是我们心理的表象。我解释色蕴;暂此为止。五
  2受想行三蕴
  这三蕴是讲心理的分析;我们为时间所限;只能略述他的定义。《五蕴论》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杂集论》(卷一)说:
  〃问:受蕴何相?答:领纳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业所得异熟。……〃
  〃问:想蕴何相?答:构了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
  《辨中边论》(卷上)说:
  〃于尘受者;谓领尘苦等;说名受阴。〃
  〃分别者;谓选择尘差别;是名想阴。〃
  〃引行者;能令心舍此取彼;谓欲思惟作意等;名为行阴。〃
  〃受〃训领纳;即是感觉;一种现象到跟前;我感受他或觉苦或觉乐;或觉不苦不乐。
  〃想〃于境界取种种相。《阿毗昙杂心论》说:〃想蕴于境界能取像貌。〃《墨子?经上》篇说:〃知者以其知过物而行貌之。〃即是此义。我们遇见一种现象;像用照相镜一般把他影照过来;形成所谓记忆;做〃诸言说〃的资粮;便是想。
  〃行〃是造作;除受、想两项外;其余一切心理活动都归人这一蕴中。他的特色;在〃能令心趣此舍彼〃。今欲明行蕴的内容;不能不将佛家所谓五位诸法先说一说。
  佛家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色法、二心王法、三心所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五法的分类是各家所同的;位次先后及每位的数目;各有出入。例如俱舍家只讲七十五法;唯识家讲百法。五位中除无为法靠证不靠学外;其余四位;统名有为法;都属心理学范围。色法;指有客观性的事物之相。心王法;指心意识的本相。心所法;举全文应云〃心所有法〃;亦名〃心数法〃;西洋学者所说心理现象正属此类;名目如受、想、触、欲念、作意、贪、■、痴、信、勤、惭、愧等类皆是。不相应法举全文应云〃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怎么讲?《五蕴论》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用现在话讲;可以说是;不能归入色法、心法、心所法三类的叫做不相应法。名目如得、非得、生、老等类;如名、句、文等类。今将诸法分配五蕴列一表;依小乘次家《俱舍论》的法数制出;其大乘家《五蕴论》、《瑜伽师地论》等所讲百法;有些出入;但心所法及不相应法分配受、想、行三蕴大致相同)。
  看这表可以见出行蕴内容如何复杂了。大抵佛家对于心理分析;异常努力;愈析愈精。释迦牟尼时代;虽仅分受、想、行三大聚。〃行〃的方面;已经错杂举出许多属性;后来学者将这些话整理一番;又加以剖析增补;大类中分小类;小类中又分小类;遂把〃行相〃研究得如此绵密。我的学力还够不上解释他;而且时间亦不许;姑说到此处为止。但我敢说一句话;他们的分析是极科学的;若就心理构造机能那方面说;他们所研究自然比不上西洋人;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六
  3识蕴。
  〃识〃是最难了解的东西;若了解得这个;全盘佛法也都了解了;我万不敢说我已经了解;不过依据所读过的经典热心研究罢了。有说错的;盼望诸君切实指教。
  〃识〃是什么?《五蕴论》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
  《杂集论》(卷一)说: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我们试下个最简明的解释;〃识就是能认识的自体相〃。前表所列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乃至无为法;都是所认识的;识即心法;亦称心王法;是能认识的。
  初期佛教;但说六识;后来分析愈如精密;才说有第七的末那识和第八的阿赖耶识。今且先讲六识。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中眼、耳、鼻、舌、身识亦名前五识;意识亦名第六识;合这六种;亦名前六识。前六识的通性如何呢?《顺正理论》(卷三)说:
  〃识谓了别者;是惟总取境界取义;各各总取彼境相;各各了别。谓彼眼识虽有色等(按:此色字是色、声、香、味之色;非色蕴之色);多境现前;然惟取色;不取声等;惟取青等;……如彼眼识惟取总相;如是余识;随应当知。〃
  读这段话;可以懂〃了别〃两字意义;了是了解;别是分别。许多现象在前;眼识惟认识颜色;不管声、香、味等;许多颜色在前;眼识当其认识青色时;不管黄、赤、白等。认识颜色是了解;把颜色提出来;不与声、香、味等相混是分别;认识青色是了解;把青色提出来;不与黄、赤、白等相混是分别。所以说识的功能在了别。眼识如此;耳、鼻、舌、身识同为前五识;可以类推。
  第六的意识要稍加说明。前五识以可见有对的色为对象;意识以不可见有对及不可见的无对的色为对象。例如释迦牟尼是何样的人格;极乐世界何样的内容;这不是眼看得见;手摸得着的;便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识是怎么发生呢?佛典有一句最通行的话: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这句话几乎无论那部经典都有;真算得佛家基本的理论;意思说是〃眼睛与外界的颜色相缘;才能发生所谓眼识者〃。省略说;便是〃根尘生识〃(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这句话怎么讲呢?《顺正理论》(卷十)说:
  〃眼、色、识三俱起时;眼不待二;色亦如是;识生必托所依所缘故眼识生;故眼识生要待余二。……然彼所依复有三种:一是和合所依;谓识。二是相离所依;谓眼。或识是彼亲密所依;眼根是彼系属所依;所缘即是彼所取境;故彼生时必待三法;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者;谓眼与色和合为缘生于眼识。……〃
  说眼根;我们或者可以想象他独立存在。说色尘;我们或者可以想象他独立存在。至于能了别颜色的眼识;一定要面上的眼睛和外界的颜色起了交涉时才能发生;但了别颜色的并不是面上眼睛乃是眼睛的识。比如瞎子;或睡觉的人;或初死的人眼睛虽然如故;却不了别颜色;因为他没有了眼识;耳、鼻、舌、身识可以类推;所以说〃识从三和合生〃。前五识的性质大略如是。
  意识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统一态。一方面;〃无对色〃专靠意识了别他;是意识特别的任务。一方面;前五识所了别的〃有对色〃也靠意识来整理他、保持他;是意识总揽的任务。初期佛法;仅提纲领;所以泛言意识;后来把意识内容愈剖析愈精细。《成实论》(卷五)说:
  〃心、意、识体一而异名;若法能缘;是名为心。〃
  《顺正理论》(卷十一)说:
  〃心、意、识三;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顺正》是小乘著作;虽未立六、七、八识等名目;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集起的心即第八识;思量的意即第七识;了别的识即第六识。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异名;有这许多分析呢?《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
  又说:
  〃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
  当时未将识分析立名;所以或名为意;或名为心;其实所指只是一物。我们的心、意、识;有随灭和相续两种状态;是确的。试稍加内省工夫;自然察觉;这两种状态;本来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但据粗心或幼稚的哲学家看来;那〃念念生灭心〃;刹那不停;新陈代谢;容易看出他无常不实;所以公认他是心理上所研究的对象;会给他〃意识之流〃或其他名目。至于〃次第相续心〃;他递嬗的变化很微细;不易察见。表面上像是常住的;而且他又能贮藏过去的经验;令他再现;很像总持我身心的一个主宰;像是能有一切、能知一切的主人翁;所以一般人的常识乃至一部分哲学家;多半起〃我思故我存〃等妄见;认这个为〃自我〃。据佛法看来;其实不过五蕴中之一蕴。《显扬圣教论》(卷一)引佛说(出《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亦名第八识;他是次第相续心的集合体;能将刹那生灭生所积经验执持保藏。因为执藏且相续故;常人把他构成自我的观念;其实他与前六识相依相缘;并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佛家将他和诸识通为一聚;名为识蕴。
  若要了达识相;非把《唯识》、《瑜珈》诸论真真读通不可。我既没有这种学力。只能粗述大概;说识蕴的话止于此。
  七
  佛说五蕴;不外破除我相;因为常人都妄执五蕴为我。《成实论》(卷十)说:
  〃《韦陀》中说:'冥初时;大丈夫神色如日光;若人知此;能度生死;更无余道。小人则小;大人则大;住身窟中。有坐禅入得光明相;见身中神如净珠中缕。'如是等人;计色为我。粗思惟者;说受是我;以木石等中无受故;不知受即是我。中思惟者;说想是我;以苦乐虽过;犹有想我心故。细思惟者;说行为我。……深思惟者;说识为我;是思虽过故;犹有识我心故。〃
  色、受、想、行、识;本是心理活动过程由粗人细的五种记号;常人不察;往往误认他全部或一部是我。最幼稚的思想;以为躯壳中住表个灵魂;如《韦陀》所说:〃身中神如净珠中缕。〃数论派所谓〃神我〃正指这种境界。中国方士讲的什么〃元神出窃〃;基督教讲的什么〃圣灵复活〃;都属此类。其实他们的〃身中神〃;就佛法看来;不过〃法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