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堆破碎的装甲炮塔和冒烟的水泥工事中,发现勒芒将军被压在一大块砖石下面,看
来已经气绝身亡。其实勒芒将军还活着,只是被震昏了。他苏醒之后,被送到冯·
埃姆米希将军面前。勒芒交出指挥刀说:“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务必请在战报上
说明这一点。”
“你的指挥刀并没有玷污军人的荣誉。”埃姆米希答道,同时把指挥刀还给将
军。
列日之战表明,没有坚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汤的堡垒,若没有足够的火
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仅仅凭借堡垒本身的坚固,在强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
只能是灭顶之灾。越是坚固的堡垒,越需要强大的火炮。因此,巨型攻城炮在20世
纪前期还很有市场,特别是尝到了甜头的德国,更是青睐巨型炮,为此,“大炮王”
克虏伯兵工厂又发了一笔大财。
昙花一现的狰狞战神——巴黎大炮
1914年秋天,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法比两国边界
地区建立基地,从那儿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千米以上。
于是,德军统帅部将研制远程火炮的任务交给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总
监弗里茨·罗森伯格教授。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克虏伯兵工厂首先在其
“麦喷”靶场进行了远程火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此时德军
统帅部提出要研制能炮击巴黎的射程100 千米以上的超远程火炮,许多人认为这是
根本不可能的。罗森伯格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并积极组织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
索和试验后,罗森伯格运用数学计算来推定所有的因素一k 弹、火药量、3 分钟空
中飞行和大地的曲率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完全可以制造出射程达100 千米。能从
法德边界炮轰巴黎的大炮。根据罗森伯格的研究成果,1917年2 月,德国军方又提
出将射程延长到120 千米。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军方要货很急。因此罗森伯格决定利用当
时尚未装到舰上的L52 一5 型355 毫米口径的舰炮进行改装。为了加大射程,炮的
身管必须要大大加长。于是,他将3 段210 毫米口径的衬管连接起来,插入355 毫
米舰炮的炮管中,约3 .9 米露在外端,其他部件如药室、炮架也都作了相应的改
装。
1917年夏天,第一批远程火炮终于制成,德军将3 门大炮的阵地选择在克雷彼。
那里树木茂密,利于隐蔽,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不易发现。翌年二月,德军将火炮
秘密地运往阵地,牢牢地安装在水泥基座上。这种大炮口径虽然只有210 毫米,但
身管却相当长,达到34米(为口径的162 倍)。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
10层高楼的楼顶。
为了防止炮管因本身太重(200 吨)而弯曲变形,罗森伯格在炮身上附加了支
架,为了解决机动问题,罗森伯格设计了可以沿着铁路轨道滚动的有轮缘的车轮,
而射程的增加或减少则由改变发射火药的数量来调节。巨大的铁路旋车盘可使炮架
和大炮作水平面的旋转,以改变方向。
这种大炮的射程超群,除了由于采用34米长的身管外,其发射的弹丸重量轻
(炮弹125 公斤,由195 公斤火药发射),弹丸结构合理(尖头、细长型),飞行
阻力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为了获得最大射程,火炮还必须以最合适的角度来发射
弹药。经测定,这种大炮的最佳射角是53度,初速为1700米/ 秒,最大弹道高42千
米。根据物理学原理,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度高于30千米的同温
层中,空气密度很小,已近似真空。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可认为没有空气阻力的
影响。炮弹经过20多秒飞到同温层时,还有1000米/ 秒的速度。这时弹道切线与水
平线的夹角恰在45度左右。这一角度可使炮弹的射程最远。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约
100 千米后,重新进入对流层落到地面,这时它已在距发射阵地120 千米之外的巴
黎市区了。
为了取悦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该炮起初命名为“威廉火炮”。由于首战威震
巴黎,故后人又称之为“巴黎大炮”。
1918年3 月 23 日 4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克雷彼阵地上的炮手正在忙碌着。
为了迷惑对方,德国10个机场上的飞机准备起飞,阵地周围30个炮兵连的火炮都指
向了法国。当“巴黎大炮”射击时,所有火炮将同时开火,予以配合。30名炮手用
提升装置将身管徐徐升到53度射角,打开厚达34毫米、铁门似的炮闩,弹药手从保
温弹药库内取出重120 公斤的炮弹,通过传送带送到炮膛内。此时德皇威廉二世也
来到阵地附近观看发射。
7 时许,一名炮手拉响火绳,弹丸凌空飞出,呼啸着向巴黎飞去。三分钟后,
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塞纳河畔。为了掌握炮弹落点,以便使炮弹准确命中重要目标,
德国选了一名居住在巴黎20年的德侨做间谍。他的任务是将每发炮弹弹着点的准确
位置告诉一位小姐。这位小姐通过电话将情报传到法国与瑞士的边界。一名乔装成
农民的间谍赶着牧草车将情报送出法国。4 个小时后,准确的弹着点情报将送到德
军统帅部。
尽管战争已进入了第4 个年头,但巴黎的街头依然一派祥和,并没有大战的气
氛。在首都巴黎和敌军战线之间的防御地带,遍布着经过改进的高射炮群和高速战
斗机,因此在白天空袭巴黎等于自取灭亡。用戈塔式轰炸机进行夜袭逐渐增多,但
除月明之夜外,准确性几乎等于零。夜晚城市不但灯光熄灭,而且由于遍布高射炮,
进袭者只能高飞,因而袭击的目标也就不准确了。在飞机到来前,有效的警报系统
使每个人都能进行充分的准备。3 月23日早上7 时20分15秒,巴黎城北街道上突然
一声爆炸,建筑物震动,窗户碎裂,没有人受伤。20分钟后,相距2 .4 千米的加
雷德莱斯附近,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伴随着滚滚浓烟,墙倒屋塌,十几人倒在血泊
之中。惊慌失措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东躲西藏。以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
炸声在巴黎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起初人们以为是飞机来袭,可是他们既没有看
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
“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
多起伤亡……”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法国军方对现场找到的和从尸体中取
出的金属碎片进行检查,发现碎片太厚了,不像是炸弹。军火专家们一致认为,这
些粗糙的金属厚块都来自炮弹弹壳。但相距最近的敌人阵地差不多在105 千米之外,
而最重型大炮的已知的射程也不会超过32千米。因此有人断言:巴黎近郊藏有德国
人的“秘密武器”。
3 月29日下午4 时30分,“巴黎大炮”再次怒吼。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
的圣热尔瓦大教堂,教堂里到处都是做礼拜的人。炮弹炸断了支撑拱顶天花板的一
根大柱子,数以吨计的石块“哗啦”一声坍了下来,压死了88人,另有68人受了重
伤。4 月2 日,法国举行了大规模葬礼,许多政府高级官员都参加了,曾经指挥大
贝尔塔炮轰击列日的鲁登道夫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德皇却
兴高采烈地乘车前往克雷彼,亲自向炮手们祝贺。
勿庸置疑,“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巴黎人带着困惑和恐
惧纷纷猜测这神秘的袭击来自何方。直至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
了德国的远程火炮,这个谜底才被揭开。那时已有一门“巴黎大炮”发生了爆炸,
5 名炮手被炸死。余下的两门大炮仍轮番射击。
“巴黎大炮”的设计和制造堪称世界一流,其射程之远为世界之最,能袭击对
手的纵深目标。但它有致命的弱点:由于膛压非常高,后坐力特别大,炮架必须要
十分坚固。这就使得运输和操作极为不便,运输且不说,单是装填和发射一发炮弹
就需要10多分钟。
从3 月23日至8 月9 日,三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
300 多发炮弹,其中有180 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200 多人死亡,
600 多人受伤。尽管炮轰巴黎是德国春季进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未产生
重大的战略影响,更挽救不了行将土崩瓦解的同盟国。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
军匆忙将剩下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重新投入熔炉。其设计图纸也神秘地
消失了,仅有一份原始手稿保留在罗森伯格家族,秘不示人。法国及其盟国的特工
人员曾经费尽心机,想搞到大炮和设计图,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
40多年后,罗森伯格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但在
当时,“巴黎大炮”以其昙花一现的身影,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团和无
以尽言的思考。
短命的“巨无霸”——大多拉火炮
在火炮的发展史上,“巴黎大炮”虽然以34米长的身管和120 千米的射程(设
计射程127 .9 千米)而居世界之首,但它还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炮,真正的火炮
头号霸主是十几年后纳粹德国推出的“大多拉”火炮。
1928年,饱尝德国侵略之苦的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再次人侵,沿法德边界构筑
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 千米,约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
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 .5 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0 毫米口径
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成人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法国人天真地认为,
有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就可高枕无忧了,而忽视了由于军事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作战
方式的变革。希特勒上台后,马奇诺防线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能摧毁这
难以逾越的障碍,1935年,希特勒命令军方研制口径在700 ~1000毫米的超级巨炮。
德国陆军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
虏伯兵工厂。双方签订合同,于1940年交货。克虏伯兵工厂虽然有研制巨型大炮的
经验,但对于研制口径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该工
厂的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制、
试验和改进当中,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着。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超级巨炮尚未设计完毕。1940年5 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之后,主力从比利时、卢森堡南部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
诺防线。6 月14日,德军在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接合部两面夹击,一举突破了马奇诺
防线。此时超级巨炮尚在制造之中,1941年克虏伯工厂才完成炮身的发射试验。
到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800 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巨炮的口径
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
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为纪念他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
(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
同年3 月 19 日,“大多拉”火炮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希特勒在陆军元帅凯德
尔、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军工部长施佩尔的陪同下,亲自来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
尔靶场,观看并鉴定射击效果。中午12时20分,“大多拉”火炮发射了一发混凝土
破坏弹,弹丸实测重量为7 .086 吨,火炮射角65度,射程达26.09千米。40分钟
后,火炮又以射角45度发射了一发重4 .759 吨的榴弹,射程达47.22千米。对火
炮颇为熟悉的希特勒对“大多拉”火炮的性能非常满意。
“大多拉”火炮由身管、摇架、上炮架、下炮架、炮耳轴、反后坐装置、炮闩
和输弹机等组成。整根身管由两段组成,即带身管套的前身管与后身管。安装时,
先将后身管插人身管套与前身管相连,再用硕大的连接螺母将它们固定。每个炮管
发射100 发,就得吊换新炮管,不然就会炸膛。换一次炮管也得1 天的时间,且炮
管的造价很昂贵。操作火炮可通过电力和液压机构来完成。即由电力机构赋予火炮
高低射界十10~+65度,用卷扬机吊装炮弹,输弹与闭锁则由液压机构来实现。自
动化程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