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拯在辑拿妓女王粉莲的同时也把紫金锤弄到了手,作为刘得中、杨衙内作贱
皇权的有力证据。并立即将杨金吾推出市曹斩首,又命小古用紫金锤将刘
得中打死。等到皇帝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书来到时,这一纸赦书不仅未
能救活刘得中的命,反而保全了受害者小古。既表现出了包拯惊人的智
慧,又寄托着人民的理想愿望。
剧中对包拯的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思想活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多年的
宦海生涯,使包拯十分明白,在奸邪当道的社会中,凡是敢与权豪势要作对
的忠臣贤士,大都惨遭屈死,没有好的下场。比干、屈原不就是如此吗?眼
下的陈州粜米一案,就是一个要与权豪势要刘衙内等作斗争的辣手问题。对
他来说委实有力扛九鼎之难。因此,他想要急流勇退,辞官归隐,“从今后,
不干已事休开口”。然而秉性刚直的包拯。听完小古的诉状后,立刻激起
了他对权豪势要的愤恨,一定要为百姓伸冤雪恨的念头也油然而生。并马上
动身去陈州,“与陈州百姓每分忧”。通过这些内心活动的描写,使包拯这
个人物更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可敬可亲。完全去掉了某些包公戏中将他神
话的色彩。
第八 章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亦称戏文、南曲、南戏文、南曲戏文。它是北宋末年到元末
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由于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一
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南戏由南方
地区逐渐传播到北方地区,虽受到宋金杂剧和元杂剧的影响,但仍走着自己
的发展道路。直到元末明初,南戏仍继续向前发展着,不过已不叫南戏,而
被称作传奇了。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
南戏最初全是由南方民间小曲组成,是一种在民间村坊演出的歌舞小
戏。因此,明徐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
调,亦罕节奏,?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
士大夫罕有留意者。”(见《南词叙录》)至于南戏兴起于何时,历来有两
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明祝允明的《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北宋徽宗赵
佶年号,——笔者)之后,南渡之际。”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明中叶的
徐渭则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
实首之”。(见《南词叙录》)两种说法相距70 余年。这“正是南戏由原始
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见《中国
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宋元南戏》条)
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内忧外患。女真(金)奴隶主贵族在
灭辽之后,大举进攻北宋,虎视耽耽地觊觎着赵氏政权;北宋朝内则有蔡京、
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贼把持朝政。朝外有宋江、方腊、钟相、
杨么等农民起义。北宋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了。地处浙东的温州及沿海地区,
未遭兵燹之灾;加之地理自然条件的优越,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因而
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市市民迅速增加。为适应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要,
原本萌芽于民间的“村坊小曲”,歌舞小戏,很快进入城市,并迅速地成长
发展了起来。
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在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同时,剧团、
剧作家、演员,以及各种技艺纷纷南下,集中于临安等地。不仅为各种戏曲
艺术的表演提供了争胜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而且也为尚不成熟的温州杂剧提
供了学习、吸收众技之长,补己之短的极好条件。可以这样说:南戏之所以
能逐渐脱胎于本地的民间歌舞小戏而成长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南方农
村经济的发达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各种技艺的被大量吸收。而北方剧作
家和演员的南下并亲自参加南戏剧本的编写和演出,(如萧德祥、龙楼景、
丹墀秀等)对进一步促进南戏的成熟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南戏的日臻成熟,它的演出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除温州外,临安、
福州、泉州、潮州,甚至北方的大都等各大城市都有南戏演出。与此同时,
在它的出生地江南沿海一带的市镇乡村,南戏的演出也十分普遍,并保留着
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民间色彩。城市与民间同存;专业作家与民间艺人结合,
为南戏各种腔调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
等多种唱腔的南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并使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
采。元末剧作家高明,采用南戏的形式创作了《琵琶记》。这是南戏从内容
到形式走向完美的重要标志。从此南戏终于压倒了杂剧,并进而发展成为优
美完整的长篇巨制——传奇。
第二节 南戏的体制
宋元南戏,前后经过了两个朝代的递变,二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
经历虽远远超过了杂剧,但南戏剧本流传至今的却是寥寥无几。据近人通过
各种办法辑录到的宋元南戏剧目共有238 个。真正流传至今,基本保持戏文
原来面目的,仅有《张协状元》等五本。另外还有经后人修改过的《荆钗记》
等12 种。两类相加也不过才17 种左右。还不到剧目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
是由于宋元之际,战乱频繁,剧本散佚严重;宋代程朱理学统治文坛,一些
理学家甚至公开出面禁止、禁毁南戏的演出;一些封建文人致力于诗词的创
作,歧视这种民间戏曲,说南戏“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南
词叙录》)对于戏曲也不屑染指,更不用说对南戏进行加工整理了;加之宋
元南戏主要是民间创作,多系手抄或口头流传,刊刻付印的机会极少。尽管
如此,我们仍能从现存不多的南戏戏文和残曲中看到它与杂剧不同的特殊体
制:
第一,在剧本的结构和布局上,宋元南戏与杂剧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
较大的差别。从剧本基本上都是由“场”组成这一点看,二者是相同的。但
杂剧因为音乐结构的限制,剧本体制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
而南戏则可根据剧情和故事发展的需要,采取了分场的形式。所谓分场,就
是以剧中人物的上场或下场作为界线,把剧本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各成
一场。在场次的安排上,南戏在剧本的开头,照例有一段介绍作者意图,或
叙述故事梗概的开场戏,一般由“末”这一脚色来担任,因此叫“副末开场”,
或“家门引子”、“家门大意”。从第二场开始,才进入正戏。这一形式,
一直保存在明清的传奇里。
第二,南戏的脚色行当已发展到七种之多。即生、旦、净、丑、外、末、
贴。净、丑是南戏中一对喜剧式的人物;生、旦仍是剧中的主要表演者。在
表现手段上南戏和杂剧也显示了出较大差别:杂剧只能由一人(末或旦)主
唱;南戏则不限脚色,凡是上场的人物都可以唱。不同的人物可以唱一场,
也可以合唱一曲。这就使南戏的演唱灵活自如,给剧作家综合运用曲、白、
科、介等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增强舞台演出效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南戏剧本可短可长,不限场数。少则十几场,多则五十余场。剧
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去安排戏剧的结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自由灵活,不强求千篇一律。
第四,从音乐的角度看,南戏最初取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但也有很大
一部分来自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以及大曲、诸官调、唱赚等传统音乐。因
此,在一场戏里,不限使用同一宫调。每一宫调一般都唱两个以上的曲牌,
有时还可以换韵,比杂剧灵活自由得多。
第五,南戏的剧中人物在下场前照例都要唸下场诗。一方面总结一下本
场戏的内容,另一方面暗示一下下场戏的内容。
总之,宋元南戏无论是在体制、舞台艺术,还是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
用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与革新,奠定了明清传奇剧本形式的基础,对中国戏
曲舞台艺术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不过,宋元南戏的体制形式也有不少问题。
例如剧本太长,动不动就是数十场,往往在结构上流于松散,甚至产生一些
完全不必要的场面来;南戏中的白,多数为骈偶句子组成,往往与剧中人物
的身份、性格不太相称。不如杂剧中的白,多数是通俗易懂的口语或浅近的
文言。南戏的这些不足,在明代的传奇中,才逐渐得到了改进。
第三节 宋、元南戏的早期作品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南戏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两种。
前者已全佚,后者也仅存残文。这两种南戏,都是描写男子发迹后负心的故
事,并对这种负心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与鞭挞。《赵贞女蔡二郎》据《南
词叙录》的记载看,主要写东汉文人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
后来高明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改编创作成南戏名作《琵琶记》。《王魁》
则是写妓女桂英供给王魁读书、赴考。王魁中状元后,背弃前言,弃桂英另
娶。桂英愤而自杀,死后魂魄变作厉鬼,活捉了王魁。这两部戏是较早把富
贵易妻的社会问题搬上戏剧舞台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和较强的批
判精神。这种面对现实的精神,虽然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却为封建统
治者所不容。演出不久,即被禁止,剧本也因之失传。但它却奠定了南戏发
展的基础。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保存于《永乐大典》中的《小孙屠》、《张协
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戏文。
《小孙屠》,全名《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一般认为是元人的作品,姓
名不详,题“古杭书会编撰”。写开封孙必达不听弟弟屠户孙必贵的劝告,
娶妓女李琼梅为妻。琼梅与开封府令史朱邦杰私通,杀死婢女,反诬必达杀
人。必达被囚禁后,朱又欲谋杀之。必贵探监,以已代兄,让必达逃走。朱
邦杰遂将必贵害死,弃尸荒郊。后经包拯审明,平反了这桩冤案。
《小孙屠》是一本公案戏。通过对昏官恶吏的刻画,揭示了元代社会的
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同时也反映了厂大人民盼望出现更多像包拯这样的廉洁
公正的官吏,为他们申冤雪恨的愿望。剧中对小市民屠户孙必贵的描写是较
成功的。他性格刚强,为人聪慧,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瞻养老母;哥哥要娶
妓女为妻,他苦苦劝告。以后又暗中观察,发现奸情后,持刀追杀奸夫;哥
哥遭难后,他又弃却前嫌,甘愿为兄替罪。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这个处于社会
底层的劳动小市民,对恶势力既能有所警惕,又能与之坚决斗争,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其它对妓女李琼梅复杂性格的刻画,对恶吏朱邦杰的歹毒凶狠、
居心叵测的描写也还具体、生动。
《宦门子弟错立身》也是元人的作品,姓名不详,原题“古杭才人新编”。
可见本剧也是出自接近市民阶层的书会才人之手。写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
颜延寿马。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与江湖女艺人王金榜相爱。因一次私会被
父亲撞见,延寿马被锁禁,金榜全家被驱逐出开封府境。后来延寿马出走,
巧遇金榜,二人终于成为眷属。延寿马加入剧团,浪迹江湖,以卖艺为生。
最后父子重逢,见儿子已与金榜结成丝萝,也就承认了既成的事实。
《宦门子弟错立身》虽是一部婚姻爱情戏,但却具有自己的特色。它成
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正统思想叛逆者延寿马的形象。延寿马是开封府同知的
儿子,有钱有势有地位。而他却能抛弃封建的门第观念,跨越封建等级的鸿
沟,去与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的“下贱”女艺人相
恋。自主婚姻遭到破坏后,他不惜离家出走,浪迹江湖去寻找、追逐。并毅
然以宦门子弟的身份同金榜结成丝萝。自己也成了一名江湖艺人。延寿马和
王金榜的婚姻之所以取得成功,不是靠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奉旨完婚;也
不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由父母包办。而是全凭双方执着的追求,和对
封建正统思想、门第观念蔑视、斗争的结果。也是延寿马自愿投身戏曲艺术
的结果。单从结局这一点看,《宦门子弟错立身》与一般爱情剧的结尾也是
不一样的。另外,从剧中的一些零星描写中,我们能看到古代艺人走街串巷,
走北闯南的艰辛、苦难的生涯及独特的戏曲演出活动。为研究古代戏曲演出,
艺人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作者姓名不详。题为温州
九山书会才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