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不禁暗暗称奇:“其铣以铁为之,巨腹长颈……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1518年,葡萄牙先后三次与广东官员接触,都未能沟通双方关系。葡萄牙当局
便于1522年8 月,派5 艘舰船至珠江口外锚泊,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广东官员
同意其借驻屯门岛。广东守军向人侵舰只发出了警告,葡人不但不理会,反而炮轰
守军。明军以岸炮、舰炮结合,顽强抵抗,并缴获军舰两艘及舰炮20门,其余3 舰
被迫返回马六甲。
此战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还缴获了当时较先进的火炮。因当
时明朝将葡萄牙称作佛郎机,所以也将缴获的大炮称作佛郎机。
佛郎机原为欧洲15世纪末16世纪前期流行的炮种之一,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
多作为舰炮使用。佛郎机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铣相比,在结构上有根本性改变,比
火铳优越得多:采用了母铣与子铁结构。母统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铣
配4 ~9 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铣装人母
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铣,减少
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安装了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
了精度。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
明朝缴获佛郎机后,立即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组织人员仿制,研制出了射程、威
力、精度都比葡制佛郎机优越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明军炮兵的战斗力。此后,明军
在抗击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无不使用“佛郎机”。
并非披红的“红衣炮”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浩浩荡荡西渡辽河,企图攻下宁远城。此
时的宁远城由明将袁崇焕镇守。袁崇焕在城墙四周安放了12门大炮,并派重兵把守
四门。经过三天的激战,努尔哈赤损兵折将,被迫撤军。
1627年,继努尔哈赤之位的皇太极又率军攻打宁远、锦州,但战果并不比努尔
哈赤好,被明军一阵炮轰后,便落荒而逃。
在这两次战斗中,明军大炮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政府在给袁崇焕等人加官晋爵
的同时,还封一门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据徐光启称,受封之炮是
他们首批购买的4 门红夷炮之一。
红夷炮在宁远和宁锦大捷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皇太极败退后,明政府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炮的巨大威力,便命徐光启等多买西洋大炮并训练炮手。
这种西洋大炮最早是由徐光启、李之藻、张杰等人捐资购进的。1620年,购得
4 门火炮,1621年12月运抵北京,试验后,发现其威力远远超过明军以前拥有的佛
郎机等旧式火炮,明政府又先后共购进此类大炮共30门。在解送北京前,两广总督
胡应台派人在炮身上刻印上“天启二军总督两广军门胡题解红夷铁铳二十二门”之
字。胡应台在炮身刻“红夷铁铳‘之字当初是认为所购之炮为荷兰人所造,而对当
初仍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中国人称其为红夷,故将此炮命名为”红夷大炮“。等
清军人关后,因避讳”夷“字,故给”红夷大炮“取一别名为”红衣大炮“。
其实,“红衣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葡萄牙人在一艘搁浅于澳门附近的
英国船上拆下来的,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加农炮。1620年,张焘和孙
学思去澳门购火炮,葡萄牙人便乘机将这些大炮卖给了明政府。由于这种火炮设计
合理,其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之敌具有极大
的杀伤力,因此,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际成为一种锐利的进攻武器,成为胜
负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
拿破仑最喜欢用的武器
16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一种身管粗短(身管长约为口径的2 ~3 倍)、口径
很大(300 ~500 毫米)的滑膛炮。这种炮发射时,炮身仰得和现在的高射炮一样,
炮口指向蓝天,用迫击炮一样的曲射火力来杀伤目标,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挺形象
的名字——轰天炮。其实,它就是最早的日炮。
臼炮是由于外形类似于捣米用的石臼而得名。早期的臼炮都是滑膛的前装炮,
口径大,炮身射角达50~70度。开始,它发射石弹,主要用来破坏坚固的防御工事。
后来,自炮改为发射铸铁球形弹和燃烧弹。
自炮的身管之所以这样短,主要是由于射角太大,加之由炮口装填炮弹所致。
如果身管很长,装填炮弹就很困难。至于它选用大口径,则是为了加大装药量,增
加杀伤威力。
这种炮在发射时,改变射角可是件麻烦事,需用专门的“木枕”放在炮口下方
来调整,而且一般只能装定两三个射角。对于两个射角之间的某一射击距离,可采
用变换装药量来取得。因此,臼炮变成了不同用途的专用炮。
曰炮的选用随射击目标不同而不同。例如,用攻城臼炮和要塞留炮杀伤隐藏在
工事或战壕内的敌人;以海岸臼炮轰击敌舰艇甲板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臼炮种类
较多,用途也很广泛。
我国于1690年制成铜质前装臼炮——轰天炮(当时也叫冲天炮),被封为“威
远将军”。它全长69厘米,口径212 毫米。此炮在1696年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有过炮兵生涯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作战中就曾大量使用过臼炮和其它火炮。
1793年,位于地中海岸边的法国小城土伦的保王党为了同雅各宾派对抗,引狼
人室,让英国和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土伦。
雅各宾政府决定平息叛乱。9 月18日,西线法军在奥利乌尔战斗中,炮兵指挥
官马尔田少校不幸负伤致残。年轻的拿破仑便接管了指挥权,成了新的炮兵指挥官。
拿破仑上任后,首先集中了近百门大口径火炮。他提出在攻克敌军占领的港湾
西岸的克尔海角后,应立即在海岸修筑两座堡垒,分别配置发射16千克(36磅)和
10石千克(24磅)炮弹的火炮30门,发射7 .2 千克(16磅)炮弹的大炮和美尔式
日炮各千门,以构成足够强的火力。
拿破仑的设想获得批准,政府并任命他为攻城副指挥。
12月14日,对土伦的总攻开始了。法军集中54门大口径火炮向港湾西岸马尔格
雷夫堡猛烈轰击,这个小城堡很快就变成一片火海。法国炮兵在拿破仑的指挥下,
用几十门大炮整整猛轰了两昼夜,直到16日傍晚才正式发起总攻击。
当法军士兵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试图夺占第二道防线时,遭到敌方炮火的阻
击。法军士兵经过两次冲击,都被敌人炮火压下去,并有大量人员伤亡。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拿破仑率领预备队冲了上来。在他的指挥下,法军很快就
夺取了整个马尔格雷夫堡。接着,拿破仑又指挥士兵们加修工事,调集火炮,并随
即向停泊在港湾的英国舰队发起猛烈的炮击,打得敌人乱作一团,难以招架,整个
英国舰队便狼狈不堪地逃离了土伦港。这样,土伦又重新回到法国人的手里。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24岁的拿破仑由一个普通军官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他
集中使用炮兵猛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列为炮兵运用原则之一。
虎门壮歌
我国近代研制的重型火炮,主要配置在海防要塞的各炮台。其中,清朝爱国名
将关天培督造的铜铁大炮达3000斤以上,最重的达8000斤。这些大炮威力较大,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功不可没。
将军徒手犹搏战,自言力竭孤国恩。
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
这首诗中所称颂的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他面对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
孤军守虎门,浴血奋战抗击英国侵略军,直至以身殉国,谱写了我国近代炮兵战史
上的一曲壮歌。
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造成了我国白银的大量流出,
形成了“渐成病国之忧”的形势。与此同时,英帝国主义派出军舰在我国沿海游弋,
以待时机。
烟毒泛滥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
节制广东水师前去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 月3 日,虎门海滩烟雾蔽天,两万多箱
鸦片全被销毁,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而英国则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战争中,英军和清政府中的投降派相勾结,密谋将林则徐革职查办。琦善调任
两广总督后,下令撤除海防,把沿海的防御工事拆尽,甚至将海防重炮炸毁。
朝廷的投降主义,使英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气焰更为嚣张。1841年五月7 日,
在门户洞开的情况下,英军突破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两炮台2 月
25日,英国侵略军向虎门的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靖远、威远、镇远三炮台同时遭
到英军数百门炮的猛烈攻击,靖远炮台是英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守将关天培用爱国
主义的大义来教育和激励官兵,用自己私人的钱财来奖励士兵,亲自带头宣誓“人
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官兵一体同仇敌忾,15门大炮并列在炮台前面,装足
弹药。当敌船靠近时,关天培一声号令,大炮齐轰,真是“海水腾沸焚飙轮”,接
连多次挫败了英军的进攻。
2 月26日午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南风,英军乘机发炮猛击靖远炮台,炮台多
处坍塌,守军死伤过半。关天培负伤十多处,鲜血尽染铠甲,仍指挥若定,亲自燃
放火炮杀伤敌人。全体官兵齐心协力,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使敌人无法靠岸。然
而天不作美,狂风之后暴雨骤降,大炮火门进水,无法鸣放,英军乘机围困炮台。
敌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守卫炮台的将士与英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血战。最后,
关天培和400 多名官兵宁死不降,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神出海——舰炮
随着战场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大炮也开始移师船上。舰炮是海军舰艇基本的武
器之一,它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早在公元前5 世纪,古人就曾将抛石机装在木船上用于海战。火药问世后,抛
射机可以直接将燃烧弹抛向敌船。到16世纪末,管形火器发展较快,臼炮、榴弹炮
开始出现在战舰上。但是当时火炮上没有瞄准装置,加上船体在水中摇摆,影响射
击效果,命中率低,射程近。后来,战舰上装备了发射爆炸弹的火炮,提高了战船
的作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战舰上广泛使用防护装甲。这样,用球形炸弹
对付装甲就很困难了。有矛就有盾,19世纪中期,舰船上开始装备发射长圆形尖头
弹丸的线膛炮,它能有效地对付战舰装甲。
随着舰船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装甲的克星——带风帽的穿甲弹问世了。这种
炮弹用膛压高的加农炮发射,能穿透与弹丸直径相同厚度的装甲。穿甲弹的使用,
使舰炮成为对付装甲行之有效的武器。
1873年,鱼雷加盟海战之后,相应产生了口径为47和 57 毫米的舰用防(鱼)
雷速射炮。这种炮现已演变成能对空对海射击的高平两用炮,从而奠定了中口径舰
炮的基础。
作为战舰主炮的大口径炮,主要用来攻击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和岸炮部队。
随着飞机用于海战,舰船上又开始装备高射炮。俄军在1915年装备的76毫米高射炮,
就是当时一种较先进的舰用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各国海军装备的舰炮口径较大,最大
达460 毫米,射程达20~45千米。这一时期,舰炮主要向提高大、中口径炮管的使
用寿命、射速和威力发展;研制中口径高平两用炮和小口径舰用高射炮。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舰炮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舰艇主要的作战武器。
在世界舰炮史上,称得上舰炮至尊的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三座主炮,它
们是二战时期各国海军战舰上所有主炮当中最大的。每座主炮由3 门炮身长21.1
米。重165 吨、口径为460 毫米的联装炮组成,炮弹重达1 .4 吨,可击发到42千
米处。整个炮塔重达2510吨,相当于一艘护卫舰的重量,主炮塔钢浇铁铸,极其坚
固。1944年10月,“大和”号战列舰在菲律宾萨马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曾用9 门
主炮一次齐射,将美国护航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炸成两截,可见其威力之大!
现代海战中,对舰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