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唐诗泰斗李白

    唐诗泰斗李白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原苏联托克马克),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出蜀远游。    
    李白在蜀中漫游时,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诗篇,显露出李白早年的才华。    
    当时的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与李白相会,遂称其为“谪仙人”,经过贺知章的褒扬,李白的名声顿时传遍京师。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见了他。但玄宗只是十分欣赏他的诗句,将他当作—个点缀“太平盛世”的文学侍从,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却没有任何实际职位。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诋毁李白。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李白渐渐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种“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然态度也令权贵们嫉妒与恼怒。因而权贵们对其百般谗毁,玄宗也逐渐疏远李白。李白意识到“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往庭阙下,叹息光阴逝”,于是上书请求回乡,玄宗很快赐金放他回去了。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准备跟着李光弼追击史朝义,再次讨敌,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762年)他在当涂(今属安徽)其堂叔李阳冰家中因饮酒过度醉逝,时年62岁。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不满黑暗现实,希望为国立功。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李白诗歌的影响。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史诗写安史——诗圣杜甫

    史诗写安史——诗圣杜甫    
    杜甫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宽广的视野,深入的体验,高度概括了当时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变迁,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堪称“史诗”,他更是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极大地拓宽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体裁所能够表现的范围,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均成为后世竞相学习的典范。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时世交严武(官居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举荐他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自幼聪慧,他在《壮游》诗中追忆说:“七龄思昂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少年时即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前辈的赏识。    
    20岁起,诗人便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在游历路上,杜甫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一对青年夫妇刚结婚,男的就被抓去当兵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孙子都战死了,他也被抓去当兵,老伴知道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伤心地趴在路边上哭;一个打了败仗逃回来的士兵,回到村里的时候,只见房子周围长满了草,家里空荡荡的,亲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荒凉景象。当他拿起锄头要去耕种荒地的时候,县吏又派差人把他抓去打仗了。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后,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从长安逃出,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投奔至唐营,肃宗被其忠诚所感动,任他为左拾遗,但很快就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唐大历五年(770年),大诗人杜甫病逝于旅途中,时年59岁。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状况。    
    杜甫的“三吏”、“三别”已不再是原始的资料,而是成为荡气回肠的艺术。诗中表现的是不能简化的生命情态,深沉而不浮浅。在《潼关吏》里,唐代战争频仍的景象,就像戏剧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诗中的人、物、布景、声音,都经过诗人艺术的剪接,读者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反映社会的黑暗时,杜甫绝不会简化、漠视生命的矛盾。控诉社会,杜甫也能遍照如镜,持平若衡。读杜甫的诗,能看见百姓的疾苦,贫富的悬殊,战争的惨酷,酷吏的蛮横,而这些真实的生活感受在正史中是读不到的。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白居易与《琵琶行》、《长恨歌》

    白居易与《琵琶行》、《长恨歌》    
    《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诗成以后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虽然白居易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但两诗在艺术上的魅力,使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脾气高傲。17岁的白居易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看了他的16岁时写的名篇《草》之后,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从此后白居易声名大振。    
    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民间即广为流传,这在古代是极少见的。有一次,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路途长达三四千里,在乡校、佛寺、旅馆、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诗歌;在平民、僧侣、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听见他的诗歌,使他非常自豪。元稹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郁悒、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作者利用歌行这个流畅自由的体裁,叙述故事,构思精巧,起伏跌宕。诗的开篇,从思女、求女,到爱女、宠女,写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写出了无限风情,无尽的欢乐,像是一幕喜剧。然而乐极生悲,第二部分便从马嵬坡的失女、死女到以后唐玄宗无尽的思女、念女,充满着种种思念,种种痛苦,笼罩着一片沉重哀伤的悲剧气氛。从蜀都行宫、还都路上、返京以后,地点的变换;从春风秋雨、花开花落、夕夜晓明,时间的推移;又从醒寤到梦寐,把个故事写得动人心魄,回肠荡气。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但作者笔锋一转,第三部分从觅女、求女到见女、誓女,通过临邛道士上天入地的寻觅,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神仙境界,见到了具有超凡脱俗之美的杨玉环,杨妃又托道士将信物带给玄宗,并重申盟誓,故事委婉曲折美丽动人。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山水游记巨著《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巨著《永州八记》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较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构成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他的《永州八记》被人们誉为山水游记的经典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于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和他老师王叔文主张改革政治。革新派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较低、年轻有为、才学兼优的知识分子。柳宗元也是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们就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但是,这却触犯了宦官和达官贵人的利益。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宗、立太子,通过宫廷政变来打击革新派。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即被贬逐,王伾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风景优美。柳宗元初到永州的时候,住在城内东山的寺庙里。寺西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亭子,是观赏永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