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聆听的技巧-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情况在说者和听者间也经常发生。如果听者缺乏同感,说者就不想再讲下去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但如果同感太过强烈,说的一方会认为正在听自己讲话的人和自己一样,他就不明白听的一方的现状如何,虽然听的一方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但在现实中,两者并不是同一立场的。只要没有疯,谁都明白这一点,但现实中还是有些说的人不能区分这一点。    
    当谈话结束时,说的一方会问听的一方“我该怎么办才好呢?”如果从听者的角度来说,可以说些普通的建议和信息,但关于“怎么办才好”之类的问题是说的一方实际去做的,所以一般都会说“这是你自己应该考虑的事”,这样说是对的。但是,如果把听者和说者视为一体,就会建议对方如果是我的话怎么怎么样,而这样的建议对于说者来说,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听者和说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从临床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入迷现象”。    
    虽然说“这是你自己应该考虑的事。因为我不是你。”这样说没有错,但你会不会觉得听者和说者之间有一种很冷冰冰的感觉呢?这就是同感的危险之处,微妙之处以及值得玩味之处。而听者要让同感在“皮肉之间”有生气,就像戏剧里的演员必须演技高超。    
    我们先重申一点,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现实,这是前提。但既然不是现实,为什么又会让那么多人感动呢?因为在戏里也包含着人生和人类的真实性。虽然演员只不过是在扮演一个人物,但被扮演的人物在戏剧里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可以说作为戏剧的真实性也是人类真实性的一部分。    
    如果演员的演技不好,他所扮演的人物就不会栩栩如生。“萝卜演员”就是形容那些演不来戏,只是站在那里的演员。“木偶净琉璃戏”的演员就是“木偶”,如果控制木偶能够到名人级水平,就能让木偶活起来。那些说“这些只是木偶”,只是冷冷的看待木偶琉璃戏的人,也许是因为缺乏同感,也许是不会摆弄木偶,也许是因为戏剧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所以他们觉得不冷眼相待就会很危险,也许是上述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无论演员的演技多么高超,摆弄木偶是件多么重要的舞台艺术表演,如果观众过于激动,跑到舞台上去伤害演员,这就是破坏戏剧了。在舞台上,除了演员,其他都属于非现实世界。对于演员来说,非现实世界就是和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不同的世界。通过舞台和观众席的交流,观众内心的感动是观众内心世界的活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只有他自己内心才会有的现实。但是,就像演员在舞台上一样,这属于非现实世界,是无法就这样展示出来的。    
    听者和说者之间的交流,就像舞台和观众的交流,是心与心之间交流,也就是说,不是一种现实的世界。因此,听对方说话时,只要想想这是舞台上的表演就可以了。但即使是舞台上的表演,也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这是事实。因为演员在舞台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从舞台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对于人生有益的事。所以,我们会看电视剧,看戏。我们知道,并不是看了有关超人的电影,自己就能变超人的。有些孩子就因为看了超人的电影,所以学他的样子从二楼飞下来,结果受了重伤。但是他们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在说者说话时,听者就像和他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扮演一个忠实的听者,这很重要。但是在舞台下就不能还是这样。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会很危险。因为同感是内心世界的感觉。听者必须学会“做一个成人”。因此,无论听者有多么强烈的同感,都不能试图代替对方,要做一个始终可以区分立场的成年人。


第五章只要听,不要问

    在日语“まく”这个单词里,同时包括了listen(听)和ask(问)这两种意思,如果被别人说“请认真听”。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听对方讲话,而是一直在提问题。但是,要成为听力高手,就是要听,而不是问。    
    问和听最大的区别在于,问是满足了提问人的意愿,而和它相对,听是满足了说者的意愿。因此,如果总是问个不停,就只是得到了他自己希望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却无法了解这个人的任何信息。而且这样得到的信息,必须加入了信息收集者(听者)的主观意见,容易产生偏颇。    
    针对在新闻采访中,总是加入了记者和报社的先入之见的现象,社会上有些批评意见。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进行采访的记者不等当事人主动地告诉他,就不断地提问来获得信息。而且大多数的当事人都不喜欢主动地说,在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往往会因为记者和被采访人的关系,而产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是和这件事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不会说出自己的多种赞否不一的意见,最后,他的观点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再加上如果新闻记者本身已经先入为主了,就变成有意识地操纵这些信息,这样一来,离真正的新闻也就越来越远了。    
    听的态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指听者和说者之间是平等的。即使像新闻记者这样专业的人士,要他们去采访一个孩子也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大多数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没有遵循这个基本的准则。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当大人和孩子见面时,总是大人先打招呼。这是作为一个大人所应该具有的平等的态度。但是,从下一个瞬间开始就变得不平等了。问孩子名字时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啊?”,如果可以再客气一点就会说:“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但是其实这两种问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当你真的想知道对方的姓名时,首先应该告诉对方你的姓名,这是基本常识。而且如果对方也是大人的时候,一般都会这样做。但是,当对方是孩子时,就会不重视平等关系,所以不会对孩子那么客气。    
    而另一方面,作为专业听者的我们,和孩子的谈话也是我们所擅长的。虽然我们要花上比记者和播音员多几倍的时间,但这正体现了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听孩子讲话时,最重要的是始终不要告诉你是在请孩子说给你听。    
    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咨询家,在问孩子姓名时,一定会先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在这种时候,是说:“我叫东山宏久。”还是说:“我是宏久。”还是说:“大家都叫我东山先生。”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今后以什么样的关系和孩子接触而变化。    
    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很多孩子就会很主动地告诉你他叫什么。孩子其实是很实在的,如果你很好的遵循了平等原则,他是会非常感动的。如果你告诉他“我是宏久。”他也会相对应地告诉你“我是阿健。”就和在美国,大人之间的自我介绍一样。如果别人用爱称来叫你,你当然也会用爱称(一般用昵称)。从下次见面开始就互称“宏久”,“阿健”,很容易成为朋友。这是能和孩子拉近关系,成为好朋友的最初阶段的方法。    
    失去平等关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问了一些没必要的问题。而最常见的就是“你几岁啦?”之类问年龄的问题。因为他还是孩子,所以只要看他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个大概。除非是做智力测验。否则没必要问清楚到底是三岁,四岁还是五岁,除非是遇到非知道不可的情况,否则问对方的年龄总是件失礼的事。在大人之间,冒然问对方年龄这样失礼的事不太有吧!那么对待孩子也应该这样。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每当被问到年龄时,他们总会出现一种犹豫的,怪异的表情。但是好像很多大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当然也有些孩子会洋洋得意地告诉你他几岁,但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曾经在说了年龄之后,被大人夸奖说:“才三岁啊,真聪明。”但是,人们之所以这么表扬他,还是因为拿他当孩子对待。这样就已经剥夺了他和你平等对话的权力。    
    和孩子的对话是从相互之间的称呼开始的。如果你不去问一些奇怪的,没必要的问题,并且看上去笑盈盈的,那么很多孩子就会很放松地开始说他们想说的话。这是一个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属于孩子特有的世界。如果和孩子们一起玩,和他们共有一个世界,他们就会很主动地从他们的烦恼开始,一直到幼儿园的事,家里的事,电视里的事,反正一切可以了解他的信息,他都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    
    孩子和老人很善于配合对方说话。那些采访老人的记者总是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他们说的意见和记者预先所想的一致。但其实,老人只是配合记者表达了意见,而并非真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老人之家里工作的,经常和老人接触的人会非常明白这一点。有的老人甚至会很亲切地问记者:“你希望问点什么呢?”这也是老人的一种智慧。    
    我们刚才说了孩子和老人的智慧,而其实这也是适合一般人使用的基本原则。当说的一方感受到了对方的平等关系之时,他就会打开话匣。话题也可以变得更深,更广。但当他感受不到对方的平等关系时,就会停止说话,因为说的一方想弄清听的一方是怎么样的人。    
    在女中学生中占很大比例的都是些例如找不到一起吃饭的朋友,一起聊天的朋友,一起去厕所的朋友或一起逛街的朋友。而在这些烦恼中,找不到一起吃饭的朋友这一点非常严重,甚至有时还会成为她们不愿去上学的诱因。中学生和小学生不同,平等关系是交朋友时的一个要点。像体育俱乐部之类的纵向关系社会就另作他论,但母性文化是要以平等关系作为基础的,而中学时代又是适应母性文化的最初练习期。在这个时期里没有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的朋友的女性,一般都被认为将来不会带孩子。    
    在观察了女性之间的谈话后我发现,在一个群体是不允许让一个人掌握说话权力的。也许她们本人并没有察觉,但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你一定会发现她们说话时就好像打排球一样,把球传来传去。如果轮到自己说了她们会尽快地把话题传给另一方,这是她们谈话时的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在她们青春期时就学会了。    
    在小学时做干部的孩子,到了中学后有时会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被孤立起来。这是因为她们还和小学时一样,喜欢成为话题的中心,控制谈论的话题以及一个人独占说话的时间。如果在打球时你独占这个球,球就无法传出去,那么得不到球的人自然会脱离出来,组成自己的一个团体。因为在新的团体中都是那些愿意互相传球的女学生。所以那些带有大人气的女孩子就会渐渐加入进来。因为女性之间的性格差异和成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就会分成不同的团体,就会有聚散离合,但是这一切现象的基本根源还是平等关系。    
    虽然在这些女性的谈话中经常转换话题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但在其最深处还是贯穿着一种首尾如一的氛围。转换话题就等于像在传球。下一个接到话题的人会稍微变化一下方向再传给另一个人,所以这种时候会让人觉得话题转换了。如果想进行一个重视平等关系的对话,这样做是最有效的。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转换话题,这是她们发泄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这就是和等级制度男性社会间的本质性区别。男性都喜欢争论,不愿听别人的意见,而女性却和他们相反,有很多人善于听别人讲话。    
    但随着女性进入等级制度男性社会,女中学生们开始主张有必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我想这也许会使女性的听的水平下降,并且不善于和同性交往。现在大家又会再一次明白为什么过去的家庭主妇都是听力高手了。


第五章跟着说话人的节奏

    在前面一章里我们说了,听别人说话就要像打排球时的传球一样。这是对于集体谈话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如果是一对一的谈话时,还是有必要在传球时加入一点节奏感,如果缺乏节奏感,传递就无法继续,没有节奏感的谈话更不会谈得起劲。但是如果说到怎么样培养节奏感,这就需要我们跟着对方的节奏,传出一个对方容易接的球。听的方法也和这一样。配合说话人的节奏感,做出一些容易让对方说下去的回答。    
    首先要做的一点是我们在第21页的有关附和语的一章里说的,要做出合乎谈话进程的,丰富的附和以便与对方议论,争论,甚至争吵之类的情况先姑且不谈,因为是要听对方讲话,所以一旦你和对方说话的进程相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