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行Ч芾恚⒘顺蹙吖婺5闹J系胤酵持握ǎ晌笔焙I献畲蟮奈渥凹拧!   
    郑芝龙海上势力的日益扩张,引起了明朝统治者的恐慌,屡次派兵追剿,均以失败告终,这使明朝政府重新认识了郑芝龙的力量。在无力继续剿灭郑芝龙海盗集团的情况下,朝廷意图利用郑芝龙与荷兰人抗衡,同时剿灭其他“海盗”,因此改变了对郑芝龙的策略,由消灭变为绥抚。而郑芝龙也早有归顺朝廷之心,他虽然拥有庞大的财力,也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但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地位,在人们特别是朝廷官员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介海盗头子。郑芝龙曾私下派心腹部将对明军的将领们说:“苟得一爵相加,当为朝廷效死力,东南半壁可高枕矣。”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在泉州知府王猷的建议下,福建巡抚熊文灿派卢毓英对郑芝龙进行招抚,郑芝龙率部向明朝投降,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于是,郑芝龙离开了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转而坐镇闽海,此时他已有部众数万、船只千余。    
    这一年,闽南又遭大旱,在熊文灿的支持下,郑芝龙再度招纳漳州、泉州等地的灾民数万人,用海船运送到台湾垦荒定居。这些人到了台湾后,种得的粮食除了用于衣食必需之外,其余的均作为租税向郑氏交纳。从此,台湾的汉人不但增多了,而且许多荒芜的土地也逐渐得到开发。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对灾民们来说,郑芝龙的行为功德无量;对明朝政府来说,郑芝龙是替朝廷排忧解难,表现出了忠心;对郑芝龙个人来说,当然是财源滚滚,名利双收。    
    与此同时,郑芝龙开始了一系列积极的军事行动。他率军先后剿灭了海盗李魁奇、杨六、杨七、褚彩老、钟斌、刘老香等,并将投降者全部纳入麾下。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十三日,荷兰人为迫使明朝开放贸易,对大陆沿海地区发动突袭,击毁了大量明军船只,其中也包括郑氏的船只,令郑芝龙十分震怒。同年十月二十二日,郑芝龙会同闽、粤两省水师进行反击,在金门料罗湾大败荷兰人,焚毁了五艘大型的荷兰大夹船,缴获了一艘,烧死、生擒大批荷兰人,这是数十年间明王朝在海上从未有过的“奇捷”。之后,郑芝龙再次于福建湄州湾打败前来骚扰的荷兰人,焚毁多艘荷兰船舰。荷兰入侵者从此在福建境内绝迹。因战功显著郑芝龙升任福建总兵官,同时也取得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合法地掌控了东西洋贸易运作,连荷兰殖民者也被迫与郑芝龙修好,表示今后不再强行前往福建进行贸易,改由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至此,郑芝龙一统东南海面,成为“闽海王”,再也无人与之争锋。没有郑氏的令旗,海上船只不得往来于台湾海峡,就连荷兰人的舰队也慑于郑氏的声势,不敢妄动。    
    据杨英《先王实录》记载,台湾海峡恢复平静之后,原来害怕海盗伏击的大陆商船开始源源驶向台湾,但凡是过往商船须纳税金,“每舶例入三千金”,郑芝龙每年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又“自筑城于安平 ,海舶可直通卧内,可泊船径达海,八闽以郑氏为长城”。安平也成为郑芝龙拥兵自守的军事据点和海上贸易基地。郑芝龙利用福建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富可敌国,并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同荷兰、日本、南洋各国商贸公司进行竞争角逐,成为官商结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人物。至南明的唐王政权时期,郑氏的海上力量仍然是政权的支柱。正如郑芝龙对隆武帝所说:“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即无家。”由此可见,郑芝龙当时垄断了海上贸易,由此聚敛了巨额财物,这为他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证。


反正重归 辅佐郑氏创业投军从戎 追随恩主附清(2)

    为了进一步扩大武装力量,巩固海上霸主地位,郑芝龙以福建总兵的名义派遣手下将官招募军士,郑芝龙的五弟郑芝豹被派到了施琅的家乡晋江南浔乡一带,在很短的时间内招募了数千人,年仅十七岁的施琅就在从军者之列。    
    施琅入伍郑军,以其超乎寻常的神力当上了千夫长。明末清初,军队使用的武器以大刀、长矛、宝剑等冷兵器为主。而且作战都是面对面地厮杀,谁的武艺高强,谁就能致对方于死地,武功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因而军队中武将的选拔主要依据武艺的高低作为标准。    
    关于施琅投军时因力举铁鼎而被任命为千夫长之事,在《襄壮公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明季,有主兵者募壮士,置巨铁鼎中庭,重不下千斤,集健卒数千辈,莫有举者。公熟视曰:‘无难耳!’奋袂一挈,行数十武,徐置,容色无纤毫改。主兵者骇曰:神力也!署千夫长。”这里的“主兵者”指的就是郑芝龙之五弟郑芝豹。从这里可以得知,在数千名军士之中,只有施琅一人能举起重达千余斤的大铁鼎,而且还能行走数十步而面不改色,足见其力量超人,不免惊为天人。    
    队伍来到厦门进行海战训练。军训伊始,施琅兴致盎然,但很快就感到厌倦乏味了,一则是大多数训练内容早已熟谙,二则是只能完全按照长官的命令行事,不允许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束缚对于自视不凡的施琅来说备感痛苦。    
    从军三年,由于地位低下,施琅从未见过郑芝龙,就连招募他的郑芝豹以后也再没见到。此人除了在招兵时赞叹了施琅的神力出众外,也仅仅把他视为一个力气稍大的莽夫而已,很快就将他遗忘了。这期间,施琅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剿灭海盗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尽管立下些许战功,但官职却始终没有得到升迁,依然是个千夫长。而且他发现自己的上同才能平庸,打仗贪生怕死,争功却不遗余力,这让渴望大显身手、实现抱负的施琅感到失望和愤怒,于是萌生去意。正值此时,其弟施显从家乡前来投奔,于是施琅把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自己则回到了南浔乡衙口村的家中。    
    回到家乡的施琅并没有急于寻找新的出路,而是安心地等待了几年。他一方面悉心奉养双亲,另一方面多方打探消息,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三年之后,即崇祯十六年(1643年),施琅探知他的一位族叔施福在郑芝龙部队任职,且率军到了安平,遂决定前去投奔。施士伟的《襄壮施公传》记载:“癸未,祖年二十三,访族父故总兵福于安平军。”    
    施福,又名施天福,字昆玉,出生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为施琅的族叔。关于施福的事迹,在《浔海施氏族谱•;震公五世孙昌公二房支派》中有所记载:“当是时,有武毅伯福者,公 族叔也,为帅府将中军。”施福不仅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且志向远大,十八岁时投笔从戎参加了郑芝龙的部队,由于作战勇敢,又有谋略,深得郑芝龙的赏识和信任,很快就被提升为中军都司、帅府将中军之职,成为郑氏心腹。针对当时海盗猖獗、群雄并起、各地武装势力不服从官府号令等情况,施福提出“有向化者,说降之;崛强者,破灭之”的建议,得到了郑芝龙的赞同并依其计行事。这样,郑芝龙接收了前来投降的地方武装,剿灭了不愿归顺的强盗,彻底扫清了海上航行的障碍,垄断了海上贸易。可以说,郑氏集团能取得这些胜利,施福功不可没。    
    施琅初次投军,因施福正随郑芝龙与前来骚扰的荷兰海军在海上作战,未及关照。此次再投,经施福力荐,郑芝龙任命施琅为施福的副手。施福对这位二十三岁的侄子青眼有加,把中军的指挥权交付,让其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对于郑芝龙的提拔之恩,以及叔叔施福的重用和信任,施琅心存感激。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以后,清军大举入关,攻掠了河北、山东,明王朝急忙调集大军北上。张献忠降明不到一年,又再次起兵造反。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田地荒芜,赋税繁重,加上灾荒不断,洪水、大旱造成赤地千里,天灾人祸。饥民遍野,饿殍载道,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悲惨景象随处可见。一些强横之徒趁社会混乱之机,四处抢劫,各地盗匪日益猖肆。当时的福建和全国一样,也是强盗四起,时称泉郡的泉州更是山贼啸聚之地,占山为王的土匪大小数百股,四处打劫,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时聚时散,行踪无常,官府围剿多次也无甚收效。有一伙盗贼最为凶残,首领为叶绩和徐晃。他们凭借所占山寨的险要地势,屡败进剿的官兵,气焰十分嚣张。叶绩武艺高强,施德馨在《襄壮公传》中称叶绩“素猛鸷,号莫敌。”许多山寨的小股土匪都听从他的号令。    
    奉命剿贼的施琅决定“擒贼先擒王”,首先剿灭以叶绩、徐晃为首的这伙土匪。施琅率军来到泉郡,两军相逢,骄横的叶绩出马迎战,施琅舞动手中大刀,纵马冲向敌阵。二人交战只一回合,叶绩当即落马身亡,吓得其余贼兵狼狈逃窜。施琅下令乘胜追击,活捉了徐晃,全歼了这伙山贼。之后,施琅又一鼓作气,所向披靡地剿清了其他占山为王的盗贼团伙。一方面武力剿灭怙恶不悛的悍匪,一方面大行招抚活动。施德馨《襄壮公传》记载施琅“遂广招募,搜山越岭,锄其根蒂,扫靖江、赣、闽、粤三百余贼盗之寨,降巨魁数十。” 剿灭山贼的行动,是施琅首次独立率军作战。他采取剿抚并用、以战逼降的策略,取得了全面胜利,显示出智勇兼备的军事才能。从此,施琅威名显著,被提升为游击将军。


反正重归 辅佐郑氏创业投军从戎 追随恩主附清(3)

    正当施琅在福建剿灭山贼之时,明王朝的丧钟一声声地敲响着。1640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河南后,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反应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沉重的赋税的迫切愿望,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闯军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逐渐控制了河南全境和湖北的广大地区。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豫西襄城一带与明军决战,基本消灭了明军主力。第二年便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挥师东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缢,为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划上了一个悲怆的句号。    
    历史的大潮倾覆了大明王朝之后,继续滚滚向前。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后,无视所面临形势的严峻:明朝强大的残存势力,清兵的虎视眈眈,大顺军缺乏巩固的后方基地。相反地,群臣们忙于劝进,以便获得封赏;将官们急于享乐,似乎攻下北京城后就可高枕无忧了,到处洋溢着忙乱的欢庆气氛。此时的李自成以为清兵不会在短时间内南下,自己可以招降驻守边关的吴三桂,之后便可率大军南下,一统全国。然而,招抚吴三桂的计划却失败了。当吴三桂闻知爱妾陈圆圆为农民军所占,遂为红颜而怒发冲冠,表示与农民军不共戴天。他一面领兵袭据山海关,一面派人前往清营乞师。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于山海关激战。吴三桂与清军联袂大胜农民军,并乘胜追击。李自成退回北京,见大势不妙,匆匆登基即位后便率军向陕西撤退。清兵以吴三桂为先导,对农民起义军穷追不舍,李自成终在湖北九宫山遭戮,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宣告失败。清军打着为明朝“复君父仇”的旗号入关,1644年10月,清世祖福临即位,“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又一幕。    
    一般说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且人口甚少的民族,要想征服有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且人口众多的民族,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清军入主中原之时实施武力征服,对各地汉族人民进行血腥而残酷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清军进行严厉镇压政策的明证。黄宗羲的《嘉定三屠纪事》记录了清军在嘉定屠城的惨剧:“乙酉七月初四日嘉定城破,清兵屠城,肆其杀掠。家至户到,小街僻弄,无不穷捜。刀声砉砉然,达于远迩。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所杀不可数计。其悬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面者,被斫未死,手足犹动者,狼藉路旁,弥望皆是。投河死者,亦不下数千百人。三日后,自西关至葛隆鎭,浮尸满河,白膏浮于水面,舟不得行。大家闺秀及民间妇有美色者,青天白日当众奸淫,而重妇节者,惨死无数。清兵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豕等物三百余艘而去。其时孝子慈孙,贞夫烈妇,才子佳人,横罗锋镝,尙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