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拂去珠穆朗玛的尘埃-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点半我们终于到达了日喀则。


第二部分家乡日喀则(1)(图)

雅鲁藏布江 老鹰摄    

  日喀则市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合处的西南岸,是我国一座有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海拔3870米,年日照时数3233小时,比拉萨还长。日喀则的全名藏语称“溪卡桑主孜”,简称“溪卡孜”,藏文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汉语译音为日喀则。    从日喀则继续往南走,将到达美丽的冰川世界及“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明代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兴建扎什伦布寺,从此逐渐兴旺,并发展成后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和交通中心。新建的公路大桥横跨年楚河,向东可以通往江孜、拉萨等地,向西可抵达阿里,向南可去亚东,向北可去青海,中尼公路经过此地。  日喀则为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目前,是西藏黄金旅游线重要的游览区和中转站,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  日喀则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带,交相辉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习……让旅游者从中解读西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日喀则是我们这次环保大行动的第二站,5月24日上午10点,珠峰自然保护区环保袋捐赠仪式在日喀则举行。捐赠仪式上,安利公司代表齐齐和诺诗兰(NORTHLAND)公司代表Burker亲手将千里迢迢从北京运到当地的万只可降解环保垃圾袋递到珠穆朗玛峰管理局副局长普琼和日喀则环境监测站站长米玛次仁的手中,希望将随手做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为维护珠峰的洁净提供长远的解决之道。


第二部分家乡日喀则(2)(图)

环绕扎什伦布寺的转经道和经幡  老鹰摄    

  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普琼副局长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珠峰地区的生态状况。他谈到,在珠峰所在的日喀则地区,垃圾和污水通过这几年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有初步的设施来处理,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垃圾处理设施。水污染问题比较好处理,最难处理的是白色污染,也就是塑料袋这种生活垃圾处理起来难度非常大,虽然建立了垃圾处理厂,但由于规模小投资少,所以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在谈到目前珠峰地区环境现状时,普琼副局长介绍说,1989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珠峰地区的环境破坏非常快也非常惊人,所以针对这个情况建立了保护区。保护区建立之后采取了各种措施,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一定控制。但是目前生态退化的趋势仍然比较严重,一个是草场退化比较突出,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牲畜和草场之间的矛盾,当地群众要发展经济,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给当地草场带来很大压力。再一个,珠峰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并不是很丰富,当地群众长期以来不得不采用灌木来作为薪柴,人为加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日喀则地区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都在努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和建立小型电站来缓解这种矛盾。另外,珠峰地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初步估计珠峰地区农产品产量平均450斤/亩,因此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个很大的难题。保护区内有82000多人,大多是农牧民族,居住在8万3千8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而且他们居住得非常分散。这种情况下,保护区正在逐步通过开展家庭旅馆建设、从事旅游服务活动、培训当地人从事社区发展服务等各种活动来帮助当地百姓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尽可能减缓对环境的压力。


第二部分家乡日喀则(3)(图)

扎寺转经的老人 老鹰摄    

  事实的确如此,从我们沿途所见来看,一路上看到一些成群结队的牛羊,但仔细观察,发现牛羊放牧的草场上已经根本没有什么裸露的植被了,牛羊几乎是在把草根刨出来啃掉。这说明这里绝大多数草场都存在过度放牧的状况,要知道,在四五千米海拔的地方,草场的生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即使只吃掉地面上的草,草场也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放牧。而如果连草根都被刨光的话,这块地方就基本上不能称作草场,而只能叫荒漠了。这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提高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除了过度放牧,草场的鼠害也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看上去是草场,但发现不平整,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两只鼠兔从洞里探出头来,这就说明草场有鼠害了,鼠兔繁殖非常快,会在很短的时间在一大片草场下打数不清的网状的洞,并且啃食草根,破坏草场。青藏高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这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以及生物链被破坏密切相关,没有了天敌,鼠害当然猖獗了。  在采取措施来解决珠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同时,在当地群众中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也极为重要。此次环保之行尽管刚刚开始,但我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环保之旅,旅程中将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看,去思考,去行动。


第二部分捡垃圾的喇嘛(1)(图)

远看扎什伦布寺 老鹰摄    

  捐赠仪式结束后,我们全体志愿者在扎什伦布寺喇嘛的带领下,对寺院进行了全面清扫。  西藏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著名的寺庙,日喀则最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市西面的尼玛山南坡上,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大小金顶14座,扎仓4个,灵塔殿、大小经堂等56座,是后藏最大的寺院,也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寺内墙上的壁画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有礼佛图、十八罗汉图等。寺内藏有珍贵文物多种,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历经近五个多世纪风雨的扎什伦布寺,依然以它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神圣而庄严的殿宇耸立于尼玛山上。扎什伦布寺在后来的发展中,无论从教理、教规、寺院经济及规模,还是以名人高僧辈出,终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来讲,它都当之无愧地成为藏传佛教六大寺的首寺。十世班禅大师在完成合葬五世至九世班禅的遗骨后,就悄然圆寂在自己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第二部分捡垃圾的喇嘛(2)(图)

扎什伦布寺的喇嘛在清理垃圾 姚哥摄    

  我们对寺里游客留下的易拉罐、烟头、废旧电池和纸屑进行了清理,共收集了十几袋垃圾。  一位19岁的僧人次仁与我们一道清理着寺院的垃圾;遗憾的是他不会说汉语,我们的交流更多的是靠眼神和手势,居然也交流的非常愉快。还有很多的僧人和游人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看见这些认真清扫的喇嘛的时候,我想起了《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打扫金光寺的情景。原来他也是个虔诚的环保志愿者呢,西去的路上,他该做了多少工作啊。我们这一路上也是主要在清理寺院,因为这是游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当地藏民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吧。  据宗教管理部门统计,目前西藏僧尼总人数为4。63万,其中尼姑4300人。这些在宗教部门正式注册的僧尼,可以在自已出家的寺庙修行,也可以到其他寺庙朝拜,还可以受信众之邀,到信徒家中举行佛事活动。  根据律经规定,小孩到达能驱走乌鸦的年龄,大约7~8岁,方可出家。入寺时家人为孩子剃光头,只留下头顶上的一绺,由堪布亲自为其剃去,从此成为一名出家者。一位西藏喇嘛在学成阶段,必须经过3个阶段的学习过程,第一阶段为语文、文法的学习及经文的背诵,约从五、六岁开始,第二阶段为因明及佛教教义的基本训练,因明即逻辑学,佛教教义即为佛法概论,第三阶段为5部大论的钻研。  藏传佛教对理性思维极为重视,僧侣教育相当重视逻辑训练,希望藉由厘清经典观念的过程,再从事密法的修行。过去,西藏寺庙即为学校,其中,又以格鲁派的教育制度最为完整,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代,其曾想引进足球入西藏,但藏人认为圆滚滚的球与人的头很像,觉得怎可将人头在地上踢来踢去,拒绝学习,因此这项计划也宣告失败。


第二部分捡垃圾的喇嘛(3)(图)

扎什伦布寺的喇嘛在清理垃圾 姚哥摄    

  提到西藏喇嘛,还有一段历史奇事呢。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帝赵显,年仅6岁就沦为阶下囚,和母亲一起被忽必烈幽禁12年后,忽必烈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于是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10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19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  公元1323年,宋恭帝死于河西,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这一年他54岁。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感慨之余,我不禁多看了几眼寺院中穿行来往的僧侣,如果时光倒流700年,说不定经过你身边的不起眼的喇嘛就竟然是那位曾贵为天子的高僧。说远了,也走远了,不知不觉间大半个寺院已经被我们走遍。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寺院里的垃圾并不多,寺院里由专人负责打扫,只是在犄角旮旯里不易注意到的地方有许多白色垃圾。在寺院的道路上,多见的是糖果皮,经询问方知,是做法事活动的糖果,法事结束后被朝拜者吃掉了。  在寺院的外围,垃圾仍是随处可见,给这个朝拜圣地带来一丝不和谐。原因是每年大量的旅游者和登山爱好者给这个地区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物质污染,尽管保护区每年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的城市的同时,关注这些民族的魂宝,关注这些地球仅存的还未被污染的地区,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永远洁净的土地。


第二部分协格尔的垃圾河(1)(图)

海拔5220米的加措拉山口 老鹰摄    

  今天一大早,我们又再次上路,车队浩浩荡荡向到达珠峰前的最后一站——定日县进发,那里是真正的珠峰脚下。由于沿途正在修路,我们不得不取道谢通门县,日喀则至谢通门县路途较为平坦,而谢通门县到定日这一段路程则尘土飞扬。途中要经过上百公里险峻的山路,经过拉孜县城,并且要翻过海拔5220米的加措拉山口,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  一路上从车里向外望,偶尔有当地牧民赶着羊群从车旁经过,还热情地用藏语向我们打招呼,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车队停在一座小村落前路餐。村子里刚放学的孩子围拢上来,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向我们询问能否送些铅笔,有些孩子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们,嘴里喊着“Pencil”(铅笔)。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后一处小溪旁开始路餐。几乎全村的人都围在我们周围,热情地将自家毛毯给我们垫在身下,村里一位年近70岁的老婆婆还为我们敬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在海拔5220米的加措拉山口,我们见到飘扬的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为雪峰增添了无限的风光。这样鲜艳绚丽的色彩属于西藏,属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无论是妇女的裙衣还是发饰,抑或是玛尼堆上的经幡,藏族人家院落的外墙,无一不是用各种艳丽夺目的颜色。也许正是外界环境的恶劣、寒冷、严酷让人们从色彩上去寻求温暖、绚丽,从而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珠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的心砰砰的跳,不仅仅是因为海拔在提高,更是有近乡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