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彩的非洲  -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浪涛汹涌,呈蔚蓝色。那是印度洋。我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好像看不出那样水流的不同或色泽的区分。南非的朋友告诉我,两洋的真正分界线,不在好望角,而是好望角东边200多公里处的厄加勒斯角。那里是非洲大陆的真正的最南端,地处东经20度,是公认的两洋在地理上的分界处。同时,他们还告诉我,好望角虽然不是两洋的分界处,但却是来自两洋的两股水流的汇流处。原来,从非洲东部印度洋上低纬度地带而来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暖流,同来自南极地区涌向大西洋东岸西非地区的本格拉寒流,正是在好望角附近交汇。暖流造成气候湿润多雨,而寒流则带来阴冷干燥。因此,有人认为好望角也是两种不同气候的“界桩”。至于界桩两侧海水的颜色和海流的缓急有什么不同,恐怕就很难分辨了。但是,南非的朋友告诉我们,好望角两边海水的水温相差大约4摄氏度,不用说温度计去测量,就是用手去触摸,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我虽然无法走下悬崖一试,但还是相信的。
  我们在好望角停留半个多小时。即将离开的时候,不知海风突然从哪儿刮来,冷嗖嗖有彻骨之寒,还夹带着几丝细雨,凉冰冰令人战栗。回头再看大海,水天一色,一个灰蒙蒙的混沌世界,什么峭石、海浪、水鸟、巨轮,全都渺无踪迹。好望角云诡波谲,变幻莫测,凉暖无常,我可算是亲自领略到了。
  (2002年3月8日)


《多彩的非洲》 攀登桌山


  攀登桌山
  听到山岭以桌子名之,确实感到有点奇怪。但亲眼看到之后,不但不感到奇怪,反而觉得委实贴切,委实传神。
  “桌山”是意译,音译叫“特布尔山”。此山位于南非西南部,名城开普敦的南边。山不算高,只有1086米,看上去灰突突的,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可是,一看到山顶,它的奇特之处就全部显现出来了。一般的山顶,或说峰巅,莫不是屹然耸立,直插苍穹,显露出一派巍峨险奇的风光。而此山自东向西绵延,长不足7公里,而作为主峰的山顶却有3公里长。山顶没有峰峦叠嶂,而是像墙头一样平直,刀削一样整齐。我知道,我国河南省有个城市叫平顶山,但不知道那里是否真有个平顶之山。而南非这个桌山,却是实实在在的平顶之山。据记载,15世纪末,随着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航路的发现,大批葡萄牙人来到这座山的脚下。其中,著明航海家安东尼奥·德·萨尔达尼亚见此山“状貌奇特”,就于1503年攀上山顶。他发山顶无峰无巅,开阔而平坦,“平坦得犹如一张特大的桌面”,遂以“桌山”名之。从此,桌山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我们沿着绿树掩映的山谷公路来到山麓。这里设有一条缆车索道。索道始建于1929年,原来是专供白人探奇揽胜而用。现在,它向所有的人开放。坐上缆车,六分钟即达山顶。身临其境,环顾四周,确实令人无比惊诧。整个山顶像个特大台面,平平整整,除几方供观赏的巨石横斜之外,没有什么峭岩断道,乱石杂陈。虽然时值初冬6月,地面上依然青草丛生,一些不知名的树木郁郁葱葱,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中有一种以“白银”命名的树木,叶子毛茸茸的,闪光透亮,据说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稀有树种。陪同我们游览的朋友说,桌山原本像其他山岭一样也是崎岖颠连。但是,此山的山体是由一层层几近水平状的沙岩构成。来自大西洋的强风终年刮个不断。山顶雨水四季丰沛,降雨量可达1525毫米。在风雨的交互侵袭之下,年深日久,山顶表层的沙岩一道道剥蚀,逐渐形成目前这种整齐平坦的板状山体。
  朋友讲到这里,恰值太阳冲破云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说,山顶经常是云遮雾罩,今天是天赐良机,正好可以环绕山崖放眼远眺。常言道,山近观是乱石一堆,远看则是风光无限。我今天算是信矣。北边山脚下,那一片巍然林立的白色高楼,就是开普敦城。越过开普敦,则是浩淼无垠的大西洋。大西洋岸边有一个海湾,因桌山而得名桌湾。桌山南边,是狭长的开普半岛,像蟒蛇一样蜿蜒南去。桌山东边,近处是辽阔的开普高原,远方则是黑黝黝的霍屯督-荷兰山脉。桌山西边,著名的十二圣徒峰隐约可见。那实际上是个海拔约1000米的峰群。十二个高低不等的山峰拱卫着桌山,就像《圣经》上所说的十二个圣徒同耶稣坐在一起,共进“最后的晚餐”。此喻维妙维肖,虽然不知始作俑者是何人,但肯定是熟悉《圣经》中那个著名故事的基督教徒。
  朋友让我们把目光收回一些,再看近在山前的景物。山坡上,好像刀刻一样布满一道道白线。那是人们披荆斩棘,用脚踩出来的攀山小道。整个山麓上有三百五十多条这样的羊肠小径,条条都可直通山顶。桌山主峰两侧尚有两条余脉。其中,东北方的余脉叫魔鬼峰。此峰高1004米,原叫风山,因为这里的风刮起来特别刚烈。早年荷兰人在这里开采锡矿,后来又有英国人在这里构筑要塞,他们都觉得这里的气候“恶劣难忍”,遂以“魔鬼”名之。西北方的余脉俨然像一只头朝南、尾向北而卧的狮子。这个狮子山的主峰叫狮头山,高669米,离我们所在的桌山主峰大约10公里,其轮廓清晰可见。它那兀然挺立、高高扬起的情状,确实像一个昂首怒吼的雄狮的头颅。狮头山由南往北逐渐倾斜,就像狮子的躯体。而到最后,躯体又稍稍翘起,形成一个高约350米的山包,就像狮子的尾巴,称为狮尾山。狮尾山离桌湾不到5公里。来自欧洲的海员,在150公里之外的海上就能看到这个狮子屁股。而一看到它,他们就知道桌湾在即,可以进去稍加歇息,然后再绕过好望角。据说,从荷兰殖民时代起形成一个习俗,即每天中午12点,在狮尾山上鸣放信号炮,向过往的船只报时。因此,狮尾山实际上成为一个航海的信号台,故又叫信号山。早在16世纪,一些葡萄牙的海员就曾爬上狮头山和狮尾山,并在那里镌刻巨大的十字架,既表示他们曾到此一游,也表示他们对这些峰峦的崇敬。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蚀,据说这些十字架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其实,整个桌山就是一座航标。因为在非洲大陆南端的近海地带,桌山是唯一的一座高山。到达此山脚下,来往于东西方的船只就等于完成一半的航程。而桌山那平坦的山顶,曾被不少欧洲航海家描绘为“旅途上难得一见的餐桌”,总是“慷慨地将自己的热诚奉献给远方的来客”。他们之所以这样动情地称颂桌山,主要是因为桌山下的桌湾和开普敦,几百年来一直是往还于欧亚之间的船只的休憩站。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拥有六千多条船只和四万八千名海员,日夜奔波于东西方之间,有哪一艘船只、哪一个海员不曾在这里歇脚。1652年,荷兰人在这里建立了南非境内的第一个殖民点,专为途径这里的船只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这个殖民点后来就发展成为今日的开普敦。开普敦因此被南非人称为“母亲之城”,因为整个南非现代史就是从这里起笔书写的。开普敦北边的桌湾,长约5公里,宽约10公里,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港内水域宽广,风平浪静,避风条件优越。桌湾因此享有“航海者之家”的美誉。
  朋友讲到这里,一股强劲的凉风不知从哪儿突然呼呼吹来。而与风俱来的,则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时,太阳早已隐去它那明丽的身影,整个天空灰蒙蒙的,只有乱云飞渡,细雨飘零,其他任什么都看不见了。那细密的雨丝洒在脸上,令人精神为之一爽;那团团白云擦肩而过,使人顿生飘飘欲仙之感。此时,我好似才真正体验到苏轼所说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妙处。朋友说,山上修建有五个水库,专门贮存冬天由西北风带来的雨水。本来,他是想一一指给我们看的。但是,现在却办不到了。望着越来越浓重的云团,他只好换个话题说,现在刮来的是东南风。而每当东南风起,来自陆地上的暖气流恰好同来自海面上的冷气流在山顶相会,迅速形成很厚很厚的雪白的云层,如同烟缭雾绕,将整个桌山顶端笼罩起来。当地人把这种奇妙的白云称为“洁白的桌布”,把这种独特的山景称为“白纱笼桌面”。此中的诗情画意,细细琢磨,令人不禁产生朦胧欲醉的感觉。
  我们是披着这奇妙的白云桌布走下山来的。越往下走,好像天色越加昏暗。待我们抵达山脚时,雨是停了,天却幽暗得像一口倒扣的黑锅。回头再看桌山,山体已全然不见。坐在返回开普敦的汽车里,我眯眼回想适才攀山的经历,所见所闻好似都历历可辨。桌山不见了吗?我突然发现:不,桌山仍在,桌山永远留驻在我的心里。
  (2002年3月12日)


《多彩的非洲》 南非双城记(1)


  南非双城记
  南非有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德班等好几座大城市。我在这里记述的,不是这些大城,而是两个很小很小的小城。这两个小城,说是城,那不过是就其名而言,实际上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游乐场,一名太阳城,一名失落城。
  这两个小城位于南非的“黑人家园”博普塔茨瓦纳境内。从南非第一大城、经济金融中心约翰内斯堡出发,我们径直西北行。一路之上,看到的大多是人烟稀少的荒原野丘。约略走到160公里处,来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坳。两个小城就隐伏在这个偏僻而荒凉的山坳之中。
  据传说,古代有一个游牧部落,从非洲东北部出发,南下寻觅水草丰美的乐土,最后来到现今南非东北部的皮兰尼斯堡山麓。他们发现,山中有一条由火山口形成的峡谷。峡谷终年阳光普照,气候温润,因名太阳谷。谷中有甘美的清泉,青葱的林木,大批野生动物出没。他们认为,这是理想的栖息之地,就定居下来。他们放牧、耕作,繁衍生息,建立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王国。头人被奉为国王,修建了王都和宫殿。后来,突然发生地震,宫坍城毁,人们四处逃散。从此,这个兴隆的王国及其都城就湮没在山谷的荒草野木之中。
  不知多少世纪过去,太阳谷无人问津。只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它才被重新发现,再度辉煌。那时,南非的游乐业大王索尔·柯兹纳经过在国外开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开始把眼光转向国内,特别是大都市以外“待开发的原始地带”。他首先瞄准了远离城市尘嚣、风光幽美的太阳谷。从1979年开始,他的太阳国际集团公司用三年时间,在谷底的乱石野草中修起一座游乐城,名为太阳城。
  太阳城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野生动物保护地、高尔夫球场、高架游览小火车、会议中心和旅馆。这些都疏疏落落地分布在山坡上。另一部分叫“游乐中心”,位于峡谷中央。中心的主体是用石头模拟垒砌的一个大山洞。洞中除剧场、影院、舞厅等游艺设施之外,主要是赌场。走进洞中,只见一个有几千平方米的拱顶大厅,厅中灯火幽暗,而天棚上则星光闪烁,犹如银河再造。在三头顶天立地的黄铜长颈鹿的俯视下,大厅的楼下和楼上分别摆放着专供赌博使用的自动老虎机五百多架。在昏暗的灯光下,各种肤色的撞运气的赌客,不分男女老幼,坐在一架架老虎机前,将一把又一把面值一兰特(2·3兰特折合1美元)的银角子塞进去,急切地期待着有更多的银角子吐出来。但是,老虎机往往是只吃不吐。绝大多数赌客花钱换来的是沮丧的摇头和灰心的长叹。


《多彩的非洲》 南非双城记(2)


  这是略带一点游艺性质的公开赌场。楼上还有几间豪华的厅堂,有专人把守,不公开于众。据说,那是专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豪客大款们设立的秘密赌场,赌码一掷千金,远非老虎机可比。太阳城的这些赌场终年日夜开放,每年的赌客有上百万之多。赌场老板盈利多少,从来是秘而不宣。南非的一家报纸评论说,来这里碰运气的人总是晦气,太阳城的阳光总是属于赌场老板的。
  太阳国际集团公司以太阳城为依托,进一步开发太阳谷的旅游资源。从1990年2月到1992年12月,它投资8·5亿兰特,又建成非洲最大的游乐项目失落城。
  失落城建在紧靠太阳城游乐中心的皮兰尼斯堡山脚。顾名思义,失落城是指传说中毁于地震的古王都再造。王都纯属传说,并无历史的依据。再造的失落的城市,只不过是一种假托,是利用人们常有的思古之幽情,招引游客的一种手段。
  失落城规模宏大,占地55英亩,分三个区段。第一个区段是城区。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